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
《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语文园地六》有五项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这个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2. 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感受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 三、单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四、单元教学难点
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感受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教法与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单元课时安排
20《古诗两首》 2课时 21《搭石》 2课时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课时 23《卡罗纳》 1课时 24《给予是快乐的》 1课时 语文园地六 4课时
课题 20.古诗两首 总课时 2课时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3.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 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解题
1.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2.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
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 客舍 尽 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 故人
课题 21.搭石 总课时 2课时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出示课题: 1.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 2.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
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 的俗语,体会
景之美。) 二、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小黑板上出示的短文《一个承诺》。” 三、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四、各学习小组自学生字,对容易出错的字相互提醒。 板书设计
课题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总课时 2课时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生字新词,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体会给予的崇高与快乐。 3.培养学生研读拓展的能力,尝试运用一些全息阅读教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生3: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第二课时 一、切入课文内容,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和台湾花莲之间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对学习小组内的学习伙伴读几遍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4.全班交流。(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范例: a最后一段。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感动的原因是小钱得救了。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b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真是令人感动。) c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真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 小钱患的是白血病,小钱的生命就像 “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d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因为他知道??拯救生命更重要。给予是快乐的!很令人感动。) 二、深入阅读文本,整合资源,深刻体会 1.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
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全班交流。 a感谢为他捐献骨髓的那位台湾青年。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仍静静地趟在病床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大的决心。 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动。 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不顾亲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为海峡另一边的小钱捐献骨髓,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b他还会非常感谢李博士。 (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青年身上抽去骨髓,并一路奔波送到杭州,为小钱作了骨髓移植手术。) 深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C小钱还会感谢医护人员朋友亲人 (是啊,这些人就在小钱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小钱关心、爱护和支持。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人关心、爱护这小钱,奇迹才会发生;正是因为海峡两岸这么多人的爱心才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4.想象拓展,启迪心灵
(根据国际上骨髓捐助的有关规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三、总结全文内容,点明主题,深化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时刻,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但是很少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更多的时候需要帮助别人,给予别人也许仅仅只需要说一句温暖的话,仅仅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但是,却能给别人很大的鼓励和帮 助,也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因为给予是快乐的,给,永远比拿快乐! 板书设计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 台湾 骨髓 小钱(李博士) 年轻人
课题 23.卡罗纳 总课时 2课时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 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案 五、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引入 孩子们,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你享受了哪些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什么?有一个小朋友卡罗纳在也无法享受母爱,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今天我们学习《卡罗纳》看看大家是怎样做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 再读课文,勾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 3. 分小组交流 三、交流阅读中的收获 1. 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2. 读4-8段,找出大家知道卡罗纳母亲去世见到卡罗纳的言行举止,在旁边写 出感想 3. 分小组交流大家的表现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4. 全班交流 5. 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读读“资料袋”并推荐《爱的教育》此书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爱。 板书设计 23 *卡罗纳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 (不幸) 得到 同学的爱(幸福) 长辈的爱
课题 语文园地六 总课时 2课时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3.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4.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5.熟读诗句,尝试背诵。 6.说说诗的大意。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口语交际与习作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 自学引导法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想好后和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说一说。 想想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打算怎样表示感谢;想想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表示感谢或安慰的过程。 第二、三课时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想图中的人物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2.先在小组内说说他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清晰,句子通顺,说详细一点。 3.在全班交流。 4.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 5.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6.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 7.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习作。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 一、 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二、“读读认认” 1.自读生字。 2.齐读——指名读 三、“读读记记” 1.读诗句,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四、“读读背背” 1.自读尝试背诵。 2.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 五、成语故事 1.自学这个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3.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成语的意思。 4.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
课题 24*给予是快乐的 总课时 1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 将情境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情感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 坐车、停车 承诺 保罗的哥哥 保罗、保罗 小男孩、小男孩 弟弟 坐车、观光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 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各有什么难忘? 5.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6.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七、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反思
《卡罗纳》选自《爱的教育》这本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追求简约,追求和谐。首先,在教材处理上,追求简约,剪裁重缝。从孩子们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将孩子们的问题梳理成两个相对集中的问题:失去母爱后的卡罗纳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课文中讲了他还享受着来自谁的爱呢?然后,引导孩子们去理解、体会、感悟。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既不能等同与精读课文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又不能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略读课文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教学中,我大胆取舍,淡化“悲痛”部分,强化“关爱”部分。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铺垫,渲染爱中,我首先用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然后通过找读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通过指名读、齐读、引读等多种方式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文的重点和关键部分就是大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中所表达的关爱,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品味关键词语“同情和怜悯”、“屏息凝神”“默默”等,一步步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把爱化作可触摸的东西,将一根红线把文章主要内容串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词的敏感度。通过一次次深情品读,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情感
的熏陶、心灵的震憾,感情达到高潮。在深入解读文本,在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之后,让学生写下此时此刻卡罗纳的内心独白,可谓水到渠成。
回顾课堂,教学中,抓住了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一理念,实施了略读课文“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理解、感受、品味和积累中挖掘语文的语言因素,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总是一项遗憾的工作!这节课中虽然注重朗读,但由于学生水平有限,朗读不够到位,情感的体验不深入,由于自己不放心,老师自己讲的比较多,学生体验、感悟较欠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