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5期 2013年9月 陇东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01.24 No.5 Sep.2013 文章编号:1674—1730(2013)05—0126—04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 专业课程方案》实践解读-5分析 邵 滨 (陇东学院,甘肃庆阳745OO0) 摘一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在我国已开设多年,然而各个学校的课程内容却大相径庭。为适应新世纪的要求,进 步规范与改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并给予普通高校一定的课程设置灵活性,教育部于2003--2004年颁布 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实施已经8年,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因 学校差异而产生了许多“调整”和“变化”。为此,需要从实践出发,对《课程方案》进行新的解读与分析。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目的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根据 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03年6月起草了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 程方案》),并决定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 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至今,《课程方案》实施已经八个学年, 所有拥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都依据《课程方案》对课程设 置进行了相应地调整或改革。但是,从就业来看,课程设置变化 为达到新的培养目标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本文从《课 程方案》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内容出发,探讨体育教育本科专 业的课程设置,为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提供参考。 育教育人才。l1 ’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数 理统计法,对《课程方案》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归纳各高等院校专 业课程开设过程中实际遇到和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培养目标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 练和竞赛工作的体育教育人才。在此基础上,第二位的目标是 培养或提高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 性 三个方面的能力。体育专业的高考筛选,大学系统合理的课程, 足以完成首位的培养目标;对于第二位的培养目标,不是每一个 学生都具备能力或有需求发展此培养目标。因此,《课程方案》中 ≤ 的培养目标理论上可以培养全方面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但在实 会学径 人人类群哝 践操作中却难以完全做到。 学类类 3.2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课程方案》中专业课程设置按l1O学分安排,计2100学时; 包括必修课程1126学时、6O学分,选修课程880学时、50学分, 实践性环节94学时(由2100学时减去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时计 算得出)、未安排学分,共三个部分。课程设置关系见图1。 3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分析 3.1培养目标分析 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托。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围绕培养目标的完成而制订与开设的。因 r社会实践 实践性环节{教育实践 从图1中可以看到:《课程方案》在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上较 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 其基本特点是:增大学 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 以往几次的课程方案修订有较大地变化,收稿日期:2013—01—17 此,只有首先对培养目标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解读《课程方案》 的内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 l科研实践 图1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关系 作者简介:邵滨(1979一),男,山东金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 第5期 邵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实践解读与分析 127 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从课程设置的改 程方案》中的专业课程设置在实践性环节这一部分,虽然对具体 革人手,促进教学管理体制从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完全学分制。 的内容有明确限定,但是既没有分配学时,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学 课程设置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将必修课划分为主干课程 分,这容易造成在实际中实践性环节的设置与完成流于形式、操 和一般必修课程;2.在选修课中分为分方向选修(限选)和任意选 修;3.单独列出实践性环节;4.不具体规定各项课程内容必需开 设的课程门数,而是通过学时、学分或建议开设的门数来控制课 程门数总量。5.《课程方案》中列举了许多可以选择开设的课程。 这些变化不仅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给出 作管理不规范,难以实现设置实践性环节的目的与价值。 3.3专业课程课时、学分分配关系分析 《课程方案》中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 ̄2800学时,包 括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专业课程按1900 ̄ 2100学时、i00 ̄110学分安排,各校可根据《课程方案》中确定的 了指导性的课程方案,而且为学校因地制宜地开设专业课程提 学时数浮动±10 ,即专业课课程时数可在1710 ̄2310之间变 供了较大的可操作实践空间。 动。 实践性环节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联 文章主要针对专业课课程设置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专业 学分分配数据见表i。 系社会、体现专业特色、实践与培养教学技能、了解社会需求、把 课程课时、握时代发展方向、寻求就业机会的主要环节。有所遗憾的是:《课 表1 专业课程类别、学时、学分及比例关系 由于《课程方案》的说明中提出“促进教学管理体制从学年学 了意见或参考。这样的专业课程内容虽有利于各学校根据实际 但也容易造成各校专业课程开设数量与种类 分制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并在《课程方案》中按11O学分的安排 情况自主开设课程,制订了课程方案。因此,可以从课程的学分角度为主结合课时配 的巨大差异。而且,没有明确一门课程学分与学时的关系,不利 比分析课程课时与学分的相对关系。 于课程开设后具体的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由表i可以看出:《课程方案》中必修课程的学分比重比选修 主干课程中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田径类、 课超出不到lO%,但是学时比重多出11.7 ;学时学分数比体现 球类、体操类、武术类,6类课程领域共列举出20门课程,其中理 了侧重必修课程的“学科化”和选修课程的拓展性。《课程方案》 论类课程8门,技术类课程12门;据了解,其中技术类课程中的 内容中,A2和A1课程的学时学分数比相差0.13,但在比重上,相 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活生存、舞蹈、跆拳道5门在实际中 差近2倍;选修课程中,B1课程与B2课程每学分有1.32学时的 通常作为选修课开设,实际主干技术课程只有7门;一般必修课 差异。这样的安排强调了Al课程的核心性、A2课程的基础性; 程为体现学校和地方特色,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其他课程置换其中 通过学分增大B1课程的总学时,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上提高运动 的1~2门课程或自主开设l~2门具有特色的课程。选修课程, 技能,B2课程设置一般每门课程1学分,少数2学分,每学分学时 主项提高课是6选1,副项提高课是13选1,增大了学生选修运 数l8.42在选修课程最高,此设置让单独开设的任意选修课在学 动项目的自由度。第二、三、四、五方向选修课中各选修2~3门 分较少条件下亦能完成拓展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课程,合计8~12门课程,体现了“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 3.4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开设门数关系分析 目标和限选课程“模块”化的特点。任选课程的总列举数与选修 在《课程方案》中,专业课程内容做了较具体的规定,对于总 门数体现了“小型”化的特点。课程开设门数与学分、学时设置关 体的课程开设门数没有明确要求,部分内容的课程开设门数给出 系详见表2。 128 陇东学院学报 第24卷 表2中数据显示出,各类课程每门课的平均学时相差悬殊, 《课程方案》列出的实践性环节有: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 笔者认为这正表达了《课程方案》说明中课程设置的特点和体育 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10~12 专业的特色。因为在实际中,每学期通常共20周,其中18周为 周,其中见习1~2周、实习8~1o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学术 正常教学时间,2周为考试时间,学时学分安排按照18学时/学分 活动)。现实中的问题是:社会实践与体育教育专业相关性较小。 规划,经这样的换算和操作后,表1中各种课程的学时学分数比 教育实践中,实习学校对教学实践管理较为松散,且实习时间一 就一致为18了,不同的只是各个课程的学分有所差异。平均学 般在6~7周,实习时间较短。科研实践中毕业论文流于形式,毕 分安排多的课程重要程度就高,基础性强;反之重要程度就低,自 业临近,大多数学生抱有应付的心态,没有真正完备学校体育科 选性强。 学研究能力。学术活动一般是举办论文报告会和专家讲座,学生 4《课程方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培养目标的现象及建议 听得多、实践操作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展学术活动。 建议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对《课程方案》的实践性环节提出补 或各省、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出实践性环节的具 《课程方案》培养目标提出“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 充内容,同时制订相应的检查、考核、监督办法,确 和竞赛工作”,从各种资料的比较分析中看出各学校体育教育本 体的操作性强的内容,特别 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培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较多,如教 保实践性环节实施真正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教学设 是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3学时、学分分配问题。开设顺序问题及建议 计等,但在教育实践环节,各个学校安排的时间和管理方式不同, 4《课程方案》中分方向选修课程的限制较大,第二、三、四、五 使得学生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而“训练和竞赛工作”只有运动训 这样不利于学 练学和运动竞赛学2门课程,偏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造成大多 方向每个方向限选2~3门课。从就业岗位来看,因为体育教师的岗位偏重第二方向(体育 数学生到毕业时无法“胜任学校训练和竞赛工作”。培养目标还 生职业技能的专业化,的课程,社会体育工作岗位偏重第三方向(社会体 提出“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 教学训练方向)的课程,运动健康类的工作岗位偏重第四方向(体育保健 等工作”,其中体育科学研究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体育 育方向)的课程,而每个方向限选2~3门课,虽然比较全面,但 统计学2门课程。在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的学生科研实践环节,不 康复方向)同的指导教师有不同的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情况也大相 是难以让学生在某个方向深入地学习,一些学生在二、三年级(第 径庭。“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相关的课程开设在 3~6学期)已经形成了就业意向或职业定位,那么更应该在第二、 限制(分方向)选修课程中,会形成有的学生选修了有关的课程, 三、四、五方向中扩大他们选课的自由度和数量,强化职业技能的 有的学生没有选,当然这方面的能力就不具备。由此可知,《课程 形成。 图2显示了各类专业课程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实践性环节 方案》要实现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必须通过课程 设置细分后具体课程的承载来实现在实践性环节中具体能力的 应贯穿于每一层面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安排应该遵循一定的内 培养、形成和完善,否则培养目标只能是停留在纸面的设想上。 部规律和顺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和系统的掌握知识与 综上所述,如在课程设置中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提 技能。实践性环节帮助学生培养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 ~4学期开设,一般必修课程在第3"-4 出该门课程服务于培养目标的哪一个或哪几个内容,在课程授课 力。建议主干课程在第1分方向选修课程在第4~8学期开设,任意选修课程在 初始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能力的内容告知学生,由此可加强 学期开设,第5"--8学期开设。实践性环节贯穿学业始终且选择与体育内容 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促进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 4.2实践性环节设置、管理问题与建议 相关性强的实践内容。 第5期 邵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实践解读与分析 129 能力、知 一任意选修课程,350学时、19学分 培养目标 1分方向选修课程,53o学时、31学分l 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 J 一般必修课程,28o学时、l5学分 l 主干必修课程,846学时、45学分 图2专业课程与培养目的关系 4.4专业课程开设的内容、数量问题及建议 向,但到了院系,没有资源可以开设课程。 第一,理论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 建议学生在刚入学时,使其全面认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 是课程开设的重复,如《课程方案》在主干课程中列举了运动生理 学、体育心理学,一般必修课程中列举了运动训练学,在限选课第 二方向中再次列举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另一 个方面是课程内容的重复,比如主干课体育保健学和选修课中的 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运动创伤学、体育康复学、保健推拿,在这 些课程中有较多的内容是一样的或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采用 的教材中的一些章节内容完全重叠,造成课程开设多,而学习的 知识总量少的情况。g_-,盲目开设技术类课程。例如一些学校 不顾区域发展现状和学校自身条件,开设就业需求少、投资大的 项目,如保龄球、高尔夫球、攀岩等。第三,数量问题。一些学校 条件设施不足,开设专业课程总量少,重复内容多,不利于学生拓 宽专业知识与技能;一些学校贪大求全,开设了很多的课程,单门 课程课时少,学生学习走马观花,无法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专 业培养目标。 建议学校的学科教研室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合理分布课程知 识与技能学习的进度和深度,在必修课程教学中形成学生专业培 养目标中“能胜任”的工作内容,在选修课程中形成学生专业培养 目标中“能从事”的工作内容。学校还应从自身的硬件条件出发, 首先保证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有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尽量多地 开设各类课程。 4.5信息不对称与资源不足问题及建议 进入大学,学生开始接受专业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 对本专业的情况知之甚少,好比在大雾中前行,找不到自己发展 的方向。到大三、大四才有所认识,发觉大一、大二有很多课程没 有认真学,或者发现自己之前的选修课没有很好地结合社会需要 和自身特点。这是由信息公开度不足和信息拥有不对称造成的。 资源方面,一方面情况是:学校已经开设了部分新课程,这些 课程与代课教师的专业并不一致,甚至差距巨大,但是学生有需 求,学校又不得不开,开课后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教师数 量或教师专业领域资源不能满足专业课程开设,学生有选课的意 标,清晰地了解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自身在课程学习中拥 有的选择义务和权利。每门课程教学之初或之前,能让学生了解 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发挥的作用。提高专业 课程信息的共享程度,“以教促学、以学助教”,良性互动。教师资 源方面,加大已有教师新课程开设前的培训力度,适当弓I进受大 众欢迎的项目的专业教师开设新课程,也可采取聘用社会专业人 士充当专业性强的课程教师的方法。 5结语 《课程方案》中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内容,既是社会发展对 体育人才需要的诉求,也增加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修业内涵; 同时是高等教育发展满足个体自我发展需要的体现。实现它们 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特别是要处理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我国开设体育教育本科 专业的学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尝试 和研究。当然,这也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容纳和阐述的,本文只是 提出了作者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和有识之士能 持续地关注、研究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以促进体育教 育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 案[EB/OL](2003—06—19)[2012—12—15].http:// v,Ⅵ moe.gov.cn/public files/business/html files/ moe/moe 36/201001/××gk._80793.htm1.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 方案》说明[EB].教体艺[200317号,2003:6. [3]黄波,刘冬梅.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 置分析[J].体育学刊,2010,17(6):68—72. [4]马楚虹,潘慧炬,邵伟德等.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 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E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 (3):64—68. 【责任编辑朱世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