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冲刺班
第一讲 走进阅读
【了解考试形势和命题趋势】
纵观近两年的综合素质测试卷(语文、英语、综合部分)来看,更加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综合素质、知识视野以及联系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需要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课内学习作为根基,又要求学生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运用知识、自主分析、多样表达的综合能力。
那么我们今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是走进阅读。
看过真卷的同学发现了没?阅读分值一般都在20分左右,那么就有一句话是“得阅读者得天下”。当然这阅读不仅包括现代文阅读也包括文言文阅读和诗歌赏析,这要看各个学校的侧重点了。
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在做现代文时所要具备的“阅读思维六步法”。 【阅读思维六步法】
第一步 扫清字词障碍——正确地理解重点词句 第二步 理解每段意思——巧妙地归纳段落大意 第三步 把握主体情节——全面地概括主要内容 第四步 体会文章主题——精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第五步 感悟写作特点——熟练运用修辞手法 第六步 多角度思考——巧妙解答开放式题目 具体来看:
第一步 扫清字词障碍——正确地理解重点词句 在阅读时,正确地理解文章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为读懂整篇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常见考查方式】 ①考察词语的本意
②考察词语在文中的指代意
例1:2013年交大附中5·26综合素质测试真卷 现代文阅读《母亲的眼泪》节选
见到母亲第二次流泪时,我已快念完高中。我莫名其妙地病倒了,病因无法确诊。一个星期,我都处于昏迷状态,滴水未进。医院下了病危通知。高烧的我迷迷糊糊感到有凉飕飕的东西一点一点滴落在我脸上,并慢慢溢开来。我艰难地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跪在我的身边,泪流满面地凝视着我。醒来后,我就再也没..有昏迷,并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起来了。
6·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
(1) 看到母亲跪在我的身边,泪流满面地凝视着我。 ..“凝视”原纸聚精会神地看,在这里母亲害怕失去“我”而焦急、痛
苦、无助,生怕再也见不到“我”了,表现出母亲盼望“我”能痊愈的渴望心理。
例2:2014年西工大附中5·31综合测试真卷 现代文阅读《粽子里的乡愁》
(1)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文中地五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后面我们会做练习,这里就不赘述。
第二步 理解每段意思——巧妙地归纳段落大意
扫清了字词的障碍以后,我们第二步就是要弄明白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能够掌握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阅读方法】摘句法
【常见的考查方式】用中心句来概括段意 大部分的段落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有一些句子在这段话中就能起着概括主要内容的作用,这就是中心句。在归纳段意时,我们就可以摘取这段话中的这个中心句或重点词语来作为这段话的段意。
① 中心句在前 例文:
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福娃,他们一共有五个,都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贝贝是鱼,象征着蔚蓝的海洋;晶晶是熊猫,象征着茂密的森林;欢欢是圣火,象征着红色的火焰;迎迎是藏羚羊,象征着广阔的大地;妮妮是雨燕,象征着辽阔的天空。
“总——分”关系的段落,往往会在开头用一句话作总的叙述,这句话就是本段的中心句,我们可以摘取这句话来作这段的话的段意。
② 中心句在后 例文:
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白云下面是一片碧绿的大草原;草原上有一座美丽的小木屋。啊!这真是一幅美妙的风景画。
“分——总”关系的段落,一般会先具体叙述事实,段尾在用一句话加以总结,这时,我们可以摘取最后一句总结性的的句子作为中心句来归纳这段话的段意。
③ 中心句在中间 例文:
小明学习认真,勤于思考,成绩非常优秀;小明还经常帮助成绩落后的同学辅导功课,讲解习题;小明在学校里不仅是一个成绩优异、乐于助人的三好学生,在家里也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一回到家,小明就会帮妈妈做家务;到了晚上,小明还会给奶奶讲故事说笑话呢!
在“分——总——分”关系的段落里,两层意思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个过渡句,把两层意思连起来,这时,我们只要摘取中间这个过渡性的句子来作这段话的段意就可以了。
【真题】2012年交大附中阅读真题《生命的补丁》 7·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文章一二段的内容。
2
第三步:把握主题情节——全面地概括主要内容
在归纳了各个自然段的段意后,我们可以整体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故事情节了。
【阅读方法】关键词语提取法 首先,我们要根据所提的问题找到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段落,然后在这些段落里找到关键性的语句,将它们提取出来就可以直接作为解题的答案了。
【常见考查方式】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文:
动物园里的孔雀真是美丽极了。它头上有一根彩色的翎毛,一抖起来,那翎毛就会轻轻颤动,惹人喜爱。它还有一对凤眼,夹杂着黑、白、蓝、绿好几种颜色,漂亮极了。最好看的要算孔雀身上的羽毛,这些羽毛蓝里透绿,油光油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显得更加美丽。
【题型】
①文章从孔雀的 、 、 、三个方面来体现它的美丽的? ②短文是从孔雀的 来体现孔雀的美丽的? 例2013年高新一中5·26综合素质测试卷真题 现代文阅读《快乐是生命开出的一朵花》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讲述的故事。(4分)
第四步:体会文章主题——精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有他的目的性,当我们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故事情节时,就可以深入地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阅读方法】
①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②抓住故事主要情节,体会其中的道理 【常见考查方式】
① 考查文章体现出来的道理 ② 考查文章所赞扬的人物品质 例文1:擦鞋的阿姨
阳光普照大地,我和妈妈去逛街。
“擦鞋了,哪位要擦皮鞋?”我扭头一看,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站在候车亭旁,大声地吆喝着。她身上穿着单薄的外衣,脚上穿着一双破旧的皮鞋,面黄肌瘦的。她问妈妈:“大姐,您擦鞋吗?”妈妈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五元钱,说:“我不擦鞋,你拿着吧。”“谢谢,我能靠自已的双手挣钱,这钱我不能白拿,你还是擦鞋吧!”
妈妈见她这么坚定,只好坐下来,让她擦鞋。阿姨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装满水的小瓶子,对着妈妈的鞋一挤,水花四溅。一会儿,皮鞋上粘着的泥被洗净了,她从工具箱里抽出一只鞋油,挤出一点涂在皮鞋上,然后用鞋刷讲黑漆漆的鞋油刷匀,在用抹布轻轻地、认真地擦拭。皮鞋亮了,她还觉得不够满意,又给皮鞋打了腊,皮鞋顿时变得像新的一样。
擦完鞋,阿姨抬起头,终于露出了满意度笑容。妈妈看着鞋,也满一地点了点头。离去时,又来了个要擦鞋的人,阿姨又忙碌起来。
题型:
3
①你从这位擦鞋阿姨身上学到了什么? ②本文体现了擦鞋阿姨怎样的品质? 例文2:
驴子和冰
那是在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所有的东西都被冰雪覆盖了。
有一头背着重物的驴子,他累极了,于是躺在了结了冰的湖面上。 这时,一只燕子拍着翅膀飞到他身边,对他说:“驴子,你躺在了结了冰的湖面上,是很危险的。!”
驴子没有听从燕子的忠告。他打了个呵欠,说:“没关系,冰厚着呢!”接着就睡着了。
他身体的温度一点点把冰融化了,最后,“咔嚓”一声,并碎了,驴子掉进了冰冷的水里。
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体会其中的道理:记事的文章,虽然写的是故事,但故事中往往都蕴含着一丁的道理 ,即中心思想。很多故事会在文章的结尾处,运用议论、抒情的语言或通过人物的结局直接把道理表达出来。如果找不到现成的道理,就可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想想造成最后结果的原因,这个原因往往就是这个故事的道理。
答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在得出结论。
例2013年交大附中5·26综合素质测试真题 现代文阅读《母亲的眼泪》 7·母亲的眼泪教我学会了坚强,从字里行间里你读出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品质?(3分)
2012年师大附中5·26综合素质测试真题 《母亲给出的答案》
5·请你评价一下文中的母亲。
2014年西工大附中5·31综合素质测试真题 《粽子里的乡愁》
3·从文中看出母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联系文章内容做分析
第五步:感悟写作特点——熟练地运用修辞方法 当我们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都掌握好后,就应该对文章中所运用的一些修辞方法做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常见考查方式】
①考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②找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 例文: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她们你推推我,我推推你,都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想看看这个崭新的世界。
【常见的修辞方法】 1、 比喻
4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的某些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是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常见的比喻词有“像、似、如、仿佛、犹如、是、成了、像„„似的”等。 运用比喻要注意的问题: ① 喻体必须是常见的、易懂的。 ② 比喻要贴切。 ③ 要注意思想感情 2、 比拟
定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这种辞格叫比拟。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海睡着了,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天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和动作。例如:
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 夸张
定义: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泰山小啊天山低,顶天立地的向秀丽。 贺敬之《向秀丽》 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 定义: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是现出来的,或是同时出现。例如:
①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来了。 ② 阿 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
果然,啪的一声,似乎硬凿打在自已头上了。
例2014年铁一中5·31综合素质测试真题
6(1)第四段画线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六步:多角度思考——巧妙解答开放式题目 阅读一篇文章后,不仅要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还应该拓
5
展思维,多角度地思考一些问题,这样,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才能更上一个层次。
【阅读方法】 ①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 抓文章的关键段落
③联系自已的学习、生活、亲身经历来思考。 【常见考查方式】
①考查读文章后的感想、体会,总结收获。 ②考查对文中的某一观点的看法。 ③ 考查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灵活应变能力 ④ 考查对文中某一人物的评价与认识。 例2012年交大附中5·26综合素质测试真卷
《生命的补丁》最后一题“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缺憾’或‘伤口’?你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的?(4分)
例2013年交大附中5·26综合素质测试真卷
《母亲的眼泪》最后一题“俗话说,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爱诠释了世间至真至纯的永恒的情感。生活中,你从妈妈身上感受到了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品质,写出两点即可。(3分)”
【牛刀初试】
母亲的眼泪
母亲很贤淑,却性格坚毅,她不像有的女人,动不动就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流过三次眼泪。
一次是我正念小学四年级。那时我们家很穷,我一年四季都打赤脚,寒冷的冬天,我的脚背上裂开了一道道口子,一走动,殷红的血珠就直往外滚。晚上围在冒着浓烟的火塘边,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用热水帮我洗去脚上的污垢,然后就把我伤痕累累的双脚抱在怀里轻轻揉搓,干裂的冻口在母亲的搓揉下慢慢变软,母亲就用炭火把羊油烤化后滴进我脚背上殷红的裂口里,山里人都普遍用这种土办法来治疗手脚上的冻口。我疼得咝咝直吸凉气,母亲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与羊油一起滴在我布满裂口的脚背上。
见到母亲第二次流泪时,我已快念完高中。我莫名其妙地病倒了,病因无法确诊。一个星期,我都处于昏迷状态,滴水未进。医院下了病危通知。高烧的我迷迷糊糊感到有凉飕飕的东西一点一点滴落在我脸上,并慢慢溢开来。我艰难地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跪在我的身边,泪流满面地凝视着我。醒来后,我就再也没有昏迷,并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起来了。 母亲第三次流泪是为我考取了大学,家里却无法为我准备像样的行李而发愁。开学的那天阴雨连绵,因为要步行60多公里的山路到山外的一个小镇上乘车,母亲很早就起来给我做饭,她给我做的是糖水面条。她一边往碗里捞面,一边对我说:家里穷,你这虽是去念大学,却要看许多白眼,受许多委屈,就多忍着点吧。说着,眼泪扑簌簌地掉进碗里。我吃面,母亲就帮我打点行李。她折叠着的毡条年纪比我还大,上面层层叠叠地印满了地图似的尿痕。母亲边折边流泪。我也鼻子酸酸的,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
书上说,眼泪是软弱的具体写照。我说,不!母亲的眼泪使我体味到,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
6
现在,我已是一名大学讲师了,但只要一闭上眼睛,母亲流泪的情景犹在眼前,它一直是我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1、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母亲三次流泪的原因。(3分)
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6分) (1) 看到母亲跪在我的身边,泪流满面地凝视着我。 ..(2) “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咸味”指什么?
3、母亲的眼泪教我学会了坚强,从字里行间里你读出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品质?(3分)
4、俗话说,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爱诠释了世间至真至纯的永恒的情感。生活中,你从妈妈身上感受到了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品质,写出两点即可。(3分)
【乘胜追击】
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
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要餐具或调料„„她(他)总是及时站起身来,去帮我们。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母亲是最后一个坐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好像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
话题是聊不完的。儿子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
7
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澜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像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难得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大家继续吃饭。儿子突然一拍脑袋,给我们讲了一个班级里发生的笑话。笑话一点也不可笑,但我们大人们还是很配合地笑得前仰后合。
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儿子弯腰捡起筷子,我正准备让他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拿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儿子。儿子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奶奶。”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
大家埋头吃饭,谁搛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凉了。”是啊,外面天寒地冻,这么冷的天,难怪饭菜吃着吃着,就凉掉了。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说着,端起两盆炒菜,走进了厨房。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两盆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餐桌旁。
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盆热菜,真好吃„„
“叮铃铃!”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了起来,“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
母亲的饭碗,搁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估计吃了一半的饭,都凉透了。我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工夫,母亲就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三四次。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母亲一次次站起来,是想让我们安安心心地吃顿饭啊。
如果留意一下,就会看出,其实在我们每个家庭的饭桌上,都有这样一个人: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要餐具或调料„„她(他)总是及时站起身来,去帮我们。这个人,如果不是我们的母亲,就一定是我们的父亲。
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是用一辈子在呵护我们的亲人啊! (选自《齐鲁晚报》09-02-15)
8
阅读训练
1.文章第三段:“母亲是最后一个坐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这句话中的“总是”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文章讲到一顿饭工夫,母亲至少站起来三四次去帮我们做事,而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好像与生俱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文章内容体味下列两句中母亲的“笑”。
(1)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
(2)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
4.赏析文中划线句子“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5.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是用一辈子在呵护我们的亲人啊!”的理解。
【夯实巩固】
母亲的鞋架
9
夜深了,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
随着职务的提升,不仅工作忙碌,应酬也多了起来,我回家再无规律。妻子渐渐习惯了,我每每回家太晚,她抱怨几句便不再理睬我。一次深夜回家,看到母亲在她的房门口,显然是在等我。我带着责备地说她:“娘,不用惦记我。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母亲结巴着说:“娘知道,娘担心你„„”
那以后,再没有看到母亲等在房门口。
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因为父亲早亡,我结婚后,母亲便跟着我和妻子同住。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牵挂着我爱着我,却最大限度地给我飞翔的自由。 这一天,夜里回到家门口时,屋里传来了清脆的钟声---是大厅墙上老式挂钟报时的声音。抬手看看表,12点。“她们应该都睡了吧。”我想着,轻手轻脚地开门关门,脱鞋进房间„„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突然对我说:“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都12点了吧?这样不好„„”我一下愣住了,不知道母亲怎么会这么清楚。我边往母亲的碗里夹菜,一边敷衍着:“娘,我知道了。”以后,每次我回家晚了,第二天母亲总会大概地说出我回家的时间,但不再多说什么。我知道---母亲是在提醒我别回家太晚,提醒我不能对家过于疏淡。而我心头的疑问也越来越大:我每次晚归,母亲是怎么知道的呢?
母亲在她43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双眼失明,此后便一直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那晚,我又是临近12点才回到家中。因为酒喝的太多,我没有回房间睡觉,悄悄地去了阳台,想吹吹风,清醒一下。站了一会,大厅又传来报时的钟声,十二下,清脆而有节奏感,我开始踱回房间。刚到门口,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原来,母亲每天都是等待我的回来,为了不影响我和妻子,她总是凭借鞋架上有没有我的鞋来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总是数着挂钟的钟声来确定时间。而她判断我的鞋子的方法竟然是依靠鼻子闻。我的泪水悄然滑出眼眶。我已经习惯以事业忙碌为借口疏淡了对母亲的关心,但母亲却像从前一样时刻牵挂着我。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那以后,我努力拒绝一些应酬,总是尽量早回家。因为我知道,家中有母亲在牵挂着我。母亲是63岁时病逝的,她去世后,我依然保持着早回家的习惯。我总感觉,那清朗的月光是母亲留下的目光,每夜都在凝视着我。
10
又是深夜,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走到鞋架前,弯下腰来„„
1.“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 ⑴请你从描写方法和内容上赏析上段语句。
⑵此时此刻,“我”感慨万分。请发挥合理想象,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2.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语段的作用。
3.文中母亲只说了二句话:①“娘知道,娘担心你„„”;②“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都12点了吧?这样不好„„”。上述两句话有何特点,请加以品味。
【文言文阅读】 “画蛇添足”的故事同学们都知道吧,那么请你带着对它的了解做一做下面的文言阅读吧。 楚有祠(祭祀)者,赐(赏赐)其舍人(投靠在贵族家里的人)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器)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拿)酒且(将)饮之,乃(却)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给它添上脚)!”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本)无足,子安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解释文言句子中加横线的词.(4分)
11
其:_______,之:________,遂:_________,亡:_________.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3分) 蛇固无足,子安为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你能说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请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笔生花】
阅读了上面三篇文章,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对,都是在讲母亲,都是在说母爱。有同学说:“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又有同学说;“母爱是一把伞,为我遮风扫雨;母爱是一缕阳光,永远照耀着我;母爱是一件毛衣,温暖我的心;母爱是歌谣,带我进入甜蜜的梦乡;母爱是一杯热腾腾的牛奶,带给我温暖„„”。那么在你们心中母爱又是什么呢?动手写一写吧,要求用一种修辞手法。不限字数。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