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研究

来源:吉趣旅游网
第38卷第5期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月2O日 Vo1-38 No.5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av202018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8.05.089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研究 王 融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而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面 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创新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有效地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成为备受瞩 目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着重从不断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渠道与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者的队伍素质、加大对高校学生的网络教育与引导力度及全面完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 引导整体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8)05.0201.0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某一热点的讨论,促使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高潮的出现。 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演化的第三阶段是网下冲突的 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发生。在受到负面信息刺激时,大学生往往会行为过激, 直接体现出高校的管理水平,关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更有甚者会挑起不良的群体性活动。若高校不能采取 甚至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有力措施遏制舆情高潮的发展,则很有可能会引发大 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创新路径进行探究具 学生群体事件。 有重要意义。 ‘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演化的第四阶段是舆情逐渐消 一、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及其演化过程 退。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无论如何发展扩散,最后都会 (一)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 逐渐消退。 舆情,主要指的是民众表达的意见,还有一部分是 二、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新特征及引导困境 没有借助语言和声音等表达出来的情绪。网络舆情是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呈现 在互联网时代民众通过网络所表达的意见和态度等。 出新的特征,给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是指产生于高校网络空间但不 第一,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突发性极强且传播速度极 仅出现在高校网络空间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以大学生 快,导致可控性较差。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 为主体的言论和意见等,其具有鲜明的传播性、公众 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生产和发布新的信息。 性及一定的倾向性。 这些公开透明的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极快,且具 (二)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 有极强的突发性特点,给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带来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生成与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 前所未有的困难。 性。为提高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实效性,必须积 第二,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内容呈现出多元化,且 极认清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把握内在的规律。 大学生们各抒己见,使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演化的第一阶段是形成言论。某 开展很难全面周到。大学生群体感兴趣的信息纷繁复 些网络新闻事件与高校学生密切相关,并受到大学生 杂,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能随时随地接 群体的高度关注。如果这些信息被传到高校网络,通 收到海量信息,但这其中不乏虚假或者是不良信息。 常会引发大学生群体的热议,进而在更大范围内受到 而自媒体的出现,更是拓宽了大学生表达观点的渠 大学生群体的关注。 道。大学生群体观点各异,使高校网络环境更为复杂,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演化的第二阶段是讨论并逐渐 加之缺乏完善的舆情引导机制,导致学校难以把握舆 传播。大学生群体对热点事件的评论在高校网络中传 情发展的趋势,很难全方位地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 播逐渐形成舆情的同时,网下的争论也在进行。而网 行有效引导。 下讨论的相关信息又被传播到网上。短时间内集中对 第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具有非理性和情绪化等 收稿日期:2018—05—06 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困境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XJK17CGD015)。 作者简介:王融(1982一),女,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 特征,且传播速度快,导致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难 度加大。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 键时期,在该时期,学生还难以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 (三)加大对高校学生网络教育与引导的力度 第一,重视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应开设 信息安全教育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将校园网络信息 往往遇事容易冲动,加之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 技术及相关知识传授给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 大学生通常存在焦虑和不满等情绪。因而,一旦遇到 全意识和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加大网络安 敏感性话题,极易做出非理性的行为。高校学生网络 全教育力度,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引导。 第二,重视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在具体 舆情呈现出的非理性和情绪化等特征,使高校教育和 引导平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诸多高校在 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 念,使其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并对违法造成的 这方面的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亟待改进。 严重后果有清醒的认识。 第三,重视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及心理教育。 (一)不断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渠道与平 部分高校学生自律能力不强,自控力较差,高校应通 台建设 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的路径 第一,拓宽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渠道。首先, 通过高校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等全面了解大学生表达 的观点及诉求,重视他们所发表的意见。针对对网络 中出现的敏感信息,高校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妥 善处置。其次,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专门性 网站或者是开设相关专栏,只对本校学生开放,防止 外来人员进入,以形成干净的校园网络环境,精准分 析大学生网络舆情状况。最后,建立信息传播的网络 渠道,进行高校网络舆情的议程设置,及时了解高校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 第二,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专门性平台。 高校应积极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专门性平台, 如建立网络教育基地,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信息 设置话题开展讨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选择相关讨论,引导大学生甄别其中的不良信息。 通过各类网络舆情引导的专门性平台的建设,对高校 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引导。 (二)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者的素质 第一,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者的思想理论建 设,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者的舆情素养。当前,高校学 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日益增大,对网络舆情管理者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一方面要提 高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实践经验,从 而有效处置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同时,高校 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者还应掌握网络知识和技能,了解 信息传播的本质规律。基于此,各高校要积极对学生 网络舆情管理者进行思想理论、媒介素质和网络技术 等方面的培训。 第二,不断优化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队伍结 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合理的队伍结构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必要前提。但目前, 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庞大的工作量相比,专业人 才显得十分稀缺。高校需要不断优化网络舆情管理的 队伍结构,大力打造专兼人才相结合的网络舆情管理 队伍。例如,在舆情讨论中,各校可加入专家、学者 及社会名流的权威和理性的声音,为学生提供理性、 科学的观点和建议,主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 过课堂教学或教育培训活动使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素养 获得提升,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 (四)全面完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整体机制 第一,完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监测机制。分 析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现状,重点要掌握大学生所发布 信息的动态趋势,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在认真 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同时,实时监测网络舆情中受大 学生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的相关信息。此外,还要不 断扩大网络舆情监测的覆盖面,并重视改进相关技术, 以更加准确地把握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变化。 第二,完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预警及应急机制。 在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的前提下,高校还应 依据网络舆情的危险程度来设定预警的级别。高校学 生网络舆情极有可能出现突发事件,因此,网络舆情 的应急处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尽快完善。 第三,完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反馈机制。完善 学生网络舆情反馈机制,能使高校学生及时了解网络 舆情的内容和发展趋势,并能以此为依据,制定网络 舆情的引导方案,实现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性。因此, 高校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专门的网络舆情管控 中心,通过综合教学、心理测评、心理辅导、学术讲 座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 参考文献 [1]王莹,于钦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155—157. [2]李煜婕.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 高教学刊,2016,(5):203—205. [3]齐朝阳.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 报.2016,(9):97—98. [4]刘清生.网络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转型之路[J].江苏 高教,2015,(5):75—77. [5]宋来,刘少文,王惠文.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及其应对 [J].思想理论教育,2015(7):103—106. [6]张芝萍.全媒体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引导[J].中 国高等教育,2015,(12):56—58. (责任编辑:张红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