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探究式教学方式上我们也可以不断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对物理感兴趣,主动学习,所以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弥补以前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发展不同层面的学生,使学生的能动性全面调动起来。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方式 多样化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对于每位教师而言都是直接相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们就要在教学方式中将自己的科目和内容传授给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掌握的教学成绩往往不一样,同样,不同的教学方式也会使学生对内容的不同理解和掌握的不同深度。因此如何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意启发深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角色。同时在探究式教学方式上我们也可以不断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对物理感兴趣,主动学习,所以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弥补以前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发展不同层面的学生,使学生的能动性全面调动起来。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自主学习前提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中,对一些比较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1、通过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而物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所以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借助多媒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2、通过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物理审美能力
物理审美教育是一种抽象思维形式,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物理美所提示的“美”,呈现为感性,主要以形象思维形式表现为美感直觉形象等。物理美的展示,需要借助图像、模型、标本、形象化语言、非言语行为、实验、音响、电视及多媒体等教学媒体,并借用艺术创作的表现技巧及手法,而这些正是以形象、情感、创造为特征,与形象思维密切相连的。 二、倡导探究学习。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有分类递进的教学思想.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科基础和学校的探究条件,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问题.选择课题的难度要由浅入深,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兴趣,挫伤积极性.
选好课题是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学生开始接触探究性学习时,可以由老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课题,因为选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物理探究性学习的选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学科知识型选题。收集教学中可以深化、拓展、探讨的知识点,可改进的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这种选题方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平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创新,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同时要善于作好读书笔记.例如,学习形变与弹力一节内容时,不妨提出这样的课题,对于坚硬物体的形变,如何才能比较清晰、明显地显示出来?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多种器材、各种方法进行设计和探索;学习欧姆定律时,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地去探究各种灯泡灯丝的伏安特性;学习串、并联电路及闭合电路的特点时,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电表的改装,自制欧姆表等。实际上,只要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就能提出一些较有价值的探究课题。
2、热点型课题。“温室效应”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该问题的探究有两种学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气温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源于地球本身的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对该问题的探究,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并进行一定的调查,引导学生讨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对二氧化碳的穿透性,太阳辐射使大气升温的物理模型以及气温长周期性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扩大了眼界,而且对于探索、探究物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社会生活型选题.从某些具体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或者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与物理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也是物理探究性学习的可选素材.比如,刹车防抱死系统(ABS)是近年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在汽车刹车时自动控制摩擦片与轮盘的压力,使车轮不与地面产生滑动摩擦,这样司机仍然能够控制车的运行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机械能消耗在摩擦片和轮盘的摩擦上.这项技术虽然较新,但它的物理模型并不复杂,利用高中物理知识可以做较为深入的探究. 三、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所以,根据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教师充分认识各种学习方式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学习和教学方式,并将不同的方式结合使用,灵活机智地把教学引向深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