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法理学习题

法理学习题

来源:吉趣旅游网


第十一章 司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种行为属于司法活动? ( )

A.某人认为自己未达到法定婚龄而拒绝同女友结婚

B.海关工作人员认为某人有走私嫌疑而查办该案件

C.检察机关根据群众检举对某人的受贿行为进行侦察 D.审判人员办案途中发现两个人口角,而依事实和法律对其进行劝解

2、下列属于我国司法主体的是( )。

A.人民法院

B.税务局

C.公安局

D.司法部

3、下列有权行使司法权的是()。

A.某法院政策研究室主任

B.某法院法官

C.某公安局副局长

D.某法院的法警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该规定表明( )。

A.司法主体具有法定性

B.司法活动具有程序性

C.司法权具有权威性

D.司法权行使的独立性

5、下列不属于我国专门法院的是()。

A.铁路法院

B.军事法院

C.海事法院

D.宪法法院

6、下列不属于人民检察院职权的是()。

A.监督公安机关的侦察活动

B.依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

C.核准死刑

D.依法直接受理某些刑事案件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我国司法主体的有()。

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B.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C.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D.公安部

2、关于我国人民法院系统,表述正确的有(。 )

A.是我国主要的司法主体系统

B.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统一领导全国的审判和检察工作

C.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

D.中级人民法院设在县级市

3、司法的基本要求有()。

A.正确

B.合法

C.及时

D.主动

4、1791年法国宪法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司法权不得由立法议会和国王行使,应当由法院独立行使。该规定表明( )。

A.法院行使司法权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B.在法国,司法主体是法院而不是法官

C.司法权行使具有独立性

D.司法主体具有法定性

三、名词解释

1、司法:有的教材也称之为“法的适用”,是法的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司法体系:是指由国家宪法所规定的享有国家司法权能、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组织机构即司法主体所构成的体系。

四、简答

1如何贯彻司法的法治原则

答:司法的法治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1)基本含义。以事实为依据,就是指司法机关审理一切案件.那只能以与案件有关的客观事实作为根据.而不能以主观臆测作为依据;以法律为难绳,就是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来办事.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具体措施。坚持事实求实,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在司法工作中,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不仅要严格依照实体法的规定,而且也要严格依照程序法的各种规定;正确处理依法办事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依法办事与坚持党的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在法的实施中,要坚持党的政策对司法工作的指导。

2、简述司法独立原则。

答:(1)司法独立原则,即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司法权。这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一条根本法律原则,也是我国有关组织法和诉讼法规定的司法机关适用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

(2)司法独立原则要求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的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要求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只服从法律,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要求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办事,准确适用法律。

(3)坚持司法独立原则,并不意味着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可以不受任何监督和约束。对司法权的监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司法权要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这是司法权正确行使的政治保证。其二,司法权要接受个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权由国家权利机关产生,并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其三,司法机关的上下级之间以及同级之间也存在监督和约束,这种监督和约束时通过司法制度中的一系列制度来体现和实现的。其四,司法权也要接受行政机关、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还要接受舆论的监督。

五、论述

试论司法公正(1999年北大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法理学试题)

答:(1)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前者主要是从法的本体出发,后者则主要体现在法的操作上。公正的司法是法的价值、作用、品格的体现和法的目的的

实现。司法公正包括司法部门内部运作——体现在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在针对具体案件时应依照法治原则,也包含着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对司法机关本身的积极的反作用。

(2)司法公正同时意味着司法权应独立行使,这是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国有关组织法和诉讼法规定的司法机关适用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司法独立原则要求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的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要求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只服从法律,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要求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办事,准确适用法律。

(3)司法公正原则要求司法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差别,也不论其出身、政治历史、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有何不同,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其不仅适用于公民个人,也适用于法人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

(4)司法公正还包括司法责任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司法权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而应当承担责任的制度。它是对司法不公正的救济措施。

(5)前面这三项原则是司法公正原则达到司法实体公正的主要途径。但是司法公正并不仅仅意味着司法的实体公正,更多的还要求司法的程序正义。程序正义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是既判力观念:只要没有法律适用和程序上的错误,双方当事人都得到了公平的诉讼机会,其诉讼权利得到了实现,就没有理由发动再审、也没有理由追究法官的错判责任。在我国的现实是:重实体,轻程序。这也为许多冤案错案埋下附笔。因此,注重程序正义,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

六、案例分析

某县县委书记杜某为官清廉,受当地群众信赖。一次,当地群众举报,该县法院审判的某起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案件不公正。杜某便亲自进行了调查,调查后确实发现该案件的处理上有悖于法律规定。于是他便找来法院有关人员进行谈话,通知该法院的审判委员会进行再审。法院在接到通知后迅速再审,使得冤案得以昭雪。杜某因此也大受舆论赞扬。相关法律: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判,可由上级人民法院和本院院长提交该审判委员会再审。问题:该县委书记的做法是否合法?试结合“司法原则”进行评析。

答:县委书记的做法,虽然用意是好的,并且取得了好的结果;但是,严格从法治原则对司法的要求来看,他的做法不合法,违反了司法独立原则。因为:

(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不得对其进行干涉,这依然成为一条根本法上的原则。

(2)司法独立原则的内涵主要包括:司法权只能由国家的司法机关统一行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只服从法律,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办事,准确适用法律。

(3)在该案中,该县委书记和有关法院谈话、并且通知法院再审,这不仅干涉了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而且,该县委书记变相地行使了司法权,违背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4)另外,法院的立场也不够坚定。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

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判,可由上级人民法院和本院院长提交该审判委员会再审。这条法律规定表明,对错判的判决、裁定等进行再审的提起主体是上级人民法院和本院院长,县委书记没有这项权力。

(5)该案还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在实践上区分党的监督和党的干涉?党的领导是宪法原则,任何机关都要接受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应该仅仅限于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决不能由地方党委代替司法机关审批具体案件。该案中的县委书记恰恰是代替司法机关审批具体案件。

第十二章 法律方法

一、单项选择

1、根据解释主体和解释效力的不同,可将法律解释分为( )

A.有权解释和学理解释

B.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

C.主观解释和客观解释

D.严格解释和自由解释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婚姻法第3条、第32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该解释为( )

A.字面解释 B.限制解释

C.扩充解释 D.体系解释

3、在法律推理中,由一般到特殊地推理是( )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辨证推理 D.类比推理

4、有权解释宪法的国家机构是(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全国政协

5、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对各级法院的判决进行研究,就某种类型案件的审判总结出一般规则,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公布,其总结过程属于( )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 D.价值推理

6、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们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一词应作( )

A.扩充解释 B.限制解释

C.字面解释 D.逻辑解释

7、一个规则适用于甲案件,乙案件在实质上与甲案件类似,因此,这个规则也可以适用于乙案件。这种推理( )

A.是演绎推理

B.是归纳推理

C.是类比推理

D.是辨证推理

二、多项选择题

1、2002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7次会议对《刑法》第294条第1款规定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含义做了解释,该解释为( )

A.法定解释 B.文义解释

C.司法解释 D.目的解释

2、根据解释的尺度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 )

A.字面解释 B.扩大解释

C.目的解释 D.有权解释

3、下列属于学理解释的是 ( )

A.法学院教授古某对学生解释何为“占有”

B.律师向某在法庭上发表的辩护意见

C.法官黄某在日常的审判工作中对案件如何适用法律所作出的解释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

三、名词解释

1、 法律解释:法律解释是对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说明。从法律解释的对象来看,不限于狭义的法律,而是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在内的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时,法律解释也不仅是对个别法律条文、概念和术语的说明,而且也指对整个法律文件的系统阐述。

2、 立法解释:立法解释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从狭义来说,立法解释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对法律所做的解释;从广义上说,则泛指依法有权制定法律、法规、规章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的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进行的解释。它包括:(1)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解释,以及对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法律的解释。(2)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自己制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行政法规的解

释。(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对自己制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地方性法规的解释。(3)国务院各部位及省级人民政府对自己制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行政规章的解释。

3、 行政解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解释。它包括两种情况:(1)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应用所做的解释。(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做的解释。这种解释仅在所辖区内发生效力。

4、 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做的解释。它包括:(1)审判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所做的解释;(2)检察解释,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属于检察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做的解释;(3)审判、检察联合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具体应用法律的共同性问题所做的联合解释。

5、 扩充解释:是当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过于狭窄,不足以表现立法意图时,对法律条文所做的宽于其文字含义的解释。

6、 限制解释:是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较立法意图明显过宽时,对法律条文所做的窄于其文字含义的解释。

7、 法律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导未知的判断的活动。在以制定法为主的法律体系中,制定法是一切法律推理的前提。法律推理正是简历在法律条文与具体事实的这种既相关又不完全对应的关系的基础上。它要求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理性地、逻辑地而不是机械地适用法律。

8、 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就是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它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9、 类比推理:是指在法律没有明确的文字规定的情况下,比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加以处理的推理。

10、辩证推理:又称实质推理,是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

四、论述题

某民法典第一条规定:“民事活动,法律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依照习惯,没有习惯的,依照法理。”请从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的角度分析该条规定在法律适用上的价值与条件。

答:该条明确规定了法官解决民事争议时,适用民事活动规则的顺序。对民事司法活动及法律工作者进行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具有借鉴意义。

法律解释,就是对法律的含义进行说明和解析。法律推理,就是运用法律理由来进行论辩的过程和活动。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时法律方法的主要内容。尤其时在解决法律争议、进行司法裁判时,两者更成为这些法律活动的实质和中心内容。法律是有局限性的,法律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的所有情况。尤其对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民事生活,法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当遇到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新型案件时,法官就要求助习惯和法理。

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角度分析,本条的规定具有三个层次的重要意义:首先,肯

定了法律的局限性,承认了制定法存在漏洞;其次,明确了民法的渊源及其适用的顺序。第三,要求法官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由拒绝裁判。该条在法律适用上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民事活动,法律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这里的“法律”,是民事活动适用法律的前提条件。所谓“有法律”,在民事活动领域,不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应当还包括可推知的规定。第二,“民事活动,法律没有规定的,依照习惯”。这里“依照习惯”的条件是有“无法律”和“有习惯”。“法律没有规定的”是知法律既没有明文规定,也不能从法律可推知的规定中找到依据。这里的“习惯”,指习惯法,是人们经过长期反复实践而受其约束的行为惯式。第三,“民事活动,没有习惯的,依照法理”。这里“依照法律”的条件包括“无法律”、“无习惯”和“有法理”。关于法律和习惯的理解如前所述。这里的“法理”指对某问题达成的通常和一般的认识,尤指公认的学说和原理。

由上可知,该规定在民事法律适用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适用该条进行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解决法律争议时,也要注意如上所述的各种限制条件。

第十三、十四章 法的作用和法的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的行为?( )

A.指引作用 B.预测作用 C.评价作用 D.教育作用

2、法律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是指法的( )

A.预测作用 B.指引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对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而言,该条法律规定显示了法的( )

A.确定性指引作用 B.有选择的指引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4、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有法律这种社会规范,而且还需要有道德、习俗、纪律等其他社会规范。这说明( )

A. 法律是可有可无的

B. 法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C. 法自身具有缺陷

D. 法只是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

5、法的指引作用可以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不确定指引),下列表述中,哪个属于有选择的指引?( )

A. 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B. 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C. 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D.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6、福建省九届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12月17日制定通过了《福建省防洪条例》。对此,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体现了法的社会性

B. 体现了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C. 同样直接体现了法在维护政治统治方面的作用

D. 在本质上与法的阶级性无关

二、多项选择题

1、某林区村民于小林为盖房子欲去山上伐几棵国有林木。其父亲对儿子说,未经许可去砍伐国有森林属滥砍滥伐,是违反《森林法》的。于小林依从了父亲的劝导,该事例说明法的哪些功能?

A. 引导功能

B. 评价功能

C. 教育功能

D. 强制功能

2、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可以吸收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之中,成为法的基础的是( )

A.兴修水利 B.环境保护 C.维护政治秩序 D.发展经济

三、名词解释

1、法的作用:指法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法律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主体的行为和重大的社会利益关系。

2、法的指引作用:指引作用是指法律规范对人的行为起导向、引导、指路的功用、效能。

3、确定性指引:即通过规定法律义务,要求人们作出或抑制一定的行为。

4、不确定性指引:即通过授予法律权利,给人创造一种选择的机会。这个结果的实现是不确定的,因为法律可以放弃。

5、个别性指引:即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形成对具体的人的具体情况的指引。

6、规范性指引:是通过一般的规则对同类的人或行为的指引。

7、法的评价作用: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人们行为规则,具有判断和衡量人们行为合法或不合法、违法不违法的作用。法律评价作用的形式主要有专门评价和社会评价。

8、法的预测作用:预测作用是指人们根据法律规定可以预先知晓、估量相互间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的功效。

四、简答题

法的作用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答案:(见课堂笔记)

一、名词解释

1、法律秩序:是建立在法律方式基础上,通过法律规则,通过法治而形成的社会秩序。

2、法律自由:法律上的自由与“权利”紧密相联,即人的权利——自由权,作为法律权利,自由指权利主体的行动与法律规范的一致以及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界限。

3、法律利益:是指经由国家特定机关选择和确认的、体现国家意志的,以法律权利为内容的,具有特殊强制力的利益。

4、法律正义:指法律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正当性。

二、简答题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涵义是什么?

答:(1)平等保护:任何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都应予以合法保护;

(2)平等遵守:任何社会成员都一律遵守法律

(3)平等适用:法律对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的适用而不无因人而异

(4)平等制裁:任何社会成员的违法犯罪活动都应受到制裁

2、法对自由的限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法律基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而限制自由

法律为了社会及他人的利益而限制自由

法律为了行为人自身利益而限制自由

法律为了各项自由的协调而限制自由

三、论述题

1、如何看待法与正义的关系

答:(1)正义是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目的

第一,追求正义是法律的理想、目的,而且是法律的首要的和最高的理想和目的。

第二,正义是衡量、评价法律的基本尺度和标准,有什么样的正义观念、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秩序。

第三,正义是其他价值的基础,相比于其他价值,正义具有优先性,其他价值都依赖于正义。

第四,正义引导法律发展变革,促进法律进步进化。

第五,正义存在于法律的每一个环节中,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护法各方面都存在着如何实现正义和公正的问题。

(2)法律是正义的保障机制,是实现正义的基本形式和手段

第一,法律通过配置权利和义务以确立正义,促进和保障分配正义。

第二,通过法律运作,惩罚犯罪和罪恶,惩罚非正义行为以伸张正义,实现矫正正义。

第三,通过权利救济机制的建设和运作,法律补偿人们的损失以恢复正义,重建社会正义。

四.案例分析

材料一:某风景区全价门票为每人80元,同时,对学生实行优惠票价为每人40元,本地学生凭学生证票价为每人10元。

材料二:国家工商总局规定,对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免收一年的相关费用。

材料三:北京市人事局发文规定2002年用人单位只能在划定的全国286所高校范围

内引进非北京生源的本科毕业生进京。

材料四:持有老龄证的老人乘坐公交车免票。

材料五:某饭店规定考虑到多数消费者的情感,为防止出现意外,每年7月7日和8月15日谢绝日本人前来就餐。

请运用法理学知识分析上述规定或做法合理与否?为什么?

可用对区别与歧视、平等的合理界分,找到某个标准,具有伦理正当和功利价值的证成。

第十五章 法与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

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C.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D.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法律和道德起源时间的关系是( )

A.法律先于道德产生

B.道德先于法律产生

C.法律和道德同时产生

D.难以界定先后

3、法律规范应( )

A.与道德完全一致

B.与道德完全分开

C.具有最低限度的道德内容 D.以符合道德为最重要准则

4、下列既是违反道德又违反法律的是( A.撒泼骂街 B.结伙打架 C.铺张浪费 二、多项选择题

经常撒谎

D.

1、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 )

A.具有共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基础

B.都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C.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D.主要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道德通常是( )

A.约定俗成

B.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C.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之中

D.表现形式规范、具体

三、名词解释

道德:指人类所特有的,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用以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品质规范的总和。

四、简答题

关于法律道德的相互联系,西方法学史上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恶法亦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违反人道的法律不是法律,即“恶法非法”。问:这分别是哪两个法学派的观点,其基本理论观点和特点各是什么?

答:第一种观点是实证分析法学派的观点,第二种观点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实证分析法学派认为,法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法与道德没有必然联系,坚持通过逻辑推理寻求法律结论,反对对法律进行道德上的价值评判,这种坚持法律之内观点的理论强调的是法的安全性、体系性和逻辑性,认为“恶法亦法”。而自然法学派则认为,法律必须具有道德的内容和体现道德要求,只有良法才是法,才具有法的品质,而“恶法不是法”,强调法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五、论述题

法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答:概念(略),联系:

1、在发生学上,法律与道德都由原始习惯脱胎而来,且在发生发展中有相互转化。

2、在形式归属上,都属于社会规范,具有社会规范应有的规范性、概括性、连续性、稳定性等属性,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3、在内容上,都蕴含和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总体精神和内容相互重叠渗透。

4、在功能上,都以维护和实现一定社会秩序和正义为使命。

5、在发展水平上,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且在发展水平上互为标志和说明

区别:

1、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而道德是“社会意志”。

2、违反的结果不同。违反道德,会受到社会舆论或者自己良心的谴责,这个过程没有特定的程序。而违反法律,则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个过程是很明确的。

3、调整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法是通过为人们确定在社会生活中权利和义务、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组织、公民与国家之间建立权利义务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道德则主要是通过为人们指出社会生活中的义务,在人们中间建立以义务为纽带的道德关系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4、调整对象不同。法律只调整人的外在行为,而只要是合法行为,动机如何再所不问。道德则不同,它同时要求人们的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都符合道德准则,并且更加关注后者。

5、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同。法律体系结构比道德体系结构更加严密。

(以本题库答案为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