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

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

来源:吉趣旅游网
中国教育史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 鸿都门学 2、 六艺

3、 朱子读书法 4、 三舍法

5、 三纲领、目 6、 生活教育论

二、 简答题

1、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简述韩愈的教育思想。

3、述评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4、简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5、简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6、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特色。

三、论述题

1、试比较中国古代私学和官学的不同。 2、试述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关于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思想)。 3、试述科举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4、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参:

一、名词解释:

1、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由三公推荐入学,其设置、招生、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是专科教育史上看,它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打破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2、六艺: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和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书是读书、写字。数是计数。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3、朱子读书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

4、三舍法: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期间(“熙宁兴学”)制定的太学生升级与出仕的制度。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在太学分立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制定系统的“三舍升补法”。“升补法”的基本原则是德行与经艺并重,私试成绩与公试、舍试成绩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

5、三纲领、目:《大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被称之为“三纲领”。为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步骤,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德观念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

6、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论有以下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论的核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当大众没有之前,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

(陶行知其它教育思想:论普及教育:主张普及教育应该从劳苦大众的生活实际出发。论民主教育:认为民主教育应该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论儿童教育:认为教育不能创造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儿童生长。首先要真正了解儿童;其次,要尊重儿童的,认识和重视儿童的创造力;第三,要儿童。在培养儿童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三、简答题:

1、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a、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b、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具有以下特点:

a、学术自由,表现在: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和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

b、待遇优厚,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 历史意义:

a、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b、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性和创造精神。

c、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d、留给后人的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

2、简述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 (1)、最突出点就在于他作《师说》,提倡尊师重道。

a、教师的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传与古文,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三项基本任务。 b、提出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c、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关于识别与培养人才: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他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为了培养人才,满足封建国家的需要,他要求整顿国学。

(3)、关于学习方法:他认为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还提出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并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3、述评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张之洞是我国清末著名的洋务派教育家,他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劝学篇》中。

所谓“中学”也叫旧学,指的是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在为体的中学中,他基本的主张,在于“明纲”。为了明纲,他特别强调读经的重要意义。读经的目的在于以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加强学生的思想训练。所谓“西学”,张之洞归纳为“西政”和“西艺”两方面,并认为“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关于“中学”和“西学”的关系,他强调“中学”是根本,“西学”是末节,“中学”为主,“西学”是从。只有在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学“西学”。讲“西学”,必先通“中学”;而要存“中学”,又不得不讲“西学”。

“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当时有促进改革的一面,也有阻碍教育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前进的一面。从哲学和方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学的。

第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二“中体西用”仍坚持维护封建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对立面,阻碍维新运动的发展。

第三,从哲学和方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学的。严复对“中体西用”的批驳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两亡。”;

“中体西用”是“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深刻地揭露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错误实质。

4、简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答: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著有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善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是士大夫家庭教育的杰出代表。其家庭教育主要教育思想有: (1)、家庭教育应及早进行,越早越好,甚至从胎教开始。

(2)、家庭教育的关键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很大。 (3)、对子女不可“无教而有爱”,强调教子要严,反对溺爱偏爱。为了教育好孩子,训督乃至体罚是需要的。

(4)、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环境影响包括周围环境和长辈的风范。 (5)、注重家庭教育中对子女技艺的教育。指出父母对儿童学习正确的语言负有重要的责任。

(6)、最后还提出要教育子女有远大志向,要勤奋努力。

5、简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答:蔡元培,中华首任教育总长,辛亥时期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近代中国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1)、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关于普通教育的宗旨,他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认为健全的人格必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2)、以“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为改革方针,对北京大学进行全面改革。

(3)、认为教育应当,提出教育于政党与教会之外的主张。 (4)、倡导“尚自然”、“展个性”,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

6、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特色。

(1)、论幼儿教育:他重视儿童教育,研究总结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去教养儿童。认为家庭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影响极大。 (2)、论活教育:活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将活教育课程分为五类: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活教育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参考。 三、论述题

1、试比较中国古代私学和官学的不同。

答:私学与官学是我国古代的两种重要教育制度。官学早在夏商西周时期即存在。汉代官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私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两汉,孔子起到开辟道路的作用。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重含义:一指私家学术派别,探讨学术,多数侧重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二为教育团体,讲学授徒,而这二者的活动是紧密结合的。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与官学截然不同: 第一,私学与官府分离,是的专门的学术和教育团体;

第二,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寄望他们推行本学派的政治主张,因此各学派弟子的参政意识都较浓。 第三,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属于士的行列。

第四,受教育对象扩大,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吸收平民入学,突破了王族、贵族的,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

第五,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式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师以私人身份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了较广泛的联系,一变官学僵化死板远离实际的学风,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六,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著作,如《学记》、《大学》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这是自由讲学带来的成果。

2、试述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关于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思想)

答:孔子,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在指导封建社会的教育实践,最具权威性。两千年间,其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他在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

(1)、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的传播会影响政治,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有效,强调教育的作用和重要地位;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2)、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赋予平民;

(3)、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4)、教育内容方面,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学内容,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伦理道德教育的科目中,孔子最重视诗、礼、乐。强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生,而不是崇拜神灵。

(5)、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自省自克,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

(6)、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专长,造就各类人才;首倡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学习;强调学思行结合,鼓励学生努力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作,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必须要有乐学、好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7)、树立教师的典范,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8)、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通过讲学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9)、重视历史文献的继承和整理研究,编辑《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3、试述科举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达1300余年,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变化。 (1)、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2)、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步骤是: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3)、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4)、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进入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举制在社会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对当时的官僚政治、文化教育和士人生活都有重大影响。清末科举制盛极而衰,走向穷途末路。1905年清廷废止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科举取士满足了封建君主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2)、科举制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比较公正、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互为依存,其关系即养士与取士、育才与选才的关系。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比较一致,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4)、科举制的流弊主要有:国家只重科举考试,忽视学校教育;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表面公平,实际录取标准仍以权势门第为转移;由于科举指挥棒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5)、中国科举制对世界东西方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东亚,日本、朝鲜等国曾仿行科举制;在西方,法、英、美等国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中国成了考试的故乡,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4.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1)“生活教育”实践:陶行知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人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1923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发起组织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2)晓庄学校:为中华教育改进社创办的新型学校,原名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3月15日在南京晓庄创立,陶行知任校长。办学宗旨是“要造就好的乡村教师去办理好的乡村学校”,通过改造乡村教育进而改造农村。目标是“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是“改造

乡村生活的灵魂”。晓庄办学的理论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叫做生活法,即“教学做合一”;

(3)山海工学团:1932年他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工学团即是一种以贫苦大众为教育对象,采用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组织;

(4)“小先生制”:即把失学儿童组织起来,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办法; (5)育才学校:1939年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凤凰山古圣寺创办的一所难童学校,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因材施教,培育人材幼苗,为抗战建国培养\"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即知即传的小先生;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

(6)“生活教育”理论体系:1)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直接影响于杜威教育思想,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实际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虽然将教育与生活等同起来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系统知识的传授,但是对于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有进步意义;其内涵在于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3)社会即学校,不同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主张改造传统学校,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扩大了学校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被传统教育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渗透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4)“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包括①要求“在劳力上劳心”;②是因为“行是知之始”;③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④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5)生活课程论,就是“教学做合一”在课程上的反映,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为目的,主张①把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做的工具,过什么样的生活就用什么书;②用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来代替以文字为主的传统教科书;③把社会的需要及能力、个人发展的需要及能力和生活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的依据;6)生活教育的六个特点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