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公共政策 执行监督的困境 ■ 胡雪松(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成都610000) ◆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意识不强;三是人大监督立法的滞后。 内容摘要: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政策 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监督体制不合理 然而,现阶段由于监督的不到位,导致 执行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政策目标 从监督主体来看,由于监督系统的权 的实现,系统分析监督中的困境具有 限划分和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国现行的监 现买意义。 督机构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不仅受上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监督 困境 级机关的领导还受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 政 策历定是史的政时行府期动或方,为社案达会和公到行一共为定权依威目据在标,一而其定制本 这种行政机构设置使得监督机关和政策执 行机关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监督机构缺 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监督机构往往成为当 质是一种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 地党政机构的附属品。而且我国公共政策 方案。政策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取决 执行监督主体较多,党委、立法机构、司 于其执行情况,而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受 法机构以及政协、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 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政策执行者 体、人民群众以及新闻媒体等都是重要的 与政策受益者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政 监督机构,这似乎表明我国政府对政策执 策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道德风 行监督的重视和独特优势,但仔细分析却 险,这就要对政策的执行给予监督。由于 不难发现各监督主体分工不明确,彼此问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受多重困境的影 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各监督主体又都不同 响,政策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扭曲的现 程度地存在着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 象,研究政策执行的困境从而探究破解 围等不够明确的具体问题,监督中各自为 的方法显得尤其迫切。 政,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从而导致监督 冲突,监督内耗,尚未真正形成一个严密 权力机关监督权能不符 有序、协调互动、责任清晰、权限明确、运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对行政机关的 转高效的监督机制,也可能出现监督责任 监督主要体现在人事任免和对行政机关执行 互相推诿等现象,影响了监督的实际效果。 政策的检查两个方面。目前人大监督是法 同时监督机构的依附性管理体制,使得监 律地位高而实际地位低,理论上应有的权力 督机构权力递减,造成“同级监管不了,上 和实际中实有的权力有差距,监督工作仍是 级监督不着”的政策执行监督真空状态。从 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突出的表现在监督 理论上说,各级监督机构本应该是所在地 制约的法规不完善,力度不够;机构不健 区或部门的监督政策执行情况,维护政策 全,强度不够;手段不配套,深度不够。究 统一性的权威性机构,但是由于监督机关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在政府人事 的这种依附性管理体制导致监督机构的权 任免方面的有权无力,使人大的地位未被 力发生了递减。这样,在政策监督系统的 政府官员认同,从而导致人大实际上变得 实际运作过程中,监督权力只能至上而下, 有气无力;二是权力机关本身的监督主体 而不能平行监督。这样就会出现与之平行 7O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09年28期 的党政机构的监督工作需要由上级监督机 构干预才能发生,而上级监督机构往往因 远离下级党政机关,监督不能及时到位,导 致大量的“漏洞”、“虚监”、“难监”现象 的发生。 社会监督程序不规范 社会监督是保证政策严格执行的重要 保障,社会监督主要是新闻舆论监督和公 众监督。在我国政府的政策执行过程中, 新闻媒体的监督因缺乏明确的监督方式和 程序,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和方法,还经 常受到行政的干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作用往往因方方面面的行政干预而大打折 扣,难以发挥正常的作用,不利于准确判 断和及时纠正政策过程中的越轨行为,从 而损害了监督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在对新 闻舆论监督的干扰中,来自党政部门的干 扰尤其严重。另外,有些政府机关任意控 制和垄断信息,使群众关心的一些重大问 题和突发事件难以及时采访报道,导致媒 体失去组织报道和进行舆论监督的机会。 而一些司法机构由于不够了解和尊重新闻 规律,常常以“司法程序”和“司法报道” 的特殊性为由限制采访,也给媒体的舆论 监督带来困难。 行政监督立法程度低 行政监督立法是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 的前提和保证,依法监督才是有效的监督。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功能充分 发挥的法律基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 国的监督立法进展缓慢,致使监督法律制 度供给不足,有些领域甚至是空白,虽然 2006年出台了《监督法》,2007年出台了 《公务员法》,但是与其相配套的《行政监 督程序法》、《反贪污贿赂法》、《政务公开 法》、《人民监督法》和《新闻法与舆论监 督法》等各项法律至今尚未出台,而其他 的法律又较少,有些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 性,从而造成行政监督的法律地位和权威 性难以真正体现出来。 1.宁国良.公共政策监督的经济学解 读.求索,2004(12) 2郝俊红,赵砚.试论当前新闻舆论 监督面临的困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