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81-8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81-85(附答案与译文)

来源:吉趣旅游网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81-85

(附答案与译文)

81路人献雉

楚人担山雉①者,路人问:“何鸟也?” 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昔闻有凤凰,今始见之。汝贩②之乎?”曰:“然。”则十金③,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④而鸟死。路人不遑⑤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

①山雉:山鸡,俗称野鸡。雄性尾巴较长,羽毛很美丽。②贩:卖。③则十金:即“则予十金”。④经宿:经过一夜。⑤遑(huáng):闲暇,闲空。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则十金,弗与 ( ) B请加倍,乃与之 ( ) ..

C将欲献楚王 ( ) D咸以为真凤凰 ( ) ..

1

E王感.其欲献于己( ) F过.

于买鸟之金十倍( ) 二、下列各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贵,欲以.献之 ②咸以.

为真凤凰 B①王感其欲献于.己 ②过于.

买鸟之金十倍 C①经宿而.鸟死 ②召而.

厚赐之 D①今始见之. ②汝贩之.

乎 三、与“贵,欲以献之”句式不同的是( )

A见渔人,乃大惊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屠惧,投以骨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闻有凤凰,今始见之。汝贩之乎?

2

译文:

②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

译文:

五、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答:

【参】

一、A不。B给予,卖给。C想要。D都。E被……感动。F超过。

二、不同的是B,①介词,给;②介词,比。A介词,把。C连词,表承接,不译。D代词,指山雉。

三、不同的是C,动词宾语省略,“投以骨”是“投(之)以骨”的省略。A主语省略,“见渔人”是“(桃花源中人)见渔人”的省略。B介词宾语省略,“必以分人”是“必以(之)分人” 的省略。D介词宾语省略,“为具言”是“为(之)具言” 的省略。

四、①过去(只是)听说有凤凰,今天才看见它。你(愿意)卖它吗?②过路人顾不得珍惜(花费的)银子,只是遗憾不能把(它)献给楚王。

五、示例:对别人的话不要盲目轻信。

3

【参考译文】

有个楚国人挑着(一只)野鸡,过路的人问道:“(这是)什么鸟呀?”挑野鸡的人欺骗他说:“是凤凰。”过路人说:“过去(只是)听说有凤凰,今天才看见它。你(愿意)卖它吗?”(那人回答)说:“卖。”(过路人)就(给那人)十两银子,(那人)不卖。请求(再)加一倍,才卖给他。(过路人买到野鸡以后)想把(它)献给楚王,(不料)过了一夜(那)野鸡死了。过路人顾不得珍惜(花费的)银子,只是遗憾不能把(它)献给楚王。国内的人(都在)传扬这件事,都以为是只真凤凰,(由于很)珍贵,(过路人才)想献它。于是,楚王听说了(这件事),被过路人想献(凤凰)给自己(的行为)感动,(便把他)召来,给他丰厚的奖赏,(那奖赏)比卖野鸡的银子多十倍。

82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①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智之如目②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③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韩非子·喻老》)

【注释】

①杜子:亦作“庄子”,楚国大臣。 ②智之如目:(人的)智慧就像眼睛(一样)。③庄蹻为盗:庄蹻造反。庄蹻,战国时楚国农民领袖。 盗:古时对农民的蔑称,“为盗”可译成“造反”。

4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楚庄王欲伐.越( ) B王之兵.

自败于秦、晋( ) C此智.之如目也( ) D丧.

地数百里 ( )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王之.

伐越何也 A故知之.难不在见人 B此智之.

如目也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此兵之.

弱也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译文:

②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译文:

5

四、杜子规劝楚庄王不攻打越国,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答:

五、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楚庄王和杜子二人的认识。

答:

六、韩非子讲述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请用原文回答。

答:

【参】

一、A讨伐。B。C智慧。D丧失。

二、不同的是C,助词,的。其他都是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

三、①我担心(人的)智慧(就)如同眼睛(一样),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的自己睫毛。②所以了解(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见别人(怎样),而在于看见自己(如何)。所以(《老子》上)说:“(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是明智。”

四、比喻说理及摆事实讲道理。

五、示例:楚庄王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杜子善于进谏。

6

六、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参考译文】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规劝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越国的政治混乱,软弱。”杜子说:“我担心(人的)智慧(就)如同眼睛(一样),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的自己睫毛。大王的自从被秦、晋两打败后,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是软弱。庄蹻在境内造反但是官吏们不能阻止,这是政治混乱。大王的软弱和政治混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如同眼睛(一样的道理)。”楚庄王就停止了(征伐越国的计划)。所以了解(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见别人(怎样),而在于看见自己(如何)。所以(《老子》上)说:“(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是明智。”

83悦其名而丧其实

宣王①好射,说②人之谓己能用强弓③,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⑤试之,中关⑥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尹文子·大道》)

【注释】

①宣王:即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②说(yuè):通“悦”,喜欢,高兴。③强弓:强有力的弓,硬弓。④石:古代的重量单位,120斤为一石。⑤引:拉开弓。⑥关:同“弯”,拉满弓。

7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宣王好.射 ( ) B其实所用不过.

三石( ) C以示.左右 ( ) D中关而止.

( ) E三石,实.也( ) F九石,名.

也 ( )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组是(例句:①以.示左右 ②说人之.

谓己能用强弓 A①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 B①屠惧,投以.骨 ②由此观之,王之.

蔽甚矣 C①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D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①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

译文:

②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

译文:

③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译文:

四、这个故事也见于《吕氏春秋》,两者文字大同小异,其中有这样一句与本段文字有出入:“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这里强调了齐宣王的“可悲”,那么,齐宣王的“可悲”之处在哪里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五、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参】

一、A喜欢,爱好。B超过。C给……看。D停止。

9

二、与例句相同的是B,①介词,把;②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A①介词,把;②助词,的。 C①介词,凭借;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①介词,根据;②助词,表同一关系,可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三、①身边的人都拉开试试,拉到一半就停下来了。②(这弓的力量)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这样的强弓呢?③齐宣王爱慕虚名而违背了事实。

四、示例:齐宣王的可悲之处在于,自己被人蒙骗,却终生不知道。

五、示例:一个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徒慕虚名,只能落得被人欺骗的下场。

【参考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他能使用硬弓,其实(他)使用的弓不超过三石。(他)把(自己的弓)拿给身边的人看,身边的人都拉开试试,拉到一半就停下来了,都说:“(这弓的力量)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这样的强弓呢?”宣王(对)这样的话很喜欢。就这样,齐宣王使用的不过是三石(的弓),却一辈子以为(自己能使用)九石(的弓)。(用)三石(的弓)是事实,(用)九石(的弓)只是虚名。齐宣王爱慕虚名而违背了事实。

84鸩蛇相遇

鸩①与蛇相遇,鸩前而啄之。蛇谓曰:“世人皆毒子矣。毒者,恶名也。子所以有恶名者,以食我也。子不食我则无毒,不毒则恶名亡②矣。”

鸩笑曰:“汝岂不毒于世人哉?指我为毒,是欺也。夫汝毒于世人者,有心啮人也。吾

10

怨汝之啮人,所以食汝以示刑③也。世人审吾之能刑汝,故畜吾以防汝。又审汝之毒染吾毛羽肢体,故用杀人。吾之毒,汝之毒也。吾疾恶而蒙其名尔。然杀人者人也,犹人持兵而杀人也⑥。兵罪乎?人罪乎?则非吾之毒也明矣。世人所以畜吾而不畜汝又明矣。吾无心毒人而疾恶得名为人所用吾所为能全其身也全身而甘④恶名非恶名矣汝以有心之毒盱睢⑤于草莽⑥之间伺人以自快今遇我天也而欲诡辩苟免邪”蛇不能答,鸩食之。(《子》)

【注释】

①鸩(zhèn):传说中的一种毒鸟,喜食毒蛇。据说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叫“鸩酒“,能够毒死人。②亡:同“无”。③刑:刑罚,惩罚。④甘:甘心情愿。⑤盱睢(xūsuī):张目仰视的样子。盱,张目。睢:瞪着眼睛向上看。⑥草莽:杂草,草丛。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指我为毒,是欺也( ) B吾怨汝之啮人( ) ..

C故畜吾以防汝 ( ) D吾疾恶而蒙其名尔( ) ..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怨汝之啮人 ②吾之毒,汝之毒也 ..

B①夫汝毒于世人者,有心啮人也 ②字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

11

C①犹人持兵而杀人也 ②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D①故畜吾以防汝 ②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人皆毒子矣。

译文:

②子不食我则无毒,不毒则恶名亡矣。

译文:

③汝岂不毒于世人哉?

译文:

四、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吾 无 心 毒 而 疾 恶 得 名 为 人 所 用 吾 所 为 能 全 其 身 也 全 身 而 甘恶 名 非 恶 名 矣 汝 以 有 心 之 毒 盱 睢 于 草 莽 之 间 伺 人 以 自 快 今 遇 我 天 也 而 欲 诡 辩 苟 免 邪

五、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

A鸩鸟因为坏名声而保全了自己,所以认为坏名声也就没什么不好,因而而甘心情愿拥有坏名声。

B鸩鸟用“人持兵而杀人也”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毒毒死了人,罪责不在自己而在于用它毒人的人。

C从毒蛇的花言巧语中可以看出,其生性不仅恶毒而且也很狡猾。

D因为鸩鸟的毒来源于毒蛇,所以鸩鸟毒死人的真正罪责在毒蛇身上。

六、读过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参】

一、A欺骗。B怨恨。C养。D蒙受。

二、完全相同的是B,两句中的“于”字都是介词,在。A①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②助词,的。C①连词,表顺承,不译;②连词,表转折,可是。D①连词,因为;②介词,用。

三、①世上的人都(因为你有毒而)痛恨你。②(如果)你不吃我就不会有毒,没有毒,坏的名声就消失了。③你难道在世人(面前)就没有坏名声吗?

四、吾无心毒人,而疾恶得名。为人所用,吾所为能全其身也。全身而甘④恶名,非

13

恶名矣。汝以有心之毒,盱睢⑤于草莽⑥之间,伺人以自快。今遇我,天也,而欲诡辩苟免邪?

五、不正确的是D,罪责在于利用其毒毒杀人的人。

六、示例:①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论什么事情不能只看结果,还要追究其原因。②不要同情蛇一样的恶人。(二者回答出其一即可)

【参考译文】

鸩鸟与蛇在路上碰到了,鸩鸟就要向前啄蛇。蛇对(鸩鸟)说:“世上的人都(因为你有毒而)痛恨你。有毒(的动物),是个坏名声。你之所以有这个坏名声,(就是)因为你吃我(的缘故)。(如果)你不吃我就不会有毒,没有毒,坏的名声就消失了。”

鸩笑着说:“你难道在世人(面前)就没有坏名声吗?指责我有毒,这是骗人(的谎言)。你在世人(面前)有坏名声,(是因为)你存心去咬人呀。我怨恨你咬人(的行为),所以吃你来表示(对你的)惩罚。世人们知道我能扑杀你,所以饲养我来防备你。又深知你(身上)的毒液传染到我的羽毛肢体(上),所以用(我的羽毛)去杀人。我(身上)的毒,是你(身上)的毒呀。我痛恨厌恶(这一点)而(只不过)蒙受了这个坏名声罢了。可是,(用我的羽毛)杀人的,是人(的行为),(这)就像(人)拿着兵器去杀人(是一样的道理呀)。(是)兵器有罪呢?(还是)人有罪呢?这样看来,不是我去毒害(人)也就很清楚了。世人之所以饲养我而不饲养你(的原因)也就很清楚了。我无心毒害人,因而痛恨厌恶得到(这个)坏名声。(又因为)被人利用,我所以我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为了保全性命而甘心情愿拥有(这个)坏名声,(那么,这个坏名声对于我来说)就不再是坏名声了。(可是)你存心害人,昂着头,瞪着眼,潜伏在草丛之中,伺机咬人并(以此)为乐。今

14

天(你)碰上我,是天意呀,你还想用花言巧语(来)免除(受死)吗?”蛇无话回答,鸩就吃了蛇。

85指 喻

浦阳①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③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④。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⑤,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⑥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逊志斋集》卷六)

【注释】

①浦阳:地名,在今浙江湖州市境内。②盈握:充满一把。③膂(lǚ):脊梁骨。④瘳(chōu):病愈。⑤肝膈(gé):肝脏和隔膜,这里泛指人体内脏。⑥傅(fū):通“敷”,涂抹。

【阅读训练】

15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隆.起而粟.( )( ) B以为不足患..

( )( ) C忧之滋甚..( )( ) D惧.而谋.

诸医( )( ) E至于既.成,甚将延.

乎肝膈( )( )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示人,笑 ②非有以.

御其内,其势不止 B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 ②常发于至微,而终为.

大患 C①然始发之.时 ②惜旦夕之.

力 D①忽之而.不顾 ②惧而.

谋诸医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译文:

②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16

译文:

四、这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五、“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这句话是对这个故事的总结,所说明的道理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 。

【参】

一、A隆起,肿;小米粒。B值得;忧虑,担忧。C更加;很,厉害。D害怕;谋划,此指诊治。E已经;蔓延。

二、完全相同的是C,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的。A①介词,把;②连词,来。B①介词,因为;②动词,成为。D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就。

三、①这是奇怪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是影响全身的病呀。②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的地方,最后却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最后却到了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

四、比喻说理。

五、防患于未然。(或:防微杜渐)

【参考译文】

17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对)它(很)怀疑,把(它)指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样大),(他)(对)此更加担忧,又指给人看,(看的人又)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有一把粗,靠近拇指的指头,都因为它(的牵连)而疼痛起来,四肢、内脏及脊梁骨没有不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医生诊治,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怪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是影响全身的病呀,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好。一天治好,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治好,用药草就可以了;到了已经形成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隔膜,不然的话,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不从内部来治疗它,病势不会停止;不从外部来治疗它,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的地方,最后却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最后却到了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忽视它却不去顾及;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费尽心思到精疲力竭(的地步),才仅能消除祸患。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