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战国时期魏国置郡考

战国时期魏国置郡考

来源:吉趣旅游网
历史地理第十五辑战国时期魏国置郡考钱林书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始于郡县,郡县出

战国时的郡主要设置在各国的边地,其

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据文献记载,县最早出现 目的是防守边疆,保卫国家的安全。同时也为

在春秋初年,郡出现在春秋末年。至战国初,

了进攻邻国。所以郡的长官往往由武将担承,

首先在三晋地区有了郡辖县的制度,后来推

称之为“守后来才向内地推行。魏国处在 广各国。不久,除东方齐国外,其他各国大多 各大国之间,扩展疆土不易,保卫边疆更显得

建立了郡县二级的地方政区制度。

-重要,所以先后建了不少郡。可惜有些已不可 但对战国时各国所置郡的数量、名称,郡

考,有可考者意见也分歧。我们以为魏国先后 治及辖地,因史料记载零星,故知之不详。虽

至少置有河西、上郡、河东、上党、大宋及方舆 经历代史家的考证,但与当时的实际情况还 六郡。

*差之甚多。以魏国为例,一般认为魏置河西、

河西郡,又名西河郡。西河本指黄河自今 上郡、大宋、方舆四郡,且辖地说法分歧。今试

内蒙古托克托县折而南流,至陕西华阴市东

以考之,力图对其所建郡的数量、名称及所辖 流一段的黄河。《墨子•兼爱中》曰:“古者禹

范围搞清,以恢复战国魏郡的本来面貌。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毕沅释云:“西河在 魏国是春秋末年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

今山西、陕西之界。”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国家之一。战国初年,都安邑(在今山西夏县

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

西北)。魏文侯时任用李悝进行改革,使国力

西河外渥池。”《索隐》称:“在西河之南,故云 超过韩、赵二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他开疆辟

外。”当指今河南西北部一段黄河。或谓此河

土,西攻秦,占有河西地,迫使秦退守洛水;北

在《禹贡》冀州之西,故名。河西,本指西河以

越赵,灭了申山国;南与韩攻楚,得大梁(今河 西地区。刘熙《释名》以为“河西,在河水西

南开封市),疆土扩向黄河以南(今睢县)等

也”,甚是。其名春秋时已有记载,《史记•匈

地。到了魏惠王时,进一步实行改革,国势更

奴列传》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囿、洛之

加强大,且把都城迁到大梁,此后魏又称梁。 间。”園为園水,即今陕西北部秃尾河,源于宫

但当西方的秦国由于商鞅变法、东方的齐国

泊海子,东南流入黄河;洛为洛水,即今陕西

也因齐威王的改革而强大起来时,处在东、西 北部洛河,源于白于山,东南流入渭河(战国 二强国中的魏国处境就比较困难了。公元前

时流入黄河)。二河均在黄河以西,故谓河西。

341年,齐、魏之间发生了有名的“马陵之

但河西又称西河,裴驷《史记集解》引徐广谓:

战”,魏国大败,从此国势一蹶不振,疆土日

“囿在西河,”即是。当因西河流经其地,故名。削,公元前225年,终于为秦国所灭。战国初,魏占有西河以西地,为防秦东

20 —侵,置了河西郡。《史记•匈奴列传》:赵、韩、 魏共灭智伯,分晋地而有之,“魏有河西、上

郡,以与戎界边J又称西河郡。《史记・吴起 列传庆“(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

多斯在今内蒙古的伊克昭盟。则其地相当今 陕西中、北部及内蒙古黄河以南地。清程恩泽《国策地名考》卷一 O又谓:“古

西河郡,原兼有今陕西、山西之地。在惠王初

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吴起又 谓田文白:“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 从。”西河守者,西河郡之郡守也。则此郡以地

年,当据龙门以西言。在惠王末年,当据龙门

以东言也。”龙门以西,即河之西,在今陕西中

部;龙门以东,即河以东,在今山西西南部。区名命名,地区又以水得名。河西、西河二郡 名,实为异名同地。魏河西郡所辖范围,历来分歧很大。主要 有今陕西中部说,山西中部说,陕西中、北部

以上各说似均有所据,但细考之,却不尽

然。春秋末期,河西之地北部居有翟人,南部 时属晋、时属秦。战国初“魏乘秦乱”夺取河西

南部地。赵在武灵王时打败翟人,占有河西北 部地。《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二十年所载:

“西略胡地,至榆中。”胡地,即林胡之地,在今

说及陕西中部、山西南部说。东汉郑玄注《礼记•檀弓上》曾为魏文侯

师的子夏“退而老于西河之上”时释曰r西 河,龙门至华阴之地。”唐张守节《正义》在《史

陕西东北部及内蒙古黄河以南。榆中,一说在

今陕西东北角。赵还占有肤施及平都邑。《史

记・魏世家》襄王五年“予秦河西之地”也称: “自华州北至同州,并魏河西(北)之地,尽入

秦也。”龙门,即禹门口,在今陕西韩城市东

记•赵世家》惠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

施”。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南。《战国策•

赵策四》中《秦召春平侯章》有平都侯,为赵国

悼襄王时的封君。封邑平都,《国策地名考》卷 九谓即汉上郡之平都县,则在今陕西子长县

北。东汉的华阴,在今华阴市东南。而唐代的 华州,治今陕西华县,辖有今潼关、华阴等市

县;同州治今陕西大荔,辖有今韩城、黄龙、白 东南。均在今陕西北部。故魏不可能有今内 蒙古黄河以南及陕西北部地。所以戴震谓魏

之西河郡及此,是不正确的。水、澄城、合阳等市县地。故郑、张二氏所释河

西郡范围相同,即在今陕西宜川一线以南,华

阴一线以北,相当今陕西中部的东边。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三《汾州》

下谓:“春秋时为晋地,后属魏,谓之西河,子 夏居西河,吴起为西河守,皆谓此也o ”唐代汾

唐李吉甫把魏河西郡释在今山西中部,

不知所据。大多数学者考定,子夏所居西河及 吴起守的西河,均指魏河西郡地。既名河西,

怎么会在河东。这可能因东汉、唐的西河郡而

误。西汉武帝曾置西河郡,辖有今陕西、山西 北部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地,当因西河流 经其地,故名。东汉后辖地渐缩至黄河以东的

州治隰城县,即今山西汾阳市,辖有今孝义、 介休、平遥、灵石等市县地。其地相当今山西

中部。清戴震在《戴东原集》卷六《书水经注后》

的《答曹给事书》中曰:“吴起为西河守,亦非

山西境内。西晋称西河国,隋、唐时先后称介 州、汾州,唐天宝至德时又复西河郡之名。但

如后世之郡守,特举龙门、西河,该河之左右 诸城。魏末失阴晋、少梁以前,其疆土在河西

此西河郡不称河西郡。又据载,魏之河西郡, 是为拒秦、韩而置,而汉、唐西河郡地则在魏 之西北,主要与当时的赵国为邻了,所以魏之

者,南至华阴,西至洛水,北至今榆林府之北 鄂尔多斯地。”清华阴,即今陕西华阴市;鄂尔

河西郡不可能在此。即如程氏因《战国策・秦

21策一》中《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章有秦王“取

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后来魏畏秦(献

擲、延、绥等州,北至固阳,并上郡地』唐之丹

州治今宜川,娜州治今富县,延州治今延安市 北,绥州治今绥德。固阳,或以为即汉稲阳,在

今内蒙古包头市东古城。这与《史记•赵世

西河之外”文,以为“河东之地已为秦有,岂复

能跨及河西”,得岀魏西河郡“在惠王末年,当 据龙门以东言也”。据缪文远《战国策考辨》考

家》惠文王十六年:“秦之上郡近挺关,至于榆 中者,千五百里”的记载差不多。所以张守节

定,《战国策》所载此事在周显王四十年(前

329年)。.而《史记》此时记载则与之异,《秦本

纪》惠文君八年(前330年)曰:“魏纳河西地。

所释是秦上郡的范围。秦上郡大于魏,这是因 为秦得魏上郡后,又把攻赵所得的榆中,包括

肤施、平都等地均并入上郡所至。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汾阴,魏邑,在今 山西万荣县西南;皮氏,魏邑,即今山西河津

魏之上郡仅辖十五县,其地当包括延州、

市。二邑均在河东。如按《史记》,秦得魏河西 地后又攻魏河东。按《战国策》,则当惠文君九 年,秦虽已深入魏河东地,但魏河西郡部分地

仍属魏,因其地已在秦的包围之中,故在楚攻

挪州及丹州之半,即秦上郡南部。北界应在肤

施、平都以南,即今陕西安塞、延川等县一线, 南界与河西郡接壤。郡治不详。河东郡,因在黄河以东,故名。其地本魏

国都所在,是魏之政治、经济的中心。但在魏

魏,魏虽在秦的帮助下战胜了楚威王,但此时

“魏兵罢弊,恐,畏秦”,而“献西河之夕卜”与秦。

惠王时,因西受秦的威胁,北遭赵、韩的逼迫,

为了摆脱其不利的形势,并可进一步向经济

可见言魏惠王末之西河郡在今山西南部之

说,也不符合当时情况。我们认为魏河西郡在今陕西中部是正确

发达的东南地区开拓。于是,魏惠王九年(前

361年)把国都从安邑东迁至大梁。此后,魏

国东方疆土虽有较大发展,但在西方的故地

的,其郡前后虽有变化,但大致如郑玄、张守

节所言,在今陕西宜川一线以南,华阴一线以

却受秦蚕食,先后失去河西、上郡。为了防秦 继续东侵,所以又设河东郡以守之。元胡三省在《通鉴》赧王二十九年(前

北及洛河以东地区。其北虽也是魏河西地,但 另建有上郡。

.魏上郡,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当与河

286年)“秦司马错击魏河内”下注曰「汉河

内郡,即魏河内之地,秦并属河东郡。《孟子》

记梁惠王曰「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

西郡同时所置。因其地处于洛水之上,故名。

《韩非子-内储说上》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

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上地之守,即上郡地之

粟于河内X盖魏之有国,河东、河内自为二

郡。”其后,杨宽先生在《战国史》附录一《战国 郡表》中进一步称:“公元前328年后■秦逐步 取得魏的上郡,魏为了抗秦,又设河东郡。”上

守。顾观光《七国地理考》卷五谓“上郡又名上

地”是也。魏有上郡,无疑。《史记•秦本纪》惠文王十年(前328

年):“魏纳上郡十五县”,从此魏失其郡。秦取 魏上郡后,重置上郡。《水经•河水注》:奢延

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的 《历史地理》卷等也以为战国时魏置有河东

水又东,“迳肤施县南,秦昭王三年(前304

年)置,上郡治”。熊会贞曰严盖魏置而秦昭王 因之。”其辖地,张守节《史记正义》释《史记•

郡。 「但由于史书只有“魏河东”及“河东郡秦

置”的记载,而没有“魏置河东郡”或“魏河东 守”等的具体记录。故有人不承认战国魏置有

魏世家》襄王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曰严丹、

—22河东郡。全祖望《汉志稽疑》曰严胡梅确(胡三 省)曰河东郡、河内郡皆魏置。不知所据,不可 信。”宓三能也撰文《战国时魏国未曾设河东

则魏以安邑为主郡,而蒲反、平阳隶焉。”此主 郡,当然是指魏河东郡,治所当在安邑。战国时虽然有了郡县的制度,但当时没

郡》,认为杨宽先生所说缺乏史料根据,战国 有一部记载郡县的书。即使司马迁的《史记》,

也无专门记述郡县的《地理志》,而《汉书•地 理志》、《水经注》虽载有不少古代郡县,但在

时魏国未曾设河东郡(见《中国历史地理论 丛》1991年第四期)。战国时魏国到底有没有设置河东郡?我

追述郡的沿革时,往往只追溯到秦。如魏曾置

们认为魏国确实置过河东郡,郡下辖有许多 上郡,韩、赵、魏分别置上党郡,秦攻占其地后

重置上郡、上党郡。但《汉书•地理志》却载 曰:“上郡,秦置上党郡,秦置。”《水经•浊 漳水》也谓“秦置上党郡”,均不及秦以”前。可

县。例如安邑,本魏都,后为河东安邑县。《韩

非子•内储说上》载:“卜皮为县令,其御史汙

秽,而有爱妾,卜皮乃使少庶子佯爱之以知御

史阴情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引顾广圻之 说,以为即《战国策•韩策》“安邑之御史死”,

见《史记》、《汉书》及《水经注》等古籍,未能具

体记战国置的郡当不少,所以没有记载战国

则卜皮时为安邑县令。顾炎武《日知录》卷二 二“郡县”条也谓“魏有安邑令”。《战国策•魏策三》朱已谓魏王曰:“所亡

置郡的郡,不等于这些郡不存在。魏河东郡即 为_例。我们以为《史记・魏世家》昭王六年(前

乎秦者,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百,名都数

290年):“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另外,《史

记•穰侯列传》及《史记•六国年表》也有相 同记载。《通鉴》作赧王二十五年(前290年): “魏入河东地四百里。”此“河东”即指魏河东

十。”河东郡属河内,县当不为少数。据张纪仲

《山西历史政区地理》一书“魏国在今山西置 县表”中所列;魏在黄河以东、以北及太岳山 以西一带,按不完全统计,就有安邑、魏、蒲

郡。《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 年)载:左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

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汉志稽疑》

反、皮氐汾阳、垣、晋阳、皮牢、奇氐瑕阳、曲

沃、绛、汾城、蒲阳、平周、封陵、解、盐氏、北屈 等十多县。战国时期,各国均已实行郡辖县的制度。

谓秦二十一年(前286年)置河东郡。其实这

是秦在魏河东郡的基础上重置的河东郡。正因为秦完全在魏河东郡故地上置的河

那么魏国的安邑、汾阳等许多县当时隶属何 郡?从所处地理位置,它们不能从属黄河以西

的河西郡,也不可能隶属在今山西东南部太

东郡,所以魏、秦二郡的辖境也基本相同,即

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即今黄河以东、以北,太

岳山、历山以东的上党郡,更不会属于在今陕 西北部的上郡。所以我们以为魏河东地区的

这些县,只能是魏河东郡的属县。岳山及历山以西,介休、隰县等以南地。上党郡,是魏国在上党地区建立的又•一

个郡。上党在今山西东南部,其东南是太行山

脉,西南是中条山,西边是太岳山。刘熙《释

清代研究战国地理的著名学者顾观光,

也以为魏在河东建过郡。他在《七国地理考》 卷五释《战国策•楚策一》:“蒲反、平阳,相去

名》卷二《释州国》第七称:“上党,党所也。在

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其地形势险

要,清《嘉庆重修一统志》称:“上党四塞之固, 东带三关,据天下肩脊,当河朔咽喉,肘京洛

—23 —百里,秦人一夜而袭之,安邑不知”,并称“蒲

反、平阳、安邑,《汉志》并属河东,如《策》文,

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太行瞰其面,并 又称:“言秦攻南阳(此是魏地),则韩、魏之上

门负其背。”正因如此,战国时三晋之国韩、

赵、魏各抢占其地,各置以郡,驻兵防守。党皆不通耳。《地理通释》云所谓两上党者,盖

在韩、魏之间是也』韩置有上党郡无疑,此韩 上党当指韩上党郡,那么此魏上党,不可能指

《史记》有韩“上党守”,《战国策》有赵楼

子“以上党二十四县许秦王”等记载,故大家

以为战国韩、赵置有上党郡无疑。但魏国却没

魏上党地区,也只能是指魏上党郡。但具体置

郡时间不详,郡治也不可考。[•魏上党郡有高都、護泽等地。《史记•秦

有类似的记载,故从古以来人们都以为魏末

曾在上党地区置过郡,现编写的辞书也受其

影响。甚至专门研究山西历代政区的张纪仲

本纪》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将“蒙鹫攻

魏高都、汲,拔之”。《古本竹书纪年》梁惠王十 九年(前351年〉严晋(魏)取玄武、護泽”(《水

经•沁水注》引)。高都,即今山西晋城市;護

先生,在他1992年出版的《山西历史政区地

理》一书中也说:战国“魏国在今山西省境内

仅设有一郡,即河东郡”,未曾再设过上党郡。 泽,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又据《史记•赵世 家》惠文王十六年,苏厉为齐遗赵王书曰:“秦 以三郡攻王之上党,羊肠之西佝注之南,非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魏国在三家分晋以后占有上党地。《战国

策・西周策》庠武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 王有已张守节《正义》称汁秦上党郡今泽、 潞、仪、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之半,韩总有 之6至七国时,赵得仪、沁二州之地,韩犹有潞 州及泽州之半,半属赵、魏。”则魏国仅有泽州 之部分地山唐泽州•,治晋城,即今晋城市。辖

有上党地区南部。而高都、蓮泽却在其地。所

救。魏王以上党之急辞之。”文马王堆汉墓帛

书《战国纵横家书》一三《韩晏献书于齐》章 曰:“秦取粱(梁,即魏)之上党。”《史记.魏世

家》惠王元年(前369年儿公孙硕谓韩懿侯

曰:“今魏轄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故

《国策地名考》卷一 O程恩泽谓:“《地理志》魏 地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其境不及上党。

以魏上党郡应在上党地区最南端,即今山西 晋城、阳城等市县地,北与韩国上党郡接界。然战国时兼并无常,难拘旧域……是魏也有 大宋、方与二郡,是魏国在战国后期,为

了防御齐、楚等国而设置的。《史记•楚世

上党也。”《七国地理考》卷五也称:韩、赵、魏

“三国之上党地,赵最大,韩次之,魏最小也”。家》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载:楚人有好以

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谓顷襄王曰:“还射圉

上党地对魏国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不 仅与韩、赵交界,而且是魏国东、西疆土联结

的走廊,所以必然会像韩、赵一样在此设郡。 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仍可以确定魏国

之东,解魏左肘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弃而

大宋、方舆二郡者举矣。且魏断二臂,颠越

矣。”大宋指宋国,方舆为宋邑。、顾名思义,其

郡十以故宋国为名,「以宋邑为名。二郡都应 置在宋国的故土之上。,一确实置过上党郡。《战国策•:西周策》载i韩魏

易地,“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以上

危”。程恩泽《国策地名考》卷一O称:“是时

丨宋是西周殷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战

韩、魏各有一上党,魏欲以上党易韩之南阳、

郑地、三川。韩本有一上党,又得魏之上党,故

国时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东南),国力一度 相当强大。《战厚策-宋卫策》载墨子谓楚王 曰:宋之地“方分百里”。至宋君偃时,自立为

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

曰两上党。”《西周策》又曰:“秦悉塞外之兵, 与周之众,以攻南阳:而两上党绝矣H程恩弹

败魏,乃以齐、魏为敌国(见《史记•宋微子世 家》),大有称雄图霸之势。但由于宋王偃荒淫

津县以东;民权、宁陵县以西'长垣以南及睢

县、杞县以北地。其实陈留郡北部的绝大部分地早在战国

初已为魏国所占,即使南部的襄陵(西汉襄邑

暴虐,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故最终为齐所

灭。灭亡前疆土,据《史记•春甲君列传》载, 春申君上书秦昭王曰:“秦、楚之兵构而不离,

魏氏将出而攻留、方舆、肠、湖陵、锂、萧、相, 故宋必尽。”《正义》曰:“徐州西,宋州东,兖州

县,即今河南睢阳)也早成了魏地。《史记•魏

世家》魏文侯三十五年(前411年)就曾有“齐

伐取我襄陵”的记载。可见灭宋后,魏从齐那

里取得的仅是陈留郡南部襄邑县的一小部分

南,并故宋地。”唐徐州治,即今徐州市’宋州

治,在今商丘县东南;兖州治,即今兖州市。可

见宋之故地在今江苏徐州市以西,河南商丘 县以东,山东兖州市以南等地。及梁国地。其地正在故宋国都睢阳周围,据此

魏所建之大宋郡,当以睢阳为郡治,辖有汉梁

国及陈留郡部分地。-.方舆,在今山东鱼台县西。《战国策•秦

齐灭宋后,一时声势很大,这就直接威胁 了其他各国的利益,于是各国都把矛头对准

策四》:“魏氏将岀兵而攻留、方舆、锂、胡陵、

了齐国,终于在公元前284年发生了以燕国

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魏、韩、赵、秦五国之

肠、萧、相,故宋密尽。”高诱注:“七邑,宋邑

也。''其中砺,汉属梁国,后为大宋郡地。留汉

兵合纵攻齐的局面,结果齐国大败。于是各国

抢占宋之故地,其中魏国得地最多。所以《荀

属楚王国,锂、萧〈相属沛郡,后肖均为楚所

得。方舆、胡陵,汉属山阳郡,后当为魏取。另

子•议兵篇》称:“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 夺之。”其地据《汉书•地理志》载:宋灭后,

外属山阳郡的有方与附近的缗,汉称之东缗,

即今山东金乡;梁丘,即汉之昌邑县梁丘乡,

“魏得其梁、陈留严汉之梁国,都睢阳,即故宋 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北。其地春秋战国时均宋 邑,宋亡后当一度属魏,也应为魏方与郡范

都。辖有今河南商丘市,商丘、虞城两县及民 权县东部、永城县北部,安徽肠山县及萧县西

围。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考定:方舆郡辖

地,相当今山东嘉祥以南金乡等地,还包括今

部等地。陈留郡都陈留,即今河南开封县东南 陈留镇。其辖地相当今河南开封市及尉氏、延

江苏丰县等地,甚是。郡治方舆。—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