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来源:吉趣旅游网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

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 __________ 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 ____________ 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 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 “独 ”字的妙处。

【答案】 ( 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2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 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 的心情。

【解析】 【分析】( 1)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 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 言环境中, “独坐幽篁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开头一个

“独 ”字便给

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 “独 ”字也贯穿了全篇。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 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表 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 ⑴ 夜深人寂、明月相伴 ; 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⑵ “独”是“独自 ”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 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 心情。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 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 表达的感情。

2.诗歌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诗中的 “岱宗 ”指哪一座山? (2) 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1)泰山

(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

( 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 【分析】 ( 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 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 “岱宗”。据此可作答。

(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两 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两句, 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 高大,景色秀美壮丽。意对即可。

( 3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 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将众山的小和 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 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泰山

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 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山小”体会感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指小路。③霁:雨停天晴。

(1) 发挥想象,描绘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的优美意境。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 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 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2)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 “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 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

五峰”的意思是: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 葱,犹若刚刚画成。描绘诗境时要抓住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 山。 ( 2)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

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

喜”。

故答案为: ⑴ 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 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⑵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

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

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 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 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 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 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 意,理解情感。

4.古诗阅读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 ①辉。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 ① 明月:传说中的 “随侯明珠 ”,与 “和氏璧 ”齐名。 ② 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 丧乱:安史之乱。

(1) 简要赏析 “更有一珠归 ”中 “珠”字的妙处。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以珠喻人 (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 喻”“赞美”,意近即可 )

(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 能平安回归的庆幸 (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 (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 “赞美 ”惜“别 ”,意近即可 )

【解析】 【分析】 ⑴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 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 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 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 +表达效果 +感情(心情)。这里用 “珠”字 写出了李白 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 (景仰 )。

⑵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做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 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鉴 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 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红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 情。

故答案为: ⑴ 以珠喻人 (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 喻”赞“美”,意近即可 )

⑵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 平安回归的庆幸( 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 (倩公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 “赞美 ”惜“别”,意近即可 )

【点评】 ⑴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 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 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 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 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 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景仰 )。 (扣住“比 (景仰 )。 (扣住“比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

(1) 诗中 “齐鲁 ”指今天的 ______ 省, “岱宗 ”指五岳中的 _________ 。

(2) 诗中 “ ________ ”两句为名句,不仅写出了山的 ____________ ,更表明诗 _________ 。 【答案】 ( 1)山东;泰山 (2)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高峻雄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真切热爱 【解析】 【分析】 ⑴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齐鲁 ”指山东; “岱宗”指泰山。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对名句的理解掌握,本 诗中的名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伟,还写出诗人对祖 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点评】 ⑴考生在平时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⑵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诗句。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 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

春。 唯有啼鹃似留容,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e):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 ___________ 、 _______ 的特点。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 1 )清新;优美

(2)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解析】 【分析】( 1)考查意境特点。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作答时要理解诗意,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意思: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 滩平坦,春光明媚。这两句写出了雨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所以可答 “ 美”。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唯有啼鹃似留客 ”,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 游,如临仙境;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 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同时又 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前提。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 目相关的诗句,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 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清新 ”优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 家。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与

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 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 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 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 “ _________ ”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 “ ___________ ”三字引出下文 “商女 ”的 出场。

( 2)真正 “不知亡国恨 ”的是什么人? (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 1 )笼;近酒家 ( 2)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 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 1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做到熟读原诗,先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 通过前两句可知, “笼 ”字写出秦淮夜色迷蒙冷清的特点,次句以 “近酒家 ”三字引出下文 “商 女”的出场。 ( 2)本题主要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原文,然后 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分析内容可知,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 的统治者。

( 3)本题主要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可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 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故答案为:( 1)笼;近酒家 (2)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点评】在体会作者感情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 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8.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B. “齐鲁青未了”是作者近望泰山,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和历史悠久。 C. “决眦”写出诗人想把一切看个明白,睁大眼睛张望,眼眶好似决裂。

D•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 (1)B

(2)高大巍峨(或遮天蔽日)

【解析】 【分析】( 1)B 项“作者近望泰山”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齐鲁青未了”不是 近望泰山,而是远望泰山。

(2)“阴阳割昏晓”: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这是写泰山两面的光明与阴暗的反 差大。山前向日的一面为 “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 “阴”(山南水北为 “阳”,山北水南为 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

“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

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 “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 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 蔽日的形象。 故答案为: ⑴ B

⑵高大巍峨(或遮天蔽日)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抓住

’割昏晓”明确高大巍峨 的特点。

9.阅读下间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这是一首七言 ________ 。(体裁)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自己立足点之高。

B•最后两句用典直抒胸臆,

浮云”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 A.诗人用 千寻”形容塔高,借塔的高峻写出

C这首诗即景说理,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D.

全诗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答案】(1)绝句 (2)B

【解析】【分析】(1)今体诗又叫 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绝句、律诗。绝句分为五绝 和七绝。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此诗有四句组成,故而是绝句。

(2)B项,“浮云'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错误,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 等。故选B。 故答案为:⑴绝句;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的把握,注意律诗和绝句的区分。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喜晴 (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1) 连雨不知春去”中去”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 。 (2) (3)

请用自己的话把前两句的景色描绘出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离开

(2) 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 (3)

”回答即可。

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 慨、惜春之情”

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

连雨不知春去”意思是:雨不断地下,晴

去”旨离开,过去。

(2 )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 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

出林”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描绘景色时抓住 熟落蒂”墙下笋”的特点描述。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 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 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 梅,冬可赏梅花。第一句写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表达了对大 自然美景的喜爱; “不知春去 ”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及惜春之 情。 故答案为: ⑴ 离开

⑵ 围绕 “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

”回答即可。

⑶ 围绕 “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惜春之情 ”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点评】 ⑴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实词含义的能力。一个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 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要求是会翻译诗句,但又 不能只翻译诗句,需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运用修辞手法,使所 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 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11.诗歌鉴赏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 诗歌前两句中 “送 ”、“动 ”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2) 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答案】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萧萧梧叶 ”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 了“送 ”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 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解析】 【分析】( 1)考查诗词炼字效果。回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 使用。此处用到的是拟人的修辞。 “萧萧梧叶 ”秋“风”巧用了 “送”动“”就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 情感。 “送寒声 ”,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一个

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 “惊 ”秋之意,后者抒 “悲 ”秋之情。

(2)考查诗歌情感表达。回答时要把诗句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分析出来,同时注意表现手 法的使用。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 “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 ——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 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 凄苦心情。

故答案为: ⑴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萧萧梧叶 ”秋“风 ”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 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⑵ 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 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 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 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送”字和一个 “动

1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 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一字便能透露作者的情思。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二字的妙处。

(2)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 “杨花榆荚 ”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 “杨花榆荚 ”的诗。 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花木本是无情之物,但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 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诗人爱春惜春之情。 ( 2)示例一:我认为是贬抑

。杨花榆荚既无绚丽色彩,也无妩媚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

“知”和“斗

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示例二:我 认为是褒扬。杨花榆荚虽然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 了留春的行列,为留住春色不惜牺牲自身,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添春意而贡献了自 己的力量。

【解析】 【分析】(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中的 “知”字,用在 “草树 ”上; “斗”

用在“红紫 ”上,可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其作用当与拟人法的作用大致相同。答作 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外,还要答出诗人 的情感态度。

(2)这是道比较开放的试题,答题时可自由选择答案,但都必须言之有理。如果认为是 贬抑,可抓住杨花榆荚虽然有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的特点分析;如果认为是褒 扬,可从它们为增加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方面去分析。

故答案为:⑴花木本是无情之物,但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 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诗人爱春惜春之情;

⑵ 示例一:我认为是贬抑 。杨花榆荚既无绚丽色彩,也无妩媚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落, 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示例二:我认为 是褒扬。杨花榆荚虽然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了留 春的行列,为留住春色不惜牺牲自身,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添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 力量。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 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

“?字”运用了 ?修辞 (描

写手法 )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 ?效 果,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⑵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把握修辞手 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 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