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
1
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周期特性,该周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各个阶段与企业的区位决策、出口或国外生产决策均有联系。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该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然而,就其应用范围来讲,该理论难以解释非代替出口的工业领域方面投资增加的现象(如美国对欧洲食品加工工业的投资),也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而将产品加以改进和多样化的行为。
3、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巴克利(Peter J·Buckley)、卡森(Mark C·Ca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lanM·Rugman)共同提出了“内部化理论”。他们认为,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尤其是专有技术、专利、管理及销售技术等信息与知识产品)的价格难以确认,造成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跨国公司只有将中间产品市场交易纳入到公司内部经营活动中,以内部市场取代低效率的外部市场,才能减少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利润。
内部化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科斯1937年的研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当
2
中间产品外部交易市场不完善时,企业就会产生创造内部市场的动力。而当市场内部化的范围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国际兼并都反映出跨国公司建立全球网络系统的战略特性,内部化理论是目前国际直接投资方面的主流理论之一,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它强调管理水平对企业国际化的意义,但内部化理论在解释国际生产的必然性和国际生产的地理分布等方面有一定的困难。
4、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Kojima,1978)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把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结合起来,以投资国和东道国的比较成本为基础,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果,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也是接受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显示出如此特性。小岛清理论较好地印证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特性,但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并不符合小岛清理论,有的学者认为小岛清理论是一个阶段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虽然小岛清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但我们可以从另外角度去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家,其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是以成熟技术和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生产要素开始国际化经营的,因此该理论也可以
用以指导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社会实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现阶段较大程度符合这一特征,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大部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使用成熟技术,利用当地低廉生产要素,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3
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问题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约翰·邓宁(John H·Dunning, 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资源禀赋学说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试图全面探讨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投资方向三个主要问题。其理论主要回答了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方式,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所不同。他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应具备所有权优势(即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这三个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如果说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则区位优势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才会成功。该理论认为,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市场内部化优势的组合不仅说明国际企业或跨国公司是否具有直接投资的优势,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选择国际营销的途径和建立优势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从选择营销方式的条件来看,国际企业要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市场内部化和区位三种优势,而出口则只需要拥有所有权和市场内部化优势,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那就只能选择技术转让方式;
第二,从建立某种优势的途径来看国际企业要同时拥有三种优势所带来的的收益,那就必须选择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如果公司仅采取出口方式,就会丧失区位优势的收益,如果只采用技术转让的方式,那么企业就会丧失内部化和区位优势多能带来的收益。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最为完整地解决了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三个问题,对直接投资有着较为完整的解释力;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也证实了邓宁理论的正确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较为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4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最新研究方向之一
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威尔斯(L.Wells)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的。该理论注意到发展中投资母国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特定优势”的影响,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 是投资母国市场环境的反映。在现代社会,不仅大规模生产中的现代化技术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适合小规模生产的技术也同样可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市场规模小,需求量有限,小规模市场中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技术具有劳动密集、成本较低、灵活性高等特点,与大企业相比反而具有相对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常采取低价策略,不需要高昂的广告费用,以物美价廉为特色,是大型跨国公司无法比拟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有很多是满足海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要,形成民族纽带性的投资,独特的文化特色也是竞争优势所在。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在服装、小商品以及民族手工业等方面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可以跨国经营,尤其是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不仅生产成本低、运作灵活,而且也形成了相对的优势,正是跨国经营的优势企业群体。
具体来说,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如下三点优势:
(1)小规模技术优势。由于发展中投资母国大多市场规模不大、需求多样化, 从而迫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得不将引进的技术加以改造, 使其生产技术更具有灵活性, 提供品种繁多的产品, 以适应本国小规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从而具有小规模技术的特征。这些经过改造的小规模技术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到类似市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特殊优势之一
5
(2)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优势。 威尔斯发现, 当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 往往需要对其加以改造, 以便适应发展中国家当地的原料供应和零部件配套生产的能力, 而这一优势同样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殊优势之一。 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还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能够提供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特殊产品, 在某些时候它甚至可以成为压倒性的经营优势。
(3)物美价廉优势。
小规模技术理论没有一概而论地认为发达国家企业就具有竞争优势,而是区别了不同产品和不同市场。它认为在民族产品、与小规模技术相联系的非名牌产品上,以及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是可能具有竞争优势的。威尔斯的理论摒弃了那种只能依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落后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从本质上看,小规模技术理论是技术被动论。威尔斯显然继承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使用“降级技术”生产在西方国家早已成熟的产品。再有它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永远处于边缘地带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同时该理论很难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也无法解释当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日趋增长的现象。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