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的历史文化
大余县古称南安,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赣州市西南部,东北与南康区相连,东南与信丰县交壤,西北与崇义县毗邻,南与广东省南雄市襟连,西界广东省仁化县。323国道、 赣韶高速公路和赣韶铁路(在建)纵贯县境。
大余县有钨、锡、铅、铜、钼、铋、稀土等矿藏,其中钨资源居世界之首,有西华山、荡坪、漂塘、下垄等大钨矿,大余素有“世界钨都”之称。大余县是宋代周程理学起源地。名胜古迹有唐宋所辟古驿道、梅关、南唐丫山灵岩寺、宋嘉佑寺塔、宋牡丹亭均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余的历史文化
赣水西源,庾岭北麓,有一个神奇富饶的地方,这就是“牡丹亭的故乡”、梅花诗国、世界钨都和周程理学的发源地一一大余!“南控北一粤、北挹三江”,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有“儒雅之邦”、“礼仪之乡”、“梅花诗国”、“世界钨都”之誉, 更以文人会聚、商贾云集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名重华夏。张九龄、苏东坡、王安石、周敦颐、朱熹、文天祥、戚继光、王阳明、毛泽东、田汉、曹禺、关山月等文人骚 客、知名人士,都曾在此活动,并留下了数以千计的不朽诗篇。“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就是苏东坡赞誉大余的神来之笔。
唐朝之释家六祖惠能精通佛学,承接衣钵.避难梅岭隐居16年,广布佛教,创立“南宗” ,成为南华寺始祖。其首席弟子为纪念恩师六祖在梅岭的磨难,在梅岭建“六祖庙”,开山筑丫山灵岩寺,香火绵绵不断,至今仍为佛学圣地: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 驻足大余,经年布道传教,西学开花生根,中西文化在此碰撞璧合;宋理学大师周敦颐探幽发微,穷
于书翰,遂有惊世的《爱莲说》,并授业程颢、程颐,成为一代 宗师。宋理宗亲赐书匾“道源书院”,认南安于是成为理学之发祥地。朱熹、王阳明等都在此学业精进,著书立说,名扬四海;清乾隆、嘉庆年间,戴衢亨父子叔侄 “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传承儒家学说,尊师重教,“西江四戴”名重一时;毛泽东、朱德下井冈,移师大余,开展革命斗争。项英、陈毅在大余坚持了艰 苦、佛学、西学、红色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丰盈了大余厚重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自唐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驿道以来,使昔日荒凉偏僻的梅岭呈现出“商贾如云,货物如 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盛景,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古有东南贸易第一关之称。明、清时贸易税收近江西的四分之一,富庶繁华可见一斑。 风光旖旎的大余,境内有128处景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赏梅奇景,让你倍感自然的神 妙;江南现存最长最完整的梅关古驿道,让你倍感历史的凝重;江南名刹丫山灵岩寺,让你虔诚神往;古木参天的三江口原始森林,让你倍感返朴归真的情境。还有 雅丹景观、地下“迷宫”、温泉漂流、瑞香花园……让你留连忘返,其乐融融。
明朝中叶,天下时局动荡,民间百姓苦不堪言,大余县地处于中原的边缘,与南蛮之地紧邻,属未开化之地,在水深火热生活的无奈之下,大余畲族人揭竿而起 (时,大余多为畲族人居多),明朝王阳明率师镇压大余畲族人起义,当时,大余县城人口约为1.5万人,在镇压中被杀的约7000人左右。大余县城血流成 河,后王阳明奏请朝廷同意,划大余、上犹、南康的部分土地,另加设一县,以其“心学”的核心要义“崇尚礼义”,取前后各一字,设立了崇义县,目的是分化、 瓦解畲族起义,大余县城人口的急减,导致北迁南下的逃难人员越来越多,历史上统称这些南迁者为客家人。
大余自古人文荟萃,大名鼎鼎的张九龄、周敦颐、苏东坡、朱熹、文天祥、汤显祖、戚继光、王阳明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活动,并留下大量不朽诗篇。“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就是苏东坡赞誉大余的神来之笔。
尤其值得大余人大书特书的是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多次到大余从事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陈丕显等在此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陈毅在此留下的气壮山河的《赣南游击词》和《梅岭三章》,曾经激荡过多少人的心。
大余历史沿革
大余县原名大庾县。地处大庾岭北麓,以岭名县。大庾岭古称塞上、台岭,又名梅岭、寒岭、东峤。相传汉伐南越,监军庾胜筑城于此,因名;另说,山形似廪庾(粮仓)而名。
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
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域。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余属九江郡,秦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秦属九江郡南壄县。汉先后属豫章郡、庐陵郡南野县。三国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属南部都尉南野县。
两晋直至宋、齐、梁、陈属南康郡南野县。
隋初属南康县,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分置大庾县,十六年废为镇。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置大庾县,隶属虔州。
五代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属百胜军,升元元年属昭信军。
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在大余县治地置南安军,军辖大庾、南康、上犹3县,赣南开始形成南安与虔州(赣州)并列的两个行政管理区域。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改南安路为南安府,府治大庾,仍领3县。
明正德十二年(1517)南京右佥都御使王守仁任南赣巡抚,统领赣湘闽粤八府一州兵力,分十路镇压了以谢志山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之后析上犹县的崇义、上 堡、雁湖3里,南康县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县的义安、聂都、铅厂3里建置崇义县,归南安府统辖。清沿明制,大庾县属南安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存县,大庾县直属江西省。1914年属江西省赣南道,1926年直隶于省,1932年属第十二行政区,1935年属第四行 政区。1949年8月16日大庾解放。同年8月26日成立大庾县人民政府,9月11日成立中共大庾县委员会。1957年5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改称 为大余县。解放后,始属赣州专区,1954年6月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5月属赣州专区,1967年3月属赣州地区。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行署, 成立地级赣州市,大余县属之。
大余各乡镇历史
南安镇
“地接岭南,人安物阜”名南安。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全国后,于塞岭(今大庾岭)置横浦关,故古称南安为横浦。始建于宋淳化二年(公元991 年),元时大水破城而过,城圮。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筑今老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
1561年)筑今水城。宋、元为南安军、南安路治,明、清为 南安府治。民国31年(公元1942年)由城区改设崎城镇,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改为南安镇。解放后属第一区,1953年由第一区划出,复设南安镇。
左拔镇
以驻地命名。镇政府驻左拔圩,距县城26.5公里。左拔圩建于明末清初,据说原名左泊圩,因处于小河左旁,原木、竹筏多在此停泊而名。后方言谐音演变为今 名。圩期农历三、六、九。建国前有夜市习惯。属山区,山峦起伏,气温较低,年均温度约17.2度。中部有较宽平的河谷地,有左拔河、大江河,有海拔 1275.6米的大余第二高峰——云山,有440多年历史极富赣南客家建筑特色的曹氏围屋等风景名胜古迹。辖4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
新城镇
以驻地命名。镇政府驻在新城圩,距县城32公里。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守仁驻节大庾,始筑峰山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修关路并埠头。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建通衢风雨亭,后名新城。城废名新城圩。圩期农历三、六、九,是本县最大的圩镇。因其历史、文化、经济在赣南颇负盛名,也被誉 为赣南四大名镇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其中周屋祠堂、沈发藻旧居等三处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周屋祠堂更是传承了宋代理学名家周敦颐的经世治学思 想,现有祖孙十辈同堂。
樟斗镇
以驻地命名。镇政府驻在樟斗圩,距县城约35公里。樟斗圩位于山麓小河边,新城
至崇义杨眉寺公路从中穿过。以樟斗地片命名。天天有集市贸易,无圩日之分。解 放前夕属云山乡,部分属新城乡。1961年冬由池江公社分出,成立横江公社。1983年5月改名樟斗乡。以农业、林业、采矿业为主导产业,盛产竹木、油 茶、钨、锡、铜。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钨矿,藏量大,品位好。下垄钨矿在樟斗设有坑口。
池江镇
以驻地命名。镇政府驻池江圩,距县城23公里。池江圩始名河口圩,后以圩前有池塘,又靠近河而名池江圩。原圩场在现址西南约1公里左右,清朝焚烧后新建于 此,仍名池江圩。圩期为农历二、五、八。地势平坦开阔,与新城镇形成赣南第二大盆地。1955年改五区为池江区。1958年秋成立五星公社(含横江),次 年改称池江公社。1983年5月改池江公社为池江乡。以果业、甜玉米、生猪、肉鸭、水产、优质稻为主导产业,地方美食有芋包子、搪皮、芭蕉米果、西瓜和池 江啤酒。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陈毅、陈丕显、刘建华等同志曾以彭坑、杨柳坑等地为据点进行革命活动。
青龙镇
以境内青龙圩命名。青龙圩建于清道光25年,始名黄潭圩,后改今名。距县城17公里,辖11个行政村,村民小组194个,其中辖1个畲族村。境内资源丰富, 人均可耕面积多,矿产、水产、森林资源都有很大的开发潜力。1958年秋成立燎原公社(含左拔),次年改称青龙公社。1984年5月改青龙公社为青龙乡。 “王阳明落星亭”位于青龙镇赤江村附近的章江西岸,是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去世处。
黄龙镇
以驻地命名。镇政府驻在黄龙圩,距县城9公里。相传,在某地学佛的许旌阳,得知孽龙在丫山西麓开始造海,扬言要淹没整个江南西道,即前往斩孽龙,孽龙被追至 此,突然变成黄色,成为黄龙。黄龙之名源于此。明朝中期建圩,以黄龙名之。原圩在现址东0.2公里处,清光绪年间迁此,圩期为农历三、六、九。1958年 秋成立双峰公社,次年改称黄龙公社。1984年5月改名黄龙乡。辖10个行政村,其中1个畲族村。境内丫山灵岩古寺,始建于南唐,屡经兴废,现为赣南最大 的一座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寺宇。国家4A景区丫山风景区也在境内,因最高峰双秀峰呈“丫”字形而得名,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全民健身 户外活动基地和国家登山基地。
浮江乡
以境内地片“浮江”而名。距县城9公里,属于典型的城郊山区、库区、矿区。辖区内钨、钼、锡等矿产资源丰富,有11家矿山企业,境内西华山钨矿素有“世界钨 都”之称,全县最大的水库油罗口水库坐落于此。农业主导产业有脐橙、毛竹、生猪等,全乡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物产丰富。
内良乡
以驻地命名。乡政府驻在内良圩,距县城49.2公里。据传,建圩于明朝中期。始名牛田圩,因东南山形似牛,牛头朝田得名。横行当地的许家衰败,叶家被朝廷派 兵剿灭后,人民过着安乐的生活,因此称附近一带为内良,称牛田圩为内良圩。圩期农历三、六、九。以竹木、小水电、石材资源最为丰富,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山区 乡。辖7个行政村(其中李洞村属大余县三个少数民族村之一)、83个村民小组。有天华山、横琪、海螺岗等9座千米以上的高峰。天华山为全县最高点,海拔 1383.83米。
吉村镇
以驻地命名。镇政府驻在吉村圩,距县城19公里。吉村圩原名迴龙圩,清朝康熙年间改称吉村圩。圩期为农历二、五、八。全镇版图面积218.23平 方公里,是全县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吉村镇山林竹木资源、水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县竹木加工交易集散地、全县水产养殖面积最大的乡镇、全县最大的小水电乡 镇。其中添锦潭水电站、油罗口水库两大水电站均在该镇辖区内。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以食用菌、蚕桑、脐橙、小水电、毛竹等为主。
河洞乡
以驻地命名。乡政府驻在河洞圩,距县城43.8公里。据说,河洞圩建于清朝末年,以地片“河洞”名圩。在县城至河洞公路终点,河洞河从圩中穿过。河洞乡属山 区,毛竹、香菇是两大主导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热水温泉是一个主温泉和若干个珍珠温泉组成的温泉群,水温达45℃,属优质医疗温泉。“章江源第一漂”全程 达6公里,拥有橡皮船20个。1935年4月,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在河洞长岭河湾主持召开了党政军干部会议,即著名的“长岭会议”。这次会议正确地执 行了中央制定的方针和策略,实行了由正规战转入游击战的战略转变,成为赣粤边游击战争的新起点。
“南安烫皮”的起源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内供奉张九龄奉旨凿修大庾岭驿道。张九龄公属现在的广东省始兴县籍人士,当初,谏言修筑大庾岭梅关古驿道,说白了,是为家 乡人民做点好事,但他始料未及的是,开凿梅关古驿道后,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人践履,冬无寒土”的旷世繁荣,造就了一条南北通衢,繁荣了中原内 陆和海外海洋文明、经济的
频繁交流,抒写了千余年古文明最繁荣的一页辉煌篇章。开通梅关古驿道,据史料记载,历时6年。民工高潮时,达万余人。因大余县城 (当时是镇)距梅岭有10公里远的路程,万余名民工的吃饭问题成了大问题,特别是后期开凿到半山腰以上,中午,回到山脚下来吃饭就餐,来回要耗费近2个小 时,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张九龄夫人(李氏)是一位贤良聪明的女人,看到工时效益差,也替丈夫张九龄牵头实施的工程着急,她通过走访附近农家了解到:大 余当地的山民会制做一种叫“粉干”的产品,便于携带,山民都带这种“米粉”上山砍柴、种树伐木,并且成了一种习俗。其“粉干”的制做就是用稻米碾成米浆, 置锅内蒸熟后即可食。根据民间的这一习俗,张夫人突发奇想,如果开山的民工也让他们自带这种“米粉”式的干粮,不是也能节省来回吃饭耽误的时间,提高工 效。 这一想法,与张九龄沟通,深得张九龄公的称赞。
之后,张夫人发动周边一带的老百姓大量制做这种类似“粉干”的“烫皮”,收购起来,分发给在崎岖山道上开凿驿道的每位民工,作为中餐时食用。这一举措,大 大提高了工效。据史料考证:“烫皮”是中国最早的“粉干”。明朝时,被封为刑部侍郎的刘节(大余县人),曾将“烫皮”这一风味小吃带入朝廷送同僚品尝,赞不绝口,后被列为上贡的土特产品。此后,由于获得朝廷人士的认可,“烫皮”一直畅销不衰。
在大余,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驿道,功垂千史,那只是文化人了解的史实,在民间,张夫人在开凿梅关古驿道所做的贡献卓越无比,远远超过张九龄的影响,有民间故事为证。
在大余的梅岭,现在仍然有张夫人庙,却没有张九龄公的庙,这也是民间文化证明张夫人远比张九龄公更深得民心的另一佐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