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识字、语境中识字等方法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前、光”等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有韵律地朗读、背诵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课前准备】
1.查找李白的资料及描写月亮的诗词,制作多媒体课件(插图、音频)、生字卡片(正面字,反面词语)、学习单。(教师)
2.预习生字,熟读古诗。(学生) 【教学过程】
一、自我展示,激发兴趣 教师:
1.课件出示诵读古诗情境图,请学生欣赏《咏鹅》《春晓》。
2.在谈话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指名背诵,评价以激励为主。 3.引出新课《静夜思》。 学生:
1.学生看课件欣赏,会诵读的跟随课件诵读古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掌声鼓励主动背诵古诗的同学。 3.齐读课题。
二、揭示课题,初识诗人 教师:
1.板书课文题目,教读课文题目,提示“思”读平舌音。 2.指导识字:“静、夜。”
3.多媒体课件出示《静夜思》的图片和古诗,提问:谁会背这首诗? 4.课件播放李白的图像,介绍李白。 5.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读懂图意。 6.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题目的意思。 学生:
1.齐读课文题目,读准字音。
2.说说识记的方法,简单地说出“静、夜”这两个字的意思。 3.会背的学生主动背诵。
4.了解李白的同学可以做简单介绍。
5.学生观察图片,练习用“夜晚”“安静”说话,并用完整的话说说图的意思。 6.学生结合“思”是“思念”的意思理解课文题目: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三、初读诗句,学习生字 教师: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3.组织学生利用学习卡识记生字。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4.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 (2)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
5.指导写字“思、床、前、光、低、故、乡”。
6.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古诗,指导学生熟读古诗。 学生:
1.学生看图欣赏。
2.学生自由读古诗,采用画一画、拼一拼、读一读的形式自学生字。
3.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识字,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完成学习卡的内容。
4.汇报交流:
(1)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说一说识字方法,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可以编字谜、儿歌、故事,还可以做动作。
5.学生观察范字,正确书写。 6.学生熟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教师:
1.课件出示古诗的停顿。
2.指一名学生汇报读,师打拍子指导读。 3.指导学生读出诗韵。 学生: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知古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学生聆听并评价。 3.集体汇报读。
五、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教师: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懂的内容,并把不懂的内容提出来。 3.组织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月下美景图,感受“明月光”。
(2)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时候见过霜。 (3)引导学生用动作理解“举头”“低头”的意思。 学生:
1.学生先自己静静地读诗,再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桌听一听。
2.小组合作学习,联系课文插图理解想象,小组成员之间议论自读的感受。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讨论讨论。 (1)读古诗的前两句。
(2)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 (3)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
(4)学生在理解“举头”“低头”的意思后,边做动作边诵读诗句。
六、想象诵读,品悟诗情 教师:
1.课件出示李白月下吟诗图,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有什么感受?
2.设疑:
(1)李白会想起什么?
(2)李白为什么要强调静夜、静思?诗句中的哪些地方隐含着“静”呢? 3.指导有感情诵读。
4.组织学生演一演,读一读。 学生:
1.在情境中,小组讨论。 预设:
(1)远离亲人会感到孤独。 (2)在这样的夜晚会感到冷清。 2.学生配乐诵读诗句。 (1)自由想象。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次结合情境图诵读诗句,体会李白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3.带着忧伤的心情,读出思念之情。 4.在情境中表演,对月诵读。
七、语境填空,拓展延伸 1.古诗填空:
静夜( ) 【唐】李白 ( )( )明月( ),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 )( )。
2.课外延伸:搜集有关明月的诗。在课外古诗中找一找,读一读。
《静夜思》学情分析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静夜思》 效果分析
由插图入文,简介诗人以及诗的意境,语言简练,不拖泥带水。运用了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巧妙的指导了写字方法。在巩固新知的时候,采取了去掉拼音读,出示生字卡片读的方法,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整堂课教师精神饱满,富有激情,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能结合低年级孩子好动的特点,适时组织教学,把控课堂的能力较强。
《静夜思》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部编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学习内容是识记生字,感悟诗中所抒发的思乡之情。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描绘的情境。
《静夜思》 评测练习
考考你:送生字宝宝回家夜望思低床故光前疑乡举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小猴过河安静夜晚木床故乡光明举手低头看望
《静夜思》课后反思
有趣的“看图猜诗”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环节识字教学中,因为对孩子们的充分信任,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识字,互帮互学,但是,大部分学生凭借对诗歌早已耳熟能详的自信,没有认真学习生字,以至于第三环节复现生字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这个失误让我明白了,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学情,才能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教学第四环节设计比较合适。这首诗很短,含义又及深,很难让一年级的学生全面理解,怎样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我没有用分析的办法逐字逐句地讲解,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用播放音乐和观看朗读视频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造性想像中,学生们更真切地领会了诗的灵魂,并与诗人在富有创造性的诗意情境中相会、相融了,他们的心灵也和诗人的心灵变得一样诗意。他们在这在浓浓的诗意中感悟、体验着、想像着、创造着、发展着。
尽管教学是个不完美的艺术,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深入研读教材,就可以把缺陷减少一点,再减少一点。把文本与孩子的生活拉近,孩子就会喜欢,就会爱上语文。
《静夜思》 课标分析
历来的小学教材都编入许多古典诗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背的古诗就有80首。这些古诗深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文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李白写的一首游子深切思念故乡的古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诗人以月亮为意象,在宁静的夜晚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诗中意境简单明了,诗句节奏具有音乐美,易被学生接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