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城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东城路道路工程
降 水 施 工 方
案
编制: 审批:
一,工程概况:
东城路为城市一条南北向道路,北起吕公路,南至新城路,道路长度为2066.051米,横断面型式为三块板规划道路红线宽度50米=4+3+2+5+3+16+3+5+2+3+4;车行道、非机动车道路面横坡为1.5%,人行道横坡为2%。本工程设计雨、污水管道均为单排敷设,设计的污水管道由南向北排入东城路北段污水系统,最终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管路位于道路中心线以东16米、13米。设计污水主管道总长2080米,管径d1500mm;雨水管道由南向北排入东城路北段现状雨水检查井(d1350mm管底标高413.019),雨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以西13m、10.5m处,设计雨水主管道总长2067米,管径d1350mm;本工程另设计给水管道为双排敷设,位于道路中心线东、西各22m、12.5m处,埋深1.5m,设计管材采用给水用聚乙烯PE管DN300(PE100),热熔联接,管道设计压力1.0MPa,设管道双侧总长4132米。
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面调查和钻孔揭露,拟建线路在勘探深度内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物,即由全新统填土或耕土、冲洪积黄土状土及上更新统质粘土、细砂组成。地层描述见下表:
范围值(m) 地层 编号 地层 层底名称 层厚 深度 高 层底标颜色 度 成份为建筑垃圾等,0.5填土1 ——2.3 — 423.12 杂色 / 岩性不均。平面分布范围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黄土 2 状土 3.8— 5.2 9.0 — 9.4 1.2 细砂 3-1 - - - 灰色 中密 主,含云母。 1.5 4-1 粉质 4.5 15.9 407.92 20.2 399.70 褐黄 地 可塑,饱和,含氧化铁、涝浴河4.9— 7.1 409.68褐黄— 色 418.52 / 铁、铁锰质等,含蜗牛碎壳、云母片等。 二级阶地 可塑,湿饱和,含氧化涝浴河二级阶地 0.5414.516、11—13#为耕土,涝浴河密实包含物及其它特征 貌单元 岩性描述 分布地Q42ml 2.3 Q4al+Pl 粉质 3 粘土 14.4 405.70 褐黄— — 色 / 可塑,饱和,含氧化铁、涝浴河铁锰质,云母片等。见零星结核 二级阶地 涝浴河饱和,以石英长石为二级阶Q4al+Pl 14.5 409.12 15.7 404.20 Q4al+Pl 粘土 - 4.5 2.2 - - 色 铁锰质,云母片等。见零星结核 二级阶地 涝浴河Q4al+Pl 细砂 4-2 20.4 403.42 22.4 - 397.5 饱和,以石英长石为- - 灰色 中实 主,含云母。 2.2 22.6 401.22 27.2 392.90 可塑,饱和,含氧化铁、- - 灰色 铁锰质,云母片等 地 涝浴河二级阶地 涝浴河饱和,以石英长石为- - - 灰色 密实 主,含云母。 1.7 28.9 394.92 揭露 最深 40.0 灰色 地 可塑,饱和,含氧涝浴河化铁、铁锰质,云母片等。见零星结核。37.5m处夹约60cm厚粉砂 二级阶地 二级阶二级阶Q4al+Pl 粉质 5-1 粘土 4.6 - 4.9 1.4细砂 5-2 Q4al+Pl 27.3 396.32 28.7 391.2 Q4al+Pl 5-3 粉质 粘土 揭露 最厚 11.3 Q4al+Pl 水文地质条件:在勘探深度范围内钻孔中测得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1.1-2.9m,标高412.98—421.72,属潜水类型,现为年平水期水位。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水位年变幅2.0m左右。现场探勘了解,丰水期地下局部水位将上升至地表以上10-30cm。 三,场地周围环境条件
现场施工场地较为平坦,开阔,大部分范围处于农田地,局部有
鱼塘及灌溉渠,其灌溉渠可利用部分有三处,排水可向东流向谭峪河。 四,降水设计 4.1 设计依据
4.1.1 户县城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东城路道路工程施工设计图设计文件; 4.1.2 技术标准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T121-99; (2)《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3)《岩土工程治理手册》 4.2 降水范围及目的
降水范围: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本次需要降水的范围为全线排水管道施工范围,降水井布设影响管道开挖长度合计4147m。
降水目的:根据管道沟槽开挖深度及施工进度,保证沟槽内地下水降至槽底下1.0—2.0m。 4.3降水设计参数
根据本工程特点及场地情况,本工程降水拟采用管井降水方案,基本降水设计参数如沟槽开挖统一按深度4.5m,宽度a=3m,长度b=4147m考虑,则降水施工作业影响面积F=12431平方米,地下水稳定潜水位深度HO按丰水期地表以上-0.3m考虑;设计控制水位低于沟槽最大埋深底1.0-2.0m ,即地面以下埋深5.5m,沟槽水位降深S按5.8m考虑; 五.降水井设计
5.1 降水井布置
根据场地地层和地下水位沉降要求,本次基坑降水采用管井降水,对地下水进行抽降,设计降水深度5.8m (含丰水期地面上30cm),降水井分别在雨水、污水管道与中心线向内3m处,间距拟定25m,计划设置降水井166口。 5.2降水井结构
设计降水井深度25m(沉淀管2.5m);设计井口径Φ700mm;井管为内径Φ500mm水泥滤水管;过滤层材料为0.5—1.5cm砾石。 5.3 水泵规格
流量10—20m3/h;扬程〉40m 5.4 降水要求
5.4.1基坑开挖10 天前进行基坑降水,预计10天可达到预定的设计降深。
5.4.2在基坑天挖后,严格控制地下水位的降深,保证基础施工的需要。
六.降水井施工 6.1施工准备 材料、机械设备
无砂混凝土(滤管)、滤网、2-4mm砂砾混合料、钻机、泥浆泵、潜水泵等。 6.2 工艺流程
井点测量定位→挖井口→安护筒→钻机就位→钻孔→井底回填砂层→吊
放井管→回填井管与孔壁间的砾石过滤层→洗井→井管内下设水泵、安装抽水控制电路→试抽水→降水井正常工作→降水完毕拔井管→封井 6.3 操作要点及技术要求
6.3.1、定位:根据设计的井位及现场实际情况,准确定出各井位置,并做好标记。
6.3.2采用旋挖钻机成孔,孔径一般为700mm,成孔后立即清孔,并安装井管。井管下入后,井管的滤管部分应放置在含水层的适当范围内;并在井管与孔壁间填充砾石滤料。
6.3.3 安装水泵。水泵安装后,对水泵本身和控制系统做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后格后进行抽水,满足要求后转入正常工作。
6.3.4 在降水工作正式启动后,对水位和出水量进行观测时间统计,宜在抽水开始的24h内每小时测水位降深1次,以后每隔4小时一次,水位趋于稳定后可每隔8小时测1次,并做好记录。
6.3.5 当降水井的水位已大于井水位的设计下降值,且尚不能趋于稳定时,应减小水泵的出水量,严防水泵吊空。
6.3.6当降水井中的水位已趋于稳定尚不能达到井水位下降值,应该加大泵的出水量,并满足井水位下降值不小于设计水位下降值。 6.4质量要求
6.4.1 沟槽周围井点应同时抽水,使水位差控制在要求限度内。 6.4.2 井管安放应力求垂直并位于井孔中间,井管顶部应比地面高0.5m。
6.4.3 井管与土壁之间填充的滤料应一次完成,从井底填到井口下
1.0m左右,上部采用不含砂石的粘土封口;
6.4.4成孔后,应及时下入井管,抽入滤料,井管应居孔中心;井管采用预制无砂混凝土管,保证孔隙率不小于15%,填砾直径应为3-5mm,选用含泥量不大于5%的天然砾石,投放前应先清除泥沙,然后用铁锨沿井口四周均匀投入;管井施工结束后,应立即进行洗井,洗井自上而下进行,洗井应不小于3个台班,达到基本水清井底不存泥沙为止。
6.4.5 降水井成孔直径必须大于滤管外径5cm以上,确保滤管外围的过滤层厚。
6.4.6 滤管在井孔中位置偏移不得大于滤管壁厚。 6.4.7 在降水工作正式启动前,应统一测量井的自然水位。 6.5 排水系统
根据现场条件和需要,拟定将降水所抽出的水以原有明渠的形式排向谭峪河,现场有农用灌溉明渠:k1+400,k1+720,K2+040,排水明渠通过现有道路或地表构筑物时采取埋设D400钢筋砼管道排水,如地势不能满足时可增设集水井+提升泵提升地下水,使其顺处排出。 七 安全要求
7.1 施工现场应采用两路供电线路或配备发电设备,正式抽水后干线不得不得停电、停泵。
7.2 定期检查电缆密封的可靠性,以防磨损后水渗入电缆芯内,影响正常运转。
7.3 期间,必须24h专职电工值班。
7.4 水泵电缆线不得有接头、破损,以防漏电。
7.5 设备运转及边坡稳定应有专人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6 每台水泵应配置一个控制开关和一台漏电保护器,主电源线路要沿深井排水管路设置。 八 环保措施
8.1 含泥沙的污水,应在污水出口处设置沉淀池或用泥浆车及时运出场地处。池内泥砂及时清理,严禁妥善处理,严禁随地排放。 8.2 泥浆车及车轮携带物应及时进行清洗,洗车污水应经沉淀后排出。
9.降水监测与维护 9.1 降水监测
9.1.1降水监测与维护期应对各降水井和观测孔的水位、水量进行同步监测;
9.1.2 抽水开始后,在水位末达到设计降水深度以前,每天观测各降水井和观测孔三次水位,水量;
9.1.3 当水位达到孜水设计深度,且趋于稳定时,每天观测一次,雨季时可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9.1.4 绘制出水量Q与时间t和水位降深值S与时间t过程曲线图,分析水位水量下降趋势,预测设计降深要求所需时间;
9.1.5 在沟槽开挖过程中,应随时观测沟槽侧壁、沟槽底的渗水现象,并应查明不因及时采取工程措施。 9.2 降水维护
9.2.1 降水期间应对抽水设备和运行状况进行维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抽水设备始终处在正常运行状态;
9.2.2 抽水设备应进行定期保养,降水期间不得随意停抽; 9.2.3 注意保护井口,防止杂物掉入井内;
9.2.4 发现基坑出水、涌沙,应立即查明原因,组织处理。 9.2.5 当发生停电时,应及时更新电源,保持正常降水。
9.2.6 降水监测与维护期,宜待沟槽中的管道回填高出降水前降水位高度即告结束;当地下水位很浅,且对工程环境有影响时,可适当延 降水时间。 10 其它事宜
10.1 降水井施工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洗井工作,洗井工作时间不小于20小时。
10.2 出水量的控制,根据计算,降水井内稳定水位处于14.0m时,基坑降水满足设计要求。
10.3 降水工作结束后,用砂石将降水井填实至地表面。
10.4 降水工作正式运行前,应在场地附近做抽水试验,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抽水试验,根据抽水试验结果所求得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相关参数,以校正设计降水井的出水量,从而更加合理的选择泵。 10.5 沟槽降水工作的起始和延续时间,主要应根据沟槽管道主体施工完毕并回填至正常水位以上具体确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