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简案】 课前预习 自由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词. 思考:作者是如何把白鹅的特点写清楚的? 回忆旧知, 品读课文, 体会特点, 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作者对鹅的喜爱, 比拟阅读, 学习写法, 小练笔和作业. 1.能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白鹅的特点写教学目标 清楚的. 2.能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幽默, 体会语言的趣味. 3.能说出不同作家笔下白鹅的共同点, 体会其表达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能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白鹅的特点写清楚的. 能说出不同作家笔下白鹅的共同点, 体会其表达的相似之处.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回忆旧知, 交流并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导入 2.过渡: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叫声、步态、吃相的?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 探究一:品读课文, 体会特点. 1.自主学习. 2.叫声. 3.步态. 4.吃相. 新授 探究二:感悟作者对鹅的喜爱. 1.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这样傲慢的白鹅, 作者是讨厌它呢, 还是喜爱它呢?抓住有关词句说说理由. 2.同桌合作学习, 交流讨论, 随机点拨. 探究三:比拟阅读, 学习写法. 1.阅读《白公鹅》, 体会两位作家笔下鹅的共同点, 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内容 2.小组讨论. 3.班级交流讨论. 模仿课文中的白鹅吃食的写法, 可通过“先……再……然后〞的表达练习 方法, 细致写出喂养小动物的方法, 或通过和其他动物吃相的比拟, 突出所写动物的特点. 小结 回忆学习内容, 总结课堂所学. 1.根底作业:复习稳固本课的生字词. 作业 2.拓展作业:课后继续阅读名家描写动物的文章,体会作家对动物的情感.
第二课时
【详案】
【课前预习】自由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词. 思考:作者是如何把白鹅的特点写清楚的?
【教学目标】
1.能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白鹅的特点写清楚的. 2.能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幽默, 体会语言的趣味. 3.能说出不同作家笔下白鹅的共同点, 体会其表达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
能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白鹅的特点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能说出不同作家笔下白鹅的共同点, 体会其表达的相似之处.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旧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全文, 知道了白鹅是种傲慢的动物. 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鹅傲慢这个特点的.
交流并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2.过渡: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叫声、步态、吃相的?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稳固上个课时所学的课文主要内容, 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根底.
二、新授
探究一:品读课文, 体会特点. 1.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 画出最能表达白鹅叫声傲慢、步态傲慢、吃相傲慢的词句. 〔2〕在描写鹅的过程中, 作者还描写了哪些动物或者人?想想为什么这样写. 2.叫声.
〔1〕交流词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 〔2〕想象说话:
见到生客进来, 它会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叫喊:〔 〕
当篱笆外有人走路时, 它会放开喉咙大吼道:〔 〕 (3)写法:与狗比照, 突显鹅能看守门户的特点.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表现白鹅的傲慢. 3.步态.
〔1〕交流词语:步调沉着、大模大样、傲然、毫不相让、咬. 〔2〕读好关键词语,表现白鹅的傲慢. 〔3〕写法:与鸭比照, 反衬鹅的傲慢. 4.吃相.
〔1〕交流词语: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沉着不迫、侍候、厉声叫骂、吊首大叫、架子十足.
交流过程中, 随机指导学生读好有关词句, 表现出鹅的傲慢.
〔2〕写法:写与狗的关系, 写与人的关系, 用具体的生活实例表现鹅的特点, 也更加有生活趣味.
设计意图: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交流的形式从叫声、步态、吃相等三个方面深入体会鹅的特点.
探究二:感悟作者对鹅的喜爱.
1.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这样傲慢的白鹅, 作者是讨厌它呢, 还是喜爱它呢?抓住有关词句说说理由.
2.同桌合作学习, 交流讨论, 随机点拨. 预设:
〔1〕它常傲然地站着, 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
点拨:这句话写出了白鹅威风和傲慢的样子, 与鸭的局促不安完全不同. 〔2〕这样沉着不迫地吃饭, 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 像饭馆里的堂信一样. 因为附近的狗, 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 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点拨:这里把鹅当作人来写, 称鹅为“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 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 对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因此鹅吃饭时, 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 真是架子十足!
点拨:这里明贬实褒, 或者说用了反语. 作者外表上说鹅“架子十足〞, 实际上不但不讨厌鹅, 反而非常喜欢它.
设计意图:
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作者对鹅的喜爱. 同时, 采用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环节, 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表达学生的主体性.
探究三:比拟阅读, 学习写法.
1.阅读《白公鹅》, 体会两位作家笔下鹅的共同点, 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2.小组讨论.
记录下讨论中的一些要点.
〔1〕学生自主准备, 说课文主要内容. 〔2〕同桌相互说一说, 指出缺乏, 再练习. 3.班级交流讨论.
〔1〕两位作家笔下鹅的特点.
要点:两只鹅都很傲慢, 比方叫声, 白鹅引吭大叫, 白公鹅大声叫唤;比方步态, 白鹅沉着不迫, 白公鹅慢条斯理;比方吃相, 白鹅架子十足, 白公鹅那么十分霸道.
〔2〕两篇文章写法的相似之处. 点拨:
①在结构上, 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 再具体描写. ②都非常注意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③都善于运用明贬实褒〔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④都花了很多笔墨具体写鹅与人的关系. 设计意图: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中设置教和学的梯度, 使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达成教学目标. 阅读两篇文章, 比拟写法的异同, 主要是为了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为习作作准备.
三、练习
课文中的白鹅吃食需要三样东西下饭, 它的吃饭“三板一眼, 一丝不苟〞, 吃饭时沉着不迫, 还需要别人伺候. 学生可以从中联想到自己家里的小动物如何喂养吃食, 需要怎样的生活环境等. 可通过“先……再……然后〞的表达方法, 细致写出喂养小动物的方法, 或通过和其他动物吃相的比拟, 突出所写动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
在小练笔上, 通过模仿例文这样的迁移练习,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表达方法, 并能在自己的练笔中进行实践练习.
四、小结
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了拟人、明贬实褒、写动物与人的关系、比照等等描写动物的方法, 从作者充满趣味的语言中感受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体会了不同作家笔下白鹅的共同点, 体会其表达的相似之处.
五、作业
1.根底作业:复习稳固本课的生字词.
2.拓展作业:课后继续阅读名家描写动物的文章,体会作家对动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
从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 除了打好语文学习的根底外, 也注重陶冶情操, 培养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姿态 左顾右盼 叫声 严肃郑重 15.白鹅 傲慢 步态 大模大样 喜爱之情 吃相 一丝不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 理解古诗的含义,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竭力营造诗意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品悟字词, 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读悟结合, 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 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 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 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 边塞,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公元727年, 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 看到了边塞的风光, 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 于是, 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 板书课题:出塞, 齐读课题. 〕 二、读通诗歌, 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 请坐. 〔读的真不错, 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 读出节奏, 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 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
3、师:同学们,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请闭上眼睛, 随着老师的朗读,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 边关, 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的写法, 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 冷清, 孤独, 寂寞〕
4、师:夜深了, 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 提起这明月, 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土.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土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 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
5、师:是啊, 远离家乡和亲人,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 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土吗?他们能
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 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 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 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 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 时光穿越千年, 不变的是什么?〔明月, 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 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 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 出示:
〔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参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 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千百年来, 一批又一批的将士, 他们离家万里, 长途跋涉来到边关, 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 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 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人未还, 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 战死沙场, 终老边关〕
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 年对边关, 面对着常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 他们怎能不思念故土, 怎能不思念亲人. 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
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 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 〔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 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设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 〔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设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兄未还〕
师: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 他们苦守着边关, 守望着明月, 一遍遍嗟叹,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 他们遥望边关, 守望明月, 一遍遍呼唤着,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8、师:天伦之乐不能享, 儿子孝道不能尽, 明明有家不能回. 都是因为这战争啊! 同学们, 读到这儿的时候, 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 〔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三、拓展延伸, 感受期盼
1、师:俗话说, 国难思良将, 在战争频繁的边塞, 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 汉代飞将军李广〕 3、出示李广的资料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 〔唐〕卢纶《塞下曲》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 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观察,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4、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 勇猛无比〕
师: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 让匈奴闻风丧胆, 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 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5、师:是啊! 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 胡人——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 边关——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 将士——就能回家乡
师:要是李将军在, 国家——也会更太平
师:要是李将军在, 多好啊!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6、师:同学们,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 远离亲人, 虽然他们生活艰苦, 九死一生, 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 对朝廷的埋怨, 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 带着他们英勇奋战, 守卫边关, 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
7、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 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 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8、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 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板书设计]
出 塞
王昌龄 明月 边关 悲
思良将 建功业 壮
书戴嵩画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根底, 读懂句子的意
思.
2.熟读课文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 发表对文
中人物的看法. 从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 要向内行的人请教的道理.
3.想象故事细节,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 理解词句的意思.
2.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 发表对文中人物的看
法. 从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 要向内行的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了解“题跋〞
同学们,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名画, 请看.
这是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的传世佳作《斗牛图》, 这幅画现在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
大家再看, 牛的上面还有一部份文字, 有没有
同学知道这部份文字叫什么?那张老师教给你们一个小知识. 像这种写在碑帖, 字画等前面或者后面的文字我们把它叫做题跋. 原本是写在前面的称为题, 写在后面的叫做跋, 但后来都统称为题跋. 它的内容大多是品评、鉴赏、记事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苏轼为戴嵩的《斗牛
图》写的一篇题跋. 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
孩子们, 对于作者苏轼你了解些什么?〔先请
学生说, 师再补充没有说到的. 〕
三、初读古文 读准字音 〔一〕指名读
昨天布置大家进行了预习, 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如何. 〔抽读5名学生, 每人读一句, 师正音. 〕
小结:
读古文的时候:读的速度要稍慢一点儿, 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这样读出来才有韵味.
〔二〕师生合作读
来, 老师跟你们一起合作读, 我来读红色的局部, 你们读黑色的局部. 要注意读出韵味儿. 四、自主学习 了解情节
五、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再大声地读一遍, 边读边思考:故事里有几个人物?他们对斗牛图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六、 汇报
同一幅斗牛图, 杜处士尤所爱 牧童却认为谬矣,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七、小组合作 探究人物
〔一〕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 组内合作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 再用横线勾画出描写杜处士的句子,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牧童的句子, 并说说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习小提示:
1.回忆理解古文意思的方法有哪些:
⑴借助注释. ⑵联系上下文去猜. ⑶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2.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举手寻求老师的帮助. 3. 〔二〕汇报:
4. 出示描写杜处士和牧童的语句, 比拟阅读. 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5. 教师指导
抓住牧童、杜处士的特点, 想象语言, 神态, 动作. 读出
牧童的天真可爱, 善于观察, 敢于挑战权威. 读出杜处士的虚心. 六、领悟道理 拓展延伸
每篇小古文中都蕴含着一个道理, 那这篇小古文蕴含的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再来读一读.
〔一〕齐读.
〔二〕汇报:文章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三)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领悟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四)〔四〕拓展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画牛当问〔 〕. 〔 〕当问〔 〕
你能照着样子再说一句吗? 七、总结全文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像小牧童一样, 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 同时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要以事实为根底不能凭空想象.
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八、作业布置
九、1.把这篇小古文改写成一篇短文 2.选择不同的角度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1〕“我〞是杜处士:我姓杜, 人称杜处士.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画…… 〔2〕“我〞是牧童:我是牧童, 今天放牛回来, 发现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晒他的书画宝贝……
〔3〕“我〞是苏轼:我是苏轼,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 特别喜爱书画……
5 七律·长征
龙台小学 张明兰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写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 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诵出磅礴的气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 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自主探, 合作交
流, 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难〞, 感受中国工农红
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寒〞与“暖〞的思想感情,
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1.预习提纲
〔1〕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 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了解作者毛泽东. 2.多媒体课件 预学单 导学单
一、情境开课, 了解长征 1.顺水推舟点题.
同学们, 几十年前,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 有一次伟大的壮举, 有一座不朽的丰碑, 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首七言律诗--《七律·长征》. 齐读课题
2.老师配乐讲述, 带生入境
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 攻克遵义,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爬雪山, 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年10月与红二, 红四方面军, 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完成长征.
3.观看长征中的一些数据, 体会不易与伟大, 再读课题. 经过11个省, 翻越18座大山, 跨过24条大河,
进行380多场战斗, 全程二万五千里. 二、直击文本, 初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 抽生读文, 适时鼓励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朗读的时候要表达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 2.师生合作读文, 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细读颔联, 领悟意蕴 〔一〕“万水千山〞.
同学们,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 红军经历了山山水水, 那么诗中选取了哪些山哪些水?你们能找到吗?我们先去看——山! 〔二〕学习颔联. 课件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1.理解“逶迤、磅礴〞.
〔1〕看, 这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是什么样的呢?诗中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的呢?〔逶迤、磅礴〕
〔2〕观察字的偏旁特点, 老师板书, 学生书空.
〔3〕教师带上动作韵味朗读, 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五岭, 乌蒙? 〔4〕理解词语后学生简笔画加深理解, 抽生板画, 其他学生在导学单上画. 2.比照体会无畏.
〔1〕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教师用简笔画分别画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图.
〔2〕一个如此之大, 一个如此之小,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夸张〕 〔3〕这逶迤的五岭连绵千余里呀! 磅礴的乌蒙山多么高呀, 写山的大是为了突出什么?〔长征的艰难〕
〔4〕毛主席把这样的山想得这样的小, 又是为了赞美什么呢?〔红军的大无畏〕 3.读出红军“不怕难〞. “逶迤〞“磅礴〞重读, “腾细浪〞“走泥丸〞要读得平淡, 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 走过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 越过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 走出了1000多千米的崇山峻岭. 多少艰难险阻, 在我们红军的眼中, 都算不得什么! 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 “巍巍青山何所惧, 崇山峻岭任我游〞读一〔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4.小结照应首句.
〔1〕雄伟、险峻的五岭和乌蒙山, 红军战士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这都是因为——〔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2〕理解“只等闲〞.
红军战士面对千难万险, 怕不怕?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解释“只等闲〞. 〔只等闲:只是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 〔3〕理解首联, 颔联诗意后指导朗读.
“不怕〞要读得语气坚决, 充满信心;“只等闲〞要轻读, 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颔联读出革命家藐视一切困难的胸怀与气魄! 【设计意图】
读出问题, 读出感情, 读出精神. 这一设计, 在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梳理诗句结构的同时, 巧妙渗透了长征精神, 表达了语文的与时俱进——语文即生活. 〔三〕学习颈联. 课件出示: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1.默读谈印象, 明确2个经典故事
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 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默读第三联, 说说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其实这2句诗是写长征中的两个经典故事, 你知道吗? 2.听讲解感受“暖〞. 课件出示:
〔1〕教师介绍: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 1935年5月, 红军巧渡金沙江. 敌人本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 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 〞要知道金沙江水流湍急, 两岸高山峭壁, 敌人戒备森严. 然而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 假装攻打龙街, 迷惑敌军, 想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 愚蠢的敌人果然上当了;我军主力悄悄到绞车渡, 活捉敌兵, 缴获渡船,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 等敌人觉察赶来时, 我军已安然离开, 敌人只能望江兴叹, 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2〕体会“暖〞表达的情感. 现在, 你们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1:表现了红军快乐的心情. 生2:表现了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 生3:表现了红军兴高采烈的心情. 〔3〕读出“暖〞之欢快.
面对险要的金沙江,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看片段领悟“寒〞.
〔1〕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 也有恶战, 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2〕看了这段片段, 你有什么感受?
〔3〕诗中哪个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场面?〔寒〕 〔4〕读出“寒〞之悲壮.
回想刚刚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我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仿佛看见:前有顽敌, 后有追兵, 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 ——〔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22名勇士手攀铁索, 冒着对岸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 终于夺下了泸定桥——〔读〕4.小结照应首句.
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 一“寒〞一“暖〞, 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 【设计意图】
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对其意境的体会, 是本课的难点. 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 通过借助相关资料, 用讲故事和看视频的方法让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 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学习尾联. 课件出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 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 就是长征征程上接近尾声的一役, 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1.聚焦“喜〞. 自由读诗句, 哪个字眼吸引了你的目光? 2.理解“喜〞.
大渡桥横铁索寒.
〔1〕喜从何来?〔我们翻越了“千里雪〞的岷山, 胜利在望. 〕 〔2〕翻越岷山对红军战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 课件出示:
教师深情描述:岷山终年积雪, 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 脚穿草鞋, 踏着冰雪勇往直前, 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 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3.读出“喜〞. 克服了重重困难, 胜利就在眼前, 这一切怎能不令红军欣喜假设狂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万丈豪情朗读出来吧!
4.小结照应首句. 红军战士翻越雪山, 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 【设计意图】
以“不怕远征难〞为主线, 唤醒感知, 给学生以教育. 课堂中结合时代背景, 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再现当时情景, 加深学生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 体会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反复诵读并补充课外资料, 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 受到了情感和思想的启迪. 四、合作探究 〔一〕屏显要求
1、快速概括出“长征五图〞, 你最喜欢哪一幅, 把你想到的画面和体会说一说. 2、小组交流收集整理好的有关长征资料.
3、此时此刻,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红军战士?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写一写你对长征精神的感悟. 〔二〕教师提示
1、长征五图可以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山, 水, 再结合诗中的字眼简洁地概括. 选好自己喜欢的那副画, 可以想象画面, 也可以说体会. 2、学生先认真自学, 再小组交流. 〔三〕交流反应, 感悟收获
同学们, 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 能时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那么, 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 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 我们该怎么做呢?(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积极地想方法战胜一切困难. ) 五、回读全诗, 升华感情
〔配《七律·长征》音乐〕红军战士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面对千山万水, 面对艰难险阻, 却始终保持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终于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 让我们在激昂的《七律·长征》音乐声中, 用朗读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全部感受吧! 齐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这样壮丽的诗篇, 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 请大家把它背诵下来. 2.拓展延伸.
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 细读鉴赏, 领略诗境. 【设计意图】
课内外有机结合, 让学生走上自主阅读之路. 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 学生更能加深对长征的了解, 进一步感受毛泽东同志及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七律·长征
不怕难 只等闲
逶迤 尽开颜 磅礴 英勇无畏 暖-寒 豪迈乐观
预 学 单
1、整首诗围绕哪句诗写的: ,
诗眼是 .
2、说说以下两句诗的诗意.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3、全诗生动地概述了 , 赞颂了 4、你对长征了解多少, 搜集相关资料, 整理成简短的一两句话写下来. 〔推荐:长征知识、长征小故事、长征意义、长征精神、长征途中红军还遇到哪些困难?长征中还有哪些著名的战役或故事……〕
① ②
导 学 单
一、画一画你心目中理解想象到的五岭、乌蒙.
二、合作探究
1、快速地口头概括出“长征五图〞, 你最喜欢哪一幅,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
2、小组交流收集整理好的有关长征资料.
3、此时此刻,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红军战士?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写一写你对长征精神的感悟.
三、拓展延伸
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不朽的经典, 你还知道哪些毛主席的诗作, 请写出题目.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 理解古诗的含义,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
2、过程与方法:竭力营造诗意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品悟字词, 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读悟结合, 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 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 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 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 边塞,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公元727年, 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 看到了边塞的风光, 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 于是, 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 板书课题:出塞, 齐读课题. 〕 二、读通诗歌, 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
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 请坐. 〔读的真不错, 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 读出节奏, 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 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
5、师:同学们,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请闭上眼睛, 随着老师的朗读,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 边关, 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的写法, 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 冷清, 孤独, 寂寞〕
6、师:夜深了, 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 提起这明月, 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土.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土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 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
5、师:是啊, 远离家乡和亲人,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 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土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 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 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 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 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 时光穿越千年, 不变的是什么?〔明月, 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 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 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 出示:
〔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参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 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千百年来, 一批又一批的将士, 他们离家万里, 长途跋涉来到边关, 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 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 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人未还, 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 战死沙场, 终老边关〕
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 年对边关, 面对着常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 他们怎能不思念故土, 怎能不思念亲人. 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9、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 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 〔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 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设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 〔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设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兄未还〕
师: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 他们苦守着边关, 守望着明月, 一
遍遍嗟叹,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 他们遥望边关, 守望明月, 一遍遍呼唤着,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10、师:天伦之乐不能享, 儿子孝道不能尽, 明明有家不能回. 都是因为这战争啊! 同学们, 读到这儿的时候, 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 〔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三、拓展延伸, 感受期盼
1、师:俗话说, 国难思良将, 在战争频繁的边塞, 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 汉代飞将军李广〕 6、出示李广的资料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 〔唐〕卢纶《塞下曲》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 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观察,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7、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 勇猛无比〕
师: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 让匈奴闻风丧胆, 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 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8、师:是啊! 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 胡人——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 边关——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 将士——就能回家乡 师:要是李将军在, 国家——也会更太平
师:要是李将军在, 多好啊!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6、师:同学们,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 远离亲人, 虽然他们生活艰苦, 九死一生, 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 对朝廷的埋怨, 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 带着他们英勇奋战, 守卫边关, 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
9、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 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 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10、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 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板书设计]
出 塞
王昌龄 明月 边关 悲
思良将 建功业 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