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佛教寺院艺术文化对大众心理之影响

浅析佛教寺院艺术文化对大众心理之影响

来源:吉趣旅游网
◎艺术研究◎ 艺术研究 浅析佛教寺院艺术文化对大众心理之影响 吴小丽 赵 雷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北京摘要: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一 世纪,与之相伴传入的还有各种佛教的寺院、绘画、造像、石窟、 100081) 1 2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根据“总体幸福感量表”的测量结果来看,常去寺院进行艺 建筑等各种艺术与文化。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之后, 这种外来的佛教寺院艺术文化与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相互融 合,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大众。本文试图结合人类学的 田野调查以及西方宗教心理学等方法,探讨一下佛教寺院艺术 文化对大众及佛教信仰者心理健康、幸福感等心理方面的积极 调试作用,以更好地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寺院;佛教;心理健康;幸福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把宗教定义为一种文化形式,现当代, 佛教也被认同为是一种文化。各种与佛教文化艺术相关的寺 院、绘画、造像、石窟、建筑等等,在历经发展与演变之后,这些外 来的艺术文化逐渐与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相互融合,以其博大 精深的内涵吸引着大众。当越来越多的大众或是信仰者走进佛 教寺院,不管是欣赏佛教的绘画、造像、石窟、建筑等等,还是参 与相关的佛教活动,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等心理因 素产生一定的影响。 1 佛教寺院艺术对大众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为了了解大众与欣赏佛教寺院艺术及参与佛教活动之间的 心理状况,我们做了一个假设,假设进入寺院的大众都暂定为佛 教徒,编制了相关的测试量表并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活动。 1.1量表与相关数据 以佛教徒在“佛教徒宗教应对方式量表”上所做的回答为 依据,计算总量表以及量表各维度的项目平均分和标准差。结 果发现总量表的平均分为3.53,其他维度最低的是2.47,由于 问卷分数范围为1~5分,3分为中点,这表明寺院的佛教徒宗 教应对方式的整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此外,在量表的三 个因子当中,基于佛祖一自我之间关系的应对因子的得分最高 (M=3.86),这表明基于佛祖一自我之间关系的应对处于总量表 的核心地位。详细情况可以如下参考表: 量表名称 项目 平均分 标准差 每题 均分 基于佛祖一自我之间关系的应对 18 34.74 3.45 3.86 基于组织的应对 4 25.14 2.69 3.59 基于自我的应对 8 14.82 2.46 2.47 总量表 30 77.63 6.47 3.53 表2佛教徒宗教应对方式的入教时间差异比较 出生即是 后来加入 变量 M SD M SD t 基于佛祖-自我之间关系的 37应对 .33 5.42 35.94 4.98 1.354… 基于组织的应对 28.37 3.72 27.Ol 3.25 1.536… 基于自我的应对 24.46 2.4_4 23.65 2.39 1.9o6… 总量表 88.61 9.97 85.38 9.92 0.659… 注:…P<0.001。 表3佛教徒宗教应对方式的居住地差异比较 变量 城镇 农村 M SD M SD t 基于佛祖一自我之间关系的 34应对 .23 4.84 32.72 4.67 1.295 基于组织的应对 25.96 3.82 24.88 3.69 一O.67l 基于自我的应对 24.97 3.36 22.52 3.17 1.3o3 总量表 83.19 8.857 81.84 8.60 —1.320 ・198・ 术欣赏和参与相关佛教活动的大众与佛教徒的总体幸福感得分 平均分为77.34,略高于常模分数(这个量表的男性和女性的全 国常模分数分别为75和71),这表明被测试整体的主观幸福感 水平较高。从调研结果来看,常去寺院进行艺术欣赏和参与相 关佛教活动的大众与佛教徒的宗教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调节 整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说明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 或处理自身困难和问题时,大多数的进入寺院的大众与信众会 采用与佛教有关的应对方式(如:从经书上寻求智慧帮助、去寺 院烧香拜佛、寻求高僧的指点、找其他佛教信众倾诉或寻求帮助 等)。一般来讲,无宗教信仰的人群在面对压力时,常常采用一 些所谓世俗的解决方式,如找朋友倾诉、抽烟酗酒、听音乐、运 动、逃避等,这与佛教信众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佛教徒大多会 采用与佛教资源有关的应对方式,这种佛教资源包含与佛教有 关的寺院、绘画、造像、石窟、建筑等各种艺术与文化,这些会对 大众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调试作用。正如有关学者认为:宗 教应对是指个体采用宗教的行为和思想来处理压力。…既是用 与宗教有关的思想和参与其中的行为方式,来缓解个体在现实 生活中的压力,达到调节身心健康的目的。 1.3寺院艺术文化等佛教资源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 相互关系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佛教徒的宗教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 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即佛教徒运用不同的宗教应对 方式,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不同。由于本研究采用的佛教徒宗 教应对方式量表分为以下三个维度:基于佛祖-自我之间关系的 应对方式、基于自我的应对方式和基于组织的应对方式,如果我 们采用积极和消极这样的分类法来归纳概括这三个维度的话, 从佛教内部来看,基于佛祖.自我之间关系的应对方式和基于组 织的应对都应该属于积极的应对方式且与宗教委身程度存在相 关关系,而基于自我的应对应该属于消极的应对方式。所以,当 佛教徒在处理压力问题时,如果他们更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程度会更高;如果他们更多采用消极的应对 方式,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程度会较低。此外,需要强调的一点 是,本研究只是验证了佛教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二者之间存 在相关关系,但若要明确指出孰为因孰为果的话,仍需要做进一 步的研究和调查。 2西方学者对宗教与幸福及心理健康的研究 “幸福”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幸 福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又因人们对幸福的主观理解各不相同, “幸福”又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千百年来,哲学家、文学家、社 会学家、心理学家等各个领域的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对幸 福进行了不同的阐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基本观点:快乐论 与实现论,快乐论认为幸福感由愉快号决乐构成,实现论则认为 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是人的潜能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 现。受此影响,在心理学领域内,也有两种与之相对应的研究取 向,即主观幸福感研究和心理幸福感研究。前者来源于快乐论, 这一派心理学家倾向于关注广义的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他 们认为幸福感由主观快乐构成,重视广泛的关于生活中好的与 不好的事件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愉快的而不是不愉快的体验; 后者来源于实现论,这一派心理学家主要探索人类追求幸福发 展的法则和存在的生命挑战等,更强调的是实现人类潜能、自我 实现、成熟、心理健康、健全人格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 是人的心理机能良好状态,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具体来说, 就是重视积极的自尊、社会服务、生活目的、友好关系的普遍 意义。 西方学者在研究关于宗教应对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时, 他们的相关研究目前也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心理健康是个宽 ◎艺术研究◎ 泛的定义,大多数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宗教应对与抑郁、生活满 雕塑、绘画石刻等历史遗产,都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重 意度等心理健康变量之问的关系。Harrison等(2001)指出:积 要的组成部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众走进它们以及参与相 极宗教应对与较少的抑郁症状紧密相关,消极的宗教应对(除宗 关的佛教活动。而在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也在面 教否认和同情外)与较多的抑郁症状紧密相关,且这种联系在社 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焦虑,也更加渴望拥有个体的心理健康、健 区、临床、护理等不同样本上被一些研究所共同证实。但是,Tix 全的人格、心理的幸福感,因此,佛教的寺院艺术文化等资源,会 和Frazier(1998)的一项针对抑郁症状的前瞻性研究表明,随着 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上述心理方面问题发挥其积极的调试作 时间的推移,宗教应对并不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但是会有一定 用,以更好地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 的缓解作用。在揭示宗教应对与生活满意度关系方面,有研究 表明宗教应对能够提高生活满意度。_2 因此,佛教以及相关的佛 参考文献: 教艺术文化资源也在调适大众对现实生活的满意程度上会有所 [1]植凤英,张进辅.宗教应对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研究的新视角 帮助。 [J].广西民族研究,2007(2):55—56. 根据我国宗教事务局的统计数据,国家现有佛教寺院1.3 [2]Rifkin,A.Doddi,S.Karagji,B.&Pollack,S.Religious and other 万余座,其中巴利语系佛教寺院1600余座、藏语系佛教的喇嘛 predictors of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cancer. 寺院3000余座。这些众多的佛教艺术文化中的寺院建筑、神像 (上接第183页)结构。”(许渊冲,“谈唐诗的英译”)由此可见 发觉到的言外之意揭示出来,帮他们扫除了理解的障碍。 要将一首诗歌成功地翻译成英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原诗诗 4结束语 歌的恰当转换。但是译诗过程中绝不是有原语意象想译语意 从以上几例可看出进行译诗语篇重构不应局限于语言表 象的简单过渡。由于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会发现在译诗 层,还应该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理,对原始的意象以 语篇重构中原诗中的意象可能会很难在译语中找到与其完全 及诗人的写作目的等加以全面了解,透彻分析。只有将这种多 对应的事物。有时原诗中某个意象背后还有比较深的文化内 方位思考纳入译诗过程中,才能宏观地把握原诗的意蕴或“格 涵,就像《西风颂》中“西风”就不能不考虑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式塔质”。 因原语英国的西风跟中国的西风所隐含的意义是不同的。在 此情况下就应从总体上把握原诗的意象,才能重建充实的 参考文献: 意蕴。 [1]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 比较贺知章《咏柳》一诗的两个英译本:碧玉妆成一树高, 京:商务印书馆,2002.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潘方方.诗歌翻译别是一家——《江雪》英译本中“诗歌格 Emerald fashioned into a tall tree,Hung with myriad silk 式塔意象”再现分析[M].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88-92. braids of green,Who tailored the dainty leaves?The snipping wind [3]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of early spring.——文殊等 社.2005. Jade・like weeping willow looks like a beauty’S figure;Its [4]童莹,顾飞荣.翻译研究的格式塔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 slender twigs are green ribbons of beauty’S skirts.Who on earth 学报,20l1:109—112. cuts out the thin leaves on the osiers?The early spring’S breeze [5]魏泓.格式塔心理美学与语篇翻译构建[J].长春大学学 sees to play the roles of shears.——刘克璋 报,2011:52-55. 显然第二位译者熟知原诗中“碧玉”的双重喻义,为了帮 [6]许渊冲.谈汉诗的英译[J]. 助译诗读者领略“碧玉”喻指“美女”这一层意思,他先用jade- 作者简介:文芳,女,湖北仙桃人,华东理工大学2011级在读研究生,专 like一词在译诗中保留了“碧玉”这一意象,再以英语明喻修辞 业方向:应用语言学。 手法填补隐喻意象空白,这样的意象变通设法将译诗读者无法 抄驴护 驴驴驴驴 (上接第195页)所喜闻乐见。但如若能在新剧本的脚本中融 不只是盲目把它向现代艺术形式靠拢。据有资料,目前沭阳县 会贯通地表演出经典桥段,使得“新中有旧”,“旧里翻新”,在 第一实验小学已经把淮海戏列入正常的教学课程中,学校自编 展现新生活的同时温习经典,那么一定会更大拓宽淮海戏的受 教材,每周定期给予千余名小学生进行辅导。不仅如此,沭阳 众面,使得淮海戏真正的老少皆宜。如果能从以上几个方面细 县淮海戏万人大联唱等活动的举办,不仅让淮海戏得到了迅猛 致地做足改良与革新,那么“新戏”的“新路”绝不会坎坷。 的发展,也让淮海戏变成了大众文化走近了校园和千家万户。 另外,对比中国古老传统戏曲艺术,可观当今中国音乐教 此法实可谓“开源”之法——让戏曲渗透进娃娃教育,让戏曲 育体系明显偏向西式。看铺多采用五线谱,唱歌多褒扬美声, 贯穿教育始终。 教育体系采用西式,甚至鉴赏都是各大宏伟的钢琴组曲套曲占 我以为,戏曲的未来并不一定灰暗,也绝不会走向衰亡。 据主位。传统的民间艺术并不被学生所广泛细致深入地了解。 向民族内部播撒戏曲的种子,从源头上植入古老文化的胎苗, 这是学校音乐教育体制的缺失,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缺 便可以生长出不息的绿荫。期待淮海剧的新发展新气象,期待 失,更是青年一代的损失。传承尚且困难,发扬与振兴就更是 戏曲文化的春风重新吹绿中华的土地。期待古老戏曲的涅架。 遥远。振兴淮海戏,除了做好戏剧本身的修缮工作,同时应该 从传媒人手,给戏剧更大的横幅、更响的广告。这样的投资绝 参考文献: 不会亏本,因为它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画上了重 [1]中国淮海戏.江苏省淮海剧团网. 要一笔。 [2]剧种介绍.江苏省淮海剧团网. 缺乏演出场所,缺乏演艺人才,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等问 [3]舞台剧的现阶段.张庚自选集[M].北京:戏剧出版社, 题都是阻碍淮海戏以及和淮海戏一样的地方戏剧发展的不可 2004. 忽视的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政府对戏剧艺术的正视 [4]谢红霞.试论淮海戏的文化保护.表演艺术. 重视以及普遍投入发展。财政的支持无疑能给戏曲发展最直 [5]王安顺.对淮海戏唱腔发展的一点认识——读汪人元先生 接便捷也是最强劲的推力。 《样板戏音乐论纲》的体会[J].剧影月报,2007(03). 戏曲有着它独有的倔强的美、固执的美,不会也不能随着 作者简介:陈凯文(1992一),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 形式和时代而改变的美。从这个方面来看,发扬戏曲文化就并 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 ・1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