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一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说明:本试题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运用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必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
1
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门,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C.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褒奖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孔子在做他认为该做的事情前一般都能根据形势预知最后的结果,但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内驱下,他也绝不退缩。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B.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C.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2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河东凶亦然 凶:荒年 B.鸡豚狗彘之畜 畜:畜养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约束 D.王无罪岁 罪:罪恶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3分)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6.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7、翻译下列句子
(1)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5分)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寒有怀 孟浩然
3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8诗中描写的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4分)
答:
9“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1分)
(1)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2)一去紫台连朔漠, 《咏怀古迹》 (3)丛菊两开他日泪, 《秋兴》 (4)连峰去天不盈尺, 《蜀道难》 (5)千呼万唤始出来, 《琵琶行》
(6)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7) ,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8)别有幽愁暗恨生, 。《琵琶行》 (9) ,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兴》 (10)沧海月明珠有泪, 。《锦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丑 兵
莫 言
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 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
4
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地哆嗦。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三年过去了,我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
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刚开过动员会,连队就像开水般沸腾起来,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还写了血书。下午,我到猪圈去,想看看这个全连唯一没写请战书的丑兵。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我原谅了他。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他浑身湿漉漉的,赤脚穿着一双沾满粪泥的胶鞋,帽子也没戴,一个领章快要掉下来。他说:“请问连首长,这次是选演员还是挑女婿?”大家面面相觑,他又说:“像我这样的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思绪万千,向丑兵住的房子——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走去。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副连长,快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
他沉吟了半晌说:“副连长,不打出个样来,我不活着回来。我要求来喂猪是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他拿出一叠手稿:“这是我根据我们家乡的一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的。他长得丑,小时天花落了一脸麻子,后来他牺牲了„„”他把手稿递给我,我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梁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副连长,我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处理吧。”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久久地不放开。 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丑兵却杳无音讯。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
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我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11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郭排长看不起丑兵,小豆子他们嘲笑丑兵,丑兵王三社就自暴自弃,迫不得已向连里要求到生产组喂猪,最后连里批准了他的这一要求。
B.丑兵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主动请缨,获准参战,为救战友,光荣牺牲,使读者对丑兵不觉产生无限深沉的感怀和崇敬之情。
C.小说中的“我”对丑兵的态度经历了厌恶、愧疚、惦念、感动几个心理过程,“我”渺小的形象与丑兵的高大形象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D.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和富有特色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主动请战的情节就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丑兵参战的决心。
5
E.这篇小说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歌颂了以丑兵为代表的当代最可爱的人,语言活泼,运用比喻修辞,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富有表现力。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丑兵”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6分)
(3)根据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结合全文分析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原则。(6分) (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8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敕造(chì) 惫懒 (bèi) 讪讪(shà) 扪参历井(shēn) .....B.錾银(zàn) 两靥(yàn) 桌帏(wéi) 拗他不过(niù) .....C.蹙缩(cù) 歆享(xīn) 榫头(sǔn) 吮血(shǔn) ....D.咨嗟(chǎ) 盥沐(guàn) 贾人(gǔ) 间或一轮(jiàn) ....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走进荆州园,一座青铜虎座鸟架鼓雕塑首先映入眼帘: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 的鸣凤。虎座鸟架鼓的右边则是蜿蜒而壮观的荆州古城墙,拾阶而上,仿若回到了 的战国时代。这壮美的景观,是祖先 的遗产,我们应倍加珍爱。 A.引吭高歌 烽烟四起 留传
B.高歌一曲 硝烟弥漫 流传
C.高歌一曲 烽烟四起 留传 D.引吭高歌 硝烟弥漫 流传 1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北京大学青少年研究所所长马军说:“只有构建起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青少年控烟,才能让校园真正成为不受烟草侵害的净土。”
B.2012年1月1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视察了汉城105坦克师,这是金正恩第一次自金正日逝世后视察人民军部队。
C.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的一句话: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D.乔布斯是无可否认的时代巨人,但他同样有着普通人的性格缺陷。他是一个“缺口”的苹果——缺了健康,但他拥有那颗饱含“创新精神和前进动力”的苹果核。
15.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排列正确的选项填入括号里。( )(3分) ①尽管巴黎保持了艺术上的主体力量,但是对来自外域艺术家的扶持也没有减弱。 ②这座城市在发现、培育、力举来自外域艺术家的同时,对本地艺术家的发展尤为注重。 ③巴黎是个尊重艺术的城市,诞生了众多的世界级艺术大师。
④然而,这些抱着梦想来到巴黎定居的艺术家,都是在这里成为以后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 ⑤因此,巴黎的艺术主体仍是巴黎。
⑥我们知道的梵高、毕加索等都是非法国裔人,更不是巴黎本地人。
⑦莫罗、莫奈、高更、塞尚等都是居住在巴黎的法国人,是这座城市孕育出了这些艺术大师。 A ⑦⑤ ③①⑥④② B ⑦⑤④③②①⑥ C ③②⑤①⑥④⑦ D③②⑦⑤①⑥④
16.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两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4分)
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6
落木 雨巷 兰亭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17.下面是《红楼梦》中的关于“黛玉之死”的一段话。请你展开联想,补充省略号省略掉的内容。划线句子,曾被红学专家们认为是“妙不可言”,请揣摩其丰富的意蕴,试品析其精妙之处。(3分) 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娟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 (2)简析划线句子的妙处。(2分)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补充省略掉的内容。(注意语言得体)(1分)
7
2015----2016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 试卷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原文说孔子不放弃其政治伟业“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而题目中表述的对象是“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种精神”则只是原因之一。)
2.D (A“也褒奖了孔子„„的精神”错,原文是“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B项“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强加因果关系。C项是孔子在做之前,可能已经预见最后的结果,而不是一般都能预见。)
3.C(A“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错,应为“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B“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错,应为“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错,孔子行动不预判结果,并非不计后果。) 古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4 D 5 B 6 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
7 (10分) (1)直译: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 (2) 这种说法于拿兵器把人杀死之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而是兵器”有什么区别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8 答:诗描写的秋季节的景物;从诗中“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可以看出来。 9“答:“遥隔”有客居异乡,距离家乡很远很远的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画。(《琵琶行》)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4).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7)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颔联 (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9).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秋兴八首》) (10).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EB(选E给3分,B给2分,D给1分,选A.C不给分)A项“自暴自弃”不正确,他这样做是为了有一个读书写作的环境;C项不是“鲜明的对比”应是衬托,而且我也不是“渺小”的形象;D项不全面,还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丑兵是一位外表丑心灵美的英雄。①朴实憨厚,胸怀博大。面对新排长的歧视、战友的奚落,他不怒也不骂,甚至被叫为卡西莫多也不介意,还自称“老卡”;他以博大的胸怀,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②为人热情,做事认真。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要求调到生产组喂猪,工作上尽职敬业,不怕辛苦。③富有理想,爱国勇敢。当连里讨论参加对越自我反击战的人选时,他主动请缨,上前线打击入侵者。受到战友们的歧视,但是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养猪场读书写作;在战场上为救小豆子而牺牲。(6分,每一点2分)
(3)①丑兵自身:丑兵外形的丑与自身美好的心灵构成对照。②“我”自身:“我”外形的美与内心的虚荣和好胜人格构成对照。③丑兵与“我”:通过团里有名美男子——“我”外形的美与丑兵外形的丑形成对照,突出了丑兵的内在美;用“我”的虚荣和好胜,与丑兵的淳朴善良形成对照。④其他人看法:丑兵周围战友在“豆腐粉条”事件和战争爆发前后对他的看法转变形成对照,突出丑兵大度、无私、友爱和人格感召力。(6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8
(4)示例1:我不认为最后一段多余。理由:①表现人物:通过小豆子的叙述,得知丑兵是为了救小豆子而牺牲的,更加突出了丑兵的形象,使读者全面了解这个人物。②照应情节:丑兵临终前请求小豆子原谅,交代两人矛盾的最终解决,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合理。③结构完整:最后一段交代人物最终结局,细节详细真实,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④凸现主旨:丑兵不丑,他拥有美好的品德。真正的丑,并不在人们的脸上或身上,真正的丑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8分,每一点2分)
示例2:我认为最后一段是多余的。理由: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应该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不宜太多太实。②从情节结构看,上一段已交代了情节发展的结果,丑兵牺牲了,最后一段没有特别情节需要,可去掉。③从主题表现看,去掉之后,不影响主题的阐述,戛然而止会留有余韵,耐人寻味。④从人物形象看,前文对丑兵性格已有充分表现,结尾补充战场救助细节,再提之前两人矛盾,显得做作多余。(8分,每一点2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2.C(A shàn B yè D jiē) 13.D(“引吭高歌”指放开喉咙高声歌唱,可指人或鸟类的放歌。这里形容“鸣凤”准确。“高歌一曲”指放歌一曲,多指人。“硝烟弥漫”“烽烟四起”都指战火或战争,但是战国时代是冷兵器时代,用“烽烟四起”更妥。“流传”多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是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的意思,侧重于时间上的传承。文中指祖先传下来的“遗产”,用“留传”为妥。) 14. D(A项“成分残缺。“构建”缺宾语中心词,应在“控烟”后面加上“体系”。 B项 语序不当。应把“第一次”放到“视察”前。C项 词语误用。可将“黄发垂髫”改为“孩提时代”。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15. 答案:D ③②⑦⑤①⑥④
解析:本题是对语言连贯能力的考查。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是巴黎诞生了众多的世界级艺术大师,先写对本地艺术家的培育,再写对来自外域艺术家的扶持。
16、落木,你的空阔疏朗,你的萧萧而下,你的阵阵秋意,不正是游子客居他乡的叹息吗? 雨巷,你的哀怨惆怅,你的凄婉迷离,你的幽怨冷漠,不正好应和了我彷徨的心境吗? 兰亭,你的崇山峻岭,你的茂林修竹,你的流觞曲水,不正好唤来文人墨客畅叙幽情吗? 蜀道,你的天梯石栈,你的畏途巉岩,你的峥嵘崔嵬,不正好激发起我凌云的壮志吗? (答案仅供参考,句式、修辞1分,内容相谐1分,两句共4分) 17(3分)(1)“你好绝情”“你好狠”或“你好自为之”“你好好保重”等。(1分) (2)妙处一:“你好„„”,这揪人心肺的凄楚之声,倾泻了她全部的爱和恨、血和泪 辛酸和哀痛。 妙处二:“你好„„”,这让人断肠的哀怨之声,是对造成她爱情悲剧的封建势力的 愤怒控诉。 妙处三:“你好„„”,这惹人落泪的眷念之声,是黛玉对生命唯一知己——宝玉的 一往情深的大胆倾诉。(答对其中一点即给2分) 五、作文(60分) 18 .审题指导
1.老人 由果溯因法
果:老人种的胡杨树在沙尘暴后无碍 因:把树载活后不去理睬,逼得其不得不把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 具体表现:(1)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
(2)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
(3)我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 含义:老人种树很讲究方法,目光长远。 立意:由果溯因、由种树及育人 观点:教育子女(培养人才),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具备长远的眼光。
9
2.年轻人 由果溯因法
果:年轻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全被风刮倒。
因: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 具体表现:(1)年轻人待树苗成活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 (2)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有的甚至连根拔起。 含义:年轻人种树对树过度关心、溺爱,反而害了树。 立意:由果溯因、由种树及育人
观点:1、一味关心爱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 2、过多的关爱反而是一种祸害。 3、溺爱不等于真爱。
3.胡杨树 由果溯因法 果:胡杨树能抵挡沙尘暴
因:经常给树浇水,树根不往泥土深处扎。不给树浇一点水,逼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根扎深了,树就不会轻易被风刮倒。(处于逆境,根往深处扎)
具体表现:(1)老人不给树木浇水,逼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他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
(2)年轻人经常给树浇水,他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 含义:老人让树身处逆境,经受磨砺,树根扎得深,经受住风沙的考验;年轻人种的身处顺境,根扎不深,风沙一来,就被刮倒。
立意:由果溯因、由树及人 观点:(1)逆境成才。
(2)顺境可能会使生命变得脆弱。 (3)人生需要磨砺。
(4)要夯实基础,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提炼观点的原则:
(一)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 (二)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