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常行为评价
“ 严格规范管理 + 课堂教学改革 = 谁都能成功 ” 是学校三位一体治校方略。严格规范管理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是学生成功的基础。学校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制定出规章制度,各科室对学生进行检查量化,量化结果具体到学生个体并反馈到班级,学生个体考核作为学生发展报告填写的依据之一;班级利用各项量化结果考核小组,作为评选优秀团队的依据。
2. 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要关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情况。针对学校 “ 循环大课堂 ” 教学模式,对学习小组的评价采取以下方法:
⑴ 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每节课教师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课堂讲解)、对抗质疑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
⑵ 评价小组与评价个人相结合。教师评价到学习小组,由组长和教师共同评价小组成员。
⑶ 量化赋分。 第一种:标准分数。
① 学案完成:根据完成情况及质量分为 2 、 1 、 0 分。 ② 课前板书:根据板书质量及完成情况分为 2 、 1 、 0 分 ③ 讲解展示:根据讲解内容难易及精彩程度分为 2 、 1 、 0 分 。
④ 对抗质疑:产生对抗质疑一次 2 分。
第二种:分类分数。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尽可能多的合作交流,达到人人参与学习的目的,不同类别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分别赋给不同的分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A 类学生展示、质疑按照标准分数赋分, B 类学生展示、质疑的加倍赋分, C 类学生展示、质疑的三倍赋分。
第三种:鼓励分数。在板书、展示、质疑等环节表示特别优秀,或者产生意外良好效果得到老师和同学一直认可的,一次加 10 分。
⑷ 记录方法。每天安排一个小组负责执勤,记录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一天的情况;而每节课由组长安排本学习小组内的两名学生分别记录,轮流进行,这样避免负担过重的问题出现。记录内容为各个学习小组课堂学习情况的量化,如板书、展示、对抗质疑等环节进行量化赋分。小组长汇总各学习小组进行统计。安排一个学科学习小组负
责执勤,记录全班各个学习小组本学科一周的情况。
⑸ 统计方法 。每天下午第八节课由学习小组组长进行汇总统计,将一天来全班每个学习小组团队及个人量化情况记录结果报送班主任;每周学科小组有课代表汇总统计,结果报送任课教师。
⑹ 结果利用 。每月统计汇总,因分数既统计到个人,又加到团队,由此可以评选班级个人 “ 预习之星 ” 、 “ 展示明星 ” 、 “ 质疑明星 ” ,在学习小组中评选 “ 优秀团队 ” 等。这种学习小组评价方式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能防止只有部分优秀学生频繁展示现象的出现。
3. 综合评价
期中、期末每次模块考试后,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及格率情况,结合每月统计结果,对学生个体、学科小组进行激励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