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渑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2.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 3.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全文的关系。
4. 懂得遇事要沉着冷静、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要和好?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学生自悟 1. 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划分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4. 再读故事,分析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并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嫉妒、不服气„„)
2.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们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廉颇可是一员猛将,性子直,脾气大,现在他心情还不太好,你们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重点分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 要想让这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老将军心服口服,大家可要先好好地读一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
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1. 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 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a. 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b. 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句子“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
b. 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指名读。(一定)
对比: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赵王;遇事不慌、胆识过人的蔺相如
3. 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 “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反衬:阴险狡诈、贪婪强暴的秦王;聪明机智、洞察人心的蔺相如
4. 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 生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
处。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蔺相如、廉颇)
四、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考的不是廉颇所说的“一张嘴”,那张嘴后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更是一颗忠君爱国之心。猛将廉颇会明白这一点么,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秘。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嘴? 胆识过人、舍生忘死、忠君爱国!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机智勇敢、不畏强权)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画出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句子。 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鼓励生还原出来。(学生写作)
(二)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是1 的延续,1和2是3的起因)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小练笔: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总结: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2、延伸与思考: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