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 课程教育哥|乏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余 权 (贵州省贞丰县第一中学 562200) 件【摘要】物理学科的学习靠兴趣的培养,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对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的认真观察,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也是学好物理的Z-备, 作为1名中学物理教师 我们应帮助学生制定1套切实可行的学习物理的方法。将预习、听课、复习结合起来,全方位使学生得到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3{}89(2{}16)34(1Il9j()1 式数学化形成的思维障碍..5、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形成的恩维障碍6、旧有 知识的局限性和思维定势干扰形成的思维障碍这些都要在El常教学中帮助学生 给以纠正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楚,不管是理论过程,还是实践过程,物理过程 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惠 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 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画图能够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 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四、教师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 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 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 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 有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开明中学物理组的周问仕就是这幺一位教师,上课的语言 特别有趣,学生上课感到很“有劲”,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 周同仕老师语言表达 上很有特点,尽管是很地道的淮安普通话,可趣味性特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同时上课时还充满了激情,善于同学生沟通,因而其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五、巧妙设置疑问。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是活动的核_心,而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创 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 发挥。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学习“摩 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 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见 解..这样,通过巧妙设置疑问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思维能力提 高了,解题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时就会产生内在的快乐 、 六、开展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物理实验具有形象性、畀同性和刺激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直 接的兴趣 实验是初中生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物理的主要手段,只 有重视物理实验,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情况学生会对物理实验具 有浓厚的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演示,学生能够自己感受实验的过程,引 起探究欲望,从而激发他们自主思考。通过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兴趣,降低物 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难度,从而使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提高积极性 、 总之,综述了一些学好物理的技法,更具体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学 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别人的学习方法再好,也要通过自己去 实践内化,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 参考文献: f11陈长青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研究l『】读写算20{}4 『2l冉龙军新课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之我见_1l初中物理教学2005 『31庄平清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实验效果酌研究『Il_新课程学习20{}4 一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所学学科和学习内容产生的积极性的带有倾向性、选 择性的的态度和情绪、初中物理课程是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 动规律等成果的较为抽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日常的教学中,枯燥的讲解会使学 生乏味。影响教学与学习效果 要改变这些现状,任课老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手 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解教学难度,使其专 致志的学习物理,学一匿物理。 实践证明,丰富;彩的教学手段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体验到学习物理的愉悦, 能营造学习物理的快乐氛围 奉人任教初中物理多年,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我 认为教师可采取以下六种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 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 板书等(1)首先要观察所使用的压强计,用手指挤压压强计盘上的橡皮膜,观察金 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 差也越大(!)将水倒人烧杯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臂两边液面 是否出现高度差,报据观察判断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3)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 再观察 形管两边的液面,根据观察判断水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其大小有什 幺关系’(4)保持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胡下、朝各个侧面,比较 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5)将金属盒放人不同深度,水的压强 随深度增加怎样改变 (n)观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压强和盐水的压强是否相同? 二、探究方法与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一开 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学习 理和情感因素,让他们达到一个欲罢不能的境界,使 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就可大大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那么我们就能使整个教学活动很好的展开和有效的落实,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 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精 设计每一堂新课的导入。 物理课的导八方法有很;种,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课,在一个盛有半杯 水的烧杯口上放一块硬塑料片,塑料片上放一个鸡蛋,用不锈钢尺(相当于弹 片)与塑料片垂直后拉开,问学生,“放手后,鸡蛋会怎样?”此时学生的注意 力都集中到了鸡蛋上,有的说鸡蛋会随塑料片飞出来,有的说不会 这时,老 师把变弯的钢足一松手,“啪”的一声,塑料片飞出去了,只见鸡蛋稳稳当当地 落在水中.学生紧张而专注地目睹了这一切,此时,再问“为什么呢?”学生注 一、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 , 三、注意思维的发展与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有的学生也十分想学,也确实在努力学习,这些老师也能看到眼里,可是成 绩依然不是十分理想 、反观之,听课认真,作业5-整,笔记细致,但一换个角度, 换个方法.这种学生就不知所从..这样的学生多数也不是完全因为笨,主要还是 思维上出了问题。常见的思维性障碍如下:1、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 碍。2、相近物理概念混淆形成的障碍 3、类比不当形成的思维障碍。4、物理公 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刘庆文 (重庆市彭水县龙溪镇小学校409600) 【摘要 J、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学科,由于其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等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尤其重视数学学科的知识传输。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小学教育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小学数学教学也不断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其中探究性学习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研究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奠定小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23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89(2{}16)34{}095 02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 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小 组合作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习中以学生的自主性、 探索性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和创造,从而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那么在小学数学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本文中我将结合自身的实习教学实践 和思考,就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一些探讨。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探究式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因此,探究式教学常采用 问题教学法,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开端,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成为 教学活动的归宿。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 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 性。例如,在复习“1O以内加减法”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看一幅有趣的卡通图 画——老鼠背土豆,编故事:小老鼠背着1O个土豆,但袋子破了一个洞。这时, 我提了一个问题:“小老鼠袋子里的土豆可能丢掉几个,剩下几个?有几种可 一能?”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然后,让学 生带着这个既有趣又新奇的问题动手摆土豆,再自由发表意见:袋子里的土豆 可能丢掉4个,还剩6个,列成算式是10 4=6,10—6=4或6+4=10,4 +6=10;可能全丢掉了,一个也不剩;还有可能丢掉2个、3个、4个 .又 、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 者,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探究。 二、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与学生平等对话。教 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 进行交流:“谁想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你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问题被你 解决了。”等等。第二,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 索,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究成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要把学生探 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当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冷静分析、及时反 思、不断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赏识学生。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探究。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