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佤族的药食同源文化

佤族的药食同源文化

来源:吉趣旅游网
2005年9月

  

第22卷第5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Vol.22,No.5Sept.2005

【民族社会学】

佤族的药食同源文化

龙 鳞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031)

摘 要:佤族医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特色,在其医药文化中,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药食同源,药和食相伴相生。在饮食结构中,强调药物的功能;而在药物的功能中,注重食物的药用特性。

关键词:佤族;药食同源;医药文化

【中图分类号】R2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2005)05-0100-03

  从大量的民族志材料看,药食同源是人类医药文化中普遍经历过的阶段和重要特征,在今天很多

民族中还有保留。汉族的中医学中也具有鲜明的药食同源文化特征。佤族的药食同源文化,不仅作为一种远古的历史记忆,传承于他们的口承文学中,而且迄今为止,还保留着许多独具特色的食谱药方。研究佤族的药食同源文化,不仅有助于探寻人类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还有助于丰富、发掘民族医药文化。

一、佤族的药食同源文化特色

佤族的药食同源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食物疗法既有用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也有用于治疗急慢性疾病的,涉及内、儿、外、妇、眼、五官、肛肠、骨伤等诸科疾患,且普及率极高,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应用。平时食用家禽家畜配用中草药,逢年过节炖鸡煮鸭也加入中草药,故在佤乡有“九药不如一补”的说法。“一补”即食补。佤族食物疗法首先强调以脏补脏,认为禽畜的内脏或肌肉与人体相应的内脏或组织有特殊的补益关系,所以治疗四肢关节病痛的药物多配用猪蹄,治头痛病的药物多配用猪或羊脑,治疗胃脘痛的药物则加猪肚。此外,佤族地区许多常见的或特异的食物、水果,同时也具有药用价值,或生食、或炒食、或加水服,多具清热解暑、消炎除毒的功效。

嚼槟榔是沧源佤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俗。嚼槟榔可起到杀菌消毒、消食、健胃、固齿的作用。佤族妇女在纺织、下田、赶街时无时不在咀嚼。李时珍在《本草纲木》中曾记载过槟榔的药用

【收稿日期】2004-11-30

价值:“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

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醒顿解……,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

水酒是佤族喜爱的饮品,由自己酿制,为家家户户必备之物。水酒作为饮料在佤族酒文化中已历千年,用于食疗亦有近百年历史。其生津止渴,健脾消肿,强肾利尿,舒筋活络,助消化的作用,凡饮过者皆有体验。如果把啤酒喻为液体面包较为恰当的话,那么纯粗粮酿制的水酒,则比啤酒更价廉味美和大众化。佤族的水酒原料主要是小红米、荞米、高粱、玉米等杂粮掺糯米酿制而成。这些杂粮里含丰富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糖类,其营养之丰富、对人体营养的供应量,为其他酒类所不及,并且用以酿制水酒酒曲的草药就有十几种之多。这样酿出来的酒不仅沁脾爽口,营养丰富,且能健身益智,是佤族男女老少皆宜的健身饮料。饮后,有解渴、助消化、爽身和消除疲劳的感觉。经常饮用水酒,则有减少疾病和增强抵抗力的功能。在佤族中,很少有糖尿病、冠心病、脑血栓、心肌梗塞和胆囊炎等病发生。由于酿制水酒的原料是谷类杂粮,故所含植物蛋白、脂肪和淀粉、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充分发挥对机体的调节健身作用。同时,对脾虚水肿、四肢水肿、淋症小便不利、急性肠炎脱水等病症有显著的辅助食疗功效。据记载,20世纪40年代初,沧源佤山岩帅、班奈、单甲等地曾暴发上吐下泻疫病,送鬼用药无

【作者简介】龙鳞(1973-),女,云南沧源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00—第5期                龙 鳞:佤族的药食同源文化

效,死亡众多,最后草医用水酒煮子果根频繁服用百日治愈了部分患者,现尚有健在者。

鸡肉烂饭是佤族最喜爱的佳肴,佤语称“迈雅”。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之为“以熟肉共米而食”习俗。鸡肉烂饭的原料通常是用一只一公斤左右,未下过蛋的母鸡(忌用白鸡招待客人),作料有大蒜、薄荷、生姜、辣椒、草果、葱、花椒、茴香、辣蓼、野芫荽等。大蒜性味为辣、辛、温,可以抗菌消炎,燥湿杀虫,可治疗疟疾、痢疾。薄荷清凉解潮。生姜性味为辛、辣、热,可以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可治疗风寒感冒、心腹冷痛,呕吐、痰饮。辣椒有调味和散发潮湿双重功能。草果可以通气。葱性味辛、温,可以祛风发汗,解毒消肿,活血散瘀,可治疗感冒风寒、头痛。茴香、辣蓼性味辛、酸、温,可止泻止痢,除湿消肿、杀虫,可治疗肠胃炎、痢疾。野芫荽性味辛、温、微苦,可理气止痛、温中和胃,可治疗感冒头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鸡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由此可看出,佤族的鸡肉烂饭可以看作是名副其实的药膳。鸡肉烂饭可谓佤族同胞待客必备之美味佳肴。故有“鸡肉烂饭加水酒,佤族待客历千秋;健身醒神又可口,醇香滋味永不消”的佳句流传于世。无病食之养生健体,增强脏腑功能,不愧为延年益寿之保健佳品。同时,对病后体虚、手术后恢复期、贫血、脾虚纳呆、血虚抽筋以及消化道溃疡等病证确是很有效的食疗康复方。

苦瓜、刺五加、苦凉菜等苦味植物也是佤族喜欢的食物。佤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对这些菜食的传统烹调方法。通常用开水微煮后,捞出加蒜泥、辣椒、食盐等凉拌食之,入口微苦而又余甘隽永,别具风味。采食这些苦味菜的时间多在炎夏时节,这是由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体生理需要决定的。科学认为“五味”中的“苦味”是保护人体不受有害物质危害的信号。佤族地区全年气温比较高,在炎热的气候中,人体脾胃功能较差,食欲不振。食用苦味菜可治疗上述症状。科学研究发现,苦味食品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苦味质、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祛暑,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作用。近年来还发现其具有抗癌作用。

小豆三桠苦粥也是佤族喜食的一道药膳。原料用小豆、米、三桠苦,先用冷水煮小豆至熟,再加米熬成稀粥后,放三桠苦叶以及适量食油、锅盐、大蒜、香椒等,煮开片刻即可服食。夏季用绿豆,

冬季用红豆,亦可加用黄豆。本方以小豆为主,取其健脾渗湿、宽中行气、清热解毒(绿豆)、补肾益髓(红豆)的功效,加三桠苦叶生津开胃、理气止痛、消炎凉血,豆米共熬,粥糜之状既易消化吸收,又畅达胃气,增加气力,可获相得益彰之功。实为阴虚型体质之康复方,又是胃阴不足型胃炎与消化道溃疡的辅助食疗,对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头昏不适等季节性变换反应有效。故有诗赞曰:“小豆与米共熬粥,妙佐调料三桠苦,先苦后甜加味酥,养胃解暑增力著。”据载,自“烹谷为粥”发明数千年来,粥已被公认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着各民族的生活、医疗实践,将豆米共煮,酌加一定佐药,其健体祛病、健体延寿作用更明显。从生物营养学而言,豆米煎熬成稀粥,其丰富的淀粉粒分解得既充分又柔滑,易于消化吸收。而豆类含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维生素、微量元素、胆固醇、脂肪和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植物蛋白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卵磷脂肪抗脑细胞衰老,植物胆固醇可抑制血脂沉积,纤维素能减少胃肠粘膜刺激等功效,因此本粥实为强体健身,利于胃肠道及心血管疾病的保健食疗佳品。三桠苦,系芸香料三桠苦,又名小黄散(佤语称得军考),佤族人民对本品的认识和运用历史悠久,除上述熬粥食用外,还取其抗炎、生津、解毒、健胃作用,泡水代茶饮,防治流感、扁桃腺炎、咽喉炎以及暑热纳呆;配野芝麻煎服治黄疸;与九里光同煎外浴治风热型湿疹、荨麻疹;取其根具燥湿止痛之功,治疗热痹;浓煎,含漱可以除口臭等等。

二、佤族药食同源的价值

1.佤族药食同源与中华民族医药文化一脉相传

药食同源,药食同根。食物疗法是中华民族医药的一种文化现象。传说中“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反映了药物知识是人类在大自然中寻找食物的“尝”的过程中发现和积累起来的。药食同源,反映了早期的药物实际就是日常的食物,后来的药物实际上是从食物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在中国,医家素有“药食同源”之说。我国第一部医典《黄帝内经》中早就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早在元代,统治者对于食物疗法就比较重视。“世相即位,立尚

—10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食尚药二局”[2]。各局设提点,主管皇帝的饮食、医疗。由于尚食、尚药两局在皇帝药膳方面经常发生联系,因而在至元二十年(公元13年),“省并尚药局为尚食局,别置生料库”。省并后的尚

食局实际上变成了皇帝药膳配制和管理机关。附属的生料库则是尚食局配制药膳所用原材料的保管部门。在尚食局中专门设有饮膳太医,专门负责研究药膳祛病、保健身体等。

现代《中国烹饪辞典》是这样说医食同源的:“饮食是人体养生的物质基础,饮食还可以医治某些疾病;而饮食不当又可导致疾病。这种食中有医,医中有食的密切关系,就构成了医食同源说。在古代的医事制度上,还有专门的食医分科。”[4]在医药学的传统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但至今,以食当药的做法仍在许多地方存在。

佤族的药食同源文化受汉族的影响颇深,“礼失而求诸于野”,研究佤族的药食同源文化,有助于深化对中华传统医学发生、发展作用机理的认识,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汉族医学与其他民族医学的关系,促进中华传统医学的继承与发展。

2.促进当地民族健康状况的改善

近年来,医学家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对传统食疗作了大量深入、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结果。经研究发现,许多天然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和增强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氧脂质产生,消除或减轻自由基对肌体的损害等功效,对抗衰延寿起到很好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21参考文献:

[1]梁玉虹.云南药膳[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1.

[2]徐嘉生.中国食疗养生秘诀[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3.

[3]

世纪养生保健将成为人们向往和研究的热点,传统的食疗学也一定会与时俱进,更加发扬光大。今天,现代人的饮食已开始迈向“绿色饮食”的新里程。

佤族的许多天然食物本身就是药材,对于防病和治病都有各自的功效,是养身祛病的上佳选择。在佤族地区,一些现代社会普遍流行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发病率很低,百岁老人较多,这与他们的传统食俗如喜欢喝茶、饮水酒、嚼槟榔、吃鸡肉烂饭等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3.符合现代人返璞归真的生态理念

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悄然兴起进食“健康自然食物”。人们认为,食用那些未经加工的纯天然食物,可以控制体重、强身美容,因而“自然食物餐厅”便应运而生。这种餐厅经营的都是低热量、高营养的天然食物,菜肴原料都是从自然植物中挑选,烹调用油是未经过特殊加工处理的橄榄油和玉米油,也不含任何添加剂。现在大家提倡的绿色天然食品、无污染食物、山野菜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人类渴望回归大自然的心情。我国已提出食品发展方向是“天然营养,回归自然”,并且已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因此粗粮身价百倍,野菜受到欢迎,许多地方办起了野菜培植基地和加工厂,绿色食品成了时代的宠儿。

佤族药食同源文化是一种合乎生态和返璞归真的文化,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度依恋的文化。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文化的内涵及机理,对于现代人返璞归真的生态理念确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党毅.中医营养食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4]施枸.中国食疗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3.

OntheHomologousCultureofMedicineandFoodoftheWaNationality

LONGLin

(YunnanInstituteofEthnicStudies,Y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Kunming650031,China)

Abstract:ThemedicalcultureoftheWaNationalityhasalonghistoryandtypicalethnictraits,ofwhichoneisthehomologyofmedicineandfood.AsfortheWadiets,theypayattentiontothemedicaleffects,whileintheirmedicines,theysetgreatstorebythemedicaleffectsoffood.

Keywords:WaNationality;homologyofmedicineandfood;medicalculture

(责任编辑 杨镇圭)

—1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