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新闻传播研究的媒介环境学范式

论新闻传播研究的媒介环境学范式

来源:吉趣旅游网
论新闻传播研究的媒介环境学范式

陈如月

(中南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

摘要:纵观新闻传播的发生、发展,自诞生之日起就依赖媒介而生存。近年来备 受瞩目的媒介环境学派已经证明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栽体,也对信息本身产生着潜移默 化的影响,并且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也从未脱离过新闻。从新闻研究角度看,研究多半 集中于新闻内容本身,本文选取媒介环境学视角从两个方面探究媒介对新闻的影响:第 一从新闻媒介的历史发展角度,通过对比论证其本质变化;第二从新闻媒介本质角度, 研究其讯息特征及其与媒介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媒介环境学

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新媒体

符号

新闻

从传播学角度看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五次主要的媒介变革:依照时间顺序分别是□语媒介、文字媒 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互联网,这五次媒介变革是呈加速发展的。从狼烟四起时代的烽火通信、木铎、竹简到

如今的\"大数据\"、5G、云技术等等关键词,传播媒介从未离开过人类文明发展之路,人类也依赖信息而生存。就 新闻的信息本质角度看,新闻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伴而生,只是在技术落后年代无法进行大规模传播与保存。真正 的新闻事业的出现是伴随着15世纪印刷术的发明以及经济政治等的发展而产生的,可以说新闻自诞生以来就依 赖媒介而存在。经历了五次媒介变革之后,新闻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同时已由匮乏变为过剩,这种变化是由媒介 造成的,但是媒介对新闻的影响远不仅仅是速度与数量的暴增,由于新闻呈现符号的变化,其内容也发生了潜移 默化的改变。

当下社会主流新闻形式是由第二代互联网呈现的,了以往报纸和电视的传播模式,并且随着5G的到来, 新闻的载体将进一步蜕变。在以往研究领域,研究者们多关注新闻事业本身,如新闻、新闻性质、新闻理论、 新闻效果影响等等,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媒介对新闻的影响这个研究角。媒介承载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声音、艺 术、新闻、文章等等,本文只截取其中_个部分——

新闻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媒介与内容的关系。媒介与新闻是

一对共生事物,因此从媒介环境学理论视角去深入挖掘媒介对新闻的影响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一、新闻的媒介环境学视角

媒介环境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纽约,彼时的美国社会深受工业的影响,环境恶化,社会动 荡,层出不穷的新科技使得社会各种关系重组,不同领域学者开始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络,针对社会现状寻求应对

系忐待播2〇2〇年第7期(总第期)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DONGNAM CHUANBO传播_合前沿i论

策略。20世纪是美国电视普及并且逐步渗透到千家万户的 年代,在这个世纪里,传播效果理论经历了30年代由以“魔 弹论\"为代表的强效果论,40年代以〈人民的选择〉为代表 的有限效果论和60年代以后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代表的 适度效果论。在这一百年里,电子媒介(广播和电视)逐渐颠 覆17、18世纪的印刷媒介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媒介环境学学 者开始思索印刷媒介下的社会环境与电子媒介下的社会环境 变化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人类行为、思维有着怎样的联系, 于是媒介环境学诞生了。毫无疑问,社会的变革是由经济政 治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长 一段时间,媒介环境学被学者们所忽视。直到90年代,麦克 卢汉的\"地球村”断言被现实逐渐证实,媒介环境学才走入 到继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之后的第三大主学派,备受瞩目。 社会环境里明显的物理变化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比如新建的 高楼铁路院校或者新发明并且普及的技术和生活方式等等, 而某种文化环境引起的变化则不易引起注意。首先,其变化 往往潜移默化,需要时间表现,其次,如同鱼很难察觉到水 的存在一样,人身在其中之时往往容易忽略相关事实。

媒介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媒介所生产的内容 本身,而是一个社会的主导媒介带来的人类感知、思维、生 活方式、行为等等的变化以及媒介对内容本身的影响。麦克 卢汉在 <理解媒介〉里面表示:\"新科技发明与普及重要的社 会意义不是产品本身,就如同铁路创造新型城市、新型工作 和新型闲暇。这样的变化与铁路媒介所运输的货物是毫无关 系的,是媒介对人的协作与活动的尺度和形态发挥着塑造和 控制作用_’。媒介环境学的核心概念“媒介即讯息\",重要的 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媒介所开创的可能性。

与其说人类是生活在新闻包围的世界中,不如说人类是 生活在媒介所展现出来的新闻之中,因为‘‘生活在信息的世 界里\"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完全相同的,而怎样获取信息,获取 什么形态的信息则是媒介决定的。媒介环境学代表人物如麦 克卢汉、尼尔•波兹曼、约书亚•梅洛维茨等在对信息与媒介 的关系研究中从未脱离过新闻,并且无论是否信息时代,新 闻与传播,新闻与媒介从来就是相伴而生,因此从媒介角度 看新闻具有重要意义。

从新闻生产的角度看,其产生形式也一直与媒介环境相 伴而生。在报纸新闻时代,新闻的呈现很大程度上依赖记者 对信息的理解,处理和对文字媒介的驾驭能力,记者不需要 完全亲历现场,但是他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来龙去脉并且 用语言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自身对信息的塑造就 发挥了很大作用。而视频新闻时代新闻更加依赖镜头对现场 事件的捕捉,视频新闻必须亲历现场并且拍摄出最有画面感 的信息,这样的新闻文字叙述反而成了辅助。通过视频拍摄 出来的内容,比文字叙述更难造假也更少记者的主观意识, 客观性和真实性大大增加。

二、从媒介环境学视角看新闻的媒介历史演进之路媒介环境学认为,不同社会主导媒介形式会产生一种主 导符号环境,人通过对这种符号的编码解码来完成信息传

—本栏目与中国传媒大学綱传播学部合办

播。不同的符号环境有着不同的流动模式,也对人的感知与 思维产生不同影响。麦克卢汉认为符号系统会随着主流传播 媒介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这种变 化:1.作为感知环境的媒介。一种新闻媒介塑造一种感知环 境,媒介就如同一个过滤器,它过滤掉不适合传播的信息而 偏向于传播它所适合的内容,而人类也在不断迎合媒介的特 征。我们透过媒介去了解客观世界,而使用媒介的行为改造 了我们的感官系统。我们凭借感知到的资料来构建脑海中的 外部世界,这些资料就是多重媒介编码解码的素材。2.作为 符号环境的媒介。一种媒介塑造一种符号环境,一种媒介内 部符号结构或逻辑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参数,在这个参数之 内,我们获取符号信息并且构建出自己理解的世界的概念, 而一种媒介的符号局限也就决定了我们了解客观信息的局 限。麦克卢汉这两个关于媒介环境的论述与尼尔•波兹曼的 意思相同:\"媒介如同一种隐喻,它按照自身特点对这个世界 进行排序、缩小、放大、着色”。本文主要研究新闻事业诞生 起至今的三种主导媒介与新闻的关系:在15—18世纪以印 刷媒介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新闻的呈现形式是由文字、长 篇大论完成的。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文字是视觉 的延伸\",此时的社会信息流动特征是安静并且富有逻辑思 考的。19一20世纪的主导媒介符号是广播、电报、电视、相 机所形成的声音与图片、图像符号,而21世纪的今天人们主 要依赖第二代互联网带来的短视频、图片、短文字为主的符 号环境获取信息。

约书亚•梅洛维茨于其著作〈消失的地域——

电子媒介

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中提出了‘‘不同媒介的前区和后区”理 论,来解释从印刷媒介符号环境到电子媒介符号环境产生了 哪些影响:印刷媒介所呈现出的信息带有\"前区”特征:当人 们依靠纯文字和纯逻辑理论去获取信息的时候容易产生一 种理想化幻觉:文字世界里的人和事因为无法呈现具体形象 容易被美化,这种美化就如同戏剧表演者在舞台(前区)呈 现出的最完美纯熟、最理想化的形象一样,而电子媒介使得 真实人物形象展现在媒介里面,削弱了文字的理想化人物功 效,就如同一个舞台表演者在舞台后的行为(后区)暴露,因 此‘‘前区信息有着抽象和非人化特征,而“后区\"信息具有 具体和人性化特征。

这种不同媒介呈现出的信息符号差异可以用埃尔温•戈

夫曼在一项社会研究中的分析中的两个概念来解释:\"表 情'’和\"传播”。‘‘表情”可以理解为面对一个人时所看到的 仪态、姿势、动作、行为、眼神、脸色等等外貌特征以及他所 发出的声音,是偏外化特征的。\"传播'‘需要借助媒介来生 产相应符号,“传播”内容主要是_个人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看法、见解、陈述等等,‘'传播\"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媒介 环境学的深层理论命题之一是:\"每一种媒介独特的物质特 征和符号特征都带有一套偏见\",在这两个概念中可以看出 “表情”偏向于电子媒介内容,而\"传播”偏向于印刷媒介传 播的内容。

五百多年来新闻的主要呈现媒介由报纸/刊物/小册子

2〇2〇年第7期(总第m期)|系奄传播

到电报/广播/电视,再到如今的第二代互联网

App新闻,以

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指出:人们的交流与传播效果 微博为代表,由于第二代互联网创造的信息交互性特征,微 少部分来自语言符号,而大部分则来自语境,即传播情境。 博新闻相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更加个人化,也将戈夫曼描述的 传播情境是传播活动过程中所有外部影响因素的总和,它包 ‘‘表情”信息进一步深化。在这样的历史演进中新闻的符号 括传播过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传播情境会形成 形式由\"抽象符号\"变成了 \"表象符号”,人也从“阅读”新闻 符号文本自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文本的意义产生 变成了“看'’新闻甚至“参与”新闻。但是\"阅读'’与\"看\"有 制约。印刷铅字新闻中新闻所携带的语境较少,而高度再现 着本质差异。林文刚于《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重视野》 媒介—

互联网新闻则携带的语境较多。比如人民曰报官方

中表示,印刷及其产生的媒介文化环境催生了宗教改革、个 微博报道的湖北省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 人主义与民主、民族主义。’‘阅读”与‘’看'’图像需要的素质 观众不仅仅会听发言人说了什么话,还会看这个发言人是否 与环境完全不同,阅读需要循序渐进地积累对文字的驾驭能 以身作则戴口罩,他的语气是否自信,整体态度是否值得信 力,抽象的语言符号需要反复练习,从编码到解码都是一个 赖,甚至穿着打扮是否符合身份,是否完全念稿,说话是否 富有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而\"看\"新闻则不同,高度再现的 流畅,对话是否尴尬等等。这些语境,在报纸的世界里是完 媒介将信息编码成与观察现实世界几乎完全一样的难度,不 全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特征与偏向,尼 仅仅不需要深度思考,而且也不需要像读书那个封闭安静适 尔•波兹曼在 <娱乐至死〉中表示:电视将一切公共话语包装 合阅读的环境,可以说新闻的发布与阅读可以是随时随地。

成娱乐形式,并且按照电视的娱乐特征去创造内容。

三、新闻的媒介讯息本质——场景变成新闻的一部分四、结语

麦克卢汉研究专家特伦斯•戈登认为:“信息”偶尔有 波兹曼认为印刷媒介创造出的媒介环境是“阐释文化”, 事实或者数据的意义,但更常见的意义是_媒介及其属性处 这种阐释文化将_切公众资讯包装成理性而富有逻辑的符 在形成的过程中,或_媒介与另_媒介的运行有关系;而\"讯 号环境,而图像媒介创造的媒介环境是“形式文化”,培养 息\"偶尔有内容的意义,但更常见的意义是:人的行为的尺 的是感性认知思维。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表示媒 度、速度、模式的变化,新媒介的互动,因此,我们说“媒介 介并不反应事实,媒介只是提供部分符合媒介特征的事实。 即讯息”。“讯息\"是媒介的外在环境,‘‘信息”倾向于内容, ‘‘阐释文化\"到“形式文化\"转变并不仅仅是信息呈现形式的 所以媒介环境学中的媒介研究是对媒介外在环境的研究。一 变化,对于受众来说,获取信息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已经改 种媒介传播新闻会构成一种讯息语境,比如〈新闻联播>里 变了—

省掉了深度思考和分析文字的过程,增加了视觉刺

面的播音员播报新闻的时候,受众获得的信息不仅仅是播音 激和听觉剌激的元素。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当‘‘阐释文化” 员□述的语言文字,还包括播音员的发型装扮、仪态、表情、 类新闻不适合当前新闻媒介的时候,或者说当\"阐释文化\"内 甚至长相以及发音是否标准,当直播中播音员出现□误甚至 容观众越来越少,流量越来越少的时候,生产者就会逐渐减 更加尴尬的情形时,这件事本身也会变成新闻的一部分。所 少深度报道,迎合受众报道极具画面风格的娱乐新闻。

以在图像新闻里,那些不上镜的人往往会被淘汰掉。由此延 伸到第二代互联网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新闻,根据\"讯息” 参考文献:

理论可以理解为何犯错明星在向受众道歉的时候往往选择 1. 吴静.波兹曼媒介技术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凌晨,因为在微博的世界里传达的不仅仅是传播者想传达的 2. 陈晓洁.媒介环境学视阈下文学与媒介之关系研究丨D].济 信息,细心的网友甚至能够‘‘机出\"这个博主今天上了几次微 南:山东大学,2012.

博,打开了什么游戏,给谁点赞等等。甚至在一些短视频新 3. 李晓云.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D】.成都:四川大闻中,特朗普的白眼圈、特朗普在得知旁边人可能患有新冠 学,2007.

病毒之后的神情反应也成了新闻本身,而这样的“讯息'’环 4. 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视野[M].何道宽, 境,在印刷媒介时代是不可能传播开来的。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声音和形象已经变成了信息的一部分:人们打电话前清 6. 哈罗德•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 嗓子,因为声音的高低以及语气会随着他的语言一起传达过 媒大学出版社,2015.

去,所以不难理解广播新闻会淘汰掉声音条件不好的人。而 7.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莲,译.桂林:广西师范 当代主新闻符号形式—

网络视频新闻恰好由□语和画面

大学出版社,2009.

组成强化了非语言符号的伴生符。非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包括 8. 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 一个人声音高低、大小、说话时的语气、语速的快慢、停顿, 响[M]消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甚至一个人普通话是否标准,表达是否流畅等等都可以明显 9.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传达出来(无论传播者主观上是否愿意),以及体态符号(体 10. 李明伟.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媒介环境学派丨J].国际新闻 态语言),如_个博主在画面中呈现的动作、手势、表情、神 界:2007(1) : 56-49.

态、姿势习惯甚至眼神和心情都可以在一定程度凸显,其次 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责任编辑:刘君荣】

系态係播2〇2〇年第7期(总第別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