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地理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本88页,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分布,危害,成灾原因以及科学避震方式,并完成地质灾害学案。 (2)查阅地质灾害的相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鲁教版高一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与人类》第一节《地质灾害》 三、教学目的 区域认知:通过世界和中国地质灾害分布图,了解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综合思维: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要素,说明地质灾害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说明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灾、避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质灾害体验、避灾、疏散演练等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对地质灾害的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知识竞赛、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2.教学中强调地图运用,经由过程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虑问题,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五、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取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来进行授课,课本中只有少量关于泥石流的介绍,无现成教材可用。所以学习本课时应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第二单元岩石圈或上网查询相关材料来进行预习。 教学重点: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地质灾害成灾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出常见地质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地质灾害成灾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 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 5.12汶川地震沙画视频,给学生观看。 【观看视频】5.12汶川地震沙画视频 同学们,刚才视频中出现的是哪一种地质灾害?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还有哪些?火山、滑坡、泥石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见的地质灾害。 (二) 自主学习 提前一天发学案,要求学生完成其中的自主学习部分,并思考合作探究的题目,上课时对自主学习部分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检验自主学习效果。 课前自主预习案 地震: (1)概念:地壳岩石在__________的作用下,地层发生_____或_____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成因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人工地震 (3)地震构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和等震线 (4)震级和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瘟疫 (6)分布:两大地震带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山 (1)结构:__________、岩浆通道和__________ (2)喷发物:_________(固体)、_________(液体)和气体 (3)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滑坡和泥石流 (1)概念: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______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__________的特殊洪流。 (2)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课堂互动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一】结合图文信息,说明汶川地震成灾严重的原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倒塌房屋多,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主震之后多余震,随后滑坡、泥石流、崩塌、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更是时有发生。 (四)(现场模拟演练)地震来了,如何科学避震? 教室内: 教室外: 【小组合作探究二】结合图文信息,说明舟曲形成特大泥石流的原因。 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毫米,持续40多分钟,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长约5千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总体积750万立方米,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 【学生自主探究】等高线中泥石流逃生线路 图中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路线。哪条路线为最佳逃生路线? 课后巩固提升案 1.汶川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这两大板块是指( )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2.右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且该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地点是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3.山区地震后,可能引发的次生自然灾害有( ) ①风暴潮 ②泥石流 ③山体崩塌 ④滑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法是( ) ①在家可躲在床、桌下或旁边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跳楼 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由图中内容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多西少 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 C.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D.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 6.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 B.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 C.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 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下降 7.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 ) 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B.类型齐全的特点 C.爆发频繁的特点 D.规模巨大的特点 8.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 ①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表结构的严重破坏 ③季风区夏季暴雨集中 ④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 9.从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看,我国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时段是( ) A.4~9月 B.10月~次年3月 C.6~11月 D.12月~次年5月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上的课后巩固提升案。 (六)板书设计 地质灾害 一、基础知识 二、成灾原因 三、防灾减灾 四、体验逃生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来说较好地体现了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子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其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再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少,教师指导还不到位,只照顾到个别小组。因此,汇报交流时,个别小组不太积极。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思维非常地活跃,但是对理论性的知识学习兴趣不是非常的大,而且他们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仍然需要老师的引导。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科目,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无从发挥,学生探究课外知识的途径几乎没有。
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为了体现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我认为本节课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效果分析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针对比较简单的课前自主预习案,采用课前自主预习课上知识竞赛的形式,同学们参与度更高,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
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校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例如在地震体验逃生环节,让学生现场进行避灾演练。
三、巧设目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在本节课中,我采用材料分析法来分析地震和泥石流的成灾原因。
最后,我让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而进行互检互测。测试学生新课学习后教学目标达成率,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体现科学知识的实用与趣味性,练习题我尽量结合实际,且逐步递进,这样的达标检测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勇气。
但与自己曾设想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子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
其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少,教师指导还不到位,只照顾到个别小组。因此,汇报交流时,个别小组不太积极。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
为本,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本节课选取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来进行授课,课本中只有少量关于泥石流的介绍,无现成教材可用。所以学习本课时应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第二单元岩石圈或上网查询相关材料来进行预习。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的定义及相关基础知识,地震和泥石流的成灾原因,以及如何科学避灾。
评测练习
1.汶川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这两大板块是指( )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2.右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且该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
质灾害,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地点是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3.山区地震后,可能引发的次生自然灾害有( )
①风暴潮 ②泥石流 ③山体崩塌 ④滑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法是( )
①在家可躲在床、桌下或旁边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跳楼 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由图中内容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多西少 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 C.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D.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
6.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
B.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
C.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 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下降 7.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 )
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B.类型齐全的特点 C.爆发频繁的特点 D.规模巨大的特点
8.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
①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表结构的严重破坏 ③季风区夏季暴雨集中 ④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
9.从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看,我国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时段是( )
A.4~9月 B.10月~次年3月 C.6~11月 D.12月~次年5月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整体来说较好地体现了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采用知识竞赛形式使得学生参与度较高,成灾原因分析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现场避震演习较好地锻炼了地理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救能力。
不足之处:首先,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子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其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再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少,教师指导还不到位,只照顾到个别小组。因此,汇报交流时,个别小组不太积极。
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资料,说明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根据新课改下的课程标准,结合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世界和中国地质灾害分布图,了解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综合思维: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要素,说明地质灾害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说明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灾、避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质灾害体验、避灾、疏散演练等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对地质灾害的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