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兴媒体条件下的高校群体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新兴媒体条件下的高校群体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来源:吉趣旅游网
2011年1O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Oct.2011 第32卷第4期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32 NO.4 新兴媒体条件下的高校群体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口唐东升 (广西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在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中,以网络、手机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舆情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我们要充分认识构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客观必然性,认真分析新兴媒体视角下的高校群 体性事件的特点,积极探索群体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机制、论坛交流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信息收集机制、预警 防范机制、事件处置机制,努力构建高校群体突发事件舆论的引导机制。 [关键词]新兴媒体;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227(2011)04—0144—04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某些愿望、利益诉 件舆论引导机制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客观需要 求相近的师生或学生团体,在利益受损或不能满 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毛泽 足时,采取上访、罢课、集会、游行、集体围攻等过 东同志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 激行为,影响高校及社会的正常秩序,引发某种治 成舆论。”u 目前,我国高校很多事情都是一些校 安后果的非法集体行为活动。随着国际形势的深 内的非政治性事件,都是属于人民内部的事情。 刻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大 但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总想借题发挥。利用 众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校大学生不断增多,高校 高校的群体突发事件制造事端,进而利用新兴媒 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新问题、新情况不 体把水搅混,引发政治性社会动乱,这是他们的一 断出现,引发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可能性也在增 贯伎俩。所以,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 大。各种敌对势力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经常借助 斗争中,我们要从处理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中学会 高校的突发事件,把网络、手机和微博等新兴媒体 正确掌握舆情,科学引导舆情。邓小平同志指出: 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工具,借助网络论坛、聊 “宣传工作就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江泽民 天室、虚拟社区、微博等方式,造谣生事、推波助 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 澜、散布各种有害言论,影响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胡锦涛同志指出: 因此,充分发挥以网络、手机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 兴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地预防和科学地处 党误国误民。”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维护高校的 置群体突发事件,努力构建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 安全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的经验和 舆论引导机制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 教训一再证明,面对高校的各类突发事件,只要健 园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科学发展和学生健康成 全科学预案,舆论导向正确,处理及时,就能息事 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宁人,化危为机;反之,就会节外生枝,被人利用各 种媒体炒作,将小事放大,激化矛盾,危及社会的 一、构建新兴媒体条件下的高校群体突 安全稳定。 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客观必然性 (二)构建新兴媒体条件下的高校群体突发事 件舆论引导机制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构建新兴媒体条件下的高校群体突发事 近年来,新兴媒体推陈出新、日新月异,以网 [收稿日期]2011—05一O5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高校舆情分析与引导机制研究”(2009LSZ010) [作者简介] 唐东升,副教授,广西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高校管理 工作。 第4期 唐东升:新兴媒体条件下的高校群体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145 络、手机、博客、微博和推特等为代表的各种新兴传 播手段和载体迅猛发展,使得媒体传播格局发生深 刻变化。针对新兴媒体给宣传舆论工作带来的新 机遇和新挑战,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 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 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 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 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 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 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 广阔空间。” 一些高校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 正方经验教训都说明,新兴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用 得好,用得对,用得及时,能促进舆论引导工作,有 利于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预防或顺利解决;用得不 好,用得被动,则会中伤民意,促使事物走向它的反 面。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校 的宣传思想和舆论引导工作不断加强,但也面临新 的挑战,特别是高校的舆论引导工作还不能完全适 应发展的需要,高校的宣传思想部门和宣传思想工 作者对新兴媒体的发展认识不够,研究不多,对新 时期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思考不深,这也是有 的高校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无所适从、处处被动的 重要原因。因此,在新时期,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 者不能视新兴媒体为局外人或旁观者,而是要积极 参与,主动适应。要以新媒体发展为契机,加强分 析新媒体的特点,掌握宣传舆论工作的新知识新本 领,充分利用宣传舆论工作的新平台,在多元中占 主动、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抢占新兴 媒体阵地,充分发挥好新兴媒体在高校舆论引导中 的积极作用。 (三)构建新兴媒体条件下的高校群体突发事 件舆论引导机制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突发事件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内 在矛盾由量的积累和叠加,最终演变为质变的飞 跃瞬间。在量变向质变的转化过程中,某件事情 没有处理好,往往会成为突发事件的导火线,突发 事件必然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而这个契机 是偶然的。青年学生爱国热情高、民主意识强,思 想活跃,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政治敏感性不强,面 对突发事件,而容易产生冲动、感情用事等情况。 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作为高校舆论引导的 新载体,我们既要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又要加强 和完善管理,积极引导,科学预防。高校的舆情信 息,只能引导,不能堵塞;只能顺势而为,不能放任 自流。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 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 讨班讲话中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 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 导机制。” 从高校网络发展态势看,进一步加强 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就是为青年大学生创造更 好的网络空间,让他们生活得更阳光,更健康。倘 若高校管理松懈,放任自流,或者按照西方采用的 标准去做,那么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将会面对怎样 的网络。如果一个被煽动仇恨等恶意言论所控制 的网络,高校则可能因一些小事而引发群体突发 事件,打乱学校的正常秩序,进而引起社会的动 乱。所以,不抓好信息网络管理,不真正发挥网络 的优势,就不利于国家的安全稳定,不利于和谐校 园的构建,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新兴媒体条件下的高校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分析 (一)诱发因素多样,攻击目标明确 群体突发事件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 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瞬间。从引起突 发事件的原因来看,它也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 的,而这个契机是偶然的。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 诱发因素是复杂的、多样的,也是多变的,既有大 气候的影响,又有小气候的引发;既有客观的因 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所以,必须具体事件具体分 析。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有别于社会上突发事件 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发事件的主体是有知识、有 思想、有热情的学生群体,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 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理,并表现出这个年 龄段特有的热情和冲动。加之现在网络和媒体信 息传播快捷,通讯技术发达,事件一旦发生,很容 易引起广泛的关注。这种群体突发事件虽然诱发 原因多样,但攻击目标明确,破坏力极强,突发事 件的发生客观上必然会破坏高校正常的教学秩 序,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会对社会稳定造 成一定的影响。 (二)组织行为隐蔽,演变过程迅速 突发事件之所以突发,主要是由于组织策划 者的事前工作具有隐蔽性。因此,大学生群体突 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 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具有很大的突然性。 在高校发生的一些群体突发事件中,特别是在维 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全国性突发事件中,都发 现有敌对分子和可疑人员混人学生队伍里,以表 达爱国热情为幌子,大肆利用各种新兴媒体进行 挑拨离间,蛊惑煽动,甚至把矛头对准党和政府。 高校是进行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地 方,学校里一旦发生了群体性突发事件,新兴媒体 往往是信息的最快反应者,瞬息间就转变成学生、 146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 学生家长、各大媒体争相讨论的焦点,特别是涉及 师生关系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很快就会演变为社 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此外,高校学生人数多,并且 来自五湖四海,涉及面很大,加上网络通信工具的 发达,事件传播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极易转变为 整个社会的突发事件。 (三)内外联动难控,社会震撼剧烈 目前,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3G、4G手机的 推广,高校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越 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的突发事件更是社会 关注的焦点,加之信息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瞬息 之间就可能遍及世界各地。群体突发事件一旦发 生,很容易波及到其他高校。即使最先引起突发 事件的高校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也难免不出现“按 下葫芦浮起瓢”的联动效应。在群体突发事件中, 情绪激动的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迅速聚集示威或 上街游行,更有甚者出现打、砸、抢等严重事件。 由于高校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这种突 发事件的发生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极易为社会 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客观上“放大” 和“加深”了危害性的范围和程度。 三、构建新兴媒体条件下的高校群 体性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新闻发布机制。把握舆论主动权 高校如果发生了群体性突发事件,高校宣传 部门要首先抢占先机,提前介入,积极沟通,揭示 真相,阳光运作。在信息社会里,要瞒住任何信息 都是徒劳的。自己不说别人说,学校不说师生说, 媒体不说网民说,校内不说校外说。所以,别人说 不如自己说,被动说不如主动说,一定时候说不如 第一时间说,尽快说不如抢先说,外行说不如内行 说,大家说不如专人说,分别说不如统一说,用技 巧说不如用事实说。高校建立健全良好有序的新 闻发布机制,特别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突发 事件的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性的公告,并结合形势 发展需要,适时适当地公开信息和处理办法、结 果,对于正确地引导舆情,争取媒体话语权,把握 舆论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新闻发言人不 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工作团队,是一个工作系统。 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微波等新兴媒体即时、 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信息, 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而要建 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求选对、选好发言人, 并注意加强其能力培训,提升其政治敏感性,掌握 发言的技巧,增强其引导舆论的素质。 (二)建立论坛交流机制。促进师生相互信任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舆论引导实践中,较多地 采用了类似行政管理的方式,显然,这种管理体制 已不能满足新兴媒体舆论引导的需要。在高校 中,如果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或有效解 决,就可能在网上形成炒作,个体情绪可能传染到 群体,演变为群体的不满情绪,“家事”可能迅速蔓 延为“国事”、“天下事”,激化矛盾,使新兴媒体成 为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传播发展的衍生性决 定了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路径不确定并经常进行 转换。网络论坛、校园BBS、博客是大学生发表个 人意见、观点和看法的重要平台。所以,高校发生 突发事件后,要密切跟踪网上舆情动态,既要及时 搜集学生密切关心的问题、现象等容易引发公众 舆论的具有前瞻性的信息,更要从“网下”抓“网 上”,通过网上的议论、网下社会各群体关注热点 的变化,洞察舆论的新走向。对于突发事件的不 当言论和主观臆断论调,高校宣传和网络监管部 门要及时回应与疏导,建立交流互动平台,通过交 流沟通,澄清是非,积极引导,增强广大师生的信 任度和支持度。同时,通过突发事件网络平台的 交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一对多、多对一模式 转化,扩大教育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深化教育效 果。当然,对于混淆视听、煽风点火、恶意中伤的 谣言要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及时删除、封杀违法有 害信息,以免谣言四起,混淆黑白,被人利用。 (三)建立队伍建设机制。强化舆论引导能力 在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中,主要依靠力 量是我们的宣传队伍、学工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学 生干部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态度、能力 和水平决定了处置突发事件的成败。因此,高校 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注重吸纳、培 养高水平的理论和管理人才,高素质的网络评论 人才,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利用这些 人才,可以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搭建学 校与师生沟通互动的平台。高校可从党委宣传 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网络中心、招生就业处、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教学系院等单位工作的同 志和部分学生干部中选拔讲政治、懂技术、责任心 强、文字功底扎实的人员组建网络评论员,通过建 立网络评论员培训、学习机制,不断提高网络评论 员政治业务素质和网上舆论引导能力。使网络评 论员利用理性的言论再加入些感性色彩,来引导 和启发大学生网民思考和判断是非,从而使青年 学生与学校产生共鸣。通过网络评论员,利用各 种形式和手段,及时开展有效的引导工作,用正面 声音引导舆论导向,用事实真相回应师生关注,用 权威信息稳定师生情绪。 第4期 唐东升:新兴媒体条件下的高校群体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147 (四)建立预警防范机制,提升舆论引导科学 化水平 网络舆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易走极端,导致 “网络暴力”。网友“领袖”人物言论偏激,左右网 民判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煽动性,谨防他们操 纵网民,误导社会。高校要借助自身的网络专业 技术管理人员对大学生关注的学校公共问题实行 信息收集和趋势分析及后果研判,从而把握网络 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群体突发事件虽然极具隐蔽 性,但亦具一定的组织性,事前会出现大量的相关 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从而避免群体事 件的发生。 (六)建立事件处置机制。增强舆情可控性 从高校来讲,要减少群体突发事件的发生,降 低突发事件的损失,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必 须建立系统的事件处置管理机制。由于高校网络 危机侧重于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 映,这就需要高校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防止流言、 谣言或妄言的传播,或及时作出权威性的解释,舒 缓师生的情绪,平息事态,在快速、权威的反应中 舆情信息。山雨欲来风满楼,要及时注意拓宽各 种信息渠道,并认真地对各种信息进行研判,发现 苗头,警惕征兆。坚持预警在先,预防在先的原 则,当出现苗头性的征兆时,就要及时启动预警机 制,正确把脉,查找根源,化解矛盾,消除隐患,化 危为安,努力将群体突发事件平息在萌芽状态。 (五)建立信息收集机制,掌握舆情动态 群体突发事件是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转 化过程,在高校中如果师生中单个的信息得不到 重视并妥善解决,就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 信息,进而转化为群体突发事件。所以我们要通 过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注意把从各个方面获 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不良言论、有害信 息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 演变。同时,高校要制定信息工作管理办法和突 发事件责任追究制度,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网络 信息要实施网络监控24小时值班制度,注意及时 了解网络舆情变化,结合舆情的发展变化采取相 应的措施,牢牢地把握舆情发展方向和主动权。 对于在突发事件中渎职、失职行为,给予责任追 究。 [参考文献] [1] 中央党校第43期“省部班”党建调研组.领导干部 得的零散、孤立的网络信息分门别类,提取有用的 信息,分别进行加工处理,将原始信息变成便于观 要提高同媒体交道的能力[EB/OL].[2008 10—17] http://theory.people.eom.cn/GB/49l50/49152/ 835214. 察、分析、传输的形式。在对网络、手机、微博等舆 情信息进行科学处理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对象、 分轻重缓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反馈,防止个体 [2]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63—564. [3]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EB/ 不良情绪发展为群体不良情绪,防止群体不良情 绪演变为不可控制的群体突发事件。要透过若干 群体信息预见一定时期可能产生的群体思想动 态,通过对媒体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增强准 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 OL].[208—06—24]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pllities. people.corn,en/GB|1024/7408514.htm1. [4] 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EB/ OL].[2011.02—19]新华网http://cpc.people.corn. on/GB/64093/64094/B958405.htm1. On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Guideline to the Mass Emergent Incident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ly—Emerged Media TANG Dong—sheng (The Department of Propaganda,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China 53000 1) Abstract:In the mass emergent incidents of the universities,those newly—emerged media represented by internet,cell phone and tiny blog have double func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opinion.We shall fully realize the objectiv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public opinion guideline to the mass emergent incidents in universities,carefully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those mass emergent incidents under the angle of newly-emerged media,positively explore the systems of news publication,forum communication,team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gathering,precautious prevention,and incident handling,and make great efforts to build guideline system for the public opinions in the mass emergent incident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Newly—Emerged Media;Emergent Incidents;System of Public Opinion Guideline [责任编辑谢其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