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姚勇民 对策一是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系统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实 施有效的监控;现场监控不到位,风险 经理及其主管组织开展的定期、不定期 现场检查比较少,对客户经理实际操作 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不了;联合监控不到 的原则,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增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不 断提高,本土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 竞争,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但基于本土商业银行产权 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流程设计失 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现。 基层支行信贷管理灵活度。二是进一步 改革和完善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建立科 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从自身实际出 发,积极转变观念,逐步改变过去的 位,信贷业务涉及多部位、多环节,需 要多部门联合监控,但很多行由信贷、 财会、审计等部门组织的检查较少,贷 “靠规模”、“靠抵押担保”、“信贷零 风险”等信贷投放观念,承认合理的信 贷风险存在性,抛弃过去因不良贷款率 后监控存在局限性。由此,导致贷后监 控质量下降。四是风险预警控制不严 密。贷款的首次跟踪检查和贷后定期检 查仅仅例行公事,填些表格,应付检 贷款对象集中、管理集中 贷款对象过于集中且侧重于中长期 贷款 目前,基层行大都倾向于向大型 上升而出现矫枉过正、因噎废食的做 法,健全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科 学合理的信贷岗位考核办法,使“责、 权、利”有机结合,做到责权分明、奖 惩兑现,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客户经理 信贷业务拓展积极性。 企业和大型项目发放贷款,集中于少数 热门行业,并为此展开激烈竞争。随着 市场和需求的不断变化,这些大型企业 和项目由于其所需资金量大,其潜在的 风险相应高。同时,中长期贷款受国家 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使中长 查,得过且过;对客户财务变化的预 警、生产经营状况的预警、管理层人员 变动的预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风险 点控制不严密;对客户信用等级的定期 复测工作不仅前台没有做到位,后台也 没有做好,没有延伸风险预警和控制的 贷后管理落实缓慢 一是权利凭证管理不严格。不少 期贷款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存在着信 贷资金来源出现短期化与运用的长期化 的矛盾。这种”短存长贷”问题得不到 解决,一旦发生损失,流动性影响很 大。同时,大客户也“货比三家”,可 行忽视贷款重要凭证的管理,他项权利 证明、抵押物保单、存单、国债、有价 证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管理混乱,未能 按有价单证人库保管的有之,这是贷后 管理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极易造 成依法管贷、依法保全、依法清收上的 法律漏洞。二是信息录入更新不及时。 有的客户经理不能严格执行信贷管理系 统的操作要求,贷款信息录入有隔日操 作的现象,导致数据当日核对不准;有 的客户经理对信贷客户的财务信息、保 证人的担保信息录入滞后,导致系统信 触角。五是对担保物、担保人监管不正 常。对担保物、担保人监管也是贷后管 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第j还贷 来源的可靠程度。但不少客户经理对越 项正常性工作有时紧时松的现象, 彝 能j 开展正常的监管活动。六是客户资金管 理不全面。借款合同用途、借据甩途和 实际用途有不一致的现象,一些不符合 规定的用途和限制性条款通过移花接木 变通,暗渡陈仓转移,巧立名目变更, 供选择余地加大,在贷款总量、担保手 续、利率水平、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 各方面对银行提出苛刻要求,稍不如意 就出现“炒”银行现象。 贷款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削弱了基层 行对贷款发放的能动性基层行的贷款 审批权限逐步上收,有利于上级行整体 导致部分信贷客户出现资金分流、挪用。 等现象。有的柜面把关不严,内外协调 把握信贷风险,但因审批环节过多、手 续过于繁杂、逐级报批的制度影响了工 息不完整;有的客户经理对信贷客户发 生的重大事项录入不及时,导致不能从 配合不到位,尤其是对到账资金监管不 力,这也是信贷资金形成风险的一个重 要因素。七是信贷档案资料收集不完 整。信贷档案是银行提供、管理、 收回 作效率,降低了企业取得贷款的时效 性。有权审批行一般都根据基层行报送 信贷管理系统中反映客户的变化情况; 有的客户经理对贷款五级分类的形态不 信贷材料的表面真实性、完整性、合规 性、合法性来选择性审批发放贷款,难 以通过实地考察来直接了解掌握信贷客 户的实际风险变化情况,也不利于及时 为基层行提供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指 导性意见。 能适时调整,导致贷款形态不能准确反 映。信息登录滞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 信用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有着极其重要 的价值。但信贷档案资料收集不全氆是 了信贷管理系统在贷后管理中的作用。 三是贷后管理监控不全面。主要是在线 监控不到位,仅仅按月核对贷款余额、 贷后管理中的一个共性问题:内部基础 性资料失缺,有的客户经理贷后检查记 录、信贷台账等基础资料不全;法律文 表内表外欠息余额等,没有对信贷管理 本资料失缺,主要缺失的是董事会同意 贷款或对外担保的决议书、验资报告等 重要资料;客户财务资料缺失,主要是 借款人或担保人的资产负债表、损益 表、现金流量表等资料收集不全。 时,采取客户经理与借款人一同到有关 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既降低了办事 效率,又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 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行为的不规范 应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原则,实事求 是地反映抵押物的市场价值,不能偏向 借款人或贷款人而对抵押物实行价值高 估或低估,也不能进行虚假评估。基层 行可以选择几家资产评估中介机构作为 性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从自身经济效 抵押担保潜在风险大 贷款抵押担保作为防范风险的主要 益出发,往往容易出现最大限度地满足 借款人的需要,不是根据资产实际价值 签约单位,要求其对本行贷款抵押物开 展评估,并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对 违反规定没有客观公正地对抵押物作出 正确评估的,可以解除签约,并对该中 手段,在信贷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但是管理中,也普遍存在忽视抵押 担保风险现象,造成信贷资产面临的风 险不少。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必须高 度重视贷款抵押担保中风险的防范。 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不一。带来抵 押登记风险 目前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 情况看,房地产登记机关分设还属多数 而是根据贷款需求来确定资产价值,造 成资产价值大量被高估,而基层行又缺 乏相应的资产评估能力,对抵押物的实 际市场价值很难确定,也容易造成贷款 抵押不足。 介机构进行评估的抵押物不予发放抵押 贷款。第四,严格客户经理行为,依法 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第五,密切关注企 业改革动态。属于已办理抵押担保手续 对策第一,进一步明确抵押登记 机关,规范抵押登记行为。从实践情况 看,目前较为规范的做法应是:以土地 的财产物资,要提前向法院起诉采取措 施保全抵押资产。 情况,由于目前抵押登记没有统一、规 范的做法,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是由于 工商管理部门不办理相应的土地、房产 权证,不掌握土地、房产权源,在办理 抵押登记时容易出现重复登记;二是土 上定着物的土地使用权作抵押的,其登 记机关应为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土地 管理部门为宜;以房地产或者厂房等建 信贷风险预警不及时 近年来,不良贷款边收边增现象的 筑物抵押的,其登记机关应为核发房产 证书的房产管理部门为宜。而作为工商 部门,因为没有房产、地产的权源依 据,因此,不宜作为房地产抵押登记的 根本原因是银行的信贷风险预警滞后, 导致当企业生产经营发生风险或实施可 管、房管和工商等三个部门在房地产登 记上存在业务竞争,由于受到各自经济 利益的驱动,往往只注重房地产登记的 能危及贷款债权的重大改制措施时不能 及时预警,导致银行信贷退出不及时。 首先,加强客户贷款风险监测,严 部门。第二,作为房地产抵押登记部 门,应进一步完善抵押登记制度,规范 抵押登记行为,不断加大抵押登记的软 数量,而忽视对房地产登记的管理;三 是土管、房管和工商作为国家行政管理 格贷款风险预警的责任,建立健全贷款 客户转改制、经营管理、资金营运和贷 款使用情况报告制度,以及时发现潜在 部门,由于失职而导致银行风险,金融 机构很难追究其责任,从而增大了金融 机构抵押登记上的风险。 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基层行很难从表面审核抵押登记的真实 性,目前基层行为了控制抵押物出现抵 押登记风险,往往在办理抵押物登记 硬件建设,逐步建立抵押登记的信息共 享平台,提高透明度,从而有利于银行 开展对房地产抵押登记的事前监督和事 后检查,从根本上防止不法分子的欺诈 风险。对因工作作风不实,造成贷款风 险应发现而未发现或发现风险后弄虚作 假、故意隐瞒不报的,要追究有关人员 的责任。对确属市场变化、企业经营劣 行为。第三,正确评估抵押物的市场价 值,灵活撑握抵押物贷款抵押率,降低 抵押物变现损失。作为资产评估机构, 化等客观因素导致贷款风险的,只要基 层及时报告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应实 事求是地界定贷款责任,同时在不良贷 款考核上适当考虑这一因素,促使基层 行真实反映贷款形态和风险状况。其 次,要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及发生阶 段,及时处置预警的风险。对企业转改 制可能危及贷款安全的,要按照贷款随 有效资产走的原则,已办理有效抵押手 续的,要依法行使抵押权;未办理贷款 抵押手续的,应力争在企业改制中落实 好贷款债权和抵押手续。贷款债权未 落实的,银行要依法制止企业改制方 案的实施,对企图借转改制逃废银行 债务的,应及时向人民法院起诉保全 银行资产。对客户确因生产经营问题 而预警的风险,要把握时机,及早退 出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