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1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X

2011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X

来源:吉趣旅游网
1.默写

【小题1】曲径通幽处, 【小题2】,乾坤日夜浮。 【小题3】万籁此俱寂,。 【小题4】戎马关山北,。

【小题5】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小题6】宋初,在相位者多,普。 【小题7】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小题8】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

2.名句默写( 8分)

【小题1】__________,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小题2】居高声自远,。(虞世南《蝉》) 【小题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动衬静,突出后禅院的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 【小题4】《登岳阳楼》中描写登楼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小题5】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喜欢荷,请写出你最喜欢的连续两句咏荷古诗。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2.文学作品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大唐柳色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⑿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⒀。

(作者:余显斌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有改动)

【小题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2】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 。(2分) 【小题4】《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3分) (1)相同: (2)不同:

【小题5】第⒀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3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苏轼《放鹤亭记》有删节)

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②陂(bēi):水田。③傃(sù):向,向着,沿着④挹(yì):通“揖”,作揖。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3)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4)故名之曰“放鹤亭”()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绝知此事要躬行B.①升高而望__________,得异境焉②风烟望五津C.①作亭于其上②冻风时作__________,作则飞沙走砾D.①好之则亡其国②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2)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 译: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钱氏据两浙时()(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3)但逐层布板讫()(4)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3】请用文中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2分)

【小题4】文中哪个词写出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小题5】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详略得当,记叙喻皓的语言和塔身稳固的原因较详,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略写,你能说说这样处理详略的好处吗? (2分)

1.(一)(4分)  题西太一宫壁 (其一) 宋?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陵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小题1】诗歌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夏天的图景。(2分)

【小题2】从诗歌中的三、四句中,你感受到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2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封,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包或纸袋。 【小题1】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2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3.品析古诗

江城子 密州出猎(7分)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鬓微霜,又何妨”一句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小题2】选出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 )(2分)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B.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小题3】本词运用了不少的典故,试说说下列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任选一题作答)(2分) “亲射虎”: “遣冯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