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1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九次月考语文试卷D

2011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九次月考语文试卷D

来源:吉趣旅游网
1.按原文或提示默写。(8分)

【小题1】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 【小题2】__________,山山唯落晖。 【小题3】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 【小题4】坐观垂钓者, 。

【小题5】迷津欲有问,______________。 【小题6】____________,白云千载空悠悠。 【小题7】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

【小题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3分) 【小题1】梳洗罢,。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小题2】官船来往乱如麻,。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朝天子 咏喇叭》王磐) 【小题3】 燕子来时新社,。池上碧苔三四点,__________,日长飞絮轻。(《破阵子》 晏殊) 【小题4】且壮士不死即已,__________,?(《陈涉世家》 司马迁)

1.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小题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敌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________

【小题4】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欺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国民党政府和一些社会名流不是积极抵抗,而是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等靠不住的东西,因此遭到作者批判。今天你面对日本右翼“南京大屠杀从未发生”的错误论调,请你结合学过《南京大屠杀》或课外资料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孙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小题1】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2分)A.蒙辞以军中多务B.先帝不以臣卑鄙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以其境过清【小题2】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⑴但当涉猎()⑵蒙乃始就学() ⑶与蒙论议()⑷卿今者才略()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小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2分)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⑵ 悔不穷问穷:

【小题5】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小题6】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2.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小题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友人来过(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小题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1.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题。(3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 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4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小题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2分)

1.按要求作文。(50分)

请以《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不限文体(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勿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