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互联网+”背景下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王莹,沈雨婷,张协萍(河海大学 企业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的使用得到快速的普及。移动支付的使用,一方面使人们的支付更加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风险。绿色、安全的网络支付环境,是时代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也是广大移动支付使用者的需求。关键词:移动支付 经济模式 安全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计,相较于2016年底,截至2017年12性以及中老年群体作为犯罪目标,案件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增加5661的发生过程就是先由一线不法分子冒充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万人,达到5.31亿的规模,年增长率自己是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工作人员打电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为11.9%,使用率达到68.8%。其中,话给被害人,谎称被害人的个人身份信变,出门不带现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新使用手机进行支付的用户增长迅速,比息被盗用,或信用卡透支,诱使被害人的发展趋势。随着移动支付的使用不断让其帮忙转接公安机关,然后由第二个普及,消费者出门不需要随身携带银行2016年底增加5783万人,达到5.27亿的规模,年增长率为12.3%,使用比例冒充公安机关执法人员的接线员以及第卡或现金,只需要使用绑定银行卡的第占70.0%。2017年以来,我国使用移动三个冒充检察官的接线员联合对被害人三方支付平台,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支付支付的用户人数进一步增加,移动支付进行诱导,以所谓的“资金核查”为借宝、微信、百度钱包、财付通等,就可成为用户消费习惯的一部分。同时,调口,诱导被害人通过网上银行等方式将以轻松快捷地完成支付。根据《中国支查显示,2016年底,网民线下消费使用被害人名下资金转入不法分子打着监管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8》显示,2017手机支付比例为50.3%,截至2017年底,名号的账户下,从而实施诈骗。《2017年全年,我国一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该比例已经达到65.5%,在线下消费使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显示,1600多亿笔,同比增长28.6%;其中办用手机网上支付的用户中,39.1%的用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发生的安全事件理的移动支付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户更多使用手机网上支付,31.1%的用主要包括泄露个人信息、打开含有木马势,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的移动支付业务户则更多地选择传统方式进行支付,如链接的短信、遭到钓鱼网站链接的诈骗、笔数增幅达到46%,非银行机构处理银行卡、现金,29.8%的用户使用两种被骗取短信验证码、诱扫不明二维码以的移动支付业务笔数增幅达到147%。方式相近。可见,第三方支付正以快速及连接不明WIFI等。并且,随着我国报告指出,随着移动支付等应用第三方的增长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普及。使用移动支付用户群体的不断增加,安支付平台进行支付的新兴支付方式的快随着新兴支付方式的发展,移动支全问题的发生比例还在进一步上升。速发展,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支付方式,付的风险也发生了转移。使用移动支付例如银行卡支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时,用户只需要借助手机、PDA、移动2 安全事件产生的渠道离了卡片,甚至是网点和终端的物理限PC等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支付制,从银行卡支付向账户支付转变。同入账号和密码,有时甚至不需要任何的的场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时,应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以及声音支付密码即可完成双方的交易。由于交中商场、超市以及餐饮类的线下实体消识别等利用人体生物特征进行支付验证易时间短,过程简易便捷,所需的安全费、网上购物消费是移动支付使用最多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支付方式变得越来防护验证也较少,因此存在着不少的风的场景。多元化的支付场景为移动支付越多样。险和漏洞。并且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爆发式的增长提供了源动力。《第411 移动支付使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的信息保密性不高的特征,导致信息易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安全问题泄露,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所示,相较于2016年,截至2017年底,以,在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我国使用网络进行购物的用户规模达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时,风险防范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5.33亿,增长率为14.3%,网络购物群支付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根据《第41震惊全国的“8.25”特大跨境诈骗案,体占到网民总数的69.1%。使用手机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犯罪分子在境外设置诈骗窝点,多以女行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达到5.06亿,同· 56 ·Public Management比增长14.7%,使用比例也由2016年底的63.4%增加至67.2%。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这在快节奏的今天,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无疑将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第三方支付的使用也会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将成为决定移动支付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作为消费者,只有对移动支付相关的安全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进行网络的购物交易活动。目前,我国移动支付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2.1二维码病毒近年来,不少商家或者推广人员用二维码的形式,实行优惠促销活动,扫码可以获得优惠或者小礼品。消费者为了获得相应的优惠,往往随意地扫码。也正是消费者的这种随意扫码的不良习惯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不法分子合成含有病毒的二维码,当消费者进行扫码时,病毒也就植入了消费者的手机,手机里的各种隐私信息被盗取,如银行账号和密码,手机应用的密码等,给消费者带来损失。2.2伪基站、钓鱼网站的威胁不少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伪装成官方的号码向手机用户发送含有链接的诈骗短信。用户如果打开短信中的链接,就会被诱导访问虚假网页,在不知内情的状况下输入账号、密码等隐私信息;或者当用户打开链接时,木马就会植入到用户的手机中,窃取用户的信息,从而最终使不法分子达到盗刷用户资金的目的。而伪基站使用的官方号码,往往在手机自带的白名单中,这使得短信很难被相关的号码管理软件识别并且实施拦截,对用户造成很强的迷惑性。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各类钓鱼网站也在肆意传播,例如淘宝等购物类的钓鱼网站,通过发送商品的优惠信息等方式,对支付安全造成威胁。2.3恶意WIFI目前,不少商家为了吸引顾客,都提供免费的WIFI服务,而顾客为了节省流量费,手机也会设置成自动连入已知WIFI。不法分子在这样的场所下,往往冒充商家,设置免费的WIFI接入点,或者攻击商家的WIFI,只要顾客的手机连入这些WIFI,不法分子就可以趁机盗取顾客手机里绑定的各种账号的信息,如银行卡账号密码,支付宝密码等等,实现资金的盗刷。3 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移动支付在广大手机用户群体中的普及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但因为我国的移动支付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以及网络不安全因素更新速度快等原因,需要社会、政府、相关机构以及用户个人的共同努力,提高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为移动支付营造更安全的网络环境。3.1加快移动支付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的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将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发生的安全事件列入到法律法规监管范围;充分借鉴在移动支付方面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的管理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制订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法律法规,使用户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法可依;促进适用于移动支付安全保障的流程、协议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通用标准的制定,统一规范行业标准。3.2加强移动支付使用时的验证目前,不少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了优化客户体验,而简化了交易环节的验证过程,很多情况下的支付步骤并不需要通过短信验证码的验证,比如小额免密支付的应用,这样固然会节省用户的时间,但是这往往是发生移动支付风险的重要原因,给用户带来隐藏的风险,用户的手机一旦丢失,不需要经过用户本人的验证,交易也仍旧可以进行。为了确保移动支付使用时的安全,同时也达到简化付款程序的目的,可以应用人脸识别、声音识别以及指纹识别等利用人体生物特征进行验证的程序。同时,相关机构应着手建立相关的监测平台,当检测到用户支付环境异常或者发生大额支付时应及时启用短信验证或通过电话确认等方式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公共管理3.3使用安全可靠的移动网络资源取消手机自动连入已知WIFI的设置,在公共场所使用WIFI上网时,使用商家或者运营商提供的正规WIFI,避免连入不知名的WIFI,当自己无法识别时,可以询问商家;在连接公共WIFI时,使用安全软件进行安全扫描,且不要在使用公共WIFI时,登陆支付类的资金账号,需要进行资金的交易时,使用手机的移动数据网络;如果要在公共网络上进行交易,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进行加密通讯。3.4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以及辨别能力,是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的根本方法。作为移动支付的使用者,应该做到不随意扫码;手机应用上不绑定具有大额款项的银行卡,删除手机应用时,及时解除银行卡的绑定;不随意打开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中的链接;在手机上安装相关的防护软件,定期进行病毒和木马的查杀;不安装跳出来的不明文件和软件;通过正规渠道安装软件;不同账号的支付密码应设置不同。参考文献:[1] 沈明珠,路雨桐,徐逸楠“.互联网+”时代下银行卡的网上支付安全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6):189-192.[2] 朱筱筱.移动支付安全风险及对策浅析[J].电子商务,2015(12):39-40.[3] 曹步荣.移动支付安全威胁分析及解决办法[J].金融科技时代,2015(12):48-49.[4] 李善斌.移动支付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J].金融科技时代,2017(5):24-26.[5] 罗再阳.移动支付风险与安全机制分析[J].金融科技时代,2015(4):102-103.[6] 王隆娟,姚孝明,谭毓银.移动支付安全问题探索[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6(1):7-10.[7] 尤磊.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分析[J].通讯世界,2017(6):35-37.· 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