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并优化学校作业管理,探索减负增效新举措,科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就进一步加强我校作业管理制定方案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作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作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的重要方式,具有检测学生学习成效,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优化学习策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每位教师要准确把握作业的性质和功能,探索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提高设计作业和运用作业改进教学的能力,通过精心组织并有效实施作业,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成立领导小组, 1. 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 职责
组长:负责统筹管理方案执行情况,违纪教师的处理。 副组长:负责整体调控作业情况,组织指导、落实方案, 监督执行情况。
成员:教导处主任分别负责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作业的情况,检查教师作业设计是否合理,定期检查作业批改情况,监测作业量。并计入考核。指导教师作业设计。学科组长负责组织本学科组教师设计作业,统筹作业量。
二、细化要求,确保作业管理的有效落实 1.作业的布置与实施
立足学生学习活动整体考虑,系统、科学、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引导学生自觉预习、及时整理和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切实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练习,精心选择与学生基础相适应的、重在迁移运用的作业。作业布置数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配置要有梯度,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状况、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不得布置超越学生能力的作业。布置重在促进运用与学生自我体验的实践性作业和重在合作体验的项目性作业;鼓励布置适量的实践性作业。加强作业形式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学校、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家校合力,倡导家长科学监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2.作业的批改和讲评
(1)重视作业批改的及时性。教师应合理使用各种批改形式,批改采用等级制,及时批改作业,批改要用统一的批改符号,使用激励性、启发性、指导性批语,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2)对布置的作业做到全批全改,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应该督促学生订正,并做好复批工作。同时认真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反馈改进教学过程。
(3)加强作业讲评的针对性。提倡面批与集体讲评相结合,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批阅结果,共性问题集体讲评,个别问题面批矫正或予以个别辅导。作业讲评不能就题论题,要举一反三,加强拓展和延伸,突出作业中难点的处理,疑点的解惑,关键点的拓展。引导学生根据作业批改结果分析学习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后续学习。
3.作业的控制与审核
加强作业质量监督。学校学科组长对作业量进行把关,审查难易程度和配置梯度。教导处定期检查各年级作业布置和完成的质量及批改情况,及时提出相应整改意见。
加强作业总量监控。班主任对班级作业总量进行把关,审查与统筹协调本班作业总量。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中高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
三、加强监管,优化作业管理的保障措施
1.建立作业检测机制,规范管理。从作业的数量、针对性、批改反馈等方面进行规范。形成以班主任为总协调人的班级各学科作业协商机制,确保学生每天的作业能做到学科平衡、总量控制、合理分配。
2.强化督查,完善评价。学校将作业质量、作业批改、作业负担等情况作为考核教师师德师风和教学效果的考核内容之一,加强监督检查,主动接受学生家长与社会各界的监督,对作业工作不规范的教师及时督促整改;对在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等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力,弄虚作假,甚至继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教师,将在校内进行批评教育,并视实际情况予以师德考核降级处理。
四、严格执行,禁止违反行为出现。
1.严禁布置超越课程标准、超越教学进度、超越学生能力的集体性作业。 2.严禁布置偏题、怪题、错题。
3.严禁布置带有惩罚性质的成册作业、反复抄写类作业。
4.严禁强制或暗示学生增订教辅材料,并以套题、练习册代替作业的现象。 5.严禁使用未经教育部案和主管部门审核的教育类APP布置作业。 6.严禁使用微信、QQ群布置作业,不得在群里发布学生作业情况、考试成绩、批评指责、评比拉票等信息。
7.严禁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
8.严禁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为学生作业纠错将家长签字作为评判学生完成作业的依据。
2.学校作业管理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作业管理,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等文件相关要求,加强并优化学校作业管理,探索减负增效新举措,科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规范办学
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作业的功能
1.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
2.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过程与方法,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3.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重在体验和实践。
二、作业的类型
1.巩固性作业:以巩固教学效果最佳值为数量标准,避免数量过大,次数失控,讲求科学性,不搞无效的机械重复。
2.归纳性作业:把所学知识按一定的系统进行分类归纳,可以起到新旧联系,扩展知识面,找出知识内部联系的作用。
3.思考性作业:意在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不一定需要笔答。 4.创造性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体验、经验进行创造。
5.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亲自去做,亲身体验,培养操作与运用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的原则
1.在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除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2.在容量上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对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
3.在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要改变单一的文字式作业形式,可以布置一些操作、实验、口头完成的作业,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四、作业设计与布置
1.总量控制。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课后作业控制在每天45分钟以内。每次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2.精选精编。作业选择与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思维,体现学科性质。要精选精编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习题,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激活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反对布置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作业,杜绝不加选择地成页成册布置作业。
3.分层设计。作业的设置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的需求,实施分层设计,由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层级作业。书面作业层级一般分基础层和提高层两类,基础一般的学生可只做基础层作业,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只做提高层作业,使各层次学生都有收获。
4.形式多样。除了书面作业外,还应设置如课外阅读、对话、观察、访谈、操作、实验等阶段性、探究性、实践性的“软性”作业。作业形式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学习水平、年龄特征和兴趣等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既要有长作业,又要有短作业;既要有个性化作业,又要有小组合作型作业;既要考虑前置性作业,又要设置课堂作业、课外作业。
5.难易适度,作业的难度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准,也要有利于培养“尖子”,适当照顾后进生,提倡因人而异布置弹性作业。
6.规范完成。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做到页面整洁、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独立按时完成、及时订正。
五、作业批改与评价
1.及时规范。按要求设置的作业要全批全改,无漏批、错批现象;批改一律用红笔,批改符号要统一规范;对学困生作业要尽量做到面批;订正后的作业要及时进行二次批改。
2.做好示范。教师批改作业要注意示范性,教师书写要工整,标点要准确,符号要规范。作文的眉批、总批评语要得体,指示要具体,富于激励和指导作用。
3.记录典型。既要注意学生作业中独特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又要关注错误数量和性质,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作必要的记载,作为课堂讲评和改进教学的依据。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可以通过面批面改加以解决。
4.订正错误。作业批改后要讲评,错误要订正,订正后的作业仍然要及时批改,且必须由教师批改。
六、作业辅导与反馈
1.全程辅导。辅导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辅导要耐心细致,既要弥补知识的缺漏,又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2.个别辅导。对作业中的个性问题应个别辅导,特别要重视对后20%学生作业的辅导,做到有措施、有实施、有总结。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也要重点指导培养。
3.及时讲评。共性问题集体讲评,要对问题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个别问题单独交流,注重正面评价、适时鼓励。
4.作业展评。学生作业中独创的方法要及时推广,成果共享,对作业特别好或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当众表扬鼓励,定期进行作业展评,通过相互欣赏比较,发挥榜样的激励引领作用。
七、作业管理要求
1.建立同班各学科作业布置协商机制。每天由班主任负责协调、控制课外作业量,并有作业布置记录表,确保每生每天课外作业学科平衡、总量合理。对于作业布置的质和量,采取三级管理,即教研组长控制学科作业质和量——班主任统筹三科作业总量——教导处督查各年级作业质和量。书面作业每天报备一次,由教师报年级组长审核,审核合格后再布置;教师的《作业记录表》每周五上交教导处备查。
2.建立对学生作业本(含各种配套教辅)批改质量情况的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制度。检查后及时总结反馈。既要检查作业布置情况,学生完成质量,还要检查批改情况,学生订正及订正后教师再批改情况等。检查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3.对于违规教师,采取警示、约谈、处罚等方法进行问责,情节严重的按照《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进行严肃处理。
八、学生作业要求
1.作业本封面要写清校名、班级、姓名、学号,注明作业本类别或编号。
2.学生作业要统一用笔,一至二学生一律用铅笔写作业,三年级起尝试用钢笔或水性笔写作业。
3.各学科作业格式要统一,课与课、题与题之间空行、空格等要一致,由各学科教研组长负责协调。
4.教育学生书写要规范,字迹要工整、清楚、正确、美观,字的大小、间隔要适中,保持簿本整洁,不乱涂乱画和撕破作业本。
5.三至六年级人手一本数学草稿本,使用要工整。竖式中的横线要用尺子画,低段学会用尺子画线,中高段作图必须用铅笔。认真思考,细心落笔,尽量少涂擦。
6.错题要订正,规格要统一。除了“课堂作业本”或“配套教辅”因版面空间较少,可以在原来的算式中订正,作业本尽可能保留错误痕迹,以便复习反思。
7.建立作业“纠错集”。鼓励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把基础知识中那些最容易忽视的、最可能混淆的、自己的薄弱之处、考试的热点问题等积累起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