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人民 求真务实 做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
——学习穆青作品的点滴体会
新闻中心新闻部 张晓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稳定转型进入“转型期”。作为省级主流媒体,更应该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那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呢?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学习了他的《县委的好榜样——焦裕禄》、《为了周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十个》等多篇报道作品之后,我的这种感受更加强烈。
作为一代名记者,穆青很少题词,在他仅有的几次题词中,写的都是“勿忘人民”,穆青同志为什么要反复题写“勿忘人民”呢?1991年3月,穆青在《记者应该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写道:“几十年来,人民群众为我们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他们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穆青始终认为“没有人民群众,哪有我们的今天!哪有的胜利!”正是这样的深情厚意,使穆青一生将“勿忘人民”奉为座右铭,这是他几十年新闻实践的宝贵结晶,也是他能够刻画出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等一个个光彩照人的形象的“秘诀”。
然而,勿忘人民,真的要实行起来,并非易事。毋庸讳言,当下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有的人并不是时时将此记在心中的,一些媒体的“贵族化”、“精英化”,正在远离“勿忘人民”的新闻取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勿忘人民”,又应该如何学习穆青精神呢?
回首沧桑岁月,穆青写到:清凉山上的这段岁月,虽然充满了艰难困苦,但给了我思想和业务方面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使我认识到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和党报记者的神圣职责……通过我们的新闻报道,来引导、鼓舞、组织浩浩荡荡的队伍前进,实现党制定的伟大目标。
有些记者说,为什么我就找不到典型的事例和人物?为什么有些选题就容易获奖?其实这都与平时的政治理论
向穆青同志学习,首先要学习他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党的新闻事业,忠实履行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素养有关。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不仅有利于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而且也有利于记者解决“应该报道什么”“怎么报道”等一系列问题。
一、坚持理论学习 牢固大局观念
4
有书共赏
二、 深入实际生活 细致调查研究
通过穆青的笔端,一个个凸现着时代精神和风貌的典型人物跃然纸上: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拼上性命大干的“铁人”王进喜、一辈子为绿化荒山默默奉献的“老坚决”潘从正、百折不挠的植棉模范吴吉昌、为建设红旗渠不怕流血牺牲的任羊成……为什么穆青就能把新闻人物写得如此让人印象深刻?除了人物本身事迹动人,更是由于记者的深入。
采访时,记者有时会因为采访对象的不善言谈,不善表现,而轻易地认为,“完了,这期节目做不好了”。穆青在采访模范工人赵占魁时,面对一连串的问题,“老实疙瘩”赵占魁总是“没什么可说的”。穆青就和另一名记者一头扎入赵占魁的生活中。白天,给老赵打下手;夜晚,同睡在一铺炕上,亲如兄弟。如此20多天,他们边观察,边体验,边收集素材。终于写出了《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恭喜赵占魁同志》等一系列报道,也让赵占魁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鼓舞人们提高觉悟、努力工作、多做贡献的形象教材。学习赵占魁的运动在区轰轰烈烈开展,持续数年之久。
因此要想有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必须要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为了报道一个人,要准备采访十个人,这样得到的信息会更全面,写出来的人物才有立体感。另外,还要善于观察,善于抓细节。生动的细节,对刻画人物的性格至关重要,有时候一个细节胜过千言万语。
三、工作求真务实 作品精益求精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是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也体现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鲜明品格。在采访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见面被访单位就送来一大堆资料介绍,或者是先进事迹。这是记者快速了解情况的一种途径,但是否又可以全部依赖于此呢?
在穆青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有这样一种习惯:每次下去采访,面对别人准备好的材料、汇报,他总是说:“我是记者,我愿意自己去看看。”当年,穆青听到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但他不满足现有的材料,还要亲眼看看,亲耳听听老百姓心目中的焦裕禄到底啥样。听到有人说焦裕禄在县城北的黄河故道南坡帮拉车人推车,穆青就找当事人详细询问当时的情况和具体细节;听到焦裕禄在乡下听汇报作记录时肝病发作,疼得钢笔掉在地上,他非要问清楚,当时谁在场看到的?在什么地方?笔落时焦裕禄是什么表情?
为了做好焦裕禄的报道,穆青更是七易其稿,写出了
46
长篇通讯《县委的榜样——焦裕禄》的佳作。对照榜
样,那些“发了就行”的心态,无疑是我们应该杜绝的。
四、学习写作风格 善用群众语言
研究穆青的新闻写作风格,你会发现穆青的作品十分善于运用群众的语言,像王进喜所说的话:“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我就不相信油都生在外国,都在外国人脚下!”,这些话形象、生动、富有个性,表现力很强。
我们的采访对象,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地方,有各种性格,各种文化素养。但有时在节目里,他们说的话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甚至说固定模式的“万能话”。
如何才能表现不同人物的语言特色呢?穆青说,在采访中,他听到群众一些有个性,有思想的话,都会认真记到采访本子上。他说,努力学习群众的语言,提高自己驾驭语言的本领,这是新闻记者的现实要求。
除此之外,在写稿的时候,穆青还注意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老百姓能看懂。上个世纪70年代新华社有一篇引起广泛共鸣的报道《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这篇稿子在修改过程中,穆青让记者一句一句地念,尽量调整那些群众听不懂的话、看不懂的字。穆青说,我们的报道就应该让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记者这样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才是真正“为人民吐丝”。
五、密切联系群众 真诚平等尊重
穆青在1991年3月发表的《记者应当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讲到:“干新闻工作是需要积累各种资料的,有题材的积累、主题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思想感情的积累。……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是立场问题,人生观问题。这是记者素质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那么年轻记者如何培养和群众的感情呢?事实上,基层很多被采访对象对于记者的真诚和尊重是心存感激的。只要你与他同坐在一条板凳上,能够理解他们,他们就信任你、认同你,就会给你讲真心话。如果记者把自己当成“新闻官”,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群众就会对你敬而远之,你就难以了解到真实情况,也就写不出好的新闻作品来。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收获多少真情。学习穆青精神,感悟“勿忘人民”。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呼声结合起来,才能把握正确的导向,才能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这方面,穆青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