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高效的小学语文集体备课
一、吃透教材的策略:
教师如果不真正了解教材及其编写意图,就很难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更难掌握“放”、“收”的时机和火候,因此教师上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弄清教材内在的联系、以及每一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哪些内容有利于实现认知目标、哪些内容采用何种方式有利于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分清哪些先学、哪些后学,从而确定教学过程的层次,教师只有对教材、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运筹帷幄,才能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才能从全面去把握,例如:人教版第九册第25课《珍珠鸟》一课,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固然是珍珠鸟逐步信赖作者的关键,但珍珠鸟的聪明、机灵、通人性在信赖作者的过程中则尤为重要。如果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走进珍珠鸟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去感悟,那么这个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具体操作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4—7自然段,听一听小珍珠鸟告诉你,它和作者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然后指名概括故事的内容并指导朗读相应的课文内容。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第二步先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这三个故事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然后按不同兴趣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交流自己独特的体会并相互取长补短,(交流过程实际是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后再认识的过程),第三步组织交流: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例:对第4自然段教师先进行逻辑引读:“起先……随后……渐渐……后来……”,然后让学生看这大屏幕利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朗读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适当加些动作,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张扬个性的“换位想象”(例:“小珍珠鸟,你俯下头来喝茶时,偏过脸看到了‘我’怎样的反应?”、“小珍珠鸟,醒醒啦,告诉我,你梦到了什么?……)让珍珠鸟信赖作者的过程在学生的心目中血肉丰满起来,从而揭示“信赖,一定
能创造美好境界”的道理,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二、动态生成的策略:
1、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预测。
由于学生原有的经验、水平不同,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如果只是按原先设计的唯一思路去教学,不能很好地体现“放”的思路,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安排好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外,还要考虑学生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每一种情况如何应对,即要备动态生成式的课。学生自主探究后的教学环节怎样进行,将根据出现的情况来确定,如果出现备课预测到的情况,则按照既定对策去教,如果出现了与预测相驳的情况,则与教学目标相比较,采取相应的对策去教,从而生成新的教学思路,使课堂能“放”、“收”自如。
2、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后施教、动态生成。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展开自己的教学活动,要注意学生的发言,对不同学生发言的差异和包含的智力成分迅速作出判断,然后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即要上动态生成式的语文课。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在检查复习之后安排了一个质疑环节:这节课,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我对学生质疑的预测是:五壮士是否幸存?可没有想到,一个学生却问道:“老师,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枪砸了!我认为不该砸,这是战斗武器,砸多可惜!”被他这么一提,班里的同学分成了两派,有的认为该砸,有的认为不该砸。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三、博学多智的策略: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只有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师,只有拥有不老童心、爱心的老师,只有拥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师,只有拥有高超课堂调控艺术和技巧的老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29课《太阳》时,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太阳和人类、地球的关系,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画出心中的太阳,并说说为什么。笑哈哈的太阳、哭丧着脸的太阳、气愤的太阳、长着胡须的太阳…...出现在教室里,孩子们尽情地说,内容丰富多彩,祖国的变化,环保问题,宇宙太空等。学完了课文,我又让学生叙述太阳的特点、用途、与人类的关系。(现在,你就是太阳,要会夸自己,把自己的特点、用途、于人类的关系说清楚,当然,实事求是,不吹牛。)教室里热闹极了,孩子们踊跃发言,争着表演。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叙述,精彩的概括,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太阳闪亮登场。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既“新”又“实”,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
一、教材简析:
第二单元主题为科技之光,由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课文以“孪生兄弟”这一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阐释了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神奇的克隆》以浅显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习作二的教学要求学生始终要有一种谦虚、谨慎、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去细心发现并修改习作中的每一个地方,小到标点、字词、句子,大到写作方法、段落层次、文章中心等。例文中向学生介绍了作“眉批”和“总批”的方法,学生可以参考例文,大胆尝试,使文章更趋完美。但仅靠一堂课是远远不能讲完“修改习作”这个话题的,需要我们学生不断地去做这件事,由点及面,写好每一篇文章。
本次练习共安排了“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五项内容。“语文与生活”主要是引导学生积累和正确运用表示“看”这一意思的词语。在教学时,尽量让学生多说一些这样的词,可以从一个字到两个字再到四个字的词,并能简要说说这些词的区别。“诵读与积累”选用的12个成语绝大多数是描写人物仪表和神情的,教学时尽量将词语与具体的人物形象挂钩,以充实词语的语义表象。同时,要提醒学生把这些词语与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区别。“口语交际”的教学,在关注学生想象内容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写好钢笔字”每个练习都有,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继续学习精读方法,坚持做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4、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
表达方式。
5、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6、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三、教学重点:
1、 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2、 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 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 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2、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3、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4、 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五、教学方法与环节设计:
教学方法: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感情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读中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地抒发自己阅读的感悟。
2、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积累及阅读理解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感悟、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板块:
一是揭示课题。揭示课题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也可以运用谈话法,学生读题之后可以就题目进行质疑,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揭题环节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自读课文。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可以放在课外,但课内自读是不可缺少的,第一巩固预习的成果,第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第三标注出自己的疑惑。自读可以采用轻声朗读,也可以默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画,边读边思。在自读环节中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防止一部分学生走过场。
三是读写字词。字词教学是贯穿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重点,高年级也不能忽视字词教学。字词教学可以采用检查的形式进行,通过读书、认读生字、读说词语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易错字要进行书写指导。
四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一环节要理清说明的顺序,知道课文说了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说的。对重点句段要加强朗读指导,要读正确、读流利。朗读指导要少讲技巧,多做朗读练习,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评读、师生赛读等形式进行。高年级应减少齐读,多进行个别朗读。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抓住要点读懂课文,品词析句领会表达方法,读说结合感悟思想情感,学以致用进行读写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板块。
一是读懂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抓关键词句,通过对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把握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关键信息,并采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对这些信息的探究兴趣。
二是披文入情,披文入理。重点句段读懂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瞻前顾后,从内容的联系中感悟文章的主旨,读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进而锻炼思维,培养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是适时生发。说明性课文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点补充是完全可以的,但学习的中心是文本,不能离开文本进行漫无边际的拓展,要防止把语文课上成综合常识课。
四是领悟方法。第一要领悟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实例、作比较、打比方等,第二要领悟课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如合理的想象、大胆的联想、整散相间的句式、夹叙夹议的手法等。
五是读写迁移。说明性课文是进行读写迁移的范例,学生适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习作练习,有利于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做到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同步发展。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这一单元板块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体现系列训练的观念:偏重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品味的能力的培养,把开展“探索科学”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每篇文章均重视读中指导,研读重点词语,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把学和用有机结合,让课堂向外延伸:搜集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阅读《中国太空第一人》;课外收集“宇宙知识知多少?”;搜集有关克隆的科普知识。抓住课文的特点,以达到可以“借题发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拓展课外学习资源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