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洛阳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要点

洛阳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要点

来源:吉趣旅游网
洛阳市旅游业发展情况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地处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因位居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北扼黄河,南望伏牛,东镇虎牢,西据崤函。\"山河拱戴,形胜甲于天下\",自古有\"天下之中\"之称。辖偃师、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吉利六城市区。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0万,市区人口151万。近年来,洛阳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为帝王之州、华夏文明发祥之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

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夏代,大禹之孙太康便在洛阳偃师的二里头建都,取名斟鄩。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都城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都\"。周武王灭商之后,在洛阳营建国都。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中国等,所以\"中国\"这一名称最早便是特指\"洛阳\"。\"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自汉魏以后,洛阳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在不同时期曾数度名列世界大都会之首。从商周到隋唐,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往来。

辉煌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道教创始于洛阳,儒教兴盛于洛阳,佛教首传于洛阳,理学根植于洛阳。

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诞生于洛阳,这些都在推动中国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洛阳的历史名人灿若群星。老子长期任职周朝的守藏室之吏,写出了全世界有重大影响的《道德经》。班固的《汉书》、郦道元的《水经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许慎的《说文解字》……这些鸿篇巨制和科学成就,无一不得益于洛阳这块丰厚的文化沃土。东汉皇家官办的洛阳太学,曾经创下了莘莘学子逾3万人的世界记录。西晋左思的《三都赋》脍炙人口,誉满京师,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书画家蔡邕、颜真卿、张旭、吴道子等,或出生于此、成长于此;或拜师于此、游学于此;或奉职于此、成名于此,皆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留下了无尽的千古绝唱和感人故事。

洛阳文物遗存十分丰富。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32处,其他重要文物遗存400余处,出土馆藏文物40多万件。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大遗址保护计划纳要》中,将洛阳片区确定为全国四大文化片区之一。洛阳拥有举世闻名的\"五大都城遗址\",按时代序列依次为:夏都斟鄩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这五大都城遗址,历史久远,气势恢弘,文物众多,建筑艺术精美绝伦。

105位皇帝在洛阳执掌国家大权,而且死后大都埋葬于此,塞北商贾、江南才子更是趋之若鹜,云集洛阳,死后亦魂归这块风水宝地,于是,便有了\"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古谚,致使邙岭冢头鳞次栉比,\"无卧牛之地\"。 二、山川秀丽、风光迷人

洛阳群山环抱,河流众多,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自然造化鬼斧神工,人文胜迹驰名中外。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A级景区数量达到26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4家、3A级景区10家、2A级景区1家,位居全国各旅游城市前列。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文资源和在国内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旅游资源共14类69处。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映生辉,使旅游业成为洛

阳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目前,洛阳已成为全国黄金旅游城市、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热点城市。

古有\"洛阳八大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洛浦秋风、天津晓月、铜驼暮雨、平泉朝游、邙山晚眺;\"洛阳八小景\",东城桃李、西苑池塘、石林雪霁、廛壑朱樱、午桥碧草、伊沼荷香、关林翠柏、龙池金鱼。如今,多数景色美丽依旧,是人们休闲、观赏、娱乐的好去处。古景换新貌,新景次第出,洛阳处处美丽如画,人在其中醉若仙游。

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洛阳市围绕\"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的城市品牌形象,整合旅游产品,逐步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着力建设\"历史文化之都\"、\"休闲度假之都\"和\"国际性旅游城市\",形成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天子驾六\"博物馆、南部生态旅游区、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伏牛山滑雪场、高山牡丹园、《河洛风》舞蹈诗及《武皇十万宫廷乐舞》等\"八大精品\";历史文化板块、生态山水板块、节会板块、牡丹观赏板块、工农业游板块、都市风光板块、温泉休闲板块、旅游年票板块等\"八大板块\"。通过节会拉动,使洛阳春有牡丹花会,夏有小浪底观瀑节,秋有河洛文化旅游节,冬有伏牛山滑雪节,实现了洛阳旅游全年无淡季。

以\"老三篇\"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为代表的一批文物古迹享誉海内外。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营造时间400余年。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雕刻精美,仪态万方,堪称中国和世界雕塑艺术的典范。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永恒的微笑,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

白马寺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佛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白马寺素有\"释源\"、\"祖庭\"之称,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关林是中国武圣关羽的颅冢,因安葬三国名将关羽首级而闻名天下。在中国三大关庙中是惟一一个集\"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关帝庙。

洛阳邙山陵墓群北邙陵墓区,汇集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6个朝代的帝王陵和陪葬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位于邙山陵墓区的古墓博物馆,是一座以陈列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特色博物馆,堪称国之瑰宝。洛阳博物馆、东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千唐志斋博物馆、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以及龙马负图寺、洛出书碑、周公庙、王铎故里、二程故里、李贺故里、玄奘故里、范仲淹墓、二程墓等人文胜迹闻名四海,成为海外游子的心灵栖息之所和寻根问祖的一方圣地。

黄河小浪底、洛浦公园、南部伏牛山生态旅游区等\"新三篇\"后来居上,渐成规模。小浪底大坝、八里峡等4片、13个景区、113个景点、300平方公里水面组成的黄河小浪底游览区,湖光山色,千岛星布,成为领略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绝佳去处。小浪底水库和伊水上的陆浑水库、洛河上的故县水库遥相生辉,形成了\"三水锁库,三湖镜天\"的美景奇观。

洛河是洛阳的母亲河,\"河图洛书\"的动人传说以及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植脍炙人口的《洛神赋》,给洛河平添了一丝风雅与神韵。如今,洛水变得更清了,两岸变得更美了。洛浦公园横跨洛河南北,纵贯东西五个城区,全长18公里,总面积900多万平方米,由上阳宫、同乐园、华林园、洛神赋和滨河游园五大园区组成,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开放式公园,从空中俯视,苑若一条斑谰飘逸的彩带,为城市增添了几多风韵、几多妩媚。

在河洛盆地绵延无际的伏牛山深处,依次分布着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人间仙境\"白云山、\"北国水乡\"重渡沟、\"北国第一洞\"鸡冠洞、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黄河湿地,以及奇石突兀、清水长流的天池山,风光如画、景色优美的西泰山,石瀑天挂、翠竹送香的神灵寨,层峦叠嶂、奇景荟萃的龙峪湾,气候宜人、风景独特的养子沟和山势险秀、香火不断的老君山等,天赐美景,如诗如画,陶醉其中,令人流连忘返。 三、牡丹花城,国色故里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品格高洁,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象征着中华民族泱

泱大国的风范。洛阳牡丹的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洛阳牡丹花朵硕大,艳冠群芳,品种繁多,花色奇艳。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1000多个品种。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万人空巷,竞睹牡丹倩姿芳容。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状若皇冠的魏紫、瓣如着腊的姚黄、素洁无暇的白雪塔、光彩照人的粉二乔、高雅华贵的黑牡丹、绝俗超凡的醉杨妃……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千娇百媚,争奇斗艳。

武则天皇帝与牡丹的传说,给洛阳牡丹赋予了独特的传奇色彩。相传武则天在首都长安时,一日大雪纷飞,寒气逼人,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谁知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于来年春天反而开得更加茂盛。因此,牡丹遂有\"劲骨刚身\"、\"焦骨牡丹\"之赞誉。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人自古以来就爱牡丹、种牡丹、赏牡丹,对牡丹情有独钟,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牡丹文化。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咏洛阳牡丹的诗词达3000余首。从1983年起,洛阳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洛阳牡丹花会\"声名远播,现已跻身于全国四大节会之列。如今,洛阳专门从事牡丹绘画的画家已达3000多人,形成了牡丹画家群。牡丹石、牡丹剪纸、牡丹玉雕、牡丹刺绣、牡丹酒、牡丹茶、牡丹饼、牡丹发饰等牡丹系列产品比比皆是。《千枚牡丹》个性化邮票、牡丹书市、牡丹婚典、牡丹摄影绘画展、盛唐歌舞《千年牡丹情》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洛阳宫灯、黄河澄泥砚、仿古青铜器、唐三彩、洛阳牡丹栽培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洛阳这座牡丹花城增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和诗意般的生活情调。

\"天下有九福,洛阳为花福\"。洛阳人巧借牡丹商机,大力发展牡丹产业。目前洛阳牡丹品种达1000多个,种植和观赏面积达3万多亩,总株数6000万余株,形成了两个万亩牡丹产业带。建立催花牡丹基地30余个,面积6000余亩,年上市催花牡丹近30万盆。拥有国内惟一的国家级牡丹观赏园和基因库,是当

今世界上牡丹品种最全、花色最好、培植技术最先进的城市之一。洛阳牡丹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40多项,获中国花卉博览会金奖20个。目前牡丹年产值10亿多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以及日本、美国、荷兰、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洛阳自古为\"十省通衢\",处于中国东西贯通、南北过渡的居中地带,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交通四通八达,陇海、焦枝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连(云港)霍(尔果斯)、二(连浩特)广(州)、少(林寺)洛(阳)三条高速公路和207、310、311、312国道纵横交错。洛阳飞机场是国内净空条件最好的二级机场,开辟有洛阳至香港、北京、上海、大连、成都、重庆、广州、昆明、青岛等城市的十多条国际国内航线。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洛阳在中原城市群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被定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副中心城市、著名旅游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洛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市、科教强市、旅游强市\"和\"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以建设最佳人居环境、最佳发展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佳旅游环境城市为载体,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壮大工业和旅游业产业优势,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开展双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洛阳。 五、旅游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旅游强市\"战略,旅游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近几年来,洛阳旅游各项接待指标快速递增,特别是入境游客实现了跨越。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4567万人次,同比增长14.1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0.79万人次,同比增长17.52%;接待国内旅游

人数4536万人次,同比增长14.08%;旅游总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5.26%。其中旅游创汇9729万美元,同比增长17.16%;国内旅游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15.04%。目前,全市有旅行社8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1家,国家爱注册导游员2600人;星级饭店61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9家,三星级29家,二星级20家,一星级1家; A级景区26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4家、3A级景区10家、2A级景区1家;旅游车船公司12家,车辆550台、游船80艘;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经销企业500家,旅游商品39大类、2000多个品种;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人,间接从业人员30万人。

(二)旅游品牌进一步形成。立足市场需求和自身特色,洛阳不断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力度,在打造龙门石窟、白马寺佛、伏牛山生态旅、黄河小浪底旅游风景区、牡丹观赏旅游区等精品旅游区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以展示皇家宫廷艺术为主题的《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和展示洛阳厚重历史和现代风貌的《河洛风》大型舞蹈诗。2007年,组建了龙门、汉魏故城、隋唐城遗址、西霞院等4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这4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涵盖了洛阳市文化、文物、旅游方面最具成长性的旅游资源,充分采用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广泛对外开展招商引资,开发高质量的旅游、餐饮、娱乐、休闲产品,形成洛阳新的文化旅游产业圈。龙门石窟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荣获全国文明景区,全国首批5A级景区。洛阳牡丹花会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黛眉山、伏牛山荣膺世界地质公园,栾川、新安、嵩县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经过发展,我市目前形成了以十三朝古都和龙门、关林、白马寺、天子驾六为主线的历史文化游,以伏牛山生态度假区、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为主的生态游,以春有牡丹花会、夏有小浪底观瀑节、秋有河洛文化旅游节、冬有伏牛山滑雪节的四季节会游,以牡丹花为主的牡丹文化游,以十大厂矿和郊县农业观光园为主的工农业文化游,以洛浦公园、新区建设为主的都市风光游,以龙门温泉、九龙山温泉为主的休闲康体游产品,以服务市民发行旅游年票的本地游等八大旅游板块。

(三)城市旅游功能日臻完善。从\"十五\"时期开始,洛阳以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为基本格调,以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为重点,拉开了\"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应发展\"的城市建设序幕。相继建成了龙门山、周山、上清宫、小浪底森

林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洛浦公园,邙山万亩牡丹产业带以及牡丹广场、东周王城广场、青年宫广场、亚世广场等城市景观,洛阳新区体育中心、歌剧院、开阳湖彩色音乐喷泉、沿洛河百栋高层建筑等标志性工程,已经成为洛阳的著名景观。一个道路纵横、高楼林立、清水环绕、绿树成荫的现代化生态城区轮廓已经形成,目前,洛阳城区绿地面积549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5.6%,绿地率达38%,人均公共绿地达12.1%平方米,全市森林面积达684万亩。作为中西部地区极为罕见的富水城市,北有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南有陆浑水库、故县水库,伊、洛、瀍、涧四条河流穿城而过,洛河水面形成4级万亩蓄水面积,\"一城山色半城水\",\"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间\"。 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的城市已成为洛阳最大的旅游景观,吸引着八方游人纷至沓来。 (四)旅游促销成效明显。为有效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我们采取\"政府财政拨一部分,景区门票挤一部分,年票收入提一部分\"的方式进行旅游宣传促销。通过以奖代补、政府出资组织、企业组团参加,与文化、体育、招商、商务、房地产等产业结合等多种方式,调动县(市)区、市直各部门、旅游企业宣传促销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和企业互动,合力宣传促销的良好局面。按照\"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和\"高上去做好主流媒体宣传、低下来抓好客源市场开发\"的总体思路,打造\"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的主题形象,扩大旅游客源市场。一是加强主流媒体宣传。重点抓\"大台、大报、大网\"宣传。围绕每年牡丹花会,设计制作旅游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精品栏目黄金时段连续播放;在《中国旅游报》连续刊发整版广告;与新浪、中国旅游网、中国通用旅游网等门户网站合作,开展宣传活动。二是会展宣传。推出香港-洛阳旅游年活动、举办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洛阳分会场、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的分会场、中外旅行商洽谈会、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旅游小姐巡游、旅游商品博览订货会等系列重大活动。三是组团赴重点客源城市宣传。每年牡丹花会前,组成洛阳旅游推介团,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武汉、南京等重点客源地促销。四是积极与旅游企业联合。与国旅、青旅、中旅、康辉和神舟等五大旅行社总社和各省直主要国际旅行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邀请境内外旅行商来洛考察,开拓客源市场。五是加强境外宣传。制作了洛阳旅游宣传光盘、《闻香识洛

阳》外文版手册,向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投放。近几年来,赴英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十余个国家宣传促销,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旅游形象。 (五)旅游年票构建和谐。近年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莫让一张门票挡住群众旅游的脚步\",\"不要将目光单纯盯在门票收入上\"。作为著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旅游资源丰富,景区基本建设投入巨大,老百姓为之付出很多。能否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让改革开放和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市民群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同时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一直是洛阳市委市政府思考和关注的课题。在广泛考察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洛阳市政府批准《洛阳旅游年票发行和实施方案》2006年7月1日正式实施。年票售价60元,发行对象包含城市及县(市、区)常住居民、在洛大中专学生和长期在洛工作的外地人员。本人不限次数使用。目前使用年票可游览30个旅游景区,包括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天子驾六博物馆等知名景区。这些景区平时门票合计600多元,使用年票游一家景点平均花费仅3元。目前,全市年票销售点达140多个,年票发行40万余张,持年票进入景区游览的游客近300万人次。\"民心工程走进千家万户,旅游年票提升市民生活\"。年票发行以来,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带动了餐饮、交通、住宿、购物等相关行业发展。广大市民纷纷称赞旅游年票是市委、市政府为群众办的一件实事、好事,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不少人除了给自己办理年票外,还将年票作为表达情感的礼物,送给自己的父母、亲戚和朋友,还有不少家庭全家来办理年票,不少单位还把旅游年票作为福利为职工办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洛阳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梦恕来信称赞:\"通过60元年票,体现了洛阳市委、市政府对市民的关心和应负的责任\"。旅游年票引起了省内外许多城市和各级媒体的关注,有 70多个城市学习考察, 30余家媒体予以报道。 (六)旅游服务持续提升。按照\"让每一位游客都受到尊重,让每一位游客都受到感动,让每一位游客都有满意收获\"的目标,下力气抓好旅游服务。一是完善旅游法规。出台《洛阳市旅游条例》、《洛阳市一日游管理办法》、《洛阳市导游员管理办法》等多部旅游法律法规,依法规范企业行为。二是建章立制。完善了多部门联合执法制度、旅游行风评议制度、旅行社信誉档案和导游员网上

公示制度、旅游企业动态管理制度等多项配套制度措施。三是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景区、饭店、旅行社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照落实各项标准。推行国际质量体系、环保体系认证。目前,市内主要星级饭店和旅行社通过了ISO9000体系论证,大部分酒店和景区通过ISO14000环保体系论证。四是加强技能培训。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依法推行旅游行业持证上岗、在岗轮训、岗前培训。开展导游员大赛、星级饭店技能大赛等岗位练兵活动。五是引导自治自律。成立了洛阳旅游协会和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车船、旅游商品五个分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约束作用。六是开展旅游服务提升行动。集中时段,定期对全市旅游服务质量进行整治。学习先进经验,通过专家暗访、代表评议、自我查摆,对存在问题分类梳理,有针对地改进提高。

现代奥运具有多元价值,它对主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给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乔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2000年悉尼奥运给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斯州带来了63亿美元的收益。据著名投资机构高盛证券的分析,北京申办成功后,从2002年起到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额外增加0.3%。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大大提速。

一、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新世纪的前10年中国经济仍将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奥运会作为工业化时代最有效的营销媒介,它对加速主办国工业化进程,促进该国经济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很有代表性地说明了奥运会对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的国家经济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在拉动举办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办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无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

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从主办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的影响往往比有形的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新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将处在以结构调整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仅要继续扩大经济总量,更要解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与发展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增长与就业困难的矛盾以及“入世”、经济全球化对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的要求等。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提升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主办奥运会是最佳、最典型的方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从申办开始到奥运会结束,至少能在10年的时间内让全民普遍关注。以北京为例,从1999年北京奥申委正式成立到2008年奥运会圆满结束,这10年将会出现前期的“人人盼奥运”和后期的“人人都是东道主,全民支持办奥运”的祥和局面,而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主办奥运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基本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一体制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在主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不断完善。扩大市场开放度除了市场主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推动之外,政府利用重大事件来有意识地推动这一进程尤为重要。主办奥运会即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首先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事件。主办国的政府、组织和企业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因此从申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这样的操作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其次,现代奥运会投资巨大,一般来说,主办夏季奥运会用于赛事的直接投资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间接投资加起来会超过几百亿美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办奥运会投资会更大。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总投资将会达到1323亿元。这样大的投资规模对国内外企业都有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奥运工程都要求有一流的设计水平、一流的工艺和施工水平以及很高的科技含量,因此在工程的招投标管理中绝不能搞地方保护主

义,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最后,承办奥运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和有活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所以,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3、有利于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能更好地带动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

现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除了企业自身要有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产品,还需要企业所属国在国际上有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就是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实际上是需要国家这一大品牌支撑的。主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打造“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成为西方阵营竭力遏制和打压的对象,在以美英为首的西方主流媒体中,对中国的正面报导并不多,中国通过申办和主办奥运会,将使西方媒体不得不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持续关注中国,并给予更多正面和客观的报导。这种长周期、高频率的报导,对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树立“国家品牌”都有重要作用。国家盛,企业兴。国家这一大品牌打响了,企业的小品牌才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才会更具国际影响力。另外,承办奥运会还能使本国企业借助奥林匹克市场营销计划宣传、推广企业形象和品牌,以悉尼奥运会为例,本届奥运会共有106家企业成为各类赞助商,其中TOP赞助商24家澳大利亚公司13家,支持商18家。一般产品供应商40家,体育产品供应商24家,其中绝大部分为本国公司。这些企业借助奥运会的巨大传播力使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具有了国际影响。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国内的众多企业就可以借助奥运会来推进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跃升。

二、2008年奥运会对首都经济的影响

承办奥运会的经济价值集中反映在主办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上。2008年奥运会对首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主办奥运会将给首都经济在新世纪初叶高速增长提供“核动力”

近年来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首都经济已初步成形,并表现出较大的增长潜力。但是,由于首都经济特殊的产业结构,它的持续高速增长对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城市所具有的国际形象、声誉和影响力有非常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首都经济越发展它就越会遇到基础条件和软环境的硬约束。而要消除这种制约,一方面要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举办一系列重大活动来提高北京的国际影响和声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和地区经济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举办奥运会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最佳的一箭双雕的办法。它既可以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又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北京的国际影响力。所以,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也就获得了推动首都经济在新世纪持续高速增长的“核动力”。

承办奥运会为什么能给首都经济增长提供“核动力”呢?这是因为奥运会能有效地带动主办城市和地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当前在拉动我国GDP增长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三要素中,资金的贡献率是最大的。这就是说分析北京地区未来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关键是看该地区在未来的投资规模,尤其是从北京地区之外流入的资金总量的大小。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预计总投资额将达到160亿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323亿元,其中组委会预算支出约为16-18亿美元,非组委会预算支出(与承办有关的基本建设支出)约为142-144亿美元。从资金来源看,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收入给组委会的分成约为10-13亿美元(悉尼组委会为11亿美元),组委会市场开发收入约为6-8亿美元(悉尼为7亿美元),基本建设投入的140多亿美元,主要由中央财政、市财政和国内外企业投入,如果把基本建设投入的50%算作是北京市财政的投入,那么承办2008年奥运会将给北京带来90亿美元的新增投资(从北京地区之外流入的资金),约合人民币745亿元。这笔巨额的新增投资,再加上该投资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将成为牵引首都经济高速增长的助推器。

从刺激消费需求看,奥运会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显著。首先745亿元的新增投资将主要用于购买北京地区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大规模的集团购买将对北京地区很多行业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消费形成刺激,其中对建筑、交通、邮电、通讯、旅游、餐饮等行业的拉动作用会更大。其次奥运会是一个动态的、极具号召力的“人文旅游品牌”,承办国和地区可以利用这一“品牌”使该国和地区10年左右的时

间内成为国际和国内旅游的热点,尤其是像北京这样一个本身就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承办可以使两种魅力有机融合,从而对旅游消费形成巨大的拉动作用。据澳大利亚学者的测算,悉尼奥运会对扩大该国的国际旅游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01年去悉尼旅游的外国游客就将达到34万人。当数以千万的国内外游客因奥运会而来北京观光,他们在拉动北京地区的消费需求方面将释放出巨大能量,从而能推动首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最后申办和承办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强化市民体育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的过程。北京举办奥运会将极大地带动北京市民的体育消费,尤其是参与性体育消费、观赏性体育消费和体育用品消费,从而能在拓展消费领域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等方面服务和拉动首都经济。总之,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在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方面所形成的合力,在未来的10年内至少每年能拉动北京GDP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在举办奥运会的前后两年内可能还会更高。

2、主办奥运会将带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使首都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首都经济从产业结构上看,是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为骨架的复合型结构。这种产业结构既区别于上海、江苏,又不同于广东、深圳,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是,目前这种产业结构还没有完全成形,还需要政府运用多种政策杠杆来引导和调整。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将给首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与首都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相契合。绿色奥运将带动环保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科技奥运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人文奥运则能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形成与发展。而这三种申办理念所带动的产业又恰恰是新世纪首都经济要优先发展的行业。

二是主办奥运会将加速北京市“退二进三”的步伐。“退二进三”是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必然选择。但这一战略措施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退有理由,进有空间”。北京市的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逐步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是既定方针,是历史必然,办不办奥运会最终的结果都一样。但是办与不办会影响退的进程。现在北京拿到了主办权,政府就会毫不犹豫加大管制的力度,企业也难以讨价还价,从而就会退的坚决,退的顺畅。然而更重要的是,主办奥运会能有

效地拓展“进三”的空间。现代奥运会对承办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拉动该地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方面。奥运会要求举办城市在交通、邮电、通讯、旅馆、餐饮等方面提供一流的硬件和优质的服务,同时还对银行、保险、医院、中介机构和文化设施有相当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北京要想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就必须把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而能否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建立和完善首都的现代服务业关键取决于投资和需求,举办奥运会恰恰能解决持续需求和巨额投资这一对瓶颈制约。所以,举办奥运会在拉动首都现代服务业高速成长的同时,也将客观上为“进三”的企业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和后续发展的可能。

三是承办奥运会将使旅游业和文化体育产业成为首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并同时带动会展业和中介业的高速发展。奥运会是全球各民族共同的节日。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史的东方古国,而北京作为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历史名城。北京市已经把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并希望十五期间成为支柱性行业。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种作用会更大。这是因为,一方面全球各大媒体从申办到承办全过程的报导,客观上为北京旅游业做了一个长时间的免费广告,从而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北京,产生潜在的和实际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北京奥运会将凸现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西方文化与东方文明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而这种魅力对激发外国人来京旅游的需求将起到重要作用。对拓展国内旅游业务来说,举办奥运会将给北京旅游企业提供一个长效题材,它们可以根据这一题材设计一系列有卖点的新项目、新产品,从而使进京旅游成为时尚、成为热点。毫无疑问,北京申奥成功,首都旅游业就获得了长达10年的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只有持续的高速增长才能使北京旅游业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同时奥林匹克是典型的全球文化,奥运会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承办奥运会能极大地带动主办城市的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北京市根据城市功能的定位在“八五”期间就把文化体育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但是要想把它培育成首都经济的支柱性行业,除了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在各自领域内的自我发展之外,还必须加强两个产业之间的互动、互补和互助。奥运会不仅能有效地扩大主办城市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各自的需求,而且能提供一系列重大活动使两项产业互动和

耦合,实现产业联动和利润倍增。另外,为举办奥运会而新建和改建的37个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也将为首都文化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奥运会结束之后,北京将成为全国、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文化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最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奥运会是一个以跨国公司为主角的世界经贸舞台,北京拿到主办权也就得到了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利用这一舞台“唱戏”的机会,首都的会展业和中介业因此将获得众多的商业机会和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商务经验,从而为带动和繁荣会展经济,使之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主办奥运会将在扩大北京地区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筹办奥运会一般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要兴建大量的体育设施和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历届奥运会在带动主办城市就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创造了2.5万人的就业机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给3.4万人带来了就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1987-1992年的筹办周期内每年新增就业人数5.9万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带动了7.7万人的就业;2000年悉尼奥运会创造了10万人的就业机会。新世纪北京仍将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承办奥运会将能有效地化解这种压力。由于北京市整体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和技术的密集程度以及劳动力价格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奥运会主办城市,因此承办奥运会在带动北京地区就业方面的作用会更大。如果按北京承办奥运会能新增投资745亿元,且每10万元投资能新增一个就业机会算,那么这届奥运会将产生74.5万个就业机会。根据奥申委申办报告中所列的现金流量表来分析,带动就业的年份主要集中在2004-2009的六年间,其中2006年和2008年是高峰。

4、承办奥运会将极大提升北京的城市魅力

城市魅力是一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它包括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积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的素质等多个方面。首都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形象经济”,它的发展需要城市魅力的不断提升与张扬,承办奥运会能快速而有效地做到这一点。首先为举办奥运会而进行的大规模环境治理以及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建工程将使北京“天更蓝、水更清、行更畅、居更宜”,古都风貌将更具神韵,北京城市魅力中原有的特色会更具影响力。其次在传媒强权盛

行的现代社会,城市魅力不仅取决于魅力的本原,还与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推介有直接的关系。举办奥运会将使北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主要媒体追踪报导的一个热点,且这种效应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会达到极至。以2000年悉尼奥运会电视转播为例,这届奥运会全球有220个国家和地区收看了电视转播,收看人数达到37亿,占全球可以收看电视总人数(39亿)的95%,并且有8个国家的电视转播超过400个小时,它们分别是澳大利亚1207小时,加拿大1039小时,南非930小时,中国740小时,日本558小时,希腊452小时,美国442小时,阿根廷435小时。可以说只有奥运会才能使主办国和主办城市得到全球媒体如此广泛、如此深入和系统的报导。而这样的强势宣传在提升主办城市的形象和魅力方面所取得的效应,恐怕是无论出多少广告费都无法办到的。最后承办奥运会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系统工程,是对主办城市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验。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会使政府更有效率、企业更有实力、人民更具热情、社会更加民主、开放和有活力,而这一切恰恰是城市魅力的灵魂。

直接收益超过20亿美元,间接收益更有八大项——

奥运收益有多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从2001年申办奥运成功,七年多来,北京在人文、生态、生活环境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度令人胆战心惊的“沙尘暴”,取而代之的是绿树和蓝天,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让北京普通老百姓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舒适。

环境的收益有目共睹,除此之外,据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的专家初步计算,包括奥运营销、奥运商业推广、赞助商活动、广告、场馆建设、门票收入、转播权收入等,北京奥运经济内涵意义上的总收入大约为20亿美元。

除此之外,北京奥运会(搜狐联想2008奥运、联想官网)还能给北京、给中国带来多大的收益?

“排除近期的商业广告的收益和本身财务平衡看,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奥运对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效应。作为一个经济快速成长中的国家,北京奥运会带来的更重要的影响在于:提升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8月16日,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程秀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如是说。

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亿美元

相关资料显示,奥运会的收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转播权出售的媒体收入,二是现场门票收入,三是来自各级赞助商的收入,四是标识衍生所产生的收入(如吉祥物和各种周边产品的开发)。

据程秀生副理事长介绍,本届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可以直接从国际奥委会拿到两笔主要收入:一是国际奥委会电视转播权总体收益的49%。北京主办本届奥运会的2005年—2008年周期里,国际奥委会的电视转播权总收入为17.37亿美元,北京所得大约为8.51亿美元;二是TOP计划(即奥运会合作伙伴计划)所有收益的33%。TOP计划总收入为8.66亿美元,北京所得约为2.86亿美元。北京奥组委从国际奥委会拿到的就是大约11.37亿美元。此外,奥运会门票和纪念品也将为中国赚上一笔,其中门票预算收入约为1.4亿美元,而特许经营预算收入约7000万美元;最后,加上中国政府的财政补贴、赛后物资的处理收益、个人与集体的捐赠等,北京奥组委的收入超过20亿美元没有问题。

“可以肯定地说,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的经济发展有明显推动作用。奥运给北京乃至中国送来了巨大的经济蛋糕。” 程秀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奥运会主办模式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依靠民间力量举办的纯市场化商业模式,比如洛杉机奥运会;二是以政府统筹为主,结合运用市场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大多为成长型国家采用。中国采用的是第二种模式。一方面,政府对北京奥运会高度重视,从财力、物力、人力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奥组委进行市场开发,尽量发挥市场的提升效应。

数据显示,在奥运会筹备期间,奥运经济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提供的报告显示,在2005—2008年的“奥运投入期”内,北京市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11.8%,较“十五”期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2007年受奥运影响GDP的拉动幅度增长最大,达到1.14%,2008年为0.85%。2004—2008年间,奥运因素共拉动北京GDP增加1055亿元。

间接收益:不仅仅是经济数字

奥运会圆满结束后,业内人士也开始盘点奥运带给中国的间接收益。

英国运动经济学教授克里斯·格拉顿在今年6月举办的“2008奥运经济(北京)论坛”上表示,估计北京奥运会至少能够带来60亿美元的“赛后收益”;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信息研究部副部长林显鹏用专业方法测算出,从2003年至2010年,北京奥运会产生的总体经济影响将达到717.06亿美元,其中直接影响为419.32亿美元。如果算上旅游、商业、地产、建筑、交通、体育、科技信息、电信等因奥运而受益的外延产业,从2003年至2010年的8年间,北京奥运会所产生的总体经济影响将达到717.06亿美元。

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开忠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则把奥运带给中国的间接影响总结为八大收益:

一是经济增长。在奥运筹备期间,北京GDP增长了1%左右,但奥运对北京的影响在奥运会后,仍然通过奥运形成的各种资产进一步推动北京的经济发展。未来两三年内,可以明显看到由于奥运资产发挥作用,北京及周边环渤海地区的文化、体育、会展、旅游等产业,迎来一个井喷期。

二是社会收益。通过举办奥运会,大大增强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三是文化收益。加深了全世界对我国的文化的认识。

四是科技奥运理念收益。奥运场馆的科技理念,可以进一步为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重要思路。

五是中国国际形象得到极大提升。

六是生态收益。通过举办绿色奥运,贯彻绿色奥运理念,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绿化覆盖率,普通百姓的生态意识大大提高。

七是形成了一个跨层次(从中央到地方)、跨部门进行综合决策的体制和机制。为了主办奥运会,各级政府和部门,进行跨地区合作,有效改善了我国长期以来各地存在的条块分割现象。

八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现代化进程提速。

奥运投入对经济基本面影响甚微

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外界的目光开始纷纷投向中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前景。中国经济会在奥运后走向萧条吗?2008年会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拐点?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原会长魏纪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奥运会结束后中国经济不会下滑,因为许多机构和专家假设了一个前提,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是靠奥运会来推动的。因此,奥运会结束之后,经济自然就会下滑。但这个前提是伪命题,所以其推论的结果并不会发生。”

“北京市经济仅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6%,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也仅占中国过去4年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0.55%到1.06%。因此奥运会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对后奥运经济效应冲击不会太大。”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程秀生向《中国经济周刊》如是分析。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也曾在相关场合表示,中国不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出现 “后奥运衰退”,因为中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由于更加重视环保和资源消耗率,固定资产面临大规模更新,中国工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服务业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从近期举办奥运会的国家来看,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如1996年举办奥运会的美国,举办前一年经济增长2.5%,当年增长3.7%,1997年的增长是4.5%。

何谓奥运经济

奥运经济是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创造的商机,所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从而拉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并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阶段性经济发展加速的经济现象。

奥运经济可以分为直接奥运经济和间接奥运经济两大部分。直接奥运经济是为举办奥运会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和围绕开发奥运资源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具体包括:1、直接为举办奥运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如比赛场馆和相关设施的投资及投资拉动等;2、围绕开发奥运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如奥运会市场开发的各项内容,主要由赞助计划、特许计划组成,包括电视转播权的销售收入、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各行业专有赞助商的赞助等。

间接奥运经济指除直接奥运经济外,在奥运会举办的全过程中,能够引起举办城市与国家的经济、社会指标发生改变的活动。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素质提高、生态环境改善、新增长点和新产业的培养等。(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