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施工方案

来源:吉趣旅游网
综合接地及管线过轨专项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1)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

(2)《关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用参考图号[2009]9301局部修改的通知》(经规标准[2009]62号);

(3)过轨及综合接地(赣龙隧参08);

(4)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39号);

(5)其他相关设计图纸。

2、编制目的

过轨及综合接地是一个特殊的施工过程,过轨及综合接地技术是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性能直接影响隧道电子、电气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和人身安全防护要求。为规范综合接地系统和隧道管线过轨的设计和工程实施,确保综合接地系统的技术性能,以满足电子、电气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和人身安全防护要求,特编制此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3、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赣龙铁路GL-5标隧道五项目部桥梁、隧道、路基、轨道、结构、环境工程等综合接地施工。 4、综合接地系统设计及施工原则 4.1 设计及施工原则

(1)综合接地系统根据铁路等级、不同地区、不同设备,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护措施,大道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系统优化、综合防护的原则,加强总体协调、全面规划、统筹考虑。

(2)综合接地系统以沿线两侧敷设的贯通地线为主干,充分利用沿线桥梁、隧道、路基地段构筑物设施内的装置作为接地体,形成低阻等电位综合接地平台。

(3)综合接地系统有贯通地线、接地装置及引接线等构成。距接触网

电体5m范围以内的金属构件和需要接地的设施、设备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4)距线路两侧20m范围以内的铁路设备房屋的接地装置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5)不便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的第三方设施(路外公共建筑物、公共电力系统、金属管线等设施)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或绝缘等措施。

(6)在综合接地系统中,建筑物、构造物及设备在贯通地线接入处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4.2 综合接地总体技术要求

(1)接地端子的设置应便于设备、设施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和工程实施。在工程允许的情况下,接地端子应根据设备、设施的接地需要来确定设置里程,以达到最佳接地性能并方便工程实施和管理。

(2)桥梁、隧道、无砟轨道、接触网支柱基础等结构物内的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结构物中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当没有结构钢筋可以利用时,可增加专用的接地钢筋;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3)为防止对预应力钢筋的影响,预应力钢筋不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4)接地装置应通过结构物内预埋的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可靠连接。接地端子应直接浇筑在混凝土结构内,表面与结构面齐平。 4.3综合接地系统施工工艺及材料要求

(1)接地端子应直接灌注在电缆槽或其他混凝土制品中。接地端子采用不锈钢制造,不锈钢材料的成分应满足:Cr≥16%、Ni ≥5%、Mo ≥2% 、C ≤0.08%,如GBOOCr17Ni14Mo2。接地端子的端子孔规格为M16,并应配置防异物堵塞的端子孔塞,方便开启。接地端子的不锈钢头部分长度不小于45 mm,外径不小于30 mm,其中端子头前段加工M16内螺纹,螺纹深度不小于25 mm,M16螺孔加装塑料封头;不锈钢端子头后端连接一段长度不小于150 mm的Φ16钢筋,连接钢筋分为直杆和直角杆两种,连接钢筋必须与部分螺纹腔隔离,隔离长度不小于5 mm。连接钢筋的长度可以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两个接地端子采用2m不锈钢连接线。其形式见下图:

φ16的内螺纹单孔材质:不锈钢套筒φ16的内螺纹

接地端子结构示意图

(2)接地连接线宜采用不锈钢连接线,由钢丝绳、二个线鼻以及二个配套的防盗螺栓(每个螺丝上应配一个平垫圈和一个弹簧垫圈)组成。钢丝绳采用直径不大于0.65mm的不锈钢丝制造,总截面不小于200mm2(IK>25KA)或120mm2(IK≤25KA)。线鼻与钢丝绳的连接处应能承受5000N的拉力且3min不得松动和断股。如接地设备有特殊规定,应根据相关设备要求选用接地连接线。

(3)贯通地线的接续、横向连接和T形分支引接采用铜质C形压接件进行连接;电缆槽内贯通地线与接地端子间的连接采用L型连接器连接。C型压接压力不小于12t,并且C型压接处应采取防腐措施。

横向连接线分支引接线C形压接件贯通地线贯通地线C形压接件贯通地线注:直径35mm2贯通地线接续或分支连接,L=30~35mm ; 直径70mm2贯通地线接续或分支连接,L=45~50mm。贯通地线接续示意图分支地线连接示意图(4)贯通地线要求尽可能直,禁止形成环状;隧道、路堤、路堑、桥梁间的过渡段贯通地线应平顺连接,贯通地线应在环境温度不低于-10℃时敷设。

(5)接地的钢筋焊接要求:双边焊搭接长度不小于55mm;单边焊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焊缝厚度不小于4mm。钢筋间十字交叉时采用直径14mm(IK≤25KA)或16mm(IK>25KA)的“L”形钢筋进行焊接(焊接长度同前),焊接要求示意图见下页。

(6)对施工中外露的接地钢筋进行防腐处理,采用外裹素砼的方式。

说明:双面焊接搭接长度不小于55mm,单面焊搭接长度不小100mm;焊缝厚度不小于4mm\"L\"型钢筋焊接示意图说明:双面焊接搭接长度不小于55mm,单面焊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焊缝厚度不小于4mm。\"十字\"型钢筋焊接示意图5、隧道综合接地系统施工 5.1、隧道综合接地设计要求

(1)隧道地段贯通地线铺设在两侧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贯通地线采用铜截面为35mm2的耐腐蚀接地钢缆,并采取砂防护措施。

(2)利用两侧通信电缆槽的线路侧外缘的侧墙上部纵向贯通的Φ16结构钢筋作为纵向接地钢筋,每100m断开一次,钢筋端头间距不小于10cm。用于隧道内接地极、接触网断线保护接地及接地钢筋间的等电位连接。

(3)二次衬砌中的接地钢筋设置 ①二次衬砌中有结构钢筋的隧道

a.利用二次衬砌的内层纵、环向结构钢筋作为接触网断线保护接地钢

筋;

b.接触网线垂直向上在拱顶的投影线两侧以0.5m为间隔,各选3跟纵向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

c.上述投影线两侧各1.5m外的其他位置,以1m为间隔,选择纵向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

d.在每个台车位(作业段)中部选一根环向结构钢筋作为环向接地钢筋,环、纵向接地钢筋间可靠焊接,纵向接地钢筋在作业段间可不连接;

e.每个作业段内的环向接地钢筋与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②二次衬砌中无结构钢筋的隧道,除接触网吊柱基础接地外,不再单独考虑接地钢筋设置。环向接地钢筋设置位置根据接触网专业提供的里程位置埋设。

③线路两侧的贯通地线通过隧道内环向接地钢筋实现横线连接。 (4)隧道接地极设置

①对于一般拱墙设防水板的衬砌隧道应充分利用隧道的初期支护锚杆、钢架、钢筋网或底板钢筋。

a.有底板钢筋的隧道及明洞地段,利用隧道底板下层的结构钢筋作为接地极;

b.Ⅱb、Ⅲa、Ⅲb复合式衬砌地段隧道,利用锚杆和专用环向接地钢筋做为接地极;

c.Ⅲc型复合式衬砌、Ⅳ、Ⅴ级围岩隧道,利用锚杆、钢拱架(或钢网片)作为接地极;

d.隧道底板接地极按照1米间隔选用底板结构钢筋,即在隧道底板的底层形成一个1m×1m的单层钢筋网,中部“十字”交叉的两根钢筋上的网格节点要求施以“L”形焊接,其他节点绑扎;底板接地钢筋网按照一个台车位的长度考虑,间隔一个台车位设置一处。

e.锚杆接地极以约一个台车长度为间隔设置,用作接地极的锚杆环向间距要求为2倍锚杆长度;接地锚杆与钢网片、钢拱架或专用环向接地钢筋可靠焊接。

②抗水压衬砌及全封闭衬砌瓦斯隧道

在仰拱填充层内间隔一个台车位设置一处钢筋网作为接地极。即在仰拱填充层内设置一个1m×1m的单层钢筋网,中部“十字”交叉的两根钢筋上的网格节点要求施以“L”形焊接,其他节点绑扎;底板接地钢筋网按照一个台车位的长度考虑,间隔一个台车位设置一处。

(5)接地钢筋的连接:隧道内的锚杆接地极、底板接地极和二次衬砌内的接地钢筋等接地装置均应通过接地钢筋与两侧电缆槽靠线路侧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6)接地端子设置:

①隧道内接地装置均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

②从隧道进口2m处开始,从两侧电力电缆槽底部,每间隔100m设置一个接地端子,小于100m的隧道在中部设一处,接地端子供隧道接地装置与贯通地线的连接。

③从隧道进口2m处开始,在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壁上,每间隔50m设置一个接地端子,小于50m的隧道的中部设一处,接地端子供轨旁设备、设施接地。

④在每个专用洞室、变压器洞室两侧壁下部设置接地端子,供洞室内设备、设施接地,每个洞室设置2个接地端子。

⑤上述所有的接地端子均通过连接钢架与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⑥当接触网槽道基础采用预埋方式时,需将基础与二次衬砌内的环向或纵向接地钢筋焊接;当基础采用后植入安装方式时,需在安装基础的位置预埋接地端子,并与二次衬砌内的环向或纵向接地钢筋焊接。 5.2、隧道综合接地系统施工说明 5.2.1、初期支护综合接地

5.2.1.1、带底板衬砌地段隧道综合接地

(1)有底板钢筋的隧道,利用隧道底板下层的结构钢筋作为接地极。 (2)带底板衬砌地段在施工底板混凝土时,间距以间隔一个台车位设置一处的方法设置底板接地极,接地极钢筋直径同结构钢筋,布置长度为

一个台车位长度,隧道底板接地极按照1m间隔选用底板底层的结构钢筋,即在隧道底板的底层形成一个1m×1m的单层钢筋网,中部“十字”交叉的两根钢筋上的网格节点要求施以“L”形焊接,其他节点绑扎;底板接地钢筋网按照一个台车位的长度考虑,间隔一个台车位设置一处。

(3)隧道底板接地极通过连接钢架与两侧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4)所有接地钢筋间的连接均应保证焊接质量,各工点施作时应根据具体的钢筋配筋,采用搭接焊或L型焊接。

(5)隧道底板接地极在中心水沟两侧均设置一处,在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需将连接钢筋预留出混凝土面,以便与隧道两侧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5.2.1.2、Ⅱb、Ⅲa、Ⅲb复合式衬砌地段隧道综合接地

(1)Ⅱb、Ⅲa、Ⅲb复合式衬砌地段隧道在初支施工时,以约6m为间距选择锚杆作为接地锚杆,以约一个台车长度设置一处专用环向接地钢筋。接地极通过隧道锚杆、专用环向接地钢筋、钢筋网片进行焊接。用做接地极的隧道锚杆环向间距采用2倍锚杆长度。

(2)每个台车位的隧道接地极均通过环向接地钢筋与两侧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3)接地极在初支施工时必须在边墙底部将连接钢筋预留至混凝土表面,以便与隧道两侧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5.2.1.3、Ⅲc型复合式衬砌以及Ⅳ、Ⅴ级围岩隧道综合接地 (1)Ⅲc型复合式衬砌、Ⅳ、Ⅴ级围岩在初支施工时,利用隧道系统锚杆和钢架作为接地极,以约8m为选择锚杆作为接地锚杆,以约一个台车长度为间距选择钢架作为环向接地钢架。接地极通过隧道锚杆、钢拱架、钢筋网片进行焊接。用做接地极的隧道锚杆环向间距采用2倍锚杆长度。

(2)每个台车位的隧道接地极均通过连接钢架(钢筋)与两侧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3)接地极在初支施工时必须在边墙底部将连接钢筋预留至混凝土表面,以便与隧道两侧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5.2.2、二次衬砌综合接地

5.2.2.1、有二衬钢筋的隧道接地设置

(1)利用二次衬砌的内层纵、环向结构钢筋作为接触网断线保护接地钢筋;

(2)接触网线垂直向上在拱顶的投影线两侧以0.5m为间隔,各选3跟纵向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

(3)上述投影线两侧各1.5m外的其他位置,以1m为间隔,选择纵向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

(4)在每个台车位(作业段)中部选一根环向结构钢筋作为环向接地钢筋,环、纵向接地钢筋间可靠焊接;纵向接地钢筋在作业段间可不连接;

(5)每个作业段内的环向接地钢筋与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5.2.2.2、无二衬钢筋的隧道接地设置

二次衬砌中无结构钢筋的隧道,除接触网吊柱基础接地外,不再单独考虑接地钢筋设置。 5.2.3、仰拱填充综合接地

(1)在仰拱填充层内间隔一个台车位设置一处钢筋网作为接地极。 (2)接地极按照1m×1m的单层钢筋网设置,接地极钢筋采用直径16mm钢筋,布置长度为一个台车位长度,中部“十字”交叉的两根钢筋上的网格节点要求施以“L”形焊接,其他节点绑扎;

(3)接地钢筋网按照一个台车位的长度考虑,间隔一个台车位置设置一处。

(4)每个台车为的隧道接地极均通过连接钢筋与两侧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5.2.4、电缆槽综合接地

(1)接地装置均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

(2)从隧道进口2m处开始,从两侧电力电缆槽底部,每间隔100m设置一个接地端子,小于100m的隧道在中部设一处,接地端子供隧道接地装置与贯通地线的连接。

(3)从隧道进口2m处开始,在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壁上,每间隔50m设置一个接地端子,小于50m的隧道的中部设一处,接地端子供轨旁设备、设施接地。

(4)上述所有的接地端子均通过连接钢架与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5)电力电缆槽内接地端子必须通过连接钢筋与通信信号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5.2.5、综合洞室综合接地

(1)接地装置均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

(2)在每个专用洞室、变压器洞室对应两侧壁下部设置接地端子。设置位置位于底部上0.2m,距电缆余留腔1.6m处。

(3)接地端子通过连接钢筋与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5.2.6、明洞综合接地

(1)接地装置均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仅在小里程端设置。 (2)明洞部分在二次衬砌内设置纵、环向接地钢筋,设置要求与隧道内相同。

(3)明洞段隧道内综合接地应利用明洞仰拱衬砌下层结构钢筋作为接地极,接地极的面积和间距以一个台车长度来确定,接地钢筋设置参照带底板衬砌地段隧道内综合接地办理。

5.2.7、隧道内过轨

(1)电力过轨:隧道内每个一般综合洞室及隧道洞口附近设置过轨管4根,每个电力综合洞室设置过轨管8根,过轨管采用过轨管采用过轨管采用

100镀锌钢管(壁厚7mm)。 100镀锌钢管(壁厚7mm)。

100高强度PVC管。

(2)通信过轨:隧道内每个综合洞室及隧道洞口附近设置过轨管2根。(3)信号过轨:隧道内每个综合洞室及隧道洞口附近设置过轨管2根。(4)强、弱过轨管间保持不小于40cm的间距。过轨管内均预留2根贯穿铁丝,过轨管在穿越侧沟及中心水沟时采用上跨方式,施工中保证其位于水沟设计流水面之上。

5.3、隧道综合接地主要施工方法

综合接地系统按照如下施工工序流程进行施工,先在初期支护中设置接地极 将连接钢筋预留 施工二衬接地极 将初支及二衬接地极连接至通信电缆槽内

5.3.1、初支接地极

初支接地极根据不同围岩通过锚杆、钢拱架(钢网片)及底板接地极采用焊接的方法进行连接,焊接采用搭接焊或L型焊接。

5.3.2、二衬接地极

二次衬砌接地极通过二衬内的环纵向钢筋进行焊接,并在边墙位置采用连接钢筋预留至小边墙混凝土外侧。

5.3.3、仰拱填充接地极

仰拱填充接地极通过间隔一个台车为设置一处钢筋网的布置方法设置,在仰拱填充施工前将接地钢筋网预埋在填充位置,并在通信信号电缆槽位置将连接钢筋预留至混凝土外侧。

5.3.4、电缆槽接地端子

(1)在电力电缆槽施工时,从隧道进口2m处开始安排电缆槽接地端子里程,在隧道两侧对应位置电缆槽底部,每间隔100m设置一个接地端子,

(2)在通信信号电缆槽施工时,从隧道进口2m处开始安排电缆槽接地端子里程,在隧道两侧对应位置电缆槽底部,每间隔50m设置一个接地端子,设置里程与电力电缆槽接地端子一致。

5.3.5、综合洞室接地端子

在每个专业洞室、变压器洞室施工衬砌混凝土时将接地极连接钢筋埋设在洞室两侧侧壁内,并在高处洞室0.2m位置在对应两侧各设置一个接地端子。

5.4、隧道综合接地施工注意事项

(1)所有用作接地极的接地钢筋在各自工序施工完毕后必须预留连接位置,并对接地钢筋做出标识,便于检查及连接。

(2)接地钢筋设置时必须在同一断面设置,两侧均需预留连接钢筋至混凝土表面。

(3)隧道接地极均以台车位为单位。

(4)所有接地钢筋间的连接均应保证焊接质量。 (5)用作接地极的锚杆环向间距为2倍锚杆长度。

(6)接地端子设置位置在施工前必须将各端子的里程全部标识出,在电缆槽施工时及时安装。

(7)所有的接地端子在混凝土施工时必须用土工布等材料将其包裹,在模板拆模后及时找出,并用M16螺栓连接在接地端子上,并在对应电缆槽侧壁上进行标识,以便查找。 6、桥梁综合接地系统施工 6.1、桥梁综合接地设计要求

(1)桥梁地段贯通地线铺设在两侧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贯通地线采用铜截面为35mm2的耐腐蚀接地钢缆,并采取砂防护措施。

(2)桥梁地段综合接地均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 (3)梁体接地装置

①无砟轨道桥梁,应在梁体上表面(桥面板或防水层的保护层,以下同)设纵向接地钢筋,纵向接地钢筋设于防撞墙和无碎轨道板间的1/2处和上、下行无砟轨道板间的1/3和2/3处并贯通整片梁;轨道底座板间的纵向接地钢筋距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应小于100mm,并与梁端的横向结构钢筋连接,该横向结构钢筋作为横向接地钢筋应与梁底的接地端子连接,实现两侧贯通地线的横连。

②有砟轨道桥梁应利用梁端的横向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并与梁底的接地端子连接,道砟厚度小于0.3 m的梁体上表面适当位置处应设纵向接地钢筋。

当梁体上表面的纵向结构钢筋距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小于100 mm时,应将纵向结构钢筋作为纵向接地钢筋使用。梁体上预留的接触网支柱基础应与梁体上表面的纵向或横向接地钢筋连接。

(4)桩基础桥墩接地设置

在每根桩中应有一根通长接地钢筋,桩中的接地钢筋在承台中应环接,桥墩中应有二根接地钢筋,一端与承台中的环接钢筋相连,另一端与墩帽

处的接地端子相连。以上接地钢筋均可用桩、承台、桥墩中的结构钢筋;在每个桥墩垂直于线路方向的某个侧面、距地面一200mm处,设一个不锈钢接地端子(水中墩除外),供测试之用。

(5)明挖基础桥墩接地设置

①在基底底面设一层钢筋网做为水平接地极,水平接地极应满布基底底面;钢筋网格间距宜按照1m×1m设置,中部“十字”交叉的两根钢筋上的网格节点应施以“L”形焊接,外围钢筋应闭合焊接,其他节点绑扎;水平接地极钢筋网格的外缘距承台混凝上底面不大于70mm。

②桥墩中应有二根接地钢筋,一端与基底水平接地极(钢筋网)中的钢筋相连,另一端与墩帽处的接地端子相连,以上接地钢筋均可用基底、桥墩中的结构钢筋代替。

③在每个桥墩垂直于线路方向的两个侧面、距地面-200mm处,各设一个不锈钢接地端子,供测试和拴接附加接地极之用;经测试,当贯通地线的接地电阻大于1Ω时,可另设附加接地极。

(6)桥梁地段声屏障接地设置

桥上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声屏障及支架应在其结构内预留接地端子,就近与桥上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7)桥台接地设置

墩体内设置接地钢筋,桥台面接地钢筋参照桥梁体的接地设置要求实施。

(8)跨线桥(及其他建筑物)接地设置

在墩内及梁体内设纵、横向接地钢筋,通过桥墩下部的接地端子与线路两侧综合接地系统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9)框架桥、涵接地设置

框架桥梁、涵顶面填土高度小于100mm时需采取接地措施,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下部侧墙结构钢筋可不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10)每座桥梁的每个桥墩均应按照通用参考图要求设置接地装置,并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6.2、桥梁综合接地施工说明

(1)桩基础接地设置:在每根桩中应有一根接地钢筋,桩中的接地钢筋在承台中应环接。为了防止承台接地钢筋和桩基接地钢筋发生误接,施工桩基接地钢筋时必须进行标识(涂刷红油漆及采用标示牌标示),同时采用焊接钢筋头的方式进行标识,防止因破桩头而失效。

(2)明挖基础接地设置:在基底底面设一层钢筋网做为水平接地极,水平接地极应满布基底底面;钢筋网格间距宜按照1m× lm设置,中部“十字”交叉的两根钢筋上的网格节点要求施以“L”形焊接,外围钢筋应闭合焊接,其他节点绑扎;水平接地极钢筋网格的外缘距承台混凝土底面不大于70mm。

(3)承台综合接地钢筋设置:承台中设置封闭的环接型接地钢筋,将本承台中所有桩中的接地钢筋(有标识)进行有效连接,同时与桥墩(桥台)中2根接地钢筋进行有效连接。

(4)桥墩(台)综合接地钢筋设置:在每个桥墩(台)均设置2根综合接地钢筋,与承台环型接地钢筋和墩台顶接地端子有效连接;同时桥墩垂直于线路方向的侧面,地面以下20㎝处,设一个不锈钢接地端子(做好端子的防护工作),接地端子与综合接地钢筋有效连接,供测试之用。

桥墩接地钢筋均应优先利用结构物中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原则上不再增加专用的接地钢筋。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应满足接触网最大短路电流要求。施工时应对接地钢筋作出标识,便于检查。

每座桥墩设10个不锈钢接地端子,每座桥台设6个不锈钢接地端子。 (5)跨线桥综合接地设置:跨线桥上部应预留接地端子,供桥上金属护栏等接地。跨线桥的主跨梁体底面应利用表层结构钢筋形成一个钢筋网,用于桥下接触网线的网络保护。钢筋网四角预留接地端子。在主跨桥墩设两根竖向接地钢筋,上端与墩帽接地端子连接,下端与桥墩下部侧面的接地端子连接。梁体钢筋网接地端子与墩帽接地端子间、桥墩下部接地端子与路基电力槽接地端子间采用不锈钢连接线连接。

路基电缆槽接地端子及分支引接线的预埋在路基工程中完成,跨线桥接地端子均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

(6)框架桥接地设置:贯通地线铺设在两侧电力槽内,利用梁体横向结构钢筋实现横向连接。接地端子均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仅在梁体中部设置。应在梁体上表面(或保护层)设纵向接地钢筋,纵向接地钢筋设于防护墙下部及上、下行无砟轨道板间的1/3和2/3处(无砟轨道),并纵向贯通整片梁。轨道板间的纵向接地钢筋距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应小于100mm。框架桥墩可不作接地处理。对于桥梁体位于路肩下的跨线桥可不考虑纵向接地钢筋。框架涵非预应力结构钢筋可不做接地处理。

(7)桥梁声屏障综合接地设置

整体式预制砼声屏障: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声屏障及支架应在其结构内预留接地端子,就近与桥梁综合接地系统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混凝土声屏障单元板顶部设置纵向接地钢筋,贯通整个单元板;在竖墙内设置贯通整跨梁的纵向接地钢筋,在每跨梁声屏障的起点侧(与梁体起点侧接地端子相对应)预制一个接地端子,并与竖墙内纵向接地钢筋焊接;每个单元板上部纵向接地钢筋通过混凝土结构内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一与竖墙内的纵向接地钢筋焊接。声屏障接地装置通起点侧预留的接地端子与桥梁体预留的接地端子实现单点T型连接。

插板式声屏障: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声屏障及支架应在其结构内预留接地端子,就近与桥梁综合接地系统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在声屏障竖墙内设置贯通的纵向接地钢筋,并与每个声屏障金属立柱的锚栓柱焊接;在每跨梁的起点侧(对应桥梁体起点侧预留接地端子处)的竖墙内预制接地端子,并与竖墙内纵向接地钢筋焊接。 6.3、桥梁综合接地施工注意事项

(1)桥墩、承台及桩基中用于接地的结构钢筋之间均要求可靠焊接,以保证电气连通。

(2)桥墩、桩基础、承台等用于接地钢筋应满足焊接工艺的焊接要求。双面焊接长度不小于55mm,单面焊接长度不小于100mm;焊缝厚度不小于4mm.钢筋间十字交叉时采取直径16mm的“L”型短钢筋进行焊接。

(3)用于综合接地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的连接质量还必须满足结构连接要求。

(4)加强对综合接地措施的保护,所有预埋件应位置准确并进行防锈或涂层防锈处理,外漏的螺母可先拧上螺栓,可防止掉入杂物影响使用。

(5)在钢筋焊接、浇注混凝土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预埋接地钢筋,使其定位准确,尤其注意不得使其断开。同时施工过程中要采用仪器测每分项工程的接地电阻,使其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必须有施工记录、照片记录。

(6)贯通地线不得在地上拖。

(7)接地端子都埋设在混凝土中,要求表面与混凝土齐平,在施工中即要保证位置准确,又要保证端子内连螺纹口的保护,以免进浆。

(8)对施工中外漏的接地钢筋应采用外涂沥青、外包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带的方式进行防腐处理。

(9)综合接地钢筋和端子施工中要有照片,照片要体现出具体的施工部位、施工质量情况,照片要及时标识保存。

(10)施工中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检验批检查、验收,及时、准确填写资料,完善报验程序。 7、路基综合接地系统施工 7.1、路基综合接地设计要求

路基地段的贯通地线、分支引接线的埋设应与路基工程同步实施。 7.1.1、路基地段贯通地线埋设

(1)一般路基地段沿线路两侧各设一根贯通地线,位于通信信号电线槽外侧内壁正下方的基床底层中,接地极充分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

(2)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的贯通地线埋深距基床底层顶面-30cm~-40cm处;硬质岩路堑地段,将贯通地线埋设于通信、信号电绳槽下约20cm,沟中回填细粒土。

(3)涵洞地段的贯通地线在通信信号电缆槽安装前,将其敷设在电缆槽靠线路侧面的下部位置。

(4)贯通地线纵向通过路基地段的电缆井(不含过渡段电缆井)时,应从手孔下约20cm通过,在手孔施做时,应避免机械对贯通地线的损伤。

7.1.2、分支引接线的埋设

(1)贯通地线通过分支引接线侧向水平引至路基边坡,沿护肩底以及

电缆槽底引至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内壁位置,与电缆槽侧壁预留的接地端子引接线压接。

(2)每个接触网支柱处、跨线建筑物处及桥梁与路基、隧道与路基过渡段处各埋设一根分支引接线,材质同贯通地线。

7.1.3、路基与桥梁、路基与隧道过渡段贯通地线连接

(1)在邻近过渡段的路基电力电缆槽侧壁处预留接地端子,并预埋分支引接线将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连接。

(2)桥梁、隧道地段的贯通地线沿电力电缆槽敷设至路基段,采用L形连接器将贯通地线与路基段电力电缆槽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7.1.4、两侧贯通地线间的横向连接

(1)长度超过1000m的路基地段,每间隔500m左右将上下行贯通地线连接一次。

(2)长度为500m~1000m的路基地段,在路基段中间将上下行贯通地线连一次。

(3)长度小于500m的路基地段,不考虑贯通地线的横向连接。 (4)横向连接线的规格、埋设深度、埋设工序及工艺与贯通地线相同。 7.1.5、路基地段接地极、接地端子设置

(1)路基地段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作为接地极使用。在施作接触网支柱基础时,在基础沿线路方向小里程侧面预制接地端子,接地端子的连接钢筋要求与基础内结构钢筋和至少两根接触网支柱基础螺栓可靠焊接;接地端子供轨旁设备及无砟轨道板等设施接地;接地极通过不锈钢连接线与通信信号电缆槽内的接地端子连接。

(2)每个接触网处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侧壁预制接地端子,供接触网支柱基础(接地极)及轨旁设备接地连接。

(3)电力电缆槽接地端子原则上约1000m设置一处,小于1000m的路基段不考虑,大于1000m的路基等分设置;间隔以不大于1000m为原则;接地端子与接触网支柱间距应不小于20m,供电力设施接地。接地端子尾端应与分支引接线压接。

(4)接触网支柱基础上的接地端子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并与接触网

基础内的结构钢筋可靠焊接。电缆槽内的接地端子采用路基型接地端子。

7.1.6、跨线桥处路基地段的综合接地

在桥墩处预留分支引接线,在电力槽内预留路基型接地端子,分支引接线与接地端子尾端压接,以便于跨线桥接地装置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7.1.7、路基地段声屏障综合接地

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声屏障及支架应在结构内预留接地端子,就近与路基电缆槽或接触网基础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7.2、路基综合接地施工说明

7.2.1、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综合接地设置

路基地段接地极充分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贯通地线埋设埋深距基床底层顶面-30cm~40cm处。分支引接线设置在每个接触网支柱处,分支引接线应弧形下穿电缆槽、水沟等,无明显折角。

路基填筑并压实至高于贯通地线埋设深度约60mm高程的同时,预留出60mm深、宽度略大于贯通地线直径的“小槽”,以敷设贯通地线;先向“小槽”内回填40mm粒径不大于5mm的土壤,敷设贯通地线,再次回填40mm粒径不大于5mm的土壤后,进行人工夯实;人工夯实后,必须在“小槽”上方覆盖不少于100mm,粒径不大于5mm的土壤,才能进行正常的路基填筑和机械压实作业;贯通地线的分支引接线采用与贯通地线相同的工序和工艺埋设,施工边坡防护前,将引接线埋设于边坡防护层下并与灌注在电缆糟中的接地端子尾端C型压接。贯通地线的横向连接线约500m路基设一处,其规格、埋设深度、埋设工序及工艺与贯通地线相同。

7.2.2、硬质岩路堑地段、涵洞地段综合接地设置

硬质岩路堑地段,将贯通地线埋设于通信、信号电缆槽下约20cm,沟中回填细粒土;涵洞地段的贯通地线在通信信号电缆槽安装前,将其敷设在电缆槽靠线路侧面的下部位置。分支引接线设置在每个接触网支柱处,分支引接线应弧形下穿电缆槽、水沟等,无明显折角。贯通地线的横向连接线约500m路基设一处,其规格、埋设深度、埋设工序及工艺与贯通地线相同。

(1)硬质岩地段:在硬质岩路堑地段切割安装电缆槽时,同时切割0.2m×0.2m的小槽,铺设贯通地线,槽内回填细粒土并人工夯实;在需要横向连接的位置,同时横向切割出0.2m×0.2m的小糟,铺设横向连接线,槽内回填细粒土并人工夯实;在敷设贯通地线时,同时在接触网基础处预留分支引接线,一端与贯通地线C型压接,另一端与电缆槽预留的接地端子尾端C型压接。

(2)涵洞地段:在电缆槽施做前,将贯通地线直接敷设在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面的下部,在上部回填细粒土并人工夯实。

7.2.3、路基过渡段综合结地设置

(1)路基与桥梁过渡段:在邻近过渡段的路基电力电缆槽侧壁处预留接地端子,并预埋分支引接线将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连接。桥梁地段的贯通地线沿电力电缆槽敷设至路基段,采用L形连接器将贯通地线与路基段电力电缆槽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2)路基与隧道过渡段:在邻近过渡段的路基电力电缆槽侧壁处预留接地端子,并预埋分支引接线将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连接。隧道地段的贯通地线沿电力电缆槽敷设至路基段,采用L形连接器将贯通地线与路基段电力电缆槽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7.2.4、路基电缆槽接地及接触网接地极

路基地段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作为接地极使用。在施作接触网支柱基础时,在基础沿线路方向小里程侧面预制接地端子,接地端子的连接钢筋要求与基础内结构钢筋和至少两根接触网支柱基础螺栓可靠焊接;接地极通过不锈钢连接线与通信信号电缆槽内的接地端子连接。

在每个接触网基础处的通信信号槽内侧壁预制接地端子,供接触网基础接地连接及轨旁设备接地;电力槽接地端子原则上约1OOOm设置一处,小于1000m的路基段不考虑,大于1000m的路基等分设置,间隔以不大于1000m为原则;接地端子应选在就近的接触网基础处,供电力设备接地,接地端子尾端应与分支引接线压接;接触网支柱基础上的接地端子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并与接触网基础内的结构钢筋可靠焊接。电缆槽内的接地端子采用路基型接地端子。

7.2.5、路基声屏障综合接地

声屏障接地原则: 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声屏障及支架应在其结构内预留接地端子,就近与路基段综合接地系统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1)路基地段整体式预制砼声屏障:钢筋混凝土声屏障单元板顶部设置纵向接地钢筋,接地钢筋外缘距混凝土表面不大于70mm;声屏障每长20m设置一个基础伸缩缝为例,在声屏障基础伸缩缝处预留接地端子,并与基础内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基础内的接地钢筋通过结构钢筋与上部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声屏障基础内的接地端子与路基电缆槽或接触网基础预留的接地端子就近单点T型连接;接地钢筋应优先利用结构物中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原则上不再增加专用的接地钢筋;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截面应满足接触网最大短路电流要求,施工时应对接地钢筋作出标识,便于检查;声屏障路基段的贯通地线附设在电缆槽靠线路侧,在施做电缆槽时,将其一并敷设,周围回填细粒土;电缆槽接地端子的尾端与贯通地线C形压接。

(2)路基地段插板式声屏障:每100m声屏障段落的金属立柱通过锚栓柱实现电气连接;贯通敷设一根热镀锌扁钢,将声屏障立柱基础锚栓柱连接;在百米段落的中部的某个立柱(靠近基础网支柱)基础内预制接地端子,并与锚栓柱焊接;声屏障接地端子通过不锈钢连接线与路基电缆槽接地端子连接;接地钢筋应优先利用结构物中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原则上不再增加专用的接地钢筋,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截面应满足接触网最大短路电流要求,施工时应对接地钢筋作出标识,便于检查。

8、车站综合接地系统施工

8.1、车站咽喉区路基地段综合接地设计要求

(1)贯通地线、分支引接线、横向连接线的埋设及施工工艺要求与区间路基地段相同。

(2)每个接触网支柱处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设2个路基型接地端子,端子间0.5m,供与接触网支柱基础连接及轨旁设备、设施接地。

(3)车站咽喉区进站、出站箱号机位置处的电力电缆槽侧壁分别设置

1个路基型接地端子,供电力设施接地。

(4)每个接触网支柱基础上预置2个桥隧型接地端子。 8.2、站台区综合接地方案

(1)贯通地线及分支引接线的敷设:

a.站台范围内的贯通地线与咽喉区贯通地线同径路敷设,自站台墙一侧纵向贯穿整个站台区;

b.分支引接线约每100m设置一处,一端与贯通地线C形压接,另一端与站台墙预留的接地端子拴接。

(2)站台墙接地钢筋及接地端子设置

a.在站台墙内,站台面上层靠线路侧60cm范围内的纵向结构钢筋需接入综合接地系统。通过站台墙内的部分横向、竖向结构银筋将站台面纵向结构钢筋连接起来,并构成站台墙接地装置,并约每100m接入综合接地系统一次。

b.在每个站台场墙靠钢轨的一侧的侧墙下部,约每100m设置1个桥隧型接地端子,并与站台墙接地装置相连接,端子孔朝向线路,采用分支引接线与贯通地线连接。

c.在基本站台墙靠信号楼(或室)一侧的上部预留4个接地端子,以便于信号楼(或室)的环形地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接地端子与站台墙内的接地钢筋可靠焊接。

d.中间站台两侧站台墙的接地装置通过接地连接线与相邻站台的站台墙接地装置在站台两端实现等电位连接。

(4)接触网基础接地

a.侧线铺轨前,在线间碎石层下方敷设热镀锌扁钢(规格5Omm×4mm,厚度不小于4mm),将接触网基础上的接地端子与站台墙靠钢轨侧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起来。

b.当正线为无砟轨道区段或线间有客车上水设施等金属物时,在线间敷设一根热镀锌扁钢,将线间接触网基础的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无砟轨道板及相关金属设施的接地均可就近与扁钢连接。

(4)信号楼(或综合站房)等建筑物接地与综合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

a.距铁路20m范围内铁路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应与综合接地系统预留的接地端子可靠连接。

b.综合接地系统在信号镂上、下行两端应分别与其环形接地体连接,每端设2根连接线,2根连接线的间隔为2~3m。

c.其他建筑物的地网应与综合接地系统预留的接地端子可靠连接。 d.与建筑物地向连接的耗干线,可用铜排或热镀锌扁钢埋地敷设,铜排的截面积不小于54mm2,热镀锌扁钢的截面积不小于200mm2。厚度均不小于4mm。

(5)其他接地

站台范围内旅客可接触的建筑物及金属构件等应采取等待电位或分设接地等措施。条件具备时,可与综合接地系统预留的接地端子可靠连接,具体连接可参考信号楼环形接地体与综合接地系统的连接方式。 9、无砟轨道综合接地系统施工

(1)无砟轨道板的接触网断线保护接地应充分利用轨道板结构钢筋,并在结构物内预埋接地端子。

(2)原则上按每100m与线路两侧桥梁、隧道、路基接触网基础预埋的接地端子单点T形连接。每100m段落内的轨道板单元之间进行等电位连接。

(3)T形连接及板间等电位连接均采用不锈钢连接线。 10、人员、机具配置

施工人员、机具配置应与施工方案、工期要求进行合理搭配。综合接地安装一般需人员3~5人。施工主要机具电焊机1台,钢筋切割机1台。

11、质量控制及检验 11.1、质量要求

(1)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坚持按图施工,坚持按规范施工。 (2)严格监理程序。每道工序经自检合格,报监理工程师复检签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严格按照已完工的并经确认达标的工程的施工工艺及流

程指导施工。

11.2、质量检验

11.2.1、主控项目

(1)贯通地线进场后应进行验收,其材质、截面积应符合设计要求,对其主要参数应进行测试。电气特性、机械性能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及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同一生产厂家的贯通地线每十盘为一批,当不足十盘时也按一批计。施工单位每批抽检1盘。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抽样数量的50%见证取样检测,当不足一盘时也按一盘计。

检验方法:查验每批产品合格证、性能报告单,抽样检验贯通地线直流电阻值、机械性能。

(2)贯通地线敷设深度、径路应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及设计文件的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监理单位旁站。

(3)贯通地线接地电阻值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随工程进度,用接地电阻测试仪及时进行测试。 监理单位旁站。

(4)人工接地体所用材料、规格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检查。监理单位见证3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人工接地体埋设位置、埋设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监理单位旁站。

(6)接地端子排的材质、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检监理单位见证30%。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7)贯通地线的接续、“T”形引接及横向连接的工艺、间隔、防护措施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监理单位旁站并按建设单位规定的比例留证(图像资料)。 (8)引接线应短而直,不得绕圈。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检。监理单位见证30%。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9)轨道完全横向连接线的设置间隔、连接工艺及防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监理单位旁站。

(10)电缆过轨钢管或通道、电缆过孔、贯通地线及引出线接口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测。

(11)距接触网带电体5m范围内站台混凝土内部纵向长度超过2m的全部金属结构应与综合接地系统可靠连接。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检。监理单位见证30%。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12)距接触网带电体5m范围内混凝土构筑物(如道床板、防护挡墙)中非预应力钢筋、金属管道接地应连接到综合接地系统。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检。监理单位见证100%。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13)无砟轨道的纵向接地钢筋每100m与贯通地线“T”型连接一次。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14)桥墩接地极。接地电通路、接地钢筋的截面、焊接的工艺和长度、接地端子或接地母排位置以及接地电阻值应符合有关办法、标准和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仪表测量。

监理单位旁站并按建设单位规定的比例留证(图像资料)。 (15)梁体接地。接地电通路、接地钢筋的截面和位置、焊接工艺和长度以及接地母排的位置应符合有关办法、标准和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监理单位旁站并按建设单位规定的比例留证(图像资料)。 (16)隧道接地极:接地电通路、接地钢筋的截面、焊接工艺和长度以及锚杆和钢架(含环向接地钢筋)的间隔应符合有关办法、标准和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监理单位旁站并按建设单位规定的比例留证(图像资料)。 (17)隧道二次衬砌接地。接地电通路、接地钢筋的截面和位置、焊接工艺和长度以及接地端子或接地母排的位置应符合有关办法、标准和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监理单位旁站并按建设单位规定的比例留证(图像资料)。(18)距铁路线路20m范围内各种电气设施、声屏障、隔离栅栏等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检监理单位见证100%。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19)贯通地线的标志的设置位置及编号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检。监理单位见证30%。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11.2.2、一般项目

各种标志编号正确,表面平整光沽,无明显丢边掉角现象。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检。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12、安全要求

(1)施工区域应设警示标志,严禁非作业人员出入。 (2)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一律持卡上岗,职务、职责明确,确保工地统一调度指挥。进场道路和场地布置要做到井然有序,各种标志齐全,做到合理、整洁。

(3)施工中应对机具进行定期检查、维修。

(4)为保证施工安全,现场应有专人统一指挥,并设一名专职安全员负责现场的安全工作,坚持班前进行安全教育制度。

目 录

1、编制依据 ......................................................................................................... 1 2、编制目的 ......................................................................................................... 1 3、适用范围 ......................................................................................................... 1 4、综合接地系统设计及施工原则 .................................................................... 1

4.1 设计及施工原则 .................................................................................. 1 4.2 综合接地总体技术要求 ...................................................................... 2 4.3综合接地系统施工工艺及材料要求 .................................................. 2 5、隧道综合接地系统施工 ................................................................................. 4

5.1、隧道综合接地设计要求 .................................................................... 4 5.2、隧道综合接地系统施工说明............................................................ 6

5.2.1、初期支护综合接地 .............................................................. 6 5.2.2、二次衬砌综合接地 .............................................................. 8 5.2.3、仰拱填充综合接地 .............................................................. 8 5.2.4、电缆槽综合接地 .................................................................. 8 5.2.5、综合洞室综合接地 .............................................................. 9 5.2.6、明洞综合接地 ...................................................................... 9 5.2.7、隧道内过轨 .......................................................................... 9 5.3、隧道综合接地主要施工方法.......................................................... 10

5.3.1、初支接地极 ........................................................................ 10 5.3.2、二衬接地极 ........................................................................ 10 5.3.3、仰拱填充接地极 ................................................................ 10

5.3.4、电缆槽接地端子 ................................................................ 10 5.3.5、综合洞室接地端子 ............................................................ 10 5.4、隧道综合接地施工注意事项.......................................................... 10 6、桥梁综合接地系统施工 ............................................................................... 11

6.1、桥梁综合接地设计要求 .................................................................. 11 6.2、桥梁综合接地施工说明 .................................................................. 12 6.3、桥梁综合接地施工注意事项.......................................................... 14 7、路基综合接地系统施工 ............................................................................... 15

7.1、路基综合接地设计要求 .................................................................. 15

7.1.1、路基地段贯通地线埋设 .................................................... 15 7.1.2、分支引接线的埋设 ............................................................ 15 7.1.3、路基与桥梁、路基与隧道过渡段贯通地线连接 ............ 16 7.1.4、两侧贯通地线间的横向连接 ............................................ 16 7.1.5、路基地段接地极、接地端子设置 .................................... 16 7.1.6、跨线桥处路基地段的综合接地 ........................................ 17 7.1.7、路基地段声屏障综合接地 ................................................ 17 7.2、路基综合接地施工说明 .................................................................. 17

7.2.1、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综合接地设置 ................ 17 7.2.2、硬质岩路堑地段、涵洞地段综合接地设置 .................... 17 7.2.3、路基过渡段综合结地设置 ................................................ 18 7.2.4、路基电缆槽接地及接触网接地极 .................................... 18 7.2.5、路基声屏障综合接地 ........................................................ 19

8、车站综合接地系统施工 ............................................................................... 19

8.1、车站咽喉区路基地段综合接地设计要求 ..................................... 19 8.2、站台区综合接地方案 ...................................................................... 20 9、无砟轨道综合接地系统施工....................................................................... 21 10、人员、机具配置 ......................................................................................... 21 11、质量控制及检验 ......................................................................................... 21

11.1、质量要求 ........................................................................................ 21 11.2、质量检验 ........................................................................................ 22

11.2.1、主控项目 .......................................................................... 22 11.2.2、一般项目 .......................................................................... 25

12、安全要求 .....................................................................................................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