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高校教学楼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探析

来源:吉趣旅游网
It,教育长廊 现代高校教学楼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探析 宋 婷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中圈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现代高校教学楼内交往空间的设计成为现阶段高校 建筑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高校交往空间在教学楼中的重 要性以及交往空间形式的多样化、交往空间设计趋势等方面,探讨 高校教学楼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为探索未来高校教学楼内交往 空闻的理想模式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教学楼公共交往空间 设计趋势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处于时代潮流前沿的高校学生。 对信息交流的渴求更是强烈,朝气蓬勃但又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同时 也需要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在高校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该考虑学 生使用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楼的交往空间。 1公共交往空间在高校教学楼设计中的重要性 交往空间是人们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交往活动达到相互交 流、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场所。教学楼中的交往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教学楼内部,除了自习室、实验室、办公室等一些专门性很强的 室内空间外。其他公共空间都是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的场所。人类社 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被 动学习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学习.而主 动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地点是在课堂以外。教学楼内的交往空间 就可以满足这种教育模式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交往的 场所空间。 2交往空间形式的多样性 2.1由交通空间丰富交往空间的形式 由于交通空间往往处于建筑空间连接和转换的位置,实际上它 也可成为建筑空间的趣味点所在。如走廊可以使建筑有机结合环 境;楼梯则是产生上下空间“对话”和吸引人停留、交往的“容器”之 一。通道不再是简单地放人各种设旌,而应是积极引导交往活动发 生的空间元素。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内展廊里通过设置书 架,为师生提供了一个驻足停留的交往机会。 2.2由共享空间丰富交往空间的形式 在高校教学楼中,学生需要校园建筑提供参与公共活动的机 会,提供给他们室内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共享空间正是这样的中 枢和焦点。共享空间主要指建筑中局部空间通高几层或垂直贯穿 全部建筑高度的空间,即中庭。共享空间的一层部分是建筑内部空 间的联系枢纽,同时又是人们从较封闭的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 它也是人们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最初印象。共享大厅除了满足建 筑内部交通联系的功能要求以外,更是人们进行交往和休息的重要 场所。如辽宁大学蒲河校区的教学楼中庭,其共享空间十分宽敞, 面积大到足以满足开展比较大型活动的需要。 2.3由底层架空丰富交往空间的形式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提出“新建筑五点”中的一条就 是底层架空。建筑的底层架空,一般是指去掉建筑物的底层的全部 或部分空间的围护结构(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 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人绿 54 矸敏 fC 文章编号:1 672—7894(2009)24—054--01 化、休息设施等,作为人们公共活动的空间。现代建筑也常常使架 空层设置于建筑中下部。如深圳大学建筑系馆的二层大平台。站在 平台上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舞台。顶部楼板给人以安全感,同时又 能远眺建筑以外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这种半公共的空间使人精 神放松,呼吸新鲜空气。 3高校教学楼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发展趋势 3.1形成“系”的中心 如果每个学院或每个系都可以设立一个社交中心,在师生心中 就会形成一个交往的焦点,社区的感觉就比较容易得到发展。一旦 老师和学生都自觉地把这个社交中心作为课余休憩交流的场所,师 生的活动地点就有了交叉和重合,接下来就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 交往。比较理想的是把这个中心放在系或者学院的办公室的中心 上,并临近一条大家的必经之路,无论中心是户内的还是户外的,中 心里面可以提供休息、收发、茶点、学生信息等等,而且确保该系的 办公室和教学楼都在中心的500米以内。 在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分院教学大楼里面,就有这么一种形式的 师生交往中心。一处是教学楼首层的露天中庭,另一处是二楼走道 上的。 3.2营造有私密性的、领域性的、相对安静的小型户外交往场所 根据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可知,相对私密的空间有助于为使 用者提供控制感和选择性,而领域性又有利于私密性的形成和控制 感的建立。设计尽在细微处显心思。在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的 教学楼半户外走廊里,每隔8~l0米从走道里向外突出不足1米形 成凸出来的小阳台,这drJ,的改变不但令整条长长的走道一下子丰 富起来,更重要的是这种小阳台为下课后的老师和学生创造了可依 靠的地方,平常总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站在那里聊天讨论,课余 交往气氛浓郁。这样相对私密性的小型交往空间,在为师生服务上 效果显著。 4结论 总之,在教学楼的交往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从大学生 的行为习惯、交往特点、交往空间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出发,可以采用丰富交通空问、共享空间、底层空间等手法,创造优 美舒适的内部公共交往空间环境。同时,应紧跟交流空间设计趋 势,思考更好的设计方法。这样,通过促进教学楼中师生之间的相 互交往,才易于为国家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l】杨永生.建筑百家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王笑寒.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工程纪录fJ].城市环境设计,2004(2):44 52. 【3】李南希.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规划学院,2005. [4J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H{版社,2001. [5j阿摩斯・拉普h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 责任编辑秦艾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