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蛔虫病的危害及掌握其防治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弄清蛔虫病是怎样传染的?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2.小学生应养成怎样的卫生习惯?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粪便无害化处理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主要方法?教具:
1、蛔虫标本。
2、有关蛔虫传染途径教学图片。
1
3、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导入:你们小时候生过虫吗?你们平常有没有无缘无故肚子疼?
肠道寄生虫病是儿童多发病。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常见肠道寄生
虫病的防治知识。
2、出示阅读提纲:
①蛔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是怎样传染的?如何防治?
②为防治肠道寄生虫病,我们应养成什么卫生习惯?
3、默读并在书上划出有关答案,打上题号。
二、讲授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2
(一)认识蛔虫
(二)研究蛔虫传染途径、危害及防治方法
1、传染途径
谁能告诉教师,蛔虫是怎样跑到人体内的?
蛔虫在人体内生长发育成熟,随粪便排出虫卵或成虫。虫卵
污染蔬菜、瓜果、泥土,当人们生吃不净的瓜果蔬菜或不注意饮
食卫生,就会感染蛔虫病。
2、讨论蛔虫病的危害及防治
①患了蛔虫病的人,会出现什么症状?你有过生蛔虫的经历吗?
有什么感受?
②蛔虫病传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3
强调: ①由于虫卵随粪便排出,所以农民伯伯都会把粪便
作无害处理,才进行施肥,这样做便可把虫卵杀死,以免污染蔬
菜、农作物。
②为防止反复感染,小朋友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
三、教师讲述,学生进行卫生行为辨析
为预防感染肠道寄生虫病,我们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
卫生,判断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请打手势,(两手指交叉表示
错,拇指、食指张开表示对,并说理由)
1、一群小朋友打完篮球不洗手拿起雪梨就吃(×)
理由:进食前应洗手。
2、农民用新鲜粪便施肥。(×)
4
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有虫卵产生污染。(×)
3、小朋友饭前、便后洗手。()
4、小朋友剪指甲。()
5、医生给捂着肚子的小朋友看病。()
理由:小朋友患了肠道寄生虫病,要立刻看病吃药。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 蛲虫病、鞭虫病的预防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蛲虫病、鞭虫病的危害及掌握其防治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5
1、弄清蛲虫病、鞭虫病是怎样传染的?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2、小学生应养成怎样的卫生习惯?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粪便无害化处理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主要方法?
教具:
1、蛲虫、鞭虫标本。
2、有关蛲虫、鞭虫传染途径教学图片。
3、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导入:你们小时候生过虫吗?你们平常有没有无缘无故肚子疼?
6
肠道寄生虫病是儿童多发病。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常见肠道寄生
虫病的防治知识。
2、出示阅读提纲:
①蛲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是怎样传染的?如何防治?
②为防治肠道寄生虫病,我们应养成什么卫生习惯?
3、默读并在书上划出有关答案,打上题号。
二、讲授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一)认识蛲虫
(二)研究蛲虫传染途径、危害及防治方法
1、介绍蛲虫传染途径
老师边介绍边板书:
7
雌虫产卵 粘上虫卵 虫卵入口
肛门---手指搔痒---吮手指、不洗手进食---人体感染
2、蛲虫病的危害及防治
①患了蛲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②蛲虫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二)研究鞭虫传染途径、危害及防治方法
1、分布:鞭虫感染分布范围遍及全国,与蛔虫的分布较一致,但感染率相对不如蛔虫高。在干燥、寒冷的北方地区感染率一般远较南方地区为低。鞭虫病是农村地区常见的主要肠道寄生虫病之一。由于生活习惯不同,一般儿童的感染率高于成人,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
2、传染源:鞭虫病人和感染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随地大便,使鞭虫卵污染土壤和周围环境,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期虫卵。虫卵可借蝇类、鸡、犬等的机械携带或风力散播,污染环境、物品、食物等。人因生食含有感染性虫卵的不洁蔬菜、瓜果和水而受到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手,经口受到感染 。
8
4、防治方法
① 全池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 . 5 克和硫酸亚铁0 . 2 克;或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7 克,全池泼洒,疗效很好。
② 用2 %的食盐溶液浸浴鱼种15 分钟,或3 %的食盐溶液浸浴5 分钟。
三、全课小结.
第三课、细菌、病菌、病毒和消毒
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繁殖。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导入: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没有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呢?
介绍人类对病毒的发现
19世纪末,科学家们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和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认为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科学家们就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细菌过滤器进行过滤,将细菌滤出,再用过滤后的
9
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多次重复这一实验都证实了这一事实,因此把这种病原体叫做了\"滤过性病毒\"。
20世纪初,陆续又发现了许多人类、动物、植物的传染病不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是由滤过性病原体引起的,后来又发现了细菌体内也有滤过性病毒,称之为噬菌体。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能提纯噬菌体,还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20世纪70年代,对病毒的研究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分支科学--病毒学。
教师提问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你们听说过病毒吗?听说到哪些病毒?见过病毒没有?为什么没有见过?
讲授新课: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板书)
讲述: 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多数病毒在10--300纳米之间(百万分之一毫米),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等,所以病毒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演示各种病毒的形态图: 病毒是什么样的?谁来描述一下:
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10
板书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形态多样:多面体、杆形、蝌蚪形等。
病毒的结构:(板书)
【观察】三类病毒的结构图
讨论:三类病毒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与细菌的结构比较,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尽管病毒的形态各异,它们的结构相同。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由核酸构成的核心所组成。与细菌不同,它们都没有细胞结构。
板书: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的核心组成。
导入: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什么说它是生物?
三、病毒的生命活动:
病毒结构极为简单,它如何生活?
讲述: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特定生物的活细胞里,一旦离开寄主活细胞,将会失去任何生命活动。病毒在寄主细胞里进行\"繁殖\"并对寄主造成危害。
11
板书:生活:寄生在特定的生物活细胞中。
挂图讲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吸附?注入核酸 ?核酸的复制?组装?释放
繁殖方式:增殖
提问导入:病毒有哪些种类?
四、病毒的类型:
病毒的种类很多,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依据其寄生的生物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四大类:
请阅读课本,病毒分为哪四大类型?各类病毒的寄生生物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病毒类型寄生生物无脊椎动物病毒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细胞里脊椎动物病毒脊椎动物和人体细胞里植物病毒植物细胞里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等细胞里,其中细菌病毒叫做噬菌体。 提问: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病毒通过哪些途径侵染其他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启发学生回答,如: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现在感染非典型性肺炎的人数很多,它们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综合归纳出病毒的传播途径:接触、空气、水、伤口、
12
血液、唾液、飞沫、蚊虫叮咬等。
提问导入:病毒的生活会对其他生物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五、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阅读课本后归纳出病毒对人类的双重作用,或分组汇报各组查阅的资料
教师总结:病毒不仅引起人患多种疾病(流感、麻疹、肝炎、艾滋病等),而且给农、林、牧、副、渔等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病毒也有可利用的一面。例如,人类利用病毒专门寄生的特点,用噬菌体来控制某些病菌对人类的感染;用无脊椎动物的病毒防治一些农林害虫等。
第四课 传染病是怎样传染的
教学目的:
1. 了解人类的传染病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2. 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3. 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装片。
13
教学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一、传染病的概念
首先,我们来学习传染病的概念。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想一想,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提问:你所知道的传染病在哪些?
回答: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沙眼,癣……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龋齿、阑尾炎和心脏病是不是传染病?为什么?
回答:不是。因为这些病不会传染给别人。
提问:既然大家知道哪些病是传染病,哪些病不是传染病,那么请问,究竟什么是传染病呢?
回答:可以从要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的病,就叫传染病。
讲述:准确地说,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14
提问: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会传染。
讲述:对。我们把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如上面提到的龋齿、阑尾炎等)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传染病之所以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下面我们就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流行性感冒为例,来研究一下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请同学们看挂图(教师出示自制的“流行性感冒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示意图”,边指图边讲述)。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了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现在请大家结合上述例子和挂图,认真思考后回答老师的提问。
(一)传染源
提问:什么是传染源?
15
回答: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
讲述:不错。在刚才讲的例子中的传染源是人,但有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等)则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因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的人。
(二)传播途径
提问:什么是传播途径?(回答:略。)
讲述: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提问:你知道传染病主要有哪些传播途径?
回答:空气传播,饮食传播。
讲述:除了同学们说的以外,还有水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三)易感人群
提问:什么是易感人群?(回答:略。)
16
讲述: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传染病,以及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那么,怎么样才能预防传染病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的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候,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传染病?
回答:预防接种,把患传染病的人隔离起来……
讲述:人类在与传染病进行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发现,在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够使传染病的流行终止。因此,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也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第一个方面是控制传染源。由于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已达到最强程度。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以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17
(一)控制传染源
第二个方面是切断传播途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带有病原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并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德行,使病原体失去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二)切断传播途径
第三个方面是保护易感者。对这一条同学们可能都有体会,我们从小到大,进行过许多次预防接种,这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易感者的作用。易感者也应注意不要与患病的人或动物接触;平时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的能力。
(三)保护易感者
另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也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积极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臭虫等传播疾病或患病的动物,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提问:开始爱国卫生运动对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有哪些作用?(回答:略)
讲述:有三个作用:第一,通过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可以清除一部分病原体和传染源(患病的动物),起到控制传染源的作用;第二,消灭苍蝇、蚊子等传播疾病的动物,起到切断有关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作用;第三,减少人体感染疾病的机会,提高人体的抵抗力,起到保护易感
18
者的作用。因此,我们都应积极参加政府或学校组织的爱国卫生运动。
第五课 预防沙眼和红眼病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沙眼以及红眼病
2、知道预防沙眼以及红眼病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沙眼的概述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潜伏期约5~12天,通常侵犯双眼,男女老少均可患病。解放前是我国人群中致盲的最常见原因。1961年至今WHO先后召开过7次全球规模的沙眼防治会议。沙眼被公认为“社会性疾病”。1975年第28届世界卫生联盟大会正式将沙眼列为致盲的主要疾病。1997年确定:2020年消灭沙眼规划。
19
二、沙眼的诊断依据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的沙眼诊断依据上穹窿部和上睑板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用放大镜或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见角膜血管翳。上穹窿部或/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
结膜刮片有沙眼包涵体。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它三项中之一者可诊断沙眼。疑沙:上穹窿部及眦部结膜充血,有少量乳头或滤泡,并已排除其它结膜炎者。
三、沙眼的表现
病人常有摩擦感、畏光、流累、有分泌物等症状。儿童开始可有急性炎状,严重的可影响视力。诊断沙眼时需要与结膜滤泡症、慢性滤泡性结膜炎、春季结膜炎、包涵体性结膜炎等作鉴别诊断。表现为:病人常有摩擦感、畏光、流累、有分泌物等症状。儿童开始可有急性结膜炎症状,严重的可影响视力。
四、沙眼的预防措施
预防沙眼关键在于做好个人卫生。经常洗手,不用脏手擦眼睛,手帕要经常洗晒。推广分巾分水,一人一巾。加强对服务性行业的卫生管理,做好毛巾用具的消毒工作。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检查者的双手必须每检查一个人后双手浸入消毒液中,以防交叉感染。发现沙眼或疑沙,都要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10~ 30%磺胺醋酰钠液,0.1%利福平,酞丁胺液或0.5%
20
新 霉素液等。每日滴3~4次,以2~4周为一个疗程, 然后再复查,末愈者继续复治至治愈为止。治疗后一定要严格讲究个人卫生,以防止再感染。
第二课时
一、红眼病的概念
“红眼病”是人们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眼睛发红、结膜充血(或出血)、分泌物增多的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结膜炎的统称。
二、红眼病的表现
红眼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三、红眼病的危害
红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粘附在角膜表面时,可有暂时性视物模糊或虹视(眼前有彩虹样光圈),一旦将分泌物擦去,视物即可清晰。如果细菌或病毒感染影响到角
21
膜时,则畏光、流泪、疼痛加重,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红眼病发病急,一般在感染细菌1~2天内开始发病,且多数为双眼发病。传染性强,本病由于治愈后免疫力低,因此可重复感染(如再接触病人还可得病),从几个月的婴儿至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可能发病。流行快,患红眼病后,常常是一人得病,在1~2周内造成全家、幼儿园、学校、工厂等广泛传播,不分男女老幼,大批病人感染。
四、红眼病的预防治疗
本病是通过接触进行传染的,所以患儿的睑盆、毛巾、手帕等必须专用,用过的物品要消毒,不要到公共场所活动,应作适当隔离;更不要到游泳池游泳。本病的治疗:
(1)洗净分泌物,使眼保持清洁;
(2)选择有效的抗生素眼药水点眼,常用的有0.3%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及氯霉素等,睡前涂用抗生素眼膏,如四环素、可的松、红霉素、环丙沙星、金霉素等;激素类的眼制剂可联合应用以促进炎症的消退、缓解急性期的症状。治疗急性病毒性结膜炎,要选用o.1%疱疹净、0.4%盐酸吗啉双胍、无环鸟苷等抗病毒眼制剂治疗,同时应合并应用抗生素眼药,以防混合感染。
五、红眼病的治疗误区
1、不要用热水敷而应该用冷水敷
22
2、不要长期使用氯霉素眼药水
3、急性期不宜使用眼药膏
4、不要到游泳池游泳
第六课 预防中暑
教学目的:
让学生知道中暑的原因,中暑的一般症状、急救及预防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中暑的原因、表现及急救方法。
教具准备:
录像带、幻灯片、图片、十滴水、人丹、小黑板。
教学过程:
23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一旦中暑会有什么症状呢?请看录像,(播放录像)
(三)、措施:
1、生活中,假如你的朋友或同学现出现了中暑现象时,你会首先想到什么?(提问若干名学生)。
2、小结: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有人中暑的情况,那么,我们要发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马上对中暑的人进行急救。(板书:急救)
3、怎样进行急救?也就是说急救的办法是什么?(板书:办法)
4、让学生发表意见。
5、讲解急救办法
6、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急救呢?(启发学生思考)。出示十滴水、人丹等药物。(这些药物都可以解暑)。
(1)讲解:“人中穴”、“合谷”、“涌泉”穴位的具体位置,并示范。刚才所讲的方法归纳起
24
来就是“指压穴位”法。
(2)学生实践“指压穴位”法。
(4)小结
(五)、预防
为了防范于未然,避免中暑的发生,平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中暑的预防工作。中暑的办法。
1、预防
同学们能否从中暑的原因中寻找一些相应的预防办法呢?(学生讨论,发表意见)(板书:预防办法)
2、肯定学生的正确的说法,并显示两幅幻灯图片进行讲解。六、巩固练习。
七、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中暑的预防,从中明白了中暑的原因,中暑的症状及急救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预防中暑的工作。
第七课 预防细菌性痢疾
25
教学目的:
1、 知道引起痢疾的原因。了解痢疾的主要症状和预防方法。
2、 教育学生注意饮食的清洁卫生。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生活中能时刻注意饮食的清洁卫生。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二、学习新课 (板书课题)
1、预防细菌性痢疾
讲:学习了这一课会使我们知道什么是细菌性痢疾,怎么会患这种病的,及如何预防它。现在请你们小声阅读课文。
(出示小黑板)
26
小强吃了饭菜,不久便感到 、、、、 ,不到一天就大便,开头两次粪便,然后就出现。以后就出现,但却是 ,有时只有一点。医生说他患了 。
问:同学们患过类似的疾病吗?请你说说当时患病、治病经过。
问: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问:为什么细菌性痢疾在夏季特别容易流行?
问:在平时吃东西、喝水时还要注意什么?
问:家中有人是痢疾病人,应该注意什么?
问:预防细菌性痢疾要做到哪几点?
三、教师总结全课
第八课 游泳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游泳是一项非常有益于增强体质的运动。
27
2、让学生了解游泳时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游泳时的有关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游泳时的有关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评选班级游泳小能手。
2请学生谈谈游泳的体会。没有参加游泳的学生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总结大家的看法,肯定游泳对健身的好处,并要求大家积极参加游泳活动,人人都来做个游泳小能手。)这次游泳活动是全班集体进行的,也是我们提倡的,知道为什么吗?
在游泳前,要求做准备运动,要求认真做,这又是为什么?
2、有谁遇到过抽筋的现象吗?有什么体会?是怎么解决的?(学生自己谈体会)
28
3、大家游泳时特别高兴,结果就在水中哄闹,这样做好吗?为什么?是不是游的好的同学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游,什么也不用管呢?
4、不管游泳水平有多高,都应该了解水情,弄清楚哪里是深水区,哪里是浅水区。如果在河里或池塘里,更要了解水情,以防发生意外。(介绍当地由于不了解水情而发生的意外事故。)
5、游泳除了要注意安全,还得注意什么?
6、!对游泳的卫生也是不可忽视的。请大家看看课文的第1、2点项和第7点项,说说怎样注意游泳卫生。
(学生看书,议论,大组交流。)
7、大家的看法很对,游泳前,应该请医生检查身体,得到医生的同意才能游泳。否则,既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别人,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除了注意自己的卫生外,再就是要注意水的卫生。水质不好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8、课文最后再一次强调了预防血吸虫病,这一点大家千万得注意。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游泳的卫生和安全知识,希望大家能认真对待,重视这些问题。
29
板 书:
游泳的注意事项
游泳值得提倡:锻炼肌肉 培养勇敢精神
游泳必须注意:生病不游泳 集体前往 游泳时不哄闹
预防血吸虫病
第九课 预防虫咬性皮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虫咬性皮炎。
2、使学生了解虫咬性皮炎会引起哪些疾病。
3、了解如何防治虫咬性皮炎。
教学过程
30
一 谈话导入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被虫子叮咬而形成红疙瘩,有些疙瘩又红又痒。今天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种皮肤病(板书:虫咬性皮炎)
二、引导学生了解课本内容后,讨论:
1.什么是虫咬皮炎?
夏天太阳照射强度增加,温度升高,加上雨量增多,闷热潮湿,正是昆虫滋生的好季节。昆虫数量不断增多,人们经常被叮咬。由蚊、臭虫、跳蚤、螨、飞蠓、隐羽虫等昆虫叮咬或接触其毒液、虫体毛引起的皮疹,称之为虫咬皮炎。
2.虫咬皮炎有哪些症状?
虫咬皮炎多发在皮肤暴露部分,皮肤遭昆虫叮咬后,其唾液中的多种抗原成分进入皮内引起毒性反应和(或)过敏反应,而致皮炎。过敏性反应因人而异,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发生显著红肿、淤斑。皮疹呈散在性分布,多为水肿性丘疹、红斑或淤点等,并伴瘙痒、疼痛。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可因搔抓引起继发感染或局部淋巴管发炎。过敏体质者,可出现风团、水疱、大疱或脓疱。较严重者,可有发热、恶寒、头昏、头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31
3.如何预防虫咬皮炎?
(1)不到阴暗潮湿的环境玩耍
(2)注意家畜或所饲养动物的清洁。
(3)灭蚊、灭鼠、灭臭虫。
(4)注意个人卫生、勤洗勤换衣服、
(5)不逗惹蜜蜂,不乱捅蜂窝,不乱玩虫子。
第十课 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学习分数
2.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学习成绩差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材 事例收集
32
教学过程:
一、自读教材。
二、教师讲故事,学生听后讨论:
1、如何面对老师及家长的表扬和批评。(学生分组讨论)
2、如何正确看待分数。(指名回答)
3、试着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学生自由回答)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造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
三、课堂总结
练习:
1、学习成绩对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活动有什么影响?
2、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谈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