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限时训练解析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7 9 11 总分:42 及格线:25 优秀线:31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答案】D
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而当今处于“写作时代”的诗歌,由于从之者众,又必然注进太多的水分。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把诗歌视为宗教的写诗者,需要更多的以诗歌________的诗人,需要他们来引领诗歌、提升诗歌。近年涌现了许多大器而有深度的诗人诗作,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的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和力量。
青年诗人郑小琼关于故乡的迷茫情境的纠结、关于“铁”的异质体验的独特情怀,都充分显现了“写作时代”诗歌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对于郑小琼的诗歌,诗歌理论家张清华的分析________:“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而创作的。”诗即使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也必须沉下心来,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
A. 放号(hào) 怒涌 风起云涌 蜂涌而至 B.号叫(hào) 晴景 闲情逸趣 晴天霹雳 C.号令(hào) 洪涛 宏福齐天 恢宏大度 D.号角(hào) 律吕 清规戒律 金科玉律
A项,“蜂涌而至”应为“蜂拥而至”;B项,“号”应读“háo”;C项,“宏福齐天”应为“洪福齐天”。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诗句,语序正确的一组是(【答案】D)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哟! A. 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努力 B. 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努力 不断的创造 C. 不断的努力 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毁坏 D. 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努力
活和世界。任何浮躁,任何________的草率都将造成诗意的流失。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答案】(1)C A.深思熟虑 安贫乐道 鞭辟入里 唯利是图 B.深思熟虑 安身立命 力透纸背 唯利是图 C.心血来潮 安身立命 鞭辟入里 急功近利 D.心血来潮 安贫乐道 力透纸背 急功近利
【解析】(1)深思熟虑:意思是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心血来潮:指心里突然或偶然起了一个念头。根据句中“很随意”一词,可以排除“深思熟虑”。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贫乐道:指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句中没有贫穷的意思,排除“安贫乐道”。鞭辟入里: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力透纸背”在句中适用对象错误,排除。唯利是图:指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根据句中“草率”一词,“急功近利”更适合语境。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B
【解析】按照逻辑顺序选择。应该是“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A.而是一种深度,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B.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深度
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但这种“少”不是简单而是简要。诗的写作不是________很随意就完成的事,诗需要提炼提纯,诗是民族文化和人类的精神高度。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 ),
1
C.而是表达浅表层次的情绪,不是一种深度
D.不是一种深度,而是表达浅表层次的情绪
【解析】(2)解答本题可以从句式一致的角度,结合前一句“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同时依据关联词语“不是……而是……”,确定表达的语意与顺序。由此排除A、C、D三项。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A
A.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关注语段的意思和横线前后语句的具体内容。该段阐释了创作者的情怀和才华对创作的影响。①处,由后面“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可知,此处应该填与“创作者的才华很重要”相似的句子。②处是对前一句的举例论证,应该填与“在于情怀而不只在于才华”相似的句子;③处,与前面构成转折关系,由“虽然有才华的人很多”可知,此处应填与“但大多缺乏忧国伤时的情怀”相似的句子。 7.回顾课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赏析原文,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A)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而创作的。
C.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
D.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创作的强大的建构能力。
【解析】(3)画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但”应该放在“她的长诗写作”后面;二是语序不当,递进关系复句前后句关系颠倒,应该是“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三是句式杂糅,最后一句“源于……创作的”两种格式糅合在一起,删掉“创作的”。综合以上错误类型,A项正确。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学创作中,①________,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比如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学风格的巨大差异②________,这一点前人早有注意,宋人戴复古诗云:“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泪,乱蝉无数噪斜阳。”在这里,戴复古把自己所处的南宋时代与唐代对比,认为情怀决定着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杜甫、陈子昂之所以成为“秋鹤”,不仅在于他们的才华,更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而戴复古所处的南宋时期,虽然有才华的人很多,③________,于是便只能成为斜阳中的“乱蝉”了。
【答案】①创作者的才华很重要 ②在于情怀而不只在于才华 ③但大多缺乏忧国伤时的情怀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2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解析】A项,“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8.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答案】“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在这里我们要充分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歌想象奇特丰富以及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了“洪涛”一些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在描绘“洪涛”不同方面的特点。理解了这个角度,本题就可以准确把握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外也还有乐园”这样一种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
【解析】了解“骆驼”的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难答出“骆驼”的象征义及诗人借骆驼所歌颂的你昂头天外, 精神。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看呵,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B)
A.诗歌中实写的诗句有“你,有生命的山”“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诗歌中虚写的诗句有“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B.“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骄傲和自豪;“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写出了骆驼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C.在这首诗中,诗人不满足于一般的形象再现,他发挥了更大的主观独创性,运用了更丰富的想象。
D.诗歌托意于物,以特定的、有限的形象作依托,采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手法创造意境,具有寓意深远、超越时空的作用。
【解析】B项,“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自信心。
10.诗中的“骆驼”象征了什么?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
【答案】“骆驼”象征坚韧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
3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到康桥去“寻梦”,那“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以及“一船星辉”正是诗人康桥之梦诗意的再现。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康桥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化动为静,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极佳的审美效果。 D.这首诗每节四句,每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
12.这首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分析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这两节都表达了诗人与康桥告別时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 解析:1.应为“化静为动'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效果的能力,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作答本题时,可首先对比两节诗的内容,分别找出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的异同,要注意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