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来源:吉趣旅游网


1.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视察的根本内容一般包罗:地质视察、地貌视察、地表水视察、地下水点视察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事情。通过以上事情,开端查明地下水理藏、漫衍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发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视察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种种视察点视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种种地质视察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根本层序、产状要素、打仗干系及结构特征要详细描述。种种地下水视察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结构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种种视察结果必须当日查抄整理完毕,发明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参加据实改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影象修改。

事情手图、清画图、实际质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切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视察点的视察与描述

地质视察点的摆设,以能控制种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记层、化石层的界线;差别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结构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收罗所在;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视察与描述

对种种岩层的视察与描述,一般包罗: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身分、(机器身分、矿物身分、化学身分)、结构与结构、产状、岩相变革、成因类型、特征标记、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打仗干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视察层理特征、层面结构、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巨细、形状、身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身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结构(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身分、结构、层面结构、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身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结构(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结构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视察其成因类型、产状、范围及围岩的打仗干系。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打仗干系,打仗带特征(包罗自变质现象、围岩的打仗变质和机器破碎等情况);所处的结构部位及原生裂隙和岩脉等情况。对喷出岩,应注意研究其喷出或溢流形式;岩性、岩相的分异

变革规律;原生或次生结构(气孔状、杏仁状、流纹状或枕状结构等);原生裂隙、捕掳体、韵律、层序及与沉积岩的相互干系等。

1.1.1.1.3 对变质岩,应注意研究其成因分类(正变质或副变质)、变质类型(区域变质、打仗变质、动力变质)、变质水平和分别变质带;恢复兴岩性质与层序。着重视察变质岩的矿物身分(原生矿物与变质矿物)、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和破裂结构等)、结构(包罗变质结构和原岩的残留结构);阐发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干系。特别注意片理、臂理以及小型褶皱等细微结构和原岩层理的区别。

1.1.2 地质结构的视察与描述

1.1.2.1 褶皱的位置(包罗空间位置和与其它结构相互间的位置)、范围、沿走向的变革规律和倾伏情况;褶皱的形态特征(两翼岩层和轴面的产状、枢纽起伏情况等)、类型、组成岩层的相变、时代和特征;两翼岩层的厚度变革 及低序次结构特征以及其褶的组合形式等。

1.1.2.2断裂的位置、范围、产状及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特征;结构破碎带的结构岩种类、特征(角砾的粒度、排列情况、胶结类型和水平、溶蚀现象和风化特征)及破碎带和破碎影响带的宽度;判定断层的两盘相对错动偏向、力学性质、结构序次,并阐发与地下水运动干系。

1.1.2.3裂隙统计点的位置和所处的结构部位;裂隙的漫衍、宽度、产状、延伸情况及充填物的身分和性质;裂隙面的形态特征、风化情况;各组裂隙的发育水平、切割干系、力学性质和性质转变情况;并注意裂隙的透水性。裂隙统计应力求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貌上进行,其面积不应小于1×1平方米。视察内容填在记录表上。

1.1.2.4臂理和片理的空间位置和所处的结构部位、漫衍范围、产状、性质等。 1.1.3 对第四纪地层的视察与描述

在地质—水文地质视察中,对第四纪地层的露头应详细视察描述,内容包罗:地层的颜色、岩性、岩相、结构和结构特征、特殊夹层、各层间的打仗干系、所含化石及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等。

1.1.3.1颜色

注意原生与次生、干与湿、水平与垂直偏向的颜色变革及特殊色、色带、色斑的过渡和混染情况,特别是一个地区主要沉积物的主要色序。描述时,一般辅色在前,主色在后。特殊颜色 最好用常见物品的颜色来形容,如栗色、砖红、瓦灰、藕荷色等。

1.1.3.2 岩性 1.1.3.2.1 砾石类

砾石的成份、粒径(最大、最小、一般)、分选性、磨圆度等的相对含量;测定砾石的长轴偏向与长轴轴面产状,以供绘制砾石扁平面顶点漫衍图或玫瑰花图,资助判断物质来源、搬运动力与距离,为确定成因类型和地层的相对年代提供依据。

砾石分类 表 1—1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前者圆形及次圆形为主,后者棱角状粒径大于200㎜的颗粒凌驾全重石 为主 型50% 卵石、碎前者圆形及次圆形为主,后者棱角状粒径大于20㎜的颗粒凌驾全重型石 为主 50% 砾石、角前者圆形及次圆形为主,后者棱角状粒径大于2㎜的颗粒凌驾全重型砾 为主 50%

野外肉眼判定:

砾石,卵石等颗粒较为粗大的土,土粒可以用尺直接丈量,形状也明显可见。应取有代表性的样品,丈量其最大和最小的土粒,分成粒组,预计其含量,并注意其形状是浑圆的照旧棱角的,即可相当准确的定出土的类型名称。见表1-1

1.1.3.2.2砂类

砂的矿物身分、颗粒形状、粒度、磨圆度,压密水平和湿度状况,次生矿物身分及胶结状况(胶结物身分与胶结性状),加酸起泡水平,重矿物含量及其富集部位等。

野外肉眼判定:

砂土干时为松散状,没有结块。砂粒的巨细可以用放大镜在地质野外记录本的毫米方格纸上进行预计。一般毫米方格纸的线条自己宽约0.25㎜,方格的空白宽约0.75㎜,在放大镜下可以凭据这些标准测定土粒的直径。并大抵预计种种巨细的砂粒的百分含量,据以进一步分别砂土的类型。见表1-2

1.1.3.2.3土类

干湿时的物理状况,特殊现象(如黄土的大孔隙性、泥炭的气味、水平;淤泥的矿物含量等)。并利用搓条等野外浅易要领对土进行分类命名。

砂土的分类 表1—2

土名称 漂石、块土名称 砾 砂 粗 砂 中 砂 细 砂 粉 砂 颗粒级配 粒径大于2㎜的颗粒占全重25~50% 粒径大于0.5㎜的颗粒凌驾全重50% 粒径大于0.25㎜的颗粒凌驾全重50% 粒径大于0.1㎜的颗粒凌驾全重75% 粒径大于0.1㎜的颗粒不凌驾全重75%

野外肉眼判定:

粘性土湿时都具有粘性,所以一般用湿测法进行粘性土的野外判定。湿测法就是取土若干放在手掌上,稍加水数滴,调成稠糊状态搓粘之,看其搓成土条或土球的性能,以判定之。

如土条能搓成直径小于1㎜的细条,可定为粘土。若为亚粘土(粘粒含量小于30%),其粘着性就要比粘土差些,因此搓出的土条不会小于1㎜,只能搓成1~3㎜的细条,并且将土条可以搓成球。亚砂土不象亚粘土那样能搓成外貌平滑的土球。砂土搓不成球,这是和亚砂土差别的,用这种要领很容易将二者加以判定。见表1-3

细碎屑土详细分类表 表1—3

粘粒组 >2㎜土粒的含量% 粉粒组(0.05~0.005㎜) 粉粒组>砾砂组<砾砂组(大于0.05(<.005含量 ㎜) ㎜含量% 100~90 90~30 30~20 20~15 15~10 10~6 6~3 组 <3 <20% 砂土 土 含量 粗碎屑土 重粘土 轻粘土 重亚粘土 中亚粘土 轻亚粘土 重亚砂土 轻亚砂土 粉粒> 10% 粉质重粘土 粉质轻粘土 粉质重粘土 粉质中粘土 粉质轻粘土 粉质重粘土 粉质轻粘土 粉粒组 20~25% 粉质砂粘土 <10%

1.1.3.3 结构与结构

详细视察描述地层剖面的结构特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洪积层的相变和透镜体夹层,残积层与基岩的过渡干系等)及土的结构与均一水平,碎屑混入物的身分,砂的松散和胶结状况(胶结水平、胶结物种类及胶结类型)以及砾石的排列偏向等。对层理或层面的类型、产状以及孔隙、生物结构特征等均应详细视察描述。

1.1.3.4 特殊夹层

地层中的含矿层(石膏夹层或石膏散晶、软锰矿、芒硝、盐晶等)、泥炭层、淤泥层、结核层、纹泥层、胶结砂层及古土壤层等在地层剖面中的位置与特征。对结核与包裹体,应分别描述其颜色、身分(加酸起泡水平等)形状(巨细、形态和外貌特征)、内部结构与结构(层状、同心圆状、斑状、块状、坚固、松散等)、散布状况、与围岩的过渡干系(明显的、渐变的)以及伴生情况与侵染情况等。

1.1.3.5 化石

产出层位,名称、数量、形态巨细、生存状况、石化水平、漫衍状况等。 1.1.3.6 各层打仗干系与岩相变革

打仗类型(冲刷打仗、明显打仗、突变打仗和逐渐过渡)与特征,界面上有无冲刷陈迹和砾石。对突变打仗,应注意视察是沉积条件的改变照旧沉积长期中断。选取地层出露较全的露头点进行分层描述与地层厚度的丈量,并注意视察岩属岩性与厚度在水平偏向上的变革规律。

别的,对第四纪地层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与地貌形态特征,应作视察描述,须要时进行素描或照象。对砂层中的土块或土层中的砂包等现象亦应作详细的描述。

1.1.4对地貌的视察与描述

地貌的视察与描述应与水文地质条件的阐发研究紧密配合,着重视察研究与地下水富集有关或由地下水运动引起的地貌现象。

1.1.4.1 根本地貌单位(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的漫衍情况和形态特征(海拔高程、水系平面漫衍特征,分水岭的高度及破坏情况,地形高差、切割水平及地表坡度等),并阐发确定其成因类型。

1.1.4.2 河谷地貌 的视察

谷底和河床纵向坡度变革情况,各地段横剖面的形态、切割深度及谷坡的形状(凸坡、凹坡、直坡、门路坡等)、坡度、高度和组成物质,谷底和河床宽度以及植被情况等。

1.1.4.3 河道阶地的视察

阶地的级数及其高程,阶地的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阶面的相对高度和起伏情况以及切割水平等),阶地的地质结构(组成物质,有无基座及基座的层位、岩性,聚集物的岩性、厚度及成因类型)及其在纵横偏向上的变革情况,阶地的性质及其组合形式。

1.1.4.4 冲沟的视察

位置(所在的地貌单位和地貌部位)、密度与漫衍情况,范围及形态特征,冲沟发育地段的岩性、结构、风化水平、沟壁情况及沟底聚集物的性质和厚度等,沟口聚集物特征,洪积扇的漫衍、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起伏情况和切割水平等)及其组合情况。

1.1.4.5 微地貌的视察

所处地貌部位和形态漫衍特征及其与地下水富集和地下水作用的干系。 1.1.5 水点的视察与描述

视察的水点包罗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及人工露头。前者有泉、沼泽和湿地;后者有水井、坎儿井及揭露了地下水的钻孔、矿井、坑道和试坑等。

1.1 .5.1 水井、钻孔的视察

1.1 .5.1.1井孔的位置及所处的地貌部位,井孔的深度、结构、形状及口径。 1.1.5.1.2了解井孔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和含水性质。

1.1.5.1.3丈量水位、水温、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浅易抽水试验,并取水样作化学阐发。通过调察访问搜集水井的水位和涌水量的变革情况。

1.1.5.1.4了解水的使用和引水设备情况.

1.1.5.1.5对自流井,应着重视察出水层位和隔水顶板的岩性、水头高度及流量变革情况。 在地下水已被开发利用的地区,要采取访问与视察相结合的机民井普查要领,充实搜集和利用历次视察登记的以及地方生存的机、民井资料。

视察内容填在“民井视察记录表”上。见附表1 1.1.5.1.6 “民井视察记录表”填写要求 (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巨细依次排列为井1、井2、井3……井n, 或用字母取代为J1、J2、J3……Jn。(一个工区要统一)

(3)井名:若有井名时则旅真写井名,如“甜水井”、“幸福井”“党恩井”等;没有井名时则填写村名,如“小纪汉井”、“薛庙滩井”等;若一个村有两个以上井时,如小纪汉村有3个井,井名则为“小纪汉井1”、“小纪汉井2”、“小纪汉井3”等。

(4)图幅名称:本井所在的地形图名称。

(5)井口标高:井口与地面相平的标高,若有井台时,则减过井台高度。

(6)坐标:(方里网)本点所在的X: Y: H:,用手持GPS定点。其方里网X: Y: H:巨细图上及记录表要一致。

(7)井的位置:以最近的具有明显标记的乡村、水塔、庙宇、高压线杆及及通讯基站等为参照物。如:位于小纪汉村东关公庙120°方位300m处。

(8)井深:地面至孔底的深度。有两个方面直得注意,一个是原成井时的深度,一个是淤积后的深度,两方面均要填写清楚。(注意:不要把井深填写成井台口至孔底的深度)

(9)井台高度:地面以上井台的高度。

(10)井口直径、井底直径:当井为圆形时,直接量取直径;当为方形时,则量取长、宽。如长为0.8m,宽为1m,井口直径则写成0.8×1.0。(注意:井筒形状各异,有直筒形、上大下小,上小下大,要如实填写。)

(11)距地表水:本井至地表水边沿的距离。地表水一般指河道、湖泊、海子、池塘、鱼池、水库等具有一定容积的水体。

(12)静水位埋深:地面至水面的深度。(注意:不要把静水位埋深填写成井台口至水面的深度) (13)出水量:若是机井时,要访问潜水泵是几吋,出水量每小时或每天多少吨。连续能抽多长时间,规复至抽水前水位时需要的时间。

若是民井,若安有小潜水泵时,和访问机井相同;若是用人或辘轳提水,则访问每天能提多少担,最后合成每天能出多少吨。

(14)气温、水温:气温直接量取,水温量取时,把温度计放在水中最少5分钟后,握住上方,读数。 (15)色:一般为无色,当含有某种化学身分或有悬浮杂质时,地下水则可能出现出其它颜色。如含FeO的水呈浅蓝色;含Fe2O3的水呈褐赤色;含腐植质的水呈暗黄褐色;

气味:一般为无,当含有H2S时,水便有臭鸡蛋味;若有有机物存在,水便有鱼腥臭味; 口味:一般为无,其味道的产生与水中含有某些盐分或气体身分有关。含有NaCl的水具有咸味;含NaSO4的水具有苦味;含有机质的水具有甜味;含CO2气体的水具有清凉可口之感等。

透明度:一般为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

(16)井的类型:为完整井、不完整井。完整井是指该井全揭露含水层,底部为隔水层;不完整井是指该井含水层未戳穿,即孔底未见隔水层。

(17)建井时间:指成井时的时间。年、月、日。

(18)井壁结构:当井壁未采取步伐时,一般为土质结构、石质结构、上为土质下为石质结构等;当井壁采取步伐时,一般为砖砌、石砌、水泥管等。

(19)洗井记录:由于井内被泥沙淤积,过一段时间需要清理,即洗井。访问多长时间洗井一次。

(20)距污水坑:井至污水坑的距离。污水坑大的一般指,产业、生活排放的污水聚集的地方,小的指农村中的污水坑,如臭水塘、猪圈;茅厕等。

(21)水位动态:丰水季候与枯水季候水位的变革幅度。如:丰水季候水位埋深是1.5m,枯水季候水位埋深为2.1m,水位动态变革为0.6m。

(22)开采时水位变革:指取水时水位的下降情况,一般为迅速、较迅速、较慢、很慢。它是与含水层的富水性有直接的干系。当富水性大时,水位下降则慢,反之则亦。

(23)水样编号:一般和记录点相同,如点号为SHD125,则水样编号为SH125。 (24)水样采取深度:如水位埋深4.8m,取样在5.0m,那么取样深度为5.0m。

(25)井使用情况:从两个方面填写。第一:使用情况,如正常、较正常、不消、废弃;第二:用途,如人畜饮用、浇地、锅炉用水等。

(26)地貌特征:是指井所处的地貌部位及地貌特征,如:××河道的左(右)岸的一级(二级、三级)阶地、河道漫滩、沟谷的阶地,底部、黄土梁上,坡上、滩地的中部,边沿等。

(27)地层结构:是指从井口至井底所揭露的各个地层,仅可能的详细访问。如:若井深6m,0~1.5 m,粉砂质粘土;1.5~2.6 m,粉质粘土;2.6~5.7 m,砂砾石层,5.7~6.0 m,灰色泥岩。

(28)含水层:是指含水的地层。如粉砂层、细砂层、砂砾石层、砂岩,灰岩等。

(29)剖面图:一般按比例做图,井径可适当放大。必须有比例尺,方位、地层结构,时代。方位一般指井与地表水的位置干系。如井的120°偏向100m处有一水库,则剖面图方位120°,但必须在剖面图上画出井与水库相距的示意图。

(30)备注:一般把能进行浅易抽水试验的井填在备注栏上。 1.1 .5.2 泉的视察

1.1.5.2.1 泉水出露的地形地貌部位、高程(一般凭据地形图查得,有特殊意义者实测)及与本地基准面的相对高差。

1.1.5.2.2泉水出露处的地质结构条件和涌出地面时的特点(是明显一股或几股水涌出,照旧呈片状向外渗出),泉的类型。

1.1.5.2.3凭据地质结构玫泉的特点,判断补给泉水的含水层,绘制泉水出露处的素描图。 1.1.5.2.4视察泉水的物理性质,取水样作化学阐发 。丈量泉水的水温和流量,并通过访问和视察泉眼四周的种种陈迹,了解流量的稳定性。

1.1.5.2.5泉眼四周有特殊的泉水沉淀物时,应进行肉眼判定,须要时采样进行化学阐发。 对人工挖泉,应了解其挖掘位置,深度,泉水出露的高程和地形条件,遇水层位和水量等。

1.1.5.2.6对流量较大的泉水,应视察水的去路,对有重要水文地质意义和开采利用代价的大泉,应在开端视察的底子上赶早开始动态视察。

泉水视察内容填在“泉水视察记录表”上。见附表2 1.1.5.2.7“泉水视察记录表”记录要求: (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巨细依次排列为泉1、泉2、泉3……泉n, 或用字母取代为Q1、Q2、Q3……Qn。

(3)泉名:若有泉名时则真写泉名,如“龙凤泉”、“黑龙泉”“月亮泉”等;没有泉名时则填写距该泉最近的村名,如“马连沟泉”、“段寨泉”等。

(4)图幅名称、出露标高、坐标、位置、水样编号、水温、气温、色、气味、口味、透明度与民井视察记录表填写的相同。

(5)含水层:泉水流出的地层。按表中要求填写。 (6)顶板、底板:即含水层的顶板、底板。

(7)泉的类型:下降泉:分为悬挂泉、侵蚀泉、打仗泉、堤泉、溢泉。如果在填图历程中能分出以上泉的类型则按上述填写;若不能分出,则按基岩下降泉、第四系下降泉填写。

上升泉:分为断层泉、自流斜地上升泉、自流盆地上升泉。在陕北事情区很少见。 (8)泉的产出状态:是明显一股或几股水涌出,照旧呈片状向外渗出。

(9)四周地形:泉周围的地形,如“U”形谷、“V”形谷,陡坡、缓坡、坡脚、半坡等。

(10)泉水流量:必须用三角堰丈量,所填写的泉水流量一定要准确,不能目估。因为最后要凭据泉水流量的巨细决定采取水样的位置,以防因水量差距太大而引起布点的失误。涌水量最小为三角堰高1cm,Q = 0.014L/s。

(11)动态变革:泉涌水量在丰、枯水季候的变革情况。如随季候变革大,较大,较小,稳定等。 (12)泉水用途:指泉水现在利用情况。如可浇地××亩、供村多少人口及多少性畜饮用、未利用。 (13)沉淀物及气体身分:泉眼四周有无特殊的泉水沉淀物,应进行肉眼签定,如泉华等。 (14)工程地质特征:若为第四系泉时,要填写含水层岩性,节理发育情况及底部隔水层岩性等;若为基岩时,则要填写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情况,边坡的稳定状态等。

(15)备注:一般填写该泉是否易采取水样。

(16)平面及剖面图:平面图,可从地形图上示意画出,比例尺为填图比例尺,标出方位;剖面图,要有比例尺、方位、含水层时代、含水层岩性、隔水层岩性实时代、泉标记、泉涌水量。

(17)照相编号:当有特殊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泉要进行照相,按顺序进行编号。 1.1 .5.3 矿坑的视察

1.1.5.3.1 矿井的位置及地形特点;矿井与河道距离,河水位(包罗大水位与平水位)标高与井口标高,河道最大流量与平均流量,汛期的延续时间及其泛滥淹没范畴。

1.1.5.3.2 矿井的修建年代、生产能力、开采要领、排水设备装置和效率,开采层位及其标高,生产事情面、线的长度,采空区的面积与深度。

1.1.5.3.3挖掘井巷和露天采矿场的涌水量,随开采范围的加大含水层特点(指岩性、厚度、水头及富水性等)的变革情况;矿井排水时降落漏斗的形成和扩展情况。

1.1.5.3.4视察典范的涌水点;查明地下水进入坑道的状态和坑道充水的来源,并水样进行化学阐发。 1.1.5.3.5查明靠近结构破碎带、溶洞、老窑时矿井涌水量的变革情况。 1.1.5.3.6矿井淹没的原因,时间、天然涌水量和疏干排水资料。

差别开采要领所引起的顶底板破坏,地表沉陷和裂隙生长情况;坑道顶底板和露天采矿场边坡的稳定性,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隔水层的厚度、作用及其上的静水压力,滑坡形成的原因和范畴。视察内容填在“煤窑(井)视察表”上。见附表3

1.1.5.4 老窑的视察

重点了解老窑开采和停采时的水文地质条件。在调察访问中,应尽可能地查明它的漫衍范畴、开挖深度,窑内积水情况;并了解其所处的地形条件、地质剖面特征、开采要领、排水装置、涌水量巨细及停采原因等。视察内容填在“老窑视察记录表”上。见附表3

1.1.5.5 地表水体(河道、湖泊、水库)的视察

1.1.5.5.1 河道、湖泊、池塘、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的位置及周围的地形特征。 1.1.5.5.2视察地表水体的形态,包罗河道的宽度、长度和深度,湖泊的面积及积水深度。 1. 1.5.5.3 地表水体四周的地层岩性、地貌条件及其所处的结构部位。 1.1.5.5.4测定其水位、流量、流速、含砂量等。

1.1.5.5.5视察水的物理性质(水温、颜色、嗅、味、透明度),须要时取样进行化学阐发。 1.1.5.5.6调察访问动态资料,了解水量、水位、水温一年四季的变革。

1.1.5.5.7丈量和搜集河道上下游间流量的变革、支流的水量、河床沿途的变革情况,特别要重视枯水期地表河道的测定。

1.1.5.5.8视察地表水的利用情况。

1.1.5.5.9 水库视察内容填在“水库视察记录表”上。见附4 1.1.5.5.10水库视察表部分填写要求: (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巨细依次排列为水库1、水库2、水库3……水库n,或用字母取代为SK1、SK2、SK3……SKn。

(3)水库名称:若有水库名时则真写水库名,如“河口水库”、“红石峡水库”等;没有水库名时则填写距该水库最近的村名,如“十八墩水库”、“石峁水库”等。

(4)坝体类型:混凝土拱形坝、石质坝、土质梯形坝等。在陕北地区一般都因地就简,多为土质梯形坝。

(5)汇水面积:是指大气降水均汇入水库的面积。可从地形图上圈出,估算其面积。 1.2 水文地质钻探历程中的视察与编录 1.2.1 水文地质钻探历程中的视察事情

其内容主要有岩芯视察、地下水位视察、水温视察、涌水现象视察、冲洗液消耗量和性质变革视察,以及钻进历程中钻具陷落、掉块、塌孔、涌砂等异常现象的视察记录等等。

要求在现场实时进行,不然可能造成岩芯位置庞杂,岩石的某些特征因风化购而改变(如粘土岩、泥岩风化干后崩裂、颜色变浅、气味消失等),造成原始记录错误或遗漏描述内容。所以要救每次提钻后,实时填写岩心记录和岩心标鉴,测算岩心采取率和进行岩心描述。岩心采取率是评价岩石破碎水平,间接判断岩石透水性,确定含水层层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故要求在完整的基岩中,岩心采取率不得少于70%,在结构破碎带,风化带和岩溶裂隙带中采取率不得少于30%。

另外要着重岩心裂隙的视察和描述。,要求指出裂隙面的倾斜度,并进行分类,种种裂隙的宽度、裂隙面平直或粗燥水平、裂隙的闭合和填充情况。裂隙的发育水平可凭据岩心采取率、来盘算岩心裂隙率(h)

h=∑b/L·β·100% L—进尺长度(m)

β—相应L长度的岩心采取率;

∑b—在L段内平行岩心轴线,直线上所测得的裂隙或溶隙的总长度(m)。

别的,为了判断含水与否,要特别注意裂隙面上地下水运动陈迹的视察。如铁质、泥质、钙质充填及薄膜;灰岩裂隙面上的溶坑、溶檀等。

1.2.1.1 水位的视察

包罗初见水位、提钻后与下钻前水位、终孔后稳定水位。 1.2.1.1.1 初见水位是钻孔中开始出现的水位。 1.2.1.1.2 回次水位视察

(1) 一般要求钻进中每提钻后,下钻前各视察一次水位,隔断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即每回次视察一次)

(2) 钻进中若遇涌水,提钻后水位涌出孔口,可不测回次水位,但应在下钻前视察一次涌水量。 (3)水位深度大于100米时,可以酌情处理惩罚。(终孔稳定水位可利用物探测井确定) (4)停钻时间较长,应每2小时视察一次水位,水位其本稳定后,可改为每四小时视察一次,直到重新钻进。

(5)水位丈量东西的深度暗号要清楚准确,便于读数。单位用米,读至小数点后二位。 1.2.1.1.3 稳定或近似稳定水位视察

(1)钻进中遇有严重漏水、涌水的层断,应凭据需要进行稳定(静止)或近似稳定水位的视察,须要时可将钻孔改为专门水文孔,进行抽水、放水试验。

(2)稳定(静止)水位

终孔后要进行稳定水位观,按《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即

视察时间,开始一般可按1、2、2、3、3、4、5、7、8、10、15分钟隔断视察,以后每隔30分钟视察一次,直到稳定。

(3)近似稳定水位视察切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停止视察。 A 每小时视察一次,连续三次水位无变革;

B 水位呈单一偏向变革,每小时水位差不凌驾5厘米,且已连续视察三小时; C 水位呈锯齿状变革,每小时水位差不凌驾10厘米,且已连续视察三小时; D 虽达不到上述要求,位总视察时间已凌驾24小时。 1.2.1.2 冲洗液性质变革及其消耗量的视察

冲洗液的性质,在现场主要是指:颜色、稠度、比重、含砂量的改变。它一般反应孔底情况产生变革。 钻进中冲洗液消耗量的变革,最能说明岩层透水性的变革。

1.2.1.2.1 冲洗液消耗量系指纯钻进时间内钻孔中消耗的冲洗液。在正常钻进时,每小时视察一次。不敷一小时的回次,每回次视察一次。发明冲洗液漏失时,应每10—30分钟视察一次。冲洗液全部漏失时,应开洪流泵测定其最大漏失量。

1.2.1.2.2 冲洗液消耗量视察要领:钻具下运至孔底,待冲洗液正常循环后开始视察水源箱(池)内冲洗液的数量,视察结果呈原有量,然后每隔一小时视察一次,直至钻孔终了为止,每次视察结果出现有量。钻进期间在水源箱(池)内参加的冲洗液数量称新增量。盘算公式如下:

原有量十新增量-现有量=消耗量 1.2.1.2.3 涌水量的视察

钻进历程中,孔口突然涌水、是孔底揭露自流含水层最可靠的标记。应立即记录涌水时的钻孔深度,并接套管或压力表丈量其水头高度和自流量。

1.2.1.3 其它现象的视察

当钻孔中出现气体逸出,钻具陷落、孔壁坍塌、涌砂等现象时,应记录其产生的起止深度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状况。

1.2.1.4 钻孔的编录事情

12.1.4.1 凭据钻探班报表,整理岩芯,校正岩芯长度,深度和岩芯采取率。结合原始岩芯描述,确定地层分层深度,地层时代和岩性的分层位置。,并凭据每个层位和岩性段的特征,按层位和岩性段采取有关样品生存、以作实验和判定之用。

1.2.1.4.2 综合岩芯视察资料和钻进中水文视察记录及测井资料,确定含水层位及其深度、厚度、水位等特征。

1.2.1.4.3 整理钻孔有关施工技能资料:如差别深度的孔径,止水深度,要领和效果;套管口径及深度等。

2.工程地质

2.1 工程地质测绘

2.1.1 分别工程地质岩组,详细视察软弱岩组的性质、产状、漫衍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1.2 视察矿区内软盘弱夹层及种种结构面的漫衍、物质组成、胶结水平、结构面的特征及组合干系,并按结构面分级表进行分级。

2.1.3 按岩组和差别结构部位进行节理裂隙统计,丈量其产状、宽度及延伸长度,体例玫瑰花图或极射赤平投影图,确定优势节理裂隙发育偏向并按岩体结构分类表进行分别岩体结构类型。

2.1.4 对矿体主要围岩的风化特征进行研究,可参照“岩体风化水平野外判定表”分别岩体的强弱风化带。

2.1.5 对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进行测定,研究;边坡坡高、坡面形态与岩体结构的干系。 2.1.6 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有影响的地下水露头点、含水岩层打仗界面特征、结构破碎带的水理性质进行重点视察研究。

2.1.7 详细视察生产矿井及相邻矿山的工程地质问题;视察露采边坡变形特征、变形类型、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井巷变形破坏特征、支护情况,变形破坏与软弱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带等结构面的干系。

2. 2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

2.2.1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包罗:统计与描述岩芯块度,绘制央芯块度柱状图:统计节理裂隙;确定钻孔中流砂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风化带与软弱层、岩溶发育带、蚀变带的位置和深度; 2.2.2 按钻进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确定差别岩组RQD值的范畴宁静均值。RQD值一般按下列公式盘算确定

RQD(%)=Lp/Ln×100

式中:LP——某岩组大于10㎝完整岩芯长度之和,m LN——某岩组钻探险总进尺,m

注:小于10㎝岩芯为钻进历程中机器破碎,则上下对接,其长度大于10㎝时应参加盘算;当钻头内径小于.1㎜时,RQD值作适当低落,凭据经验低落20%~50%

2.2.3 凭据RQD值,按“岩石、岩体质量及岩体优劣分级表”和“岩体Z值范畴及其优劣分级表”分别岩石质量品级和岩体质量品级。

3. 情况地质(主要为野外视察)

3.1 视察要点

3.1.1潜在不稳定斜坡视察要点

主要视察集镇、居民点、井口四周和主要交通干线四周,可能产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视察的内容包罗:地层岩性、厚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干系。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3.1.1.1 种种类型的滑坡体;

3.1.1.2 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一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1.1.3 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3.1. 1.4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3.1. 1.5 须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3.1. 1.6 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产生里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3.1. 1.7 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3.1. 1.8 位于库岸和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四周,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3.1.2 滑坡视察要点

3.1.2.1 视察的范畴应包罗滑坡区及其四周地段,一般包罗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3. 1.2.2注意查明滑坡的产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结构(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动和人为运动因素的干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生的主导因素;

3. 1.2.3 视察滑坡体上种种裂缝的漫衍,产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干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涨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

3. 1.2.4 通过裂缝的视察,藉以阐发判断滑动的深度和倾角巨细。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应;裂缝单一或仅见界限裂缝,则滑动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底子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靠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成裂缝两壁也回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应;

3. 1.2.5 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视察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生长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打仗面,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界面;

3. 1.2.6 应注意视察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罗支挡 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涨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涨裂缝的差别,制止误判;

3. 1.2.7 视察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所在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漫衍和变迁情况等;

3. 1.2.8 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照旧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视察。古(老)滑坡的识别标记见表3-1。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记 表3—1

标 志 类亚类 内 容 品级 别 1.圈椅状地形 2.双沟同源 3.坡地后缘出现洼地 4.大平台地形(与外围不一致、非河道阶地、非结构平台或风化差别平台) 5.不正常河道弯道 6.反倾向台面地形 7.小台阶与平台相间 8.马刀树 9.坡体前方、侧边出现擦痕面、镜面(非结构成因) 10.浅部表层坍滑遍及 11.明显的产状变动(排除了别的原因) 12.排挤、松驰、破碎 13大段弧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 14.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聚集物之中 15变形、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 16.山体后部洼地内出现局部湖相地 17.变形、变位岩体上掩覆湖相地层 18.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 19.古墓、古修建变形 20.组成坡体的岩体结构零乱、强度低 21.开挖后易坍塌 22.斜坡前部地下水出现状出露4 23.,古树等被掩埋 24.产生过滑坡的记录和口述 25.产生过变形的记录和口述 B B C C C C C C A C B C A B C B C C C B C C C A C 宏观形态 微观形态 老地层变动 新层 新地层变动 变形等 历史记录质料 注:属A级标记,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级标记或一个 B级、二个 C级,或4 C级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3. 1.2.9 本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导。

3. 1.2.10所有视察内容填写在“滑坡视察表”上,见附表5; 3. 1.2.11填表有关要求见表3-2

填表有关要求 表3—2

条目 名称 地填写内容 以距离视察点最近的地名命名。 详细到乡、村、组(社),地理座标以视察范畴的中心为准,在地形图上量理位置 取。 野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代号为GHD,如GHD×× 外编号 滑在陕北地区一般为滑动、侧向扩离等。 坡类型 室按先后序次依次编为滑1、滑2、滑3…滑n,或用字母取代为H1、H2、H3……Hn 内编号 滑指滑坡体在未滑动前所处的地层岩时代、岩性、产状等。 坡情况 微>600为陡崖,250-600为陡坡,80-250为缓坡,<80为平台。 地貌 地若为土质滑坡,一般为孔隙水、潜水、上层滞水。若为岩质滑坡,一般为裂下水类隙水及孔隙裂隙水。 型 原指滑坡体在未滑动前的斜坡。 始斜坡 斜分为块体状、块状、层状和软弱基座等4种根本类型;如果是土质滑坡,一坡结构般为块状土体;若滑体在沉积岩内,则为层状岩体;若既有土体又有岩体时,则类型 为 双层岩土体;若滑坡是沿软弱夹层滑动则为软弱基座 产用倾向、倾角体现 状 坡指斜边坡剖面形态,分为凸形、凹形、线形、阶状等形态 形 坡指主体坡面倾向,用方位角体现。 向 控分为层理面、片理面、节理裂隙面、松散盖层与基岩打仗面、泥化夹层、层滑结构内错动带、结构错动带、断层、老滑动面等。 面 滑滑体与滑床之间的分界面叫滑动面,简称滑面。在滑面与滑体之间形成一定面及滑厚度的揉皱带称滑动带,简称滑带。其滑面形态一般多为弧形;滑面埋深指滑体带特征 外貌与滑面之间的铅直距离;厚度是指滑带的厚度,是对付大形滑坡而言。 3. 1.2.12滑坡平面、剖面示意图见下

滑坡平面及剖面示意图

3. 1.3 崩塌视察要点

崩塌视察要点根本与滑坡视察要点相同,所有视察内容填写在“崩塌视察表”上。见附表6 填表有关要求参照表3-1

岩堆特征的填写:当形状为锥形时,岩堆体积应为盘算锥形体积的二分之一;当为矩形时:宽为平行于坡面的长度,高为崩塌体顶部至底部的垂直距离,厚为崩塌体外貌至原岩土体外貌的垂直距离。

3. 1.3 泥石流视察要点

3.1.3.1 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运动情况; 3. 1.3.2地层岩性、地质结构、不良地质现象、松散聚集物的物质组成、漫衍和储量;天然或人为松

散聚团体严重水平标准如表3—3 表3—3

严重水平 严重 中等 轻微 聚团体边坡高 30m以上高边坡松散聚集 10~30m高边坡松散聚集 10m以下高边坡松散聚集 总贮量(W) >1.0×104m3/km2 0.5~1.0×104m3/km2 0.5×104m3/km2 3. 1.3.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罗沟谷的发育水平、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水平。分别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聚集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3. 1.3.4 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水平,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漫衍范畴、储量;

3. 1.3.5 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弯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 度,沟床的冲淤变革和泥石流的陈迹;泥石流沟堵塞水平分级见表3-4

3. 1.3.6 聚集区的聚集扇漫衍范畴、外貌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聚集物的性质、条理、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漫衍规律。判定聚集区的形成历史、聚集速成度,估算一次是最大聚集量;

泥石流沟堵塞水平分级如下: 表3—4

堵塞水平 特 征 沟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交汇角度大。形成区严重 会合,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隔断时间长。 沟槽较顺直,河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沟交角多数小于60中等 度。形成区不太会合,河床堵塞情况一般。 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根本无卡口,陡坎。形成区疏散,阵流轻微 隔断时间短而少。

3. 1.3.7 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产生的时间、频数、范围、形成历程、发作前的降水情况和发作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区分正常沟谷照旧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3. 1.3.8 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太过放牧等人类运动情况; 3. 1.3.9 本地防治泥石流的步伐和修建经验。

3. 1.3.10所有内容填写在“泥石流视察表”上。见附表7 3. 1.3.11填写要求见表3—5。

泥石流视察表填写要求 表3-5

条目 水系名称 泥石流沟泄入主河道名 泥石流沟至主河道距离 流域面积 相对高差 山坡坡度 植被笼罩率 主沟纵坡 冲淤变幅 沟口扇形地状况 补给段长度比 堵塞水平 松散物储量 不育地质现象发育水平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

填写内容 指黄河、长江、珠江、等入海河道或下游消失的内陆河道。 指按所用地形图上的名称填写,地形图上无河名者按地方习惯名称填入。 现场直接量测或在地形图上量测,要注明河道水位标高。 在1/5万地形图上量测。 在地形图上量测。 可在地形图上量测,但以现场实测为主。 指林、灌木植被的笼罩率。现场视察或收集资料。 一般采取山口以上河段平均坡降,以现场实测为主,也可用近期航片或地形图上的量测资料。分段统计时按加权平均值盘算。 应在流通区或形成区实际量测。(一次变幅>2m时为严重;1-2m时为中等;02-1m时为轻微;<0.2 m时一般。) 应现场实地视察判别,按山口扇形地特征规定视察的内容量测填表。 同一河段两岸同时存在几个差别补给源,只取其中最长的一段长度计入累计长度。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主要按现场视察结果盘算确定,也可凭据航片资料确定。 现场视察确定,判定标准见下表。 通过现场视察测算或用航片资料的盘算结果。 一般按总贮量划级。 现场视察量测。 3.1.4 地面塌陷视察要点。

主要为采空塌陷,通过搜集资料,调察访问等事情查明:采空区和巷道的具体位置、巨细、埋藏深度、开采时间和回填塌落、充水等情况,地表裂缝、陷坑的位置、形状、巨细、深度、延伸偏向及其与采空区和地质结构的干系,采空区四周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稳定的影响,搜集修建变形及其处理惩罚步伐的资料等。

3.1.5 地裂缝视察要点 视察内容主要为:

3.1.5.1 单缝特征和群缝漫衍特征及其漫衍范畴;

3.1.5.2形成的地质情况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结构断裂等); 3.1.5.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 3.1.5.4生长趋势预测和现有灾害评估及未来灾害预测; 3.1.5.5现有防治步伐和效果。 3.1.6淤地坝(水土流失)视察要点

淤地坝视察内容填写在“淤地坝视察记录表”上 淤地坝视察表部分填写要求:

(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巨细依次排列淤1、淤2、淤3……淤n,或用字母取代为YU1、YU2、YU3……YUn。

(3)淤地坝(水库)名称:若有名时则真写淤地坝(水库)名,如“黄甫淤地坝(水库)”、“三道湾淤地坝(水库)”等;没有名时则填写距该淤地坝(水库)最近的村名,如“尧峁”、“新村”等。 (4)坝体类型:混凝土拱形坝、石质坝、土质梯形坝等。在陕北地区一般都因地就简,多为土质梯形坝。

(5)汇水面积:是指大气降水均汇入水库的面积。可从地形图上圈出,估算其面积。

(6)淤积体体积凭据《水文视察范例》(SL 196-97)中淤积体规矩概化的测算要领。凭据水库、淤地坝淤积体的形状,通常将横断面概化为规矩断面的锥体和拟台体,然后测算特征要素,盘算体体积。我们采取拟台体公式:即

VQ = 1/6( B0 + b0 + Bm )Ld0 式中:VQ——拟台体体积,m3; B0——坝前断面淤积外貌宽,m; b0——坝前断面淤积底部宽,m; Bm——淤积末端断面淤积外貌宽,m; L——坝前至淤积末端的水平距离,m; d0——坝前最大淤积深,m。 3.2 野外视察记录要求

3.2.1 每个点的地质情况条件,地质灾害特征,应凭据设计书中规定的技能要求和布点的目的进行详细记录和填表。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数据无误、词语准确、字迹工致清楚。

3.2.2 对种种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诱发因素的描述应分清主次。特别是诱发因素 的阐发,应用数据说明。如降雨诱发,应尽量搜集灾害产生前的降雨时间、雨量数据;如人工切坡诱发,应尽搜集开采起始时间、年开采能力、矿石总产量、坑道位置、采矿工艺、采空区面积等资料;如抽、排水诱发,应尽量搜集抽排井孔摆设、抽排时间、抽排水量、抽排前后地下水位及变革等资料。

3.2. 3种种地质灾害的范围分别标准,参照表3—6、 表3—7 、 表3—8

滑坡泥石流范围级别分别标准 表3—6

级别 巨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滑坡(104m3) >1000 100~1000 10~100 <10 泥石流(104m3) >50 20~50 2~20 <2 地裂缝范围分级标准化 表3—7 级别 巨型 大型 范围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20m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10~20-m 中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10m,或长<1km,宽10~型 20m 小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m,或长<1km,宽10m 型

地面塌陷分级标准 表3~8

级别 巨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塌陷面积(KM2) >10 1~10 0.1~1 <0.1 3.2.4 滑坡和斜坡的稳定性分为三级,即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标准见表3~9。土洞稳定性评论标准见表3~10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 表3~9

滑坡要素 稳定性差 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好 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陡且常处于地表径流的冲刷前缘临空,有中断性地滑坡高差小,无地表径流和继之下,有 生长趋势并有季候表径流流经,岩土体较湿,前缘 承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性泉水出露,岩土湿润、饱斜坡坡度在30~450间 燥 水。 滑体平均坡度>400,坡滑体平均坡度在30~滑体平均坡度<面上有多条新生长的滑坡裂400间,坡面上局部有小的300,坡面上无裂缝生长,滑体 缝,其上修建物、植被有新裂缝,其上修建物、植被无其上修建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 新的变形迹象 的变形迹象 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后缘壁 上无擦痕和滑坡明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育,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明显位移迹象,原有的裂后缘 发育 形迹象。 缝已被充填 土洞稳定性定性评价 表3~10

稳土洞顶板埋深(H)土洞发育状定性分或其与宁静临界厚度说明 况 级 比(H/H0) 正在连续扩正在运动的土洞,因促进其扩展的动力因不展 素在连续作用,岂论其埋深多少,都具有塌陷稳定 间歇性地迟的趋势 钝扩展 H<10m或H/H0<根不具备极限平衡条件,具塌陷趋势 休止状态 1.0 本 10m<H<15或根本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当情况条件改变稳定 稳定

1.0<H/H0<1.5 H≥15m或H/H0≥1.5 消亡状态 时可能复生 超稳定平衡状态,复生的可能性很小,一般不具塌陷趋势 一般不会复生 3.2.5 对已进行勘查与治理的地质灾害,应搜集勘查水平、治理步伐、治理效果及效益。 3.2.6 对重要的斜坡变形和地质灾害点,都必须绘出平面图、剖面图,须要时附素描图。并拍摄照片。

3.3 野外视察记录形式

3.3.1 野外视察记录必须按规定的视察表认真填写,要用野外视察记录本作沿途视察记录,并附示意性图件(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和摄象资料等。

3.3.2. 危害或潜在危害属较大级及其以上的地质灾害点必须进行详细视察;对付危害或威胁属一般级者可视具体特征和漫衍位置做控制性定点视察。

3.3.3. 对同一类型的地质灾害,岂论灾害体范围巨细、是单体照旧群体,都应一点一表,不允许在同一灾害体上定两个以上的视察点,也不允许将相邻两个灾害体定一个视察点。同一所在存在几种地质灾害或其情况地质问题时,可以定一点,但应分类填表。

3.3.4. 对付乡、镇及村公所驻地,都应进行视察,如地质灾害漫衍,可不布设视察点,但应作好访问记录;对付一般居民点,只要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危害,均应布设视察点进行视察评价。

附表1 民井视察记录表

野外编号 井口标高(m) 井的位置 井深室内 编号 井名 图幅名称 坐X Y 标 Z 台井 井口直径(m) 井底直径(m) (m) 高度(m) 静L/S 水位埋 深(m) 水距地表水(m) 出水量 m3/d 气温温(0C(0C) ) 建井时间 洗井记录 水位动态 色气味 口味 井壁结构 距污水坑(m) 开采时水位变革 透明度 井的类型 水 样采水取样编 深号 度(m) 地貌特征: 井使用情况 剖面图 地层结构: 含水层: 备注: 视察人: 记录

人: 年 月 日

附表2 泉 水 调 查 记 录

野 外 编 号 室 内 编 号 出露标高 泉 名 座 标 称 图幅名

X: (m) 位置 时 代 含 岩 性 水 厚 度层 产 状 泉的产出状态 天气(阴、晴、 地层岩性 顶 板 底 板 泉的类型 Y:

时 代 四周地形 色 气 味 味 岩 性 水样编号 口 产 状

气 温水 温(?C) (?C) 雨、雪、风) 测定要泉 水 流 领 量 涌 水 (l/s) 量 动态变革 泉水用途 沉淀物及气体身分 工程地质特征 透 明 度

平面及剖面示意图 备 注 照相编号

视察人: 记录

人: 年 月 日

附表3 煤窑(井)视察记录表

窑井名称 实际现设计采矿登建年产量 井采空区开生产能力记面积 位置 井时口坐标 面积拓方法 (万(万间 (Km2) (Km2) t/a) t/a) X: Y: H: 岩厚性 度(m) 根厚度(m) 本顶 顶煤板 直 开埋深(m) 层接顶 采煤顶底板标高煤结层 底 (m) 层 构 板 第直 接底 笼罩四系 底层厚(m) 板 基根 岩 本底 通高高 风方 (m) (m) 回法 采事运 运情面 宽宽 输方 开(m) 输 (m) 法 采技能条开大 长顶板件 采方 (m) 完整性 法 巷 支底护情 鼓现 况 象 水矿井含涌采类最最平文情涌水量 水层水状空区积型 大 小 均 况 时代况 水(m3) 煤层号 类型 巷道采空区平面漫衍图 (m3/d) 矿坑 井筒 采空缝 情区地面 裂 及岩性 矿河道河道河道井与河最大流量最小流量平均流量道距离(m3/d) (m3/d) (m3/d) (m) 视察人 况地质 状况 下陷 停采年限及原因 煤矸石堆 井放体积口(m3) 四矿周 坑水性质 被 视察人 视察时间

附表4 水 库 调 查 记 录 表

编 号 水库名称 称 图幅名 坐 标 建库时间 X: Y: 水库位置 坝 长 (m) 坝顶宽(m) 坝底宽(m) 坝 高 (m) 坝体类型 最 坝前水面宽B0(m) 大 库 容 (m3) 库 岩 性 坡 水库末端水面宽Bm(m) 坝前底部宽b0(m) 平均水体长L(m) 坝前最洪流深d0(m) 汇水面积(Km2) 库 岩 性 坡 岸 度 左 被 侧 水库 淤积 情况 岸 度 植 工右 被 侧 水库程 渗漏 库岸地滑坡 质 库岸问坍塌 题 植 实际库容量用拟台备 体公式 注 VQ = 1/6(B0+b0+Bm)L d0 视察人: 记录

人: 日期:

附表5 滑 坡 调 查 表

名 称 野外编号 地省 县 乡 村 理图幅 老滑坡 名称 滑坡位时间 室内 现代滑坡 X= Y= Z= 编号 置滑坡?崩塌?倾倒? 滑动? 侧向扩离 ?流动 ?滑体?岩质? 碎块石 ?类型 复生 性质 土质 地 层 岩 性 微地貌 地下水类型 地岩产?陡?孔隙水?潜 水?裂隙质 时代 性 状 崖? 陡坡 水 滑况 坡 原环始 境 坡 斜情?缓坡 ?平?承压水?岩溶水?上层带 原 水 坡度斜坡结坡高(m) 坡 形 控滑结构面 (°) 构类型 ?凸形?类

凹形 型 产?平直?

状 平原 滑 坡 基 外 长度宽厚度体积坡度坡面积(m2) (m) 度(m) (m) (m3) (°) 向(°) 形 平 面 形 态 剖 面 形 态 特 ?半园? 矩形 ?舌形 ?不?凸形 ?凹形 ?直线 ?门路 ?复规矩形 合 征 结 岩 性 滑体本 特征 结构 ?可辨条理 ?零乱 构 特 特 滑面形 埋深倾向(°) 倾角(°) 厚度(m) 及滑 态 (m) 征 征 带 特 征 ?节理非常发育 ?结构面走向与坡面平行 ? 结构面倾角小于坡角 ?软弱基座 地质因素 ?透水层下伏隔水层 ?土体/基岩打仗 ?破碎风化岩/基岩打仗? 强/弱风化层界面 地貌 ?斜坡陡峭 ?坡角开挖 ?坡角遭侵蚀 ?超載聚集 因影素 物响理 ?风化 ?大水冲蚀 ?胀缩 ?水位陡降陡落 因 因素 素 人为 ?削坡过陡 ?坡后加載 ?蓄水位降落 ?植被破坏 ?渠塘渗漏 因素 主导 ?暴雨 ?地动 ?工程运动 因素 稳 复?降雨 ?地动 ?风化 滑坡示意剖面图 生 定 ?人工加載 ?开挖坡脚 诱分发 析 因素 ?坡体切割 ?卸荷 ?坡脚冲刷 ?坡脚浸润 ?动水压力 ?暴破振动 目?稳定 ?根本稳定 ?前稳定不稳定 状况 生? 稳定 ?根本稳长趋势定 ? 不稳定 阐发 视察人: 记录

人: 年 月 日

附表6 崩 塌 调 查

名 称 野外编号 室内编号 崩 地 理 位 置 村 省 县 乡 图幅名称 经 度: 纬 度: 斜坡结构类型 地 层 岩 性 微 地 貌 地时 岩 产 ?陡崖 ?陡质情况 代 性 状 坡 塌 环 境 坡坡坡向控制崩塌结构面 高(m) 度(?) (?) 形 ?凸类 形 型 ?凹斜形 坡 产 ?平状 直 ?门路 形 状 锥 形 直高体积径(m) (m) (m3) 矩 形 宽(m) ?门路 坡 征 ? 锥岩堆特形 ? 钜形 体积(m) (m) (m3) 高厚 ?节理非常发育 ?结构面走向与坡面平行 ?结构面倾角小于坡角 响 因 素 地貌因素 ?软弱基座 ?斜坡陡峭 崩塌示意图 影 地质因素 ?坡角遭侵蚀 物 ?风理因素 化? 胀缩 ?削坡过陡 人为因素 ?坡脚开挖 ?曝雨? 主地动 导因素 诱?工程运动 ?曝稳 定 分 析 发因素 雨? 地动 ?风化? 坡脚冲刷 ?坡体切割 ?稳目定? 前稳定根本稳定 状况 ?不稳定 ?稳生定? 长趋势根本稳定 阐发 ?不稳定

视察人: 记录

人: 年 月 日

附表7 泥 石 流 调 查 表

野外 编号 室内 编号 水系 名称 泥石流与主河干系 主河名称 地 理 位 置 图幅名称 X: Y: H: 位于 乡 村( ) °偏向 m 沟口至主河道距离(m) 泥石流沟与主河干系 □左岸 □右岸 泥石流沟主要参数、现状灾害史视察 水动力□ 暴沟口巨石巨类型 雨 □ 冰细(m) 川 □溃φa φb φc 决 □地下水 泥砂补□面蚀 □ 沟岸崩滑 □沟补给区位置 □上游 □中游 □给途径 底再搬运 下游 降雨特H年H年H日H日cp H时HH10H10征 max cp max max 时cp 分钟max 钟cp 沟口 扇形地完整性 扇面冲淤± 生□ 下切 □ 淤(%) 变幅 长趋势 高 扇形地 扇长 扇宽(m) 扩散角(°) (m) 特征 挤压□河形弯曲主流偏 □主流偏移 □主流只在高水位偏移 □大河 主流不偏 地质结□顶沟断层 □过沟断层 □抬升区 □沉降区 □褶地动裂 构 皱 □单斜 度(度) 不良 滑坡 运动水□严重 □中等 □范围 □大 □ 平 轻微 中 □小 地质体 人工运动水□严重 □中等 □范围 □大 □ 弃体 平 轻微 中 □小 情况 自然运动水□严重 □中等 □范围 □大 □ 聚集 平 轻微 中 □小 土地利森灌草缓坡耕地 荒陡坡修建其用 林 丛 地 地 耕地 用地 它 (%) 防治步□类□ 稳栏 □ 排导 □ 避绕 □ 生物工种 伐现状 有 □无 型 监测步□类□ 雨情 □ 泥位 □ 专人值守 伐 有 □无 型 威胁危□ 城镇 □ 村寨 □ 铁路 □ 公路 □ 航运 □ 饮灌渠道貌 □ 水库 □ 害东西 电站 □ 工场 □ 矿山 □ 农田 □ 森林 □ 输电线路 □ 通讯设施 □ 国防设施 威胁人口 威胁资产(万 (人) 元) 泥石流溶重 流量(m3/s) 泥位 特征 (t/m3) (m) 泥石流综合评判 示意图 1.不□严重□中等□4.主沟纵 良地质现轻微□一般 坡(%) 象 2.补给段3.沟口□ 大 □ 中 □ 小 长度比(%) 扇形地 □ 无 5.□强烈上升区 □上升区 □相对稳定区 新结构□沉降区 影响 6.植被笼 7.冲淤变 罩率(%) 幅(m) 8.□土及软岩□软硬相间□风化和节理发育岩性因的硬岩□硬岩 素 9.松散物储量 10.山坡 (104m3/km2) 坡度(°) 11.□V型谷(谷中谷U型谷)□拓宽U型谷□沟槽横断复式断面□平坦型 面 12.松散物 13.流域面 平均厚(m) 积(km2) 14.相 15.堵□严重 □中等 □对高差(m) 塞水平 轻微 □无 68 111111总 分 0 1 2 3 4 5 分 易发□易发 □中水平 等 □不易发 泥石□ 泥流 □ 泥石流 □ 流类型 水石流 生长□ 形成期 □ 生长期 □ 衰退期 □ 阶段 停歇或终止期 防治□ 稳栏 □ 排导 □ 避发起 绕 □ 生物工程 视察人: 记录

人: 年 月 日

附表8 淤地坝(水库) 调 查 记 录 表

野外编号 室内编号 称 名 图幅名称 坐标 X: Y: 位 置 坝长 坝顶 建库 时间 坝高(m) 坝体类型 淤 积 量 (m3) 库 宽(m) 坝底 宽(m) 坝前断面淤积外貌宽B0 坝前至淤积末端的水平(m) 距离L(m) 坝前断面淤积底部宽b0 坝前最大淤积深d0(m) (m) 淤积末端断面淤积外貌宽 汇水面积(万m3) Bm(m) 岩 (m) 库 岩 性 性 岸 岸 坡 坡 度 度 左 右 植 植 被 被 侧 侧 水 坝体现□完整 □较完 实际淤积量用拟台体库 状 整 □冲毁 公式 工备库岸滑 淤程地 坡 注 VQ = 1/6(B0+b0+Bm)积 L d0 库岸坍 质塌 时问题 间 视察人: 记录

人: 日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