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5年高考历史江苏

2015年高考历史江苏

来源:吉趣旅游网
201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过于推崇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

——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

——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2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

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徼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徼州古村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2分)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6分)

(3)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说明保护、开发此类古建筑的基本要求。(2分)

历史试题参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A 11 C 2 C 12 D 3 C 13 A 4 B 14 B 5 D 15 A 6 D 16 D 7 C 17 A 8 C 18 D 9 B 19 B 10 D 20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

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共4小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两小题。

21.答案要点:(12分)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日寸俱进)。

22.答案要点:(13分)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

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

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23.答案要点:(15分)

(1)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

生。

(2)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 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略

24.A.答案要点:(10分)

(1)特征:白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B.答案要点:(10分)

(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

济凋敝。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

统治者的“明君”理想。

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C.答案要点:(10分)

(1)学科:考古学;神话学;古文字学;经济学(统计学)。

(2)特征:农牧业相结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王室垄断经

济。

(3)条件:新资料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 D.答案要点:(10分)

(1)平遥古城:明清汉族传统县城。 徽州古村落:明清传统乡村民居。

(2)特性:礼制等级。平遥城方三里的规模,徽州古村落的住家格局。

家族中心。平遥民居是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

天人合一。平遥市楼“揽山秀”、“挹清流”,徽州古村落的天井采光通风。

(3)保护:保持整体原貌,体现历史感。

开发:进行适度开发,体现协调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