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音教学探索
编者按在教材内容设计、2019年9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6个省市开始试用。统编版教材秉承最新课标理念,教学过程组
北京师范大学张秋玲教授组织专家团队第一时间进行教材研读,梳理教材内容,分析每个织与实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
落实各个单元的学习重点,以更好地单元的学习任务,对必修上册的8个教学单元进行了基于专题学习的单元整体设计,
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单元专题学习设计的体例包括设计背景、专题实施、帮助一线教师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学习目标、活动等聚焦核心问题/任务,助力一线教师精准提专题评价等部分,依据教材各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主题、设计学习活动,升学生核心素养。本刊将陆续刊发张教授团队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8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以飨读者。
古典诗词意蕴丰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设计—有词——·赤壁怀古》行》;有近体诗———《登高》;—《念奴娇《永遇“天下归心”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曹操对陶渊明的淡泊,的渴望,“复得返自然”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白居易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状态;李白的豪迈,杜甫的悲凉,辛弃疾的豪放,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苏轼、李清照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3课8首古诗词基本体现出《普“精选学习内容”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的之利用这8首古诗词,调动学生已有的古诗词积累,理念。可以初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步从“典型”的视角,通过自我鉴赏的过程为个体生命成长奠基。
“文学阅读与写作”“古典诗词意蕴丰”专题学习设计围绕融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这个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以第三单元的8首古诗词达”“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任务群。适当延伸选择了其他单元以及小学、初中、为核心学习材料,课围绕外等与单元“双线”关联较大的诗文作为补充学习材料。这一核心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参与阅读与“撰写文学短评”
在默读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
北京102401;(1.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筅张英华1张秋玲2张秋玲教授【设计背景】
张英华老师深入的梳理的理解里,在诵读的涵泳里,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与探究、充分的表达与交流中,走进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体会他们对社会的深邃思考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领略古诗词动人进一步增强高中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升文化品位,的意境,传承文化基因。【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学生能够借助教材中的单元说明、注释及学习提示等学理解各首古诗词中蕴含的习资源,在整体通读、浏览的基础上,尝试了解诗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想感情的异同,把握作品内涵,
2.学生能够在理解各首古诗词的基础上,录制朗诵音频或视频,录制时有意地区分各首古诗词的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积累8首古诗词中蕴含独特文化内涵的特殊词语(如“青青子等)、衿”“羁鸟”“乌鹊”“周公”表达独特艺术效果的语言知识及《梦游天姥吟留别》《念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短歌行》《登高》奴娇·赤壁怀古》。
2019.10
·高中
27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古诗词,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
提高思想修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为主以传承文化基因、
要宗旨,承接第一单元的4首现代诗、1首词,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精选了从汉末到南宋8位诗人的经典诗按诗歌体裁词,大体按照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依序编排,(2首)(3首)(3首)编为3篇课分为魏晋诗、唐诗、宋词三组,设计教学时,可依次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课段(“课段”文。是指完成某一个阶段性的学习任务而需要的时间)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也可对8首古诗词做整体设计。下面这篇设计是针对8首古诗词所做的整体设计。
不同体裁的古诗词名作。有古第三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
》《琵琶体诗———《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阅读
本版编辑/海浪
3.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将古诗词中具有较强画面感的诗句转化成散文化的语言,将一句诗扩写成一段话,以深化对选读古诗词的理解,积累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思维目标
1.学生能够在理解所读古诗词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按照自己另外确定的标准和依据,对所读古诗词进行分类,并选择其中一类,补充1至2首有相似点的同类古诗词,发展逻辑思维的分类能力。
2.基于上述分类与补充,从中自主选择一首诗,从语言、内容、情感或写法等角度,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的诗句,有理有据地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重点学习运用论据对论点的论证与评述,在论、证、评、述的表达实践中,发展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
三、价值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及阅读经验,针对8首古诗词中任何一首的语言独创性(学生自己认为是就可以),概括这类语言的创新特点,尝试在
“文学短评”的写作中进行分析。2.学生能够将选读的古诗词与自己的生活相关联,用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心怀天下、向往自由、忧国忧民、豪放达观等思想和深厚真挚的情感,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专题实施】
第一课段:一首诗歌一颗心
核心任务:整体理解8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一、学习任务1.找一词。
在浏览、通读、整体理解8首古诗词的基础上,从中发现一个有隐含义的名词,并结合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诠释这个词。如“羁鸟”,表层义指被关在笼中的鸟,隐含义喻指陷身于世俗束缚中的诗人自己。
2.录一首。
从8首古诗词中选择一首诗,找一首与之匹配的乐曲,录制朗诵音频或视频,在班级或小组中分享。
3.挑一句。
从8首古诗词中,挑选一句你认为最具画面感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写出选择这句诗的触发点。
二、课时安排5课时。三、学习资源1.文字资料。
(1)教材资料:包括单元说明、课文、注释及学习提示等。(2)朗诵技巧指导资料(王保桂《论古诗的朗诵技巧》)。2.图片资料(见教材中的插图)
。3.音频和视频材料(教师精选每一首的音频或视频朗诵资料,提供给学生)。28
·高中
2019.10
四、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制作以“咬‘诗’嚼‘词’”为主题的手抄报。(2课时)
(1)结合教材中的单元说明、注释、学习提示等,逐一默读8首古诗词。
(2)在理解的基础上,筛选一个有隐含义的名词,并结合诗的语境阐释这个词的语义。
(3)小组合作,将每个成员选出的词及其阐释编排为以“咬‘诗’嚼‘词’”为主题的手抄报。
(4)举办班级手抄报展览,每位学生选择三份手抄报,用N次贴,为三份报纸各写一句评论。(每份手抄报最多只能由三位学生评论)
2.举办班级古诗词朗诵会。
(2课时)(1)在理解8首古诗词的基础上,点听师生共同选出的朗诵示范。
(2)选择8首古诗词中的一首,搜寻或创作一首与诗词中情感相匹配的乐曲,尽可能使每一个词都能与乐曲的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相呼应,录制一个朗诵音频或视频。
(3)在小组内进行朗诵或展演分享。
(4)组员分工设计朗诵脚本,选出组委会成员,举办班级古诗词朗诵会。
3.给古诗词配画。
(1课时)(1)从8首古诗词中任选一句你认为最具画面感的诗句,将由这句诗触发的想象用文字描述出来,并写出选择这句诗的触发点。
(2)根据班级同学的选诗情况,将选同一句诗的同学安排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分享文字描述及选诗的触发点。
(3)小组合作从网络中选择或由擅长绘画的同学给这句诗配一幅符合诗意的画作。
(4)举办班级古诗词配画展。选择三幅画,用N次贴,为三幅画各写一句评论。(每幅画最多只能由三位学生评论)
五、学习评价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1]
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
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1.教材对“依依墟里烟”句中的“依依”的注解是“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从上文看,林黛玉和香菱是怎么理解依依”的?
2.上文中,香菱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你在读本单元诗歌的过程中,有没有跟香菱类似的感受?你怎么理解香菱的感受?
第二课段:一类诗歌一种美
核心任务:发现本单元8首古诗词的共同特点。一、学习任务1.写一词。
请在第一课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相关拓展资源,深入理解这8首古诗词的内涵,用一个名词性短语,从内容(如的风采”)、主题、意境的角度,概括8首古诗词的共同特点,并结合诗意阐述理由。
2.聚一类。
教材编者大体按照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依序编排,将这8首古诗词组成了3课;实际上这8首古诗词还可以依据思想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题材或其他标准进行分类;请结合你的阅读,确定一个标准,对8首古诗词进行重新分类,并写出重新分类的依据。
3.补一首。
从重新分组的诗歌中挑选一组,结合分组依据,从自己积累的诗歌中给这组古诗词再选补1至2首古诗或词。
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学习资源
1.本单元8位作者的生平经历。2.本单元8首古诗词的鉴赏示例。
3.小初高教材中的其他古诗词、学生个人积累的教材之外的古诗词与教师给学生推荐的古诗词。
四、学生活动
1.给编者写信。
(1课时)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以给编者写信的方式,从共性的角度说明你对这8首古诗词的理解,
并提出一条修订与完善的建本版编辑/海浪
阅读
议。
2.完成古诗词分类表。
(2课时)依据思想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题材或其他标准对本单元的8首古诗词重新分类,完成古诗词分类表。
第三单元古诗词分类表
分类
同组古诗给最喜欢的一组
标准
词篇名入类理由最喜欢的
一组古诗词
诗词补充1至2
首古诗或词
(备注:可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表格的行数。)五、学习评价
依据你的分类标准,下面这首诗可以归入你重新分的哪一组?为什么?
书愤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三课段:一瓣馨香一短评
核心任务:撰写一篇文学短评。一、学习任务1.选一点。
优秀的古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如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用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瑰丽的想象描绘梦境,《登高》中杜甫深沉厚重的情感,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基于前两个课段的学习,请从8首古诗词中选择一首,发现这首古诗或词不同于其他7首的独特之处。
2.写一评。
就所选诗歌的独特之处,结合具体的诗句,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3.评一文。
在班级分享的基础上,选择一篇引发自己思考的文学短评,
就所选短评的亮点或引发自己思考之处,再写一段小短评。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学习资源
1.教材中《学写文学短评》一文。2.教材中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3.教师精选的文学短评例文。四、学生活动
2019.10
·高中
29
““青春《阅读
本版编辑/海浪
1.开展
“馨香瓣瓣说诗美”分享交流会。(1课时)(1)发现并选定8首古诗词中感触最深的一首。(2)小组交流、分享,完善自己的思考。(3)在班内展示完善后的思考。
2.给校刊、《北京日报(小苗版)》或其他报刊投稿。(2课时)(1)在课堂上阅读教材中《学写文学短评》一文,明确文学短评的写法,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2)在班内交流、同学评价的基础上,基于报刊投稿的要求,修改自己的文学短评,给报刊投稿。
五、学习评价
顾随先生认为:“艺术之能引人都不是单纯的,即使是单纯的也是复杂的单纯,如日光七色合而为白。如酒,苦、辣而香、
甜,总之是酒味。有人喝酒上瘾,没人吃醋上瘾。”[2]
基于你写作
文学短评的体验,再结合这8首古诗词,写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专题评价】
一、单元核心问题理解
阅读下面对本单元诗人的评论,任选一则,结合本单元及自己积累的相关诗人的诗句,扩写这则评论。
不必说别1.曹公的,(曹操只其)坚在苦历精神史上,、便诗为人史上所皆不为了及。不陶起人诗中亦物有坚。
第一苦先,杜甫亦能吃苦。一个人若不能坚苦便是脆弱,如此则无论学问、事业、思想皆无成就。但只说曹公坚苦,盖因陶、杜虽亦有坚苦精神,然不纯:杜有幽默,陶有自然与酒,
而曹公只有坚苦。曹公有铁的精神、身体、神经,但究竟他有血有肉,是个人。他若真是铁人,我们就不喜欢他了。
我们所喜欢的还是有感觉、有思想的活人。
[3]
而陶之2.古流今传中不外朽之诗人,不以所其以伟能大震烁古,而以其今平流凡传。不他朽的生,
多活以就其是伟诗大,,也许这就是他的伟大处。
陶诗平凡而伟大,
浅显而深刻。曹孟德在诗上是天才,在事业上是英雄,乃了不得人物。唐宋称曹孟德为曹公,称陶渊明为陶公,非如此不能表现吾人之敬慕。陶渊明过田园生活,极平凡,其平凡之伟大与曹公不平凡之伟大同。
平凡不易引人注意,而平凡之极反不平凡,其主要原因是能把诗的境界表现在生活里。
30·高中2019.10
陶诗比之杜诗总显得平淡,如泉水与浓酒。浓酒刺激虽大,而一会儿就完,反不如水之味永。若比之曹诗是平凡多了,但平凡中有其神秘。
平淡而有韵味,平凡而又神秘,
此盖为文学最高境界。陶诗盖做到此地步了。
[4]
矣;若3.在人言皆有谓尽杜而意甫为诗无穷圣上。若说在开合,
则不如变化称陶渊、粗明细为诗兼收圣上。说[5,]
固然不下4.于中莎氏西两之大诗人伟大。比较其深,厚由老杜“生”虽不而如来莎“,士生”比亚伟即生命大,而、生其活深,厚
其实二者不可分。无生命何有生活?但无生活又何必要生命?
老杜也曾挣扎、矛盾,而始终没得到调和,始终是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所以在老杜诗中所表现的挣扎、奋斗精神比陶公还
要鲜明,但他的力量比陶并不充实,
并不集中。[6]
明有时5.常也“人在避雨暴”风,不雨似中曹要公坚躲,老苦杜,
然尚也不然,
而如曹杜之公幽则默绝。不老如杜此其。实渊并不倔,只是因别人太圆滑了,因此老杜成为非“常”。他感情
真,感觉真,他也有他的痛苦,
便是说了不能做。[7]6.辛人有都英说雄辛词的手段好,
,而有诗人其好处的何感觉在?,二者难得兼而有之。他有诗人的力、诗人的诚、诗人的感觉。在中国诗史上,盖只有曹、辛二人如此。诗人多无英雄手段,而英雄可有诗人感情,曹与辛于此二者盖能兼之。老杜也不免诗人之情胜过英雄手段,便因老杜只是“光杆儿”
诗人。说稼轩似老杜也还不然,老杜还只是一个秀才,稼轩则“上马杀贼,下马草露布”。
若以作风论,辛颇似杜,感情丰富,力量充足,往古来今仅稼轩与杜相近。但稼轩有一招老杜还没有,便是干才。感情丰富才不说空话,力量充足才能做点事情。但只此还不够,还要有干才。稼轩真是干才,自其小传可看出这点。老杜不成。稼轩此点颇似魏武帝。
稼轩是极热心、极有责任心的一个人,是中国旧文学之革命
者。我们看不出这个是我们对不起稼轩,
不是稼轩对不起我们。[8]
二、测试反馈1.填空。
王国维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读本单元的诗歌,我认为《》一诗有境界,
因为诗中写出了真景物:;表达了真感情:。
2.顾随在《驼庵诗话》中评论道“:诗中有时有譬喻。譬喻最富艺术性。如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但言‘一清二白’,知而未见;曰‘小葱拌豆腐’
,则令人如见。譬喻即为使人如见,加强读者感觉。诗更须如此。”[9]
这里的“譬喻”
即比喻。从本单元所学诗歌中找一处运用比喻修辞能“使人如见”的句子,并写出这句诗让你“见”
到了什么景象。3.顾随说“:诗中可表现人的思想,而忌发议论。诗人可以给读者一种暗示,而不能给人教训。诗是美的,岂可以教训破坏
之?”[10]
你从本单元所读诗中得到了怎样的暗示?
试举一例。【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3][4][5][6][7][8][9][10]顾随.驼庵诗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我的家乡我的根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五单元专题学习设计
筅刘志江1赵宁宁2(1.北京景山学校,北京100006;
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刘志江老师赵宁宁老师设计背景】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为“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单元主题是“我们的家园”,选入了毛泽东、王思斌、钟敬文等人的三篇文章,分别指向如何调查、如何访谈以及节日与文化的关系。在学科素养上要求:1.学习调查、访谈和实地考证等,搜集整理资料,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2.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代的变迁,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3.研读学习资源,深化对家乡的认识,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升当代文化参与意识。本单元从“学习活动”角度建议学生“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从“活动提示”角度建议学生撰写能突出家乡特色的
“志”。第五单元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单元主题是“乡土的中国”,在学科素养上要求:1.探索社科类整本书的阅读门径,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2.把握论著中的关键术语、
重要观点和价值取向,了解和考察其学术价值;3.深入研读作品,探究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本单元通过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高一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思”“写”的能力,但在学习第四、五单元的过程中,
还需要本版编辑/海浪
阅读
“行”,即亲身实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访谈、考察等)关注和参与到家乡的文化生活中来,学习剖析文化现象,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
“我的家乡我的根”专题学习设计整合第四、五单元,以第四单元教材内容为核心,灵活而持续地融入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中的相关内容,以写作“我的家乡志”这一具体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深入阅读,在专题学习中引导学生体悟家园文化、乡土中国文化。本专题学习融入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学术论著专题研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任务群。【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传统习俗现象,
利用多种渠道收集融于习俗中的乡音乡语,
制作一张家乡的方音土语与普通话的比较对照表,发展获取信息、整理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2.在教师带读、学生选择性研读的基础上,分析《乡土中国》的章节内容及理论体系,以表格形式列出所读章节中观点与材料的对应关系,用思维导图画出所读章节的论证逻辑,增强基于文本的语言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表述能力。
3.学生能结合自己周围的具体现象,
关注和理解《乡土中国》中的关键概念,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概念进行阐释,收集与所选关键概念有关的乡土资料,撰写一篇具有家乡特色的“我的家乡志”
。二、思维目标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分析《乡土中国》的论证逻辑,归纳概括理论体系,利用理论对具体现象进行分析,在撰写“我的家乡志”的过程中,增强分析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价值目标
1.通过考察家乡的一项传统习俗(如家庭或邻里纠纷的解决方式),正确理解传统民俗民规与现代社会的差异所在,建立与时俱进、吐故纳新的文化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2.通过理论探讨与现象分析,对中国乡村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建立起相对理性的思考,提出1至2条正确继承传统习俗的路径。【专题实施】
第一课段:我的家乡我的根
核心任务: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了解传统习俗的基本内容,
熟悉相关背景。一、学习任务
1.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运用书中所述理论观察、访谈、了解自己的家乡传统习俗以怎样的形式存在,有什么特点,哪些仍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哪些正在与时俱进地发生悄然的变化,哪些已经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收集有关资料,为撰写“我的家乡志”做资料方面的准备。
2.阅读《乡土中国》时,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
2019.10
·高中
3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