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弹力弹簧测力计说课稿

弹力弹簧测力计说课稿

来源:吉趣旅游网


13.1 弹力 弹簧测力计

说 课 稿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从本课的内容上看,弹力是在学生学习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的力进行的研究,是高中进一步学习弹力的基础,弹簧测力计是力学中重要的测量仪器,是今后研究重力、摩擦力、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看说明书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可以起到方法上的指导,这节课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材中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弹力比重力和摩擦力更抽象更难理解。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

a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b、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关心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现象;

b、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三、教法和学法:

本节主要采用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其次用到了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在教学时,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共同探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所学习的力的作用效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力使物体发生形变上,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能见到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二种不同的状况,指出这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引入要学习的内容。

2

2、推进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弹力的概念与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两个部分。

①弹力的概念:a、在引入新课后,通过演示实验重现上面所说的二种不同的形变,明确指出它们的区别,并指导学生用手边的一些学习用品(如直尺、橡皮、饮料瓶等)进行主动探究,从而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b、通过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如饮料瓶被弄瘪不恢复状或通过拉直小弹簧的实验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c、引导学生共同感受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力足够大)结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指出物体在弹性形变时会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从而得到弹力的概念。d、分析指出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②弹簧测力计:a、从上述力有大小之分过渡到怎样才能得到力的具体大小,从而引入常见的测力计——弹簧测力计。b、对照课本的图和实物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c、结合前面拉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d、根据其工作原理,在强调弹簧有弹性限度的基础上,回顾所学习的温度计、流表、电压表、天平等的使用方法,明确对测量工具进行使用前都应先认清其测范围和分度值,再让学生自己找出所用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指出测量前要先校零。 e、演示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说明观察求数时要让视线正对着刻度线。同时在演示时创设情景,对学生说明使用时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3、课堂小结,拓展深化:

①共同回顾本节内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②指出微小形变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显现出微小形变。

③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对弹簧的两边都有拉力的作用,而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作用在其一端较小的力的大小。

4、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4

13.1 弹力 弹簧测力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现象;

2、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5

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

教具准备:弹簧、粗铁丝、弹簧测力计、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一些初步知识,请同学们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学生回答)。在实际生活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力撤去后,有的物体能恢复原状,有的物体则不能,这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推进新课:

(一)弹力

1、实验演示:使弹簧、粗铁丝、橡皮泥、橡皮筋等发生形变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外力撤去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一类可以在撤去外力进恢复原状,另一类在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状,从而得到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6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3、引导学生利用手边的一些物品,如直尺、橡皮、饮料瓶等进行同样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撤去力后的现象。并找出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塑性形变。

4、利用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让弹性物体超过了弹性限度的现象,并用一根小弹簧演示这个现象,总结得出:

具有弹性的物体,它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称为弹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失去弹性。

5、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在前面进行实验时,会感受到要让物体产生弹性形变要对它们有力的作用,并且在让它形变后要对它有持续的力的作用才能让它维持形变,那么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很容易知道这些物体在弹性形变时对我们的手也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弹性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6、强调这种力只能发生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会产生。

7、说明: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7

1、从上述超过弹性限度的实例引导过渡:力是有大小之分的,怎样才能得到力的具体的大小呢?这就需要专门的测量工具——测力计,下面我们就认识其中一种常见的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2、对照实物及课本图13.1—2介绍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

3、指出弹簧测力计的一个核心的构造就是弹簧,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实验,共同总结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一定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4、强调上述“一定限度”指的是不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从而对学生说明弹簧测力计所测力的大小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超过这个范围,就会损坏弹簧测力计。

5、回顾所学习的温度计等其它测量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明确,在使用测量工具时,一般都就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6、共同了解所用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指出要想正确使用要先进行校零,说明不同的测力计的校零方法。

7、演示、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断头发、拉断小纸条的力的大小,说明在测量后观察示数时要让视线正对着刻度线。

8、在演示时创设情景,使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如和学生同时测量拉断小纸条的力时),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种测量得到的结果不正确,从而给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8

①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②不能使用指针、弹簧及外壳间摩擦力过大的测力计。

三、课堂小结、拓展深化:

1、共同回顾本节内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指出微小形变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显现出微小形变。

3、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对弹簧的两边都有拉力的作用,而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作用在其一端较小的力的大小。

四、作业布置:

P.54动手动脑学物理,1、4.

五、板书设计:

13.1 弹力 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9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3、具有弹性的物体,它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称为弹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失去弹性。

4、弹力:弹性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二、弹簧测力计

1、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

2、原理:在一定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3、使用方法: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b、使用前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

c、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平齐;

d、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