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慈子孝典故多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孝,孝是礼的基石,而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约定。既然是社会约定,当然先要尽量让每个社会成员都了解,这就要靠文化的力量。四书五经讲孝,多是理论上的,但就是因为太“理论”,最终也只是名言,没法当典故用。而一些本不起眼的小故事,甚至只是一些曾经和孝相关的草木鸟兽,倒成了常用典故。
典故里的弯弯绕
孝,是基于人所共有的基本感情的,与父母分别后的思念,父母去世后的追慕,都是孝的体现,也是孝道得以建立、推行的心理基础。感情本身是抽象的,诗人借助具体的事物、情节把它展现出来,便成了后人的典故。《诗经》的年代早,影响大,所以出了很多关于孝的典故。
《蓼莪》是《小雅》篇名,《小序》说:“民人 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陟岵》是《魏风》中的一篇,《小序》说:“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国迫而数侵削,役乎大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两篇的主题都是关于孝的,所以篇名本身就可以当典故用。
作诔一篇,知不足赞扬明明,贵以展臣蓼莪之思。(三国・曹植《上卞太后诔表》)
缅邈寄书黄犬后,凄凉陟岵白云前。(宋·李纲《次退之蓝关韵》)
按字面意思,蓼莪是一种草,陟岵就是登山。不读《诗经》,不知其诗的主题,是没法理解上面这些句子的。不过,典故都是后人用出来的,从起初的源头到后来的通行用法,有时候里面转了好几个弯,《诗经》典故也是如此。
而女归吾喜有孙,佳人秀实慰慈萱。 (明・屈大均《口占送姬人之母》)
中园日涉非无趣,保此千钟慰北堂。(宋·王安石《和微之林亭》)
萱草和北堂都是《诗经》里关于母亲的典故,也常用以指代母亲,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不知道的是,典故的源头本来是和母亲、和孝都没关系的。这两个典故出自《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背,北堂也。”《伯兮》一诗是说丈夫出去打仗了,妻子在家想念他,根本不关母亲的事儿。牵搭的关键在于这个北堂,北堂是女主人的居室,自然也是一般家中母亲的居所,而萱(谖)草正好是忘忧草,子女安慰母亲使之忘忧也是基本孝行,就这样,萱草、北堂成了来自《诗经》却又和原来诗意完全不相干的常用典故。
思念父母乃人之常情,往往产生在很平常的环境之中,关联很平常的事物,因之而形成的典故往往令人难以觉察。
戏彩岩边白云下,慈颜仿佛尚如存。(宋·王十朋《左原诗・如存亭》,题下自注“先妣坟亭,在白岩庵”)
这首诗的主题已经注明,戏彩岩是当地一块岩石的名字,正好暗合“老莱娱亲”的典故,很巧。但是,句中还有另一个典故。《旧唐书・狄仁杰传》:“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仁立久之,云移乃行。”所以,“白云”也是思亲的典故。只是白云太常用了,遇到时要看作品主题和句意,还要看创作年代,早于狄仁杰的“白云”肯定不会是用的这个典故。
夸张的孝和平凡的孝
孝是行为规范,所谓的孝行故事也五花八门,诸如为父母治病的、找食物的、逗开心的,甚至暖被子的、偷橘子的、喂蚊子的……各种各样离奇的情节都有,终归都是子女为父母做些什么,收罗起来,就有了二十四孝、百孝之类的名目。宣扬孝的初衷是不错的,但故事多了,就不免夹杂一些荒诞的、血腥的或者与其他道德准则相冲突的。因此,众多故事流传虽广,却并不一定都为人喜爱;而是不是能成为常用典故,又要看故事情节的镜头感强不强,如果主人公是名人就更好了。比如《二十四孝》里收录的老菜子,一个老头穿着花衣服装小孩,还是非常喜感的场面,他的这身衣服也就常常以莱衣、班衣、彩服等各种形式被用作行孝的典故。
生活中子女对父母尽孝,通常不至于闹出“孟宗哭笋”这么大的动静,也不至于付出“王祥卧冰”这么大的代价,大多都是平凡的小事、点滴的积累,然后成为孝行。所以,后人诗文用典,还是平实的故事用得更多。
雠书发迹官虽屈,负米安亲路不赊。(唐・罗隐《送魏校书兼呈曹使君》)
这里用的是“子路负米”的典,子路“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这才是让大多数人能有切身体会的孝行,自然也就是更为温和含蓄的典故。
慈——因真实而动人
孝,是单向的行为规范,仅指由下对上,子女对父母。但人的互动行为本身却不可能是单向的,子女对待父母的同时,必然也存在着父母对待子女的问题。和孝相对应的概念是慈,指父母长辈对待子女晚辈之道。在诗文用感情渲染的方式宣扬孝的同时,往往慈也在其中,诸如慈母手中线、舔犊之情,都是关于慈的典故。只是长者多半厚重,而且社会并不刻意要求、约束父母一定要多付出,所以,关乎慈的典故大多平实,体现于平凡的细节,很少有孝典故中那种张扬甚至流于乖戾的。
战国时侯,王孙贾的母亲说:“女(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战国策・齐策》)
这才是父母心的真实写照,正因为真实,才能动人。虽然没有老莱衣的花哨,也没有
子路那么大的名气,却仍是人们最爱用的典故之一。
望吾子者,空怀倚闾之叹;嗟余弟者,独有亡琴之悲。(唐·杨炯《从甥梁锜墓志铭》)
九重圣主方虚席,千里高堂尚倚门。(唐・韦庄《夏初与侯补阙江南有约》)
参看本人头条文章《二十四孝绝版图》
/item/6511514911112167950/?iid=32622669662&app=news_article×tamp=15270651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