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 大众商务 Popular Business No.11,2009 (总第107期) (Cumulatively,NO.107)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吴健智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摘 要】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的高等教育,客观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 析了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认识、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毕业生自身主客观因素以及学校的就业服务等方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其 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11—0146—02 会是选择职业的前提和基础。有的高职毕业生和毕业生家长的择业观念 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留恋大城市,只愿意到待遇高、条件好的大国 营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工作。党的“十五大”已明确确立,我国目前的经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一种尴尬: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经济建 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中、初级职业技术人才,针对这种情 况,国家近年来一再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各职 业技术院校生存环境也亟待改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职业院校学生就 业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 家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民营、外资、合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 是最近几年。我国的民营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国有企业也纷纷 1社会及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认识存在偏见 高职教育从建立、发展至今天不过短短十几年,与传统的本科普通 改制成为了股份制民营企业,它们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增强,这在很大程度 上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而许多高职毕 业生却不愿到急需人才的民营企业就业,认为国有企业饭碗有保障,民营 企业名声不好听。至于县级以下的基层单位,偏远落后的地区如四川的 “三州”。即使是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毕业生也不愿意去就业,认为条件 高等教育相比,在社会认同方面存在相当的差距。高职学院的学生在进 口上较本科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文化素质较差,录取在最后一个批 次。尽管在教学上,学校注重实践教学、强调技能培养,但在社会上高职 教育却常被看成是“二等教育”。不少用人单位基于这样的社会认同, 常常不能正确、平等的对待高职毕业生。 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用人 艰苦.没有“前途”,形成了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有的毕业生对自己的气 质、性格、兴趣和能力认识不足,缺乏自信,没有胆量接受挑战,在择业时 处事不果断,遗误了“战机”。 单位在用人上的“高消费”是一种普遍现象。中专生可以做的宁要专科 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宁要研究生。这就造 成学历层次低的中专生和高职生就业困难程度加大。第二,竞购名牌产 品。不屑大众产品。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 4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题 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中,可以了解到多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 求为: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爱岗敬 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 次就业率可达90%以上,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20%到 30%,高职学院的毕业生则更居其次。第三,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 识。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需经过一 业;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有较扎实的 基础理论,较宽的知识面;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懂专业,会 管理,善交际,有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大学生 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能够达到如此要求的毕业生为数不是 段时间的磨合.方能施展其才华。但有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 只招有几年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这也是造成应届毕业生难就业的 一很多,多数学生在个人品格素质、知识素质 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 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从改进品格素质教育的方式、弥补知识素质的 缺陷、加强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来提高毕业 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综合素质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拥 护和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 水平和政治的敏感性、责任心,有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为人民服 务的思想,有正确的择业观念,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要个 人适应社会,服从社会。 个重要原因。 2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 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 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 作能力。但是在高职教育的具体教学工作中,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没有完全 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在知识上讲究系统、全面,缺少实践技能的 培养和训练;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中还没有完全做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 第二、文化素质。大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 面,良好的知识结构,熟悉国情并具有世界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的知识。 比如文科生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理 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专业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和 适用性:学生从事专业领域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尚不能达到企 业对学生的要求。企业希望高职毕业生到岗位上立即就能适应生产的要 求,尽量缩短见习期,而许多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毕业生的规 格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些是由于高职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陷 和不足,导致高职毕业生在操作技能上不及中专生,在基础理论上不及本科 工科学生要有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等。 第三、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具有适应岗位要 求的过硬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需 具备的基本能力有:知识更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协作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社交与表达能力,以及适应环境与应变能力等等。毕业生 这方面的素质缺陷主要是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下转第149页) 生,因而在就业市场上缺乏一定的竞争力。 3高职毕业生择业观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将来,充分地认识自己和多方面地了解社 资金项目:本文为德阳市教育科研课题编号0827(市场营销理论在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健智(1982一)男,四川广汉人,管理学硕士,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NGO与人力资源管理、高校教育管理理论 146 我意识发展尚不完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一致性较低。较强 生自卑心理的一些 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往往使大学生把理想自我的标准 原因分析,从根本之处人手,得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定得很高,而现实自我又达不到理想自我得标准。这种现实自我和理想 对于自己的一些先天的不足,要积极地补偿。心理学家阿德勒认 自我得冲突,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产生达到理想自我 为,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努力来进行补偿。 得信心,于是自卑心理也就产生了。 积极的补偿是个人向上努力的动力,曾经因为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而 3自卑心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成为这些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屡见不鲜。不要因为自己的某些不足而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之中很重要的环节,影响人际交往质量 在别人面前觉得低人一等,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善,甚至可以取得常人不 的因素有很多,自卑心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自卑的一些表现 能取得的成就。在人际交往之中,要自信,不要只是执着于自己的不足, 及其潜在特质就对人际交往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而怕别人耻笑你,造成交往的障碍。 (1)封闭性。由于自卑心理导致的封闭性的人群,通常不喜欢与人 对于内向性格的人,要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如 打叫道,不善与人交往,觉得人际关系太复杂,把自己隔离起来,不去表 果长期的独处,孤独离群,会产生更严重的自卑心理,会越来越不善与人 现自己.整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进不去,自己也出不来,久而久 交际,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通过交往,可以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摆 之,就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 脱自我封闭的现状,改善不良心境,形成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提高人 (2)嫉妒性。自卑者内心的嫉妒性也严重的影响人际交往的质量。 际适应能力和入际交往能力。 由于强烈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导致自卑者形成一种畸形的自尊心理,于 是在各个方面都想争得上游,不顾别人的感受,有时为了取得心理上的 参考文献: 胜利,恶言恶语中伤别人。这样的为人处事方式是交往中的大忌。久而 [1]孙建华:大学生的自卑情结及其心理干预[J].法制与经济. 久之,人家就会对你敬而远之,最终导致人际交往进一步恶化。 2007,(9). (3)敏感性。自卑者过度的敏感对交往也很不利。别人的~句揶 [2]韩丕国: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基于社会比较的研究[J].广西师 揄的话,或许就会有意无意的伤害到自卑者的心灵,把别人都搞得莫明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妙,不知道怎么伤害了你。自卑者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听到别 [3]阿德勒著,黄国光译:《自卑与超越》[M]P47页,作家出版社, 人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就会很受伤害,因此,很容易听不到真话,和朋友的 1986年版. 交往也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别人只是一味地恭维你,很难交到知 [4]关计夫著,杨重建、许友群译:《自卑心理浅析》,福建科学技术 心朋友。 出版社.1988年版. 4讨论 [5]刘秀伦: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克服[J]《龙岩师专学报》社科 针对以上的分析.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质量的改善,就要结合产 版,1998(4). (上接第146页)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实际应用能力不足。一些用人单 下了大力气。但是,在就业市场的开辟过程往往出现顾此失彼、没有重 位的人事负责人认为。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 点、没有远见等问题。总体来说,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就业渠道方 的精力进行培训,不能很快开展工作。学生缺乏拼搏意识,没有吃苦耐 面的主要问题是在就业渠道的具体开拓方面缺乏总体思路和详细的部 劳、从基层小事做起的心态和准备。 署。比如,针对各专业特点所做的就业市场调研、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 第四、身心素质。具有自信、豁达、乐观思想品德,坚强、果断、持之 的变化、如何利用校友资源广开就业门路、院系两级在开拓就业渠道方 以恒的意志品质,完美的人格品质,有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能经受 面的分工与协作等等。注重对主要专业就业市场的开拓,对非主要专业 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社会。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市场经济 的就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的激烈竞争,适应艰苦环境,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此外,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使得部分毕业生在 去。我们的毕业生在这方面主要的问题有:个人定位不准,很多毕业生 就业工作没有方向、不懂方法,不能顺利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 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热衷于“工作条件好,收入高,地理位置好,工作稳 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指导途径单一,就业教育没有系统化。对 定”的单位。而不愿到那些急需人才的私营、民营和基层单位去就业,讲 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报告和讲座进行,并且主要是针对毕业 究急功近利,而忽视对自己能力、素质的积累和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 班学生进行。这样的就业指导属于“临阵磨枪”型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对 受能力不足;适应社会、新工作环境的能力不强;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 毕业生就业起不了根本性作用。信息渠道单一,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传递 力差。 主要是通过校园网和供需见面会。缺乏专门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设计,没 5学校在就业市场开辟和就业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有开设专业的就业教育课程,也缺乏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开辟方面都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