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2):149~153 工作与家庭冲突:压力的交叉传递效应冰 王 贝 陆婧晶 陆昌勤 (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 100871) 摘要工作与家庭冲突是指个体的工作和家庭角色压力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包括工作影响家庭、家庭影响工 作两个方面 工作与家庭冲突对个体、家庭和组织都会造成消极影响。本文从交叉传递效应的视角,系统地回顾 与总结工作与家庭冲突方面的研究.以动态的角度阐述压力在配偶之间的交叉传递,并介绍了最新的“溢出一交 叉传递效应”模型的研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包括国内研究应重视的研究问题。 关键词分类号工作与家庭冲突.交叉传递效应,溢出一交叉传递模型。 B849 1 引言 工作和家庭是个体最为重要的两个生活领域。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个体的工作和 家庭角色在悄然变化.冲突、不平衡在所难免。在此 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工作压力呈现 蔓延之势.并危及个体的家庭生活,工作与家庭冲 突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压力事件。近年来,国内关 于工作与家庭冲突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多集中于溢 出效应方面.很少关注交叉传递效应。本文将基于 压力交叉传递的视角.重点介绍国外有关工作与家 庭冲突的研究.以期推动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 背景之下.工作与家庭冲突(Work and family in一  ̄;face)的研究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关 注的热点领域.尤其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 国家里。工作与家庭冲突是指个体“当工作和家庭领 域的角色压力相互不相容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 (Greenhaus&Beutell,1985),包括工作影响家庭和 家庭影响工作两个方面。工作与家庭冲突的存在,不 但对个体的健康、组织的士气与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也会危及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工作 与家庭冲突的早期研究多数关注于个体的角色压力、 身心紧张从一个领域(例如工作领域)渗入到另一个 2工作与家庭冲突的交叉传递效应及 表现形式 交叉传递是指一个人体验到的压力(stressor, 即压力产生的来源,下同)、紧张(strain,即压力 所造成的后果.包括身心紧张、抑郁、焦虑、婚姻 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生活满意度等,下同)对另 一个人产生了相似的影响.被看作是人际之间的一 种传递过程(Bolger,DeLongis,&Kessler,1989)。 领域(例如家庭领域),即压力的溢出效应(spillover efect)。但自上世纪9O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 者开始重视个体的压力对家人或配偶的影响.即交叉 传递效应(crossover effect)(Piotrkowski,1979; 在工作与家庭冲突领域.交叉传递是指个体在工作 中体验到的压力传递到配偶的家庭生活,使配偶感 受到明显的压力与紧张(Westman&Etzion,2005)。 早在1979年.Piotrkowski就对交叉传递效应的概 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而Bolger等人在1989年通 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交叉传递效应的存在.以及与溢 Bolger,DeLongis,&Kessler,1989)。压力的交叉传 递效应和溢出效应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发生在不同 个体之间,后者发生在个体内部不同领域之间 近年 来出现了整合的研究趋势.即“溢出一交叉传递效应” 模型(Bakker,Demerouti,&Dollard,2008)。 出效应的区别.因而.奠定了其在工作与家庭冲突 的交叉传递效应研究中的地位 在工作与家庭冲突领域.交叉传递效应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0—3—26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02403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I77B04)的资助。 作者简介:王贝,女,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陆昌勤,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Email:lucq@pku.edu.an 149 l50 心理与行为研究 第lO卷 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考察个体的压力如何影响 其配偶的压力感知:二是考察个体的压力如何影响 其配偶的紧张水平:三是考察个体的紧张水平如何 影响其配偶的紧张水平。这也是交叉传递效应的三 种表现形式 2.1 个体的压力影响其配偶的压力感知 这类研究关注的是压力在配偶之间的传递 Bol— ger等人(1989)通过对166对夫妻的纵向研究发现. 配偶一方的工作压力会增加另一方的家庭压力.其 中。丈夫的工作压力对妻子的家庭压力的影响最为明 显。后续的研究则关注于工作一家庭冲突这一特定压 力源的交叉传递效应,例如,以美国空军为样本的研 究就发现.配偶一方的工作一家庭冲突会增加另一方 的工作一家庭冲突(Westman&Etzion,2005)。 2.2个体的压力影响其配偶的紧张水平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丈夫的工作压力对妻子造 成的影响,例如,Burke等人(1980)研究发现, 当男性监狱管理人员遭遇高的工作需求时.妻子的 婚姻、生活满意度和社会参与度都比较低.并伴随 更多的心理问题以及对丈夫的负性情感 近期的研 .究则开始关注夫妻双方的相互影响.例如, Mmthews等人(2006)通过对ll3对双职工夫妻的 调查发现.女性的工作一夫妻关系冲突和男性知觉 到的夫妻关系紧张呈正相关.而男性的工作一夫妻 关系冲突和女性知觉到的夫妻关系紧张却呈负相 关。此外。近期的纵向研究也证实了交叉传递效应 的存在,例如,Bakker等人的研究(2008)发现, 个体的工作需求会导致高的工作一家庭冲突.进而 造成配偶的情绪耗竭水平上升。 2.3个体的紧张水平影晌其配偶的紧张水平 这类研究直接考察了压力的后果——紧张在配 偶问的传递。一些研究发现了紧张的单向传递,例 如,Westman等人(2001,2oo4)分别通过横断和 纵向研究发现.倦怠感和婚姻不满意感会从丈夫传 递到妻子 而后续的研究则发现了紧张的双向传递 现象,例如,Westman等人(2008)通过2108对 配偶样本的调查发现.健康体验会在配偶间发生双 向传递过程 纵向研究也证明了这类传递效应的双 向传递性.例如.Westman和Vinokur的研究 (1998)发现了抑郁会在配偶问进行双向传递。 3工作与家庭冲突的交叉传递机制 压力在配偶间的交叉传递效应已获得了多数研 究的支持。但对于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才刚刚起 步。Westman(2002)结合以前的研究.提出了三 种可能的交叉传递效应发生的机制:移情反应、共 同压力源和社会互动 移情反应机制是指一方由于同情另一方感受到 的压力和紧张从而使自己产生了相似的压力和紧 张。由于移情,配偶一方的压力和紧张引起了另一 方的同情,此反应会增加另一方的压力和紧张。与 移情反应相似的另一个机制是情绪渲染(emotional cDntagion) 情绪渲染指的是个体“自动模仿他人 的面部表情、发声、姿势和动作并产生同化,从而 在情感上也靠得更近”(Hatfield。Cacioppo & Rapson。1994),因而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共同压力源机制是指交叉传递效应的实质是双 方拥有共同的压力源 共同压力源会造成双方的紧 张.表现出压力在个体与配偶间的传递。其中主要 的共同压力源就是生活事件.例如.Westman和 Vinokur(1998)发现,一般生活事件会通过加重 配偶双方的抑郁程度来影响交叉传递效应。其次是 工作中的压力源,例如,Westman等人(2001)通 过对在同一家工厂工作的配偶的调查发现.组织裁 员是一个共同压力源 它不但使配偶双方各自体验 到了工作不安全感.而且还使得一方的工作不安全 感水平明显影响另一方的工作不安全感水平。Song 等人(2011)通过日记法调查了100对中国夫妻 (其中一方失业),并连续进行10日,结果也支持 交叉传递效应的共同压力源机制。 社会互动机制是指交叉传递通过人际间互动来 发挥作用 配偶一方的紧张会导致其表现出更多的 消极行为或者影响与另一方的人际互动过程。常常 表现为社会破坏行为(Social undermining)(Vi— nokur。Price &Caplan,1996)。而社会破坏在交叉 传递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也被后续的研究所证实 (Westman,Vinokur,&Bakker,1998;Demerouti& Dollard,2008)。 4交叉传递效应中的性别差异 与溢出效应类似.工作与家庭冲突的交叉传递 效应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女性 比男性更易受到其配偶所体验到的压力的影响.例 如.Bolger等人(1989)发现,丈夫的工作压力和 妻子的家庭压力呈正相关.而妻子的工作压力和丈 夫的家庭压力的相关很弱:有关俄罗斯军人家庭的 第2期 151 纵向研究也发现.婚姻不幸福感从丈夫到妻子有显 著的传递效应.而从妻子到丈夫的传递效应没有达 变量会起到缓解(bufering)或增强效应(e ̄tlcer. bating)的调节作用.但是在工作一家庭冲突的交叉 传递效应研究方面.相关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Westman,2002)。前面的文献分析已发现性别是 一到显著水平(Westman et a1.,2004)。究其原因, 可能是女性对家庭的卷入度高.而且对家人所经历 的压力事件更为敏感。但也有研究发现,交叉传递 效应只可由妻子传递到丈夫,例如,Stevens等人 个重要的调节变量.但就交叉传递效应而言,研 究结果还存在着分歧。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 (2006)发现,当妻子面I临工作一家庭冲突时,丈夫 知觉到的家庭凝聚力会显著地降低.而同样的情况 却没有发生在妻子身上.即妻子知觉到的家庭凝聚 个体对工作角色、家庭角色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着性 别差异.即角色显著性(role salience)。角色显著 性已被证明对溢出效应起到调节作用.表现为缓解 力与丈夫的工作一家庭冲突水平无关 Shimazu等 人(2011)也发现,妻子属于工作狂的男性会体验 到更多的家庭一工作冲突.而丈夫属于工作狂的女 性却没有。尽管存在着以上的研究分歧.但这些研 究结论都表明.性别在交叉传递效应中是一个重要 的调节变量 5 交叉传递效应的新进展——“溢 出一交叉传递效应”模型 自Bolger(1989)通过实证研究区分出压力的 溢出效应、交叉传递效应模型以来。相关的研究很 多.但一直缺乏将两者有机结合的研究。直到 2008年.Bakker及其合作者才提出了整合的“溢 出一交叉传递效应”模型.即工作压力首先从工作 领域溢出到家庭领域.然后在家庭领域中交叉传递 给员工的配偶.并随后开展了系列的实证研究 “溢出一交叉传递效应”模型认为.工作压力会导致 个体产生工作一家庭冲突。而工作一家庭冲突会使 配偶面临高的家庭生活压力.最终损害配偶的幸福 感(包括耗竭。婚姻满意度等)。Bakker等人(2008) 的研究发现.高的工作需求会使员工产生严重的工 作一家庭冲突.进而使得其配偶的家庭需求明显上 升。体验到更为严重的家庭一工作冲突.最终表现 出情绪耗竭状态。他们的研究还证实,配偶间的消 极社会互动在交叉传递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Song等人(2008)以移动电话为调查手段进行的 日记式研究也发现.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均存在着 溢出一交叉传递效应。但家庭如果有子女.则会削 弱负性情绪在配偶之间的交叉传递程度 6交叉传递效应研究展望 6.1 调节变量及调节作用机制的研究 传统的工作一家庭冲突研究重视人格变量f包 括内,外控、A型人格等)的作用,因为这些人格 效应(Bagger,Li,&Gutek,2008),但对交叉传递 效应是否具有调节作用?如果有.是缓解效应还是 增强效应?此外,传统压力研究中重要的调节变 量,例如社会支持、应对策略等,它们在交叉传递 效应中是否能起到调节作用?调节作用机制是什 么?这都需要未来的研究加以考虑。因此。未来的 研究应加强对这些重要调节变量及作用方式的研 究.以了解压力在何种情况下更容易溢出和被传 递.从而为工作一家庭冲突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 6.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在研究方法方面.自我报告形式的问卷调查是 目前最为常用的。但问卷调查较容易受到被试心境 的影响,从而降低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同时,由于 压力传递是一个人际间动态的过程.只采用一次性 的调查显然会损失不少有效的信息 今后的研究应 尽量采用日记法、手机短信或其他先进的技术手段 等来动态地采集数据.以获得配偶间互动的数据。 以便更清楚地了解压力的传递过程 在研究设计 上。目前以横断研究设计为主.未来应重视纵向研 究设计.并同时采集配偶双方的数据.一方面可以 在测量方面减少共同方法偏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 分析时间上的协变以确定压力交叉传递的时间顺序 和发生机制.理清前因性变量和结果性变量及其相 互作用的机制。在研究对象方面.已有研究多关注 专业人员、双职工家庭、有子女的家庭,但对其他 群体则关注较少,例如需要照顾长辈的员工、轮班 的职业群体等(Casper et a1.。2007)。未来研究需 重视这类群体。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6.3积极视角与整合视角 以往关于工作与家庭关系互动的研究.多关注 其消极的一面。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 始关注其积极的一面.并采取整合的视角 目前已 有研究者开始探讨“正性交叉传递效应”.即正性 的事件、感知或情绪等也可以在人际间传递.表现 l52 心理与行为研究 第10卷 出工作与家庭相互促进的现象 Bakker和Demer- outi在2009年的研究中就发现.工作敬业度在配 偶之间产生了交叉传递效应 他们最近的研究还发 现,换位思考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敬业度在配偶间的 传递效应(Bakker et a1.,2011)。此外.随着个体 家庭关系的交叉传递效应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集 体主义价值观、传统性、家庭分工、家庭组成结构 形式、经济压力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对于深入了 解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人的工作一家庭互动 关系,促进个体的幸福、工作与家庭平衡,乃至整 个社会的和谐,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参 考 文 献 Bagger,J.,Li,A.,&Gutek,B.A.(2008).How much do you value 和组织对生活质量关注程度的提高.工作与家庭平 衡的需求将不断上升,工作与家庭领域积极互动、 相互促进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Bakker及其合作 者(2008)提出的“溢出一交叉传递效应”整合模 型,同时考察溢出效应和交叉传递效应 但这方面 的研究刚刚起步.且采取的是消极视角 未来研究 应基于此模型的设计思路,采取积极的、整合的视 角或积极与消极兼顾的视角,深入、准确地探讨压 力或紧张在工作一家庭一配偶之间的互动过程 6.4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交叉传递效应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渐关注工作一家庭冲突的 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但本研究认为 还存在以下的不足:(1)研究仍停留在个人层面. 对作为个体重要生活领域——家庭则关注甚少: (2)缺乏对交叉传递效应以及溢出一交叉传递效应 的整合研究.尤其是从积极的视角。尽管Lu等人 (2ol1)新近的研究发现.家庭生活的成功体验会 提升员工的工作敬业度,表现出积极的溢出效应. 但也没有涉及交叉传递效应:(3)忽视社会、经济 与文化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而中国人的工作与家 庭关系互动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三 个方面:一是由于中国社会鼓励女性就业.双职工 家庭成为现代家庭模式的主流.比例高达90%以 上(Lu,Maume &Bellas,2000)。夫妻双方都面 临较高的工作需求.而家庭需求并没有减少.因而 会导致双方都面临严重的工作与家庭冲突.进而导 致交叉传递效应加重:二是日趋加大的工作压力. 以及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个体家庭责任的增大.使 得中国人面临与西方人不同的、来自工作和家庭方 面的压力.而长辈在个体家庭生活方面的帮助又可 能会减轻个体的压力 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 用.进而会影响到交叉传递效应的大小:三是集体 主义文化使得中国人看重家庭.崇尚“家和万事 兴”.同时认为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 为了家庭(Yang。Chen,Choi,&Zhou,2000)。因 此,工作与家庭关系(冲突或促进)的溢出效应和 传递效应的强度、表现形式可能呈现出与西方社会 不同的特点 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工作一 your family and does it matter?The joint effects of family i- dentity salience,family-interference-with—work,and gender. Human Relations,61,187-211. Bakker,A.B.,&Demerouti,E.(2009).The crossover of work en- gagement:A closer look at the role of empathy.Journa/of Managerid Psychology,24,220—236. Bakker,A.B.,Demerouti,E.,&Schaufeli,W.B.(2005).Crossover of 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 among working couples.Human Relatiom,58,661-689, Bakker,A.B.,Dememuti,E.,&Dollard,M.F.(2008).How job demands affect partners experience of exhaustion:Integrating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crossover theory.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3,901—911. Bakker,A.B.,Shimazu,A.,Demerouti,E.,Shimada,K.&Kawakami, N.(201 1).Crossover of work engagement among Japanese COU— pies:Perspective t ̄ing by both partners.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16,1 12—125. Bolge M,DeLongis,A.,Kessler,R.,&Wethington,E.(1989). The contagion of stress across multiple roles.JoH fo Mar- riage and the Family,51,175-183. Burke,R.J.,Weir,T.,&Duwors,R.E.(1980).Work demands on administrators and spouse well—being.Human Relatoins,33, 253-278. Casper,W.J.,Eby,L.T.,Bordeaux,C.,Lockwood,A.,&Lambe ̄, D.(2007).A review of research methods in IO/OB work~ family research.]ouma/of Appl ̄d Psychology,92,28—43. Demerouti,E.,Bakker,A.B.,&Schaufeli,W.B.(2005).Spillover and crossover of exhaus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dual- earner parents. “mⅡf of Vocatoinal BehavioG 67,266—289. Greenhaus,J.H.,&Beutell,N.J.(1985).Sources of conflict be— 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D.76—88. Hatfield,E.,Cacioppo,J.,&Rapson,R.(1994).Emotional conta- 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2期 Lu,c.Q.,Siu,o.L,Chen, Q.,&Wang,H.J.(2011).Family 153 tionship satisfaction of unemployed persons and their spouses. mastery enhances work engagement in Chinese nun es:a cross— Jo“ fPero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1.166-179. lagged analysi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78,100-109. Lu,z.Z.,Maume,D.J.,&Bellas,M.L.(2000) Chinese hus- bands participation in household labor.Journd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31,191—215. Westman,M.(2002).Crossover of stress and strain in the family and in the workplace.In P.L.Perrewe&D.C.Ganster (Eds.),Research in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well—being(Vo1.2, PP.143-181).Greenwich,CT:JAI Press/Elsevier. Matthews,R.A.,Del Priore,R.E.,&Acitelli,L K.(2006).Work- to-relationship conflict:Crossover effects in dual-earner couples. Westman,M.,&Etzion,D.(2005).The crossover of work—family conflict from one spouse to the other.Journal of Appleid Social Psychology,35,1936—1957. Jou f o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11。228-240. Piotrkowski,C.(1979).Work and the family system.New York: Free Press. Westman,M.,Etzion,D.,&Danon,E.(2001)Job insecurity and crossover of burnout in married couples.JouFnal of Organiza- £抽nal Behavior,22.467-481. Shimazu,A.,Demerouti,E.,Bakker,A.B.,Shimada,k,&Kawakami, N.(201 1).Workaholism and well-being among Japanese dual— earner couples:A spillover-crossover perspective.Socil Sciaence and Medicic,73,399-409.n Westman,M.,Keinan,G.,Roziner,L.,&Benyamini,Y.(2008).The crossover of perceived health between spouses.Journal of Oc— 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13,168—180. Song,Z.,Foo,M.,&Uy,M.A.(2008).Mood spillover and crossover among dual-earner Couples:A cell phone event sam- Westman,M & ̄inokur,A.(1998).Unraveling the relationship of dis- tress levels within couples:Common stressors,emphatic reactions,or pling study.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3,443—452. Song,Z.,Foo,M.,Uy,M.A.,&Sun S.(201 1).Unraveling the daily stress crossover between unemployed individuals and their crossover via socil ianteractions?Human Relotions,51,137-156. Westman,M.,Vinokur,A.,Hamilton L,&Roziner,I.(20O4). Crossover of marital dissatisfaction during downsizing:A study employed spouse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6,151—168. Stevens,D.P.,Kiger,G.,&Riley,P.J.(2006).His,hers,or ours?Work-to—family spillover,crossover,and family cohesion. of Russian Army officers and their spouses.Journd of Applied Psychology,89,769-779. Yang,N.N.,Chen,C.C.,Choi,J.,&Zou,Y.(2OOO).Sources of work-family conflict:A Sino-US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钉.425-436. Vinokur,A.,Price,R.H.,&Caplan,R.D.(1996).Hard times and hurtful partners:How financial strain affects depression and rela— work and family demand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钉.113-123. Work and Family Conflict:Perspectives from Crossover Effect Wang Bei,LU Jingiing,Lu Changqi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Peking 100871) Abstract Work and family conflict is a form of inter-role conflict arising from participation in both work and family, which includes work interfering family,and family interfering work.Work and family conflict negatively impacts on the individual,the family and the organization.The current paper first reviewed the studies about work and family conlifct,and focused on the inter-individual transmission(crossover)of stressor or strain.Then,the new integrated spillover-crossover model was introduced.Finally,the new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including some issues in the Chinese context,were suggested. Key words Work and family conflict,Crossover effect,Spillover-crossover mod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