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莹
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7年第12期
摘要:大学生社团活动呈现出有限性与泛在性相融合、教育性与娱乐性相融合、传承性与创新性相融合等时代特征,高校大学生社团管理应以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通过完善组织管理体制、设立党团先锋组织、加强专业指导及宣传造势、强化技术平台保障等重要举措,引导和促进“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社团;社团组织;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7.12.029
1“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社团活动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公民已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4.3%,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6.3%[1],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由此可见,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信息革命正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正深刻地颠覆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成为推动产业业态更新、生活模式转变和学习方法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生态正在形成,并对当前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和深远影响。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学科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和补充[2]。大学生社团的形成多数是在高等院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在尊重学生群体爱好与兴趣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一类校园组织群体。因此,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爱好与需求,甚至将个人的学科专业需求、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整合进来。此外,大学生社团也是新时代潮流的“弄潮儿”,他们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更为敏感、更易获得、更容易接受。然而,对这些刚刚摆脱高中学业竞逐、迈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说,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跨人际传播、跨组织传播、跨时空传播的冲击下,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有些大学生感到迷茫困惑,而有些大学生正如火如荼的赶潮流等。因此,科学把握“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大学生社团活动展现出来的新时代特征内涵,明确大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对完善高等院校社团管理、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团活动新特征
“互联网+”的本质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广泛参透融合于整个经济与社会运行过程之中,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备和创新要素的新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这一深度融合的结果必然对全社会的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带来深刻影响。大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基于大学生群体自发的,自由参加、自愿形成的一种团体性、组织性活动,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必然延伸。因此,互联网技术创新成果的广泛渗透与应用,也必然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组织方式、组织形态、组织演进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产生变革性影响,并展现了下列新时代特征。
1)有限性与泛在性相融合。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下,大学校园的社团虽然种类繁多、节日丰富多彩,但大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存在着有限性,明显受到了时间、空间、个人精力等方面限制,多数社团活动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人群才能完
成,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学习和掌握相应知识。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即时沟通的泛在性工具,极大地改变了现代大学生参与社团组织方式,可突破传统时空的限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快速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社团专业知识,成为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于一体的重要沟通互动载体[3]。此外,搭建了大学生参与各类社团的媒体平台,学生可借助远程视频、微信、微博、博客和QQ等智能终端,便捷地完成社团加入、社团成员互动、社团活动推进等事项。
2)教育性和娱乐性相融合。高等院校管理部门根据部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业余爱好,成立相应的教育类或娱乐性的学生社团组织,积极为大学生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平台和途径。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渗透下,各类高等院校社团可便捷地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向广大社团成员提供最新前沿知识、最新娱乐咨讯,展现教育性与娱乐性相融合的特征。各类新兴社团活动日渐成为大学生教育延伸出的第二个课堂,如慕课社团(MOOC)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校园社团成员可以随时免费享受世界顶级高等院校的老师授课,那些没有“名牌”标签的学生可以“上哈佛”“进剑桥”。此外,图书社团、大学生图书爱好者协会等社团的出现,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不需要进入图书馆就能获得相关知识。而人工智能技术与云计算、机器人制作、无人机与航模、激光雕刻和3D打印等科技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感受新兴技术带来娱乐性和新鲜性的同时,可以近距离地参与或学习新兴技术的应用与实践,高等院校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3)传承性与创新性相融合。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在特定的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展开的,同时受本校精神文化的影响,是高等院校文化与社团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组织形态。因此,高等院校社团活动既是广大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平台,又是高等院校校园精神与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毋庸置疑,大学生社团活动必须与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社会文化保持一致,社团的各项规章制度、活动内容与形式等都必须展现最先进的发展前沿和热点,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社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积极创新,在拓宽和加强社团之间、社团成员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同时,成立各类新兴科技社团、娱乐社团、智库社团等,及时反映大学生的新需求、新理论和新文化。
3“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社团发展对策思考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要客观认清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必须清醒地认清人们谈起互联网心花怒放的同时,又夹杂着谈“网”色变的无奈。从宏观层面来看,互联网技术的不当利用,对国家安全、非法政治组织动员、“网上一代”的人格成长与身心健康等带来巨大的挑战,甚至成为高智能罪犯的天堂。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影响尤其明显,如有些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虚拟聊天等,热心成立一些网游社团而放弃学习;有些学生过分相信网络资源平台的利用而对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利用不足;有些学生还存在侥幸心理,私下成立非法社团用于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等行为[4]。因此,教育职能部门、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用好这些“双刃剑”,科学、有序地引领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探讨大学生社团发展对策。
1)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无矩,不成方圆”,在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渗透与变革下,高等院校大学生社团的组织与活动方式、社团发展方向与种类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对此,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学校—院系—社团”为主框架的组织管理模式,在社团管理中融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让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于大学生社团的建立、管理与发展[5]。同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涉及社团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主要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在综合管理模块方面,安排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统筹和监控各类社团活动资源,规范和引导各类新兴社团、传统社团组织健康发展。
2)设立党团组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在享受现代网络技术为学习与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些不法分子或组织借助互联网传播一些与党和国家政策相违背、与科学真理和社会道德相背反的信息。如打着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名义,鼓动广大学生参与或加入一些非法的活动或组织[6]。对此,各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先进模范作用,探索在各社团设立党团组织机构,指导其他社团成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团组织的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引导各类社团组织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3)加强专业指导、培育科技社团。科技类社团是当前新科技革命浪潮下的新产物,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和团队性强等特点,也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兴力量。然而,部分高等院校对科技类社团发展管理存在着专业性指导不够、与课堂脱节、团队性差等问题。对此,各高等院校应强化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规划与指导,围绕本学校的学科布局与学习专业兴趣,分层次、分年级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可安排一线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到专业领域的科技社团建设中,加强师生沟通,在充分了解学生专业兴趣与技术需求的基础上,举办科技社团活动,能有效实现课上课下两张皮的对接与融会贯通。通过形式各样的科技实验、科技活动、科学游戏、专业知识网上分享等活动,激发和提高社团学生的专业兴趣[7],同时还能打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科技社团群体。如与本校专业科学特色相结合,打造专业的学术性社团;与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打造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创业社团;与传统的社会志愿性服务相结合,依托区域网络互动平台,打造辐射区域、服务社会的专业化志愿服务社团;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相结合,打造古典诗词、乐器等在线分享与教育社团。专业化、各具特色的科技社团培育,对丰富社团种类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4)强化宣传造势、重塑社团文化。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塑造,离不开大学生社团活动文化的建设。而一个社团要有好的品牌,首要任务是树立正常的社团文化理念,并将这一理念长期贯穿于社团活动、制度等方面。久而久之,必然对社团成员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等院校大学生社团的培育与管理必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中发挥作用[8]。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管理部门与社团成员之间上下通联的便捷功能,辅助党政部门,快速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扩大国家政策和制度在社团活动中的宣传力和引控力;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社团之间的便捷联通作用,引导社团之间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协同推进大型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社团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社团文化与校园文化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的,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社团文化,如针对各类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优秀学生、优秀创新成果、先进事迹等进行宣传和表彰,以促进专业学科知识、优秀作品、良好道德风尚在校园的传播,形成了解专业、学习知识、钻研技术的网络氛围,在校园和网络上营造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
5)强化技术支持、构建平台保障。“互联网+”在社团发展中的应用,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支持[9]。对此,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在思考学校社团发展对策时,要因校制宜地安排专项经费和物资投入,在学校或院系一级设立专业化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培训和安排一批专业化的网络技术人员,对涉及各类社团运行的微信公众号开发、微信群建立、微博、网站开发设计、服务器设备等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服务,并对社团中的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让广大社团成员在线上或线下均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无缝对接,从而提高学生社团的运行效率。同时,应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对敏感性信息资源,特别是国家或组织机密和人文特征的信息与资源,涉及到网络共享、跨区域(跨境)传递的,要进行有效监管,以确保社团网络平台得到智能、安全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17-08-04].http://www.
cnnic.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
htm.
[2]周志火,苏忠钊.精细化管理视野下的福建高校社团发展
研究[J].教育评论,2015(8):45-48.
[3]水淼.互联网服务社团建设三联功能研究[J].长江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2,35(7):181-183.
[4]俞轶平.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的
应用[J].亚太教育,2016(34):207-208.
[5]张晓峰.高校“互联网+”体育社团的构建设想[J].中小企业
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5):121-122.
[6]姚英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社团模式的重构[J].当代
体育科技,2015,5(33):174-175.
[7]景鹏.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科技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作
用[J].高校辅导员,2016(2):29-32.
[8]舒薇.互联网+环境下科技社团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
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251.
[9]陈伟,缪园园,潘鸣旭.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创能力”
培养研究——以“青于蓝”实践社团为例[J].当代体育科
技,2017,7(1):252-256.
(责任编辑戈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