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体解剖总复习

人体解剖总复习

来源:吉趣旅游网
解剖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人体标准的解剖姿势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趾向前。 2、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身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3、额状面:沿左右方向将身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基本组织

1、软骨的分类 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

2、被覆上皮按其组成细胞的层次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后者由多层细胞构成;又可依构成细胞的形态分为扁平上皮、立方上皮和柱状上皮。

3、骨骼肌肌纤维呈相对独立的细长圆柱状,适于轴向收缩。有多个直至数百个细胞核,位于纤维的周缘部。心肌细胞为短柱状有分叉,细胞端头以润盘连结,构成网罩状的心壁,使得心脏能够扩大、收小并且产生血压。一个细胞一个核,位于中央。

4、骨骼肌肌纤维的肌浆内含许多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均由粗、细两种肌丝交错呈明带和暗带相间的结构构成,肌纤维收缩时,肌原纤维暗带的长度不变,与暗带两端相邻的明带变短。 肌质网——分布于肌原纤维周围的相邻两条横小管之间的特化网管状结构,其上布满钙泵,在肌肉收缩结束之后把钙离子从肌质中泵入肌质网内以备下一次释放。 5、 血浆

血细胞

1) 红细胞

2) 白细胞 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6、依神经元的功能 包括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7、名词:突触、神经纤维、神经 第一章 运动系统(骨) 一、骨的构造

作为器官的骨由骨膜、骨质、骨髓及血管、神经等构成。

1.骨膜:由骨外膜和骨内膜构成。骨外膜一般分布于骨表面,其外层致密,内层疏松(可生成成骨细胞,参与骨质的形成。)骨内膜位于骨髓腔内。

2.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按结构可分为骨密质、骨松质两种类型。骨密质厚、致密,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有外环骨板、内环骨板、哈佛氏骨板(连同哈佛氏管称为哈佛氏系统或骨单位)和间骨板。骨松质往往形成杆状或片状的骨小梁。骨小梁的排列方式与其所受外力有关(骨端呈现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

3.骨髓:由网状组织和各种血细胞构成的,具有造血的功能。分为红骨髓、黄骨髓两种。在胚胎时期和婴幼儿,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于含有丰富的血液,肉眼观呈红色,故名红骨髓。约从六岁起,长骨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变为黄红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黄骨髓。所以成人的红骨髓仅存于骨松质的网眼内。

二、骨的功能:支持、保护、杠杆、造血和储备钙等作用。 三、中轴骨

包括颅骨29块,颅的整体观、翼点。

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尾骨、12对肋骨、1块胸骨。 椎骨的连结、四大生理弯曲、胸廓与呼吸

四、上肢骨可分为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部分。 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

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

六、下肢骨可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下肢带骨即髋骨,由髂、坐、耻骨愈合而成。全身的自由下肢骨包括:2块大腿骨、2块髌骨、2块小腿骨、14块跗骨、10块跖骨、28块趾骨。

1

问答题:1、试述人上下肢骨骼分工后各自的结构特点。2、男女骨盆有何差异? 运动系统1——关节 一、关节的结构

(一)关节的基本构造

1.关节面:多为一凹一凸,凹的为关节窝,凸的关节头。两者的表面附有一层关节面软骨(透明软骨),软骨内无血管、神经,所以损伤后,较难修复。

2.关节囊:为结缔组织囊,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层为滑膜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滑膜层向关节腔内突出形成滑膜襞,向外突出形成滑膜囊。可分泌滑液起润滑作用。 3.关节腔:为关节囊和关节面的密闭腔隙,为负压。 (二)关节的辅助结构

1.韧 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连结相邻骨,对关节起加固作用。 2.滑膜囊:滑膜层向外突出形成滑膜囊。

3.滑膜皱襞:滑膜层向关节腔内突出形成滑膜襞。

4.关节唇:是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环状纤维软骨板,可加深关节窝的深度。 5.关节内软骨:由纤维软骨构成,分为半月板、关节盘两种。 二、肩关节

1.主要结构:肩关节由肱骨的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 2.辅助结构:

(1)关节盂唇:附着在关节盂周缘和肱骨解剖颈之间,可加深关节窝的深度。 (2)肱二头肌长头腱:肩关节囊壁内有此腱通过,它有加固肩关节的作用。 (3)喙肱韧带:从喙突至肱骨大结节,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

(4)盂肱韧带:从关节盂周缘前部经关节囊前壁,至肱骨小结节。防止肱骨头向前脱位。 (5) 喙肩韧带:起于喙突止于肩峰,防止肱骨头向上内方脱位。 3.关节的运动:能绕三种基本轴运动。 三、肘关节

1.主要结构及类型:由肱骨的远侧端和桡、尺骨的近端关节面组成。为典型的复关节。 所有肘关节的韧带都不止于桡骨,从而保证了桡骨能绕垂直轴做回旋运动。 2.关节的运动:肘关节不能往外拐主要是由于尺骨上端伸长的鹰嘴限制造成的。 四、髋关节:

1.主要结构:髋关节是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 2.辅助结构:

(1)髋臼唇使髋关节的深度增加。

(2)髂股韧带(3)耻股韧带: (4)坐股韧带 (5)股骨头韧带。 五、膝关节

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个关节,属于椭圆——滑车关节。

1.主要结构:股骨远端的内、外侧踝为关节头,胫骨近端内、外侧踝上面为关节窝构成股胫关节面(椭圆关节)。髌骨后面的关节面与股骨的髌面构成髌股关节(滑车关节)。 2.辅助结构:

(1)半月板(2)膝交叉韧带(3)髌骨(4)髌韧带 六、踝关节(距上关节、距小腿关节)

1.主要结构:踝关节的关节头为距骨滑车,关节窝是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和腓骨的外踝关节面。属滑车关节。

2.辅助结构:(1)内侧为三角韧带(2)外侧有三条韧带(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

3.容易引起向内崴脚的原因是:一、外踝长内踝短,二、内侧为三角韧带强大,外侧三条韧带较弱。

2

七、足弓:

1.足弓的定义:由足的跗骨、跖骨以及足部的关节、韧带、肌腱共同构成的凸向上方的弓形结构。 2.足弓的组成:

(1) 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1、2、3跖骨组成,又称弹性弓。 (2) 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4、5跖骨构成,又称支撑弓。 (3) 横 弓:由骰骨和3块楔骨组成。 3.足弓的机能: (1)“三角架”:它能使人体稳固地站立于任何高低不平的地面。

(2)弹簧功能:各骨之间关节、韧带连结使足弓有一定的弹性,利于完成行走、跑跳等动作。 (3)足弓对通过的血管、神经和肌腱有保护作用。 运动系统2——骨骼肌 一、骨骼肌的结构

(一)骨骼肌的大体及微细结构:

1.肌腹与肌腱:肌肉中部称为肌腹,两端称为肌腱(扁肌的肌腱称为腱膜)。肌腹中内许多肌纤维构成。包裹于每条肌纤维表面的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内膜,包裹于肌束外的膜称为肌束膜,包裹于整块肌肉外面的膜称为肌外膜。肌腱是由胶原纤维构成的,肌腱缺乏弹性,但很坚韧,可抵抗较大张力,肌肉通过肌腱附着于骨面上,肌腱的这种结构可使肌肉力量均匀地作用于肌腱在骨面的附着处。 2.骨骼肌的微细结构:肌原纤维及微丝滑动学说 3.肌肉中的血管:

4.肌肉中的神经:肌腹内分布有运动神经末梢,由中枢神经系统传来的冲动经此传至肌肉,支配其活动。肌腹和肌腱内均有感觉神经末梢,它们能感受肌纤维张力变化的刺激,将冲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各肌肉之间的协调运动。

(二)骨骼肌的辅助结构:

1.筋 膜:是包裹于肌肉外面的结缔组织膜,分为浅筋膜(又称为皮下筋膜,位于皮下,由含脂肪成分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和深筋膜两种(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可插入肌群之间,形成肌间隔即肌鞘(筋膜鞘),保证肌肉或肌群单独活动,互不干扰。)。

2.腱 鞘:套在腕、踝、手指和足趾部位肌腱周围的密封的双层筒状结构。 3.滑膜囊:关节囊的滑膜层向外突出形成。

4.滑 车:一种是覆盖有软骨的槽,如结节间沟。另一种是通过肌腱的结缔组织环,如眼肌中的总腱环。滑车通常可改变肌腱的方向,同时保证肌腱不会向旁边移位。 二、重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功能 1.胸大肌

位置:位于胸前皮下,为多羽状扇形扁肌。

起点:起于锁骨内侧半、胸骨和上6肋骨前面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点: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提肋助呼气。 2.三角肌:

位置: 位于肩关节前、外、后方,为一块倒三角形的肌肉,中部为多羽肌,前后部为单羽肌。 起点: 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 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 近固定时,前部肌纤维收缩使上臂屈、水平屈和内旋;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伸、水平伸和外旋;中部或整块肌肉收缩使上臂外展。

3

3.肱二头肌:

位置: 位于上臂前面浅层,为梭形肌,有长短二头。 起点: 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 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 近固定时,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并使前臂在内旋的情 况下,在桡尺关节处外旋。远固定时,使肘关节屈。 4.肱 肌

位置: 位于肱二头肌深层,肱骨前面下半部,为梭形肌。 起点: 起于肱骨前面下半部。 止点: 止于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 近固定时,屈前臂。远固定时,使上臂靠拢前臂。 5.肱三头肌

位置:位于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三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以其腱止于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和前臂伸。远固定时,使肘关节伸。 6.臀大肌

位置:位于骨盆后外侧,臀部皮下。呈宽厚的四方形,肌纤维很粗。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点:止于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和外旋。上部肌纤维收缩使大腿外展;下部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 7.股四头肌

位置:位于大腿前面,是人体中最大的肌肉,为羽状肌。

起点:此肌有股直肌、股中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四个头。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点:四个头相合,成一条强有力的腱,由前面及两侧包绕髌骨,并在髌骨下方形成髌韧带,借此止于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使小腿伸,股直肌还能使大腿屈。远固定时,可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 深呼吸过程涉及哪些肌肉的动作? 第三章 循环系统

一、心血管系的组成及功能: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脏:动力器官。

动脉:将心脏输出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血管。 静脉:将血液从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运回到心脏的血管。 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心脏的位置和外形:

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

由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1.右心房: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和一个出口(右房室口)。 2.右心室:一个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和一个出口(肺动脉口)、肺动脉瓣。 3.左心房:两对肺静脉入口,出口为左房室口。

4

4.左心室:有一个入口(左房室口)、二尖瓣和一个出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 心壁的构造:

分为心外膜、心肌层、心内膜。其中心肌层最发达,心房肌和心室肌附着于纤维环。

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心房肌和心室肌不同时收缩。心脏各部按一定顺序收缩和瓣膜是心脏能够把血液按一定方向搏出的基础。

心包:

1.纤维心包:紧贴浆膜心包壁层,在大血管根部移行为血管外膜。 2.浆膜心包(壁层、脏层)之间的间隙为心包腔。 三、血液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达全身各部毛细血管,在此与周围的组织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变为含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多的静脉血,最后汇集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及各级分支进入肺泡壁周围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名词:静脉角、危险三角 四、几种代表性循环路径

五、表浅动脉压迫止血点:在出血区域的上游动脉贴住骨骼的部位压住,可作为外伤止血急救的有效方法。 六、门静脉起源于腹腔消化器官(消化管和胰)、脾等的毛细血管,经逐级汇集最后形成门静脉,是肝脏血液的主要来源(约占70%)。门静脉入肝后再反复分支最后汇入肝血窦,因此是介于两端毛细血管间的静脉系。门静脉内没有瓣膜,因此当门静脉高压时,血液则可经属支逆流。 七、淋巴管系是从组织液回收血液成分的辅助系统 毛细淋巴管

淋巴导管及入口:

胸导管--是最大的淋巴导管注入左静脉角 右淋巴导管--注入右静脉角。

第四章 免疫系统(本章节一下各点详见课本)

第一节 MHC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为自身细胞的标志,具种属、个体特异性。参与机体的

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并决定组织的相容性,是器官移植后引发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 一、 淋巴细胞

1 淋巴细胞的起源

2 淋巴细胞的主要类群和功能 3 T-细胞、B-细胞与免疫应答 二、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三、 其他抗原呈递细胞 第二节 淋巴组织

一、 弥散淋巴组织

二、 淋巴小结 第三节 淋巴器官 一、胸腺的功能

二、淋巴结的功能(试分析下肢感染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之间的关系) 三、脾的功能 四、扁桃体

5

第五章 消化系统 一、舌、牙 二、胃:

1.位置和形态:其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整体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2.胃的功能: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可临时贮存食物,并磨碎、搅拌食物。胃能分泌呈酸性胃液,可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胃还能分泌激素。 三、小肠(5—7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1.十二指肠:形态固定,上部又称球部、降部有十二指肠乳头、水平部和升部。 2.空肠和回肠:上2/5为空肠,下3/5为回肠。

3.小肠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小肠增大内表面的结构有皱襞、肠绒毛,微绒毛。 四、大肠的分部、痔疮的成因 五、三对大唾液腺分别是--? 肝:1.肝的组织结构——肝小叶

2.肝的功能:分泌胆汁、参与物质代谢、解毒作用、防御作用、造血。 3.胆囊: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胆汁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管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突 第六章 呼吸系统

一、喉的结构咽喉交叉食物如何导向?

气管和左右支气管的位置和形态右直左平 二、肺

肺的组织结构肺小叶、导气部与呼吸部

肺的构造:肺由肺内支气管及其分支形成的支气管树和无数肺泡及围绕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组成。其中直径在1mm以下的称为细支气管,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达细支气管后,再分为终末细支气管(以上气道称为肺的导气部)。从呼吸性细支气管到肺泡管再分支为肺泡囊最后到肺泡,称为肺的呼吸部)。

肺泡的表面于电镜下可见到两种上皮细胞:一种为扁平细胞,即Ⅰ型细胞。另一种为分泌细胞,即Ⅱ型细胞,它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壁的稳定性,使呼气后肺泡不致塌陷。

肺小叶:每一细支气管及其分支与所连的肺泡合称为肺小叶。肺小叶之间互相隔离,是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肺含有50-80个肺小叶。

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必须透过肺泡上皮、上皮基膜、血管内皮基膜和内皮细胞四层结构所构成的薄膜层,称为气血屏障。

第七章 泌尿系统

肾的组织结构-肾单位:

1.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可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2.肾小体是肾单位的起始部分,位于皮质内,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位于肾小囊内,它是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囊反复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而后再会合成一条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囊。入球小动脉口径大于出球小动脉的口径,造成肾小球内的血压较高。

3.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球时,因其压力较高,血液的血浆透过滤过屏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中不含高分子蛋白质、质类和有形成分,其余成分与血浆相同。正常成人每天生成原尿150-200升。

4.肾小管是与肾小囊壁层相连的细长管道,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部分。肾小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近曲小管是吸收原尿的主要场所,原尿中的水、钾、钠等离子大部分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和再分泌之后成为终尿。

5.集合管由远曲小管会合而成。几条集合管会合成乳头管,其开口通向肾小盏。

6

第八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

一、睾丸

2 睾丸的组织结构

二、输精管道 包括附睾、输精管和射精管。 三、附属腺 包括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

一、卵巢的组织结构、各级卵泡

黄体:为排卵后由卵泡迅速转变成的富有血管的腺体样结构能分泌孕酮和雌激素。 二、输卵管 三、子宫

1 子宫的位置和形态 2 子宫的固定装置

3 子宫壁的组织结构、月经的形成过程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

一、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能增进机体的物质代谢,促进机体的生长和发育。

二、甲状旁腺——功能是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平衡。如甲状腺手术不慎误将甲状旁腺切除,则引起血钙降低、手足搐搦,肢体呈对称性疼痛与痉挛;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则引起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三、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可分泌调节体内水盐代谢的盐皮质激素、调节碳水化合物的糖皮质激素、影响性行为和副性特征的性激素。肾上腺髓质可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能使心跳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小动脉收缩维持血压和调节内脏平滑肌的活动

四、胰岛——是胰的内分泌部分,为散在于胰腺实质内的细胞团,以胰尾为最多。胰岛分泌的主要激素称胰岛素,主要调节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水平。还分泌胰高血糖素。

五、垂体 神经垂体和腺垂体 远侧部和结节部称垂体前叶或腺垂体,约占垂体体积的75%,垂体前叶能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神经垂体实为贮存和释放加压素、抗利尿和催产素。

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相联系的部位 第十章 感觉器

一、眼球由眼球壁和折光装置两部分组成。

虹膜是血管膜最前部的圆盘形的薄膜。虹膜中央有圆形的瞳孔。角膜与晶状体之间的间隙称为眼房,虹膜将眼房分为较大的前房和较小的后房,前、后眼房借瞳孔相互交通。在眼前房周边,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区域,称虹膜角膜角。在虹膜的基质内有两种平滑肌纤维,环绕瞳孔周缘呈环行排列的,称瞳孔括约肌可缩小瞳孔,由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平滑肌,称瞳孔开大肌,可开大瞳孔,由交感神经支配。在弱光下或视远物时,瞳孔开大;在强光下或看近物时,瞳孔缩小。在活体上,透过角膜可见虹膜及瞳孔。虹膜的颜色取决于色素的多少,有种族差异,白色人种,因缺乏色素,虹膜呈浅黄色或浅蓝色;有色人种因色素多,虹膜色深,呈棕褐色;黄种人的虹膜多呈棕色。

视网膜由外向内分四层:色素细胞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节细胞层。其中视细胞层是感光细胞,又分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青光眼--眼球内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如果房水排出通道阻塞,房水排出受阻,眼内压升高超过眼球所能耐受的程度而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失明。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和局部营养不良等可引起晶状体囊膜损伤,使其渗透性增加,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使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形成混浊。

7

近视眼、远视眼(老花眼)的成因与预防,分别配戴何种眼镜?(P244) 角 膜 外膜(纤维膜) 巩 膜 虹 膜 眼球壁 中膜(血管膜) 睫状体 脉络膜

虹膜部 盲 部

眼球 内膜(视网膜) 睫状体部 视 部 角 膜

折光装置 房 水 晶状体 玻璃体 二、位听器(耳)

位听器(前庭蜗器)俗称耳。按位置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内耳有感受声波刺激的蜗器和感受体位变化的前庭器。

内耳:由埋藏于颞骨岩部内的一系列管道组成,因此又称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骨迷路是颞

骨岩部内的骨性小腔和管,膜迷路是位于骨迷路内,形态与骨迷路相似的膜性小囊和小管。膜迷路内含有的水样液体称为内淋巴,在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水样液体称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淋巴有营养内耳和传导声波的作用。

1.骨迷路:由三部分构成,从前内向后外依次为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

2.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管性结构。包括蜗迷路(蜗管)和前庭迷路两部分。

前庭迷路包括椭圆囊、球囊和膜半规管。膜迷路各部之间互相交通,腔内充满内淋巴。在蜗管的基底膜上有上皮突起为毛细胞,振动导致毛细胞顶端的纤毛顶住上方的盖膜而弯曲,从而产生兴奋称为螺旋器或柯蒂氏器,它是听觉感受器,。椭圆囊和球囊的壁上,各有一处向腔内的突起,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置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的位置变化或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膜半规管是位于相应的骨半规管内的膜性细管,形态与骨半规管相似。在骨壶腹内是相应的膜部膨大的膜壶腹。在三个膜壶腹的壁上各有部分粘膜成嵴状突起,称为壶腹嵴。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在中枢部,可泛指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灰质在大

脑、小脑表面成层配布,又称为皮质。

2.白质: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白亮而得名。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

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

3.神经核团:在中枢部灰质外的地方,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团。 4.纤维束:在中枢部的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神经纤维束。 5.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分为感觉和植物神经节。 6.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

8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1.中央管

位于脊髓中央,纵贯脊髓全长,管内含脑脊液,向上与第四脑室相通,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 2.灰质

每侧的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后部狭细为后角。在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在胸髓和上2-3节腰髓,前、后角之间还发出侧角。脊髓灰质内含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多极神经元,根据其轴突的分布大体上有两类:前角运动细胞和侧角细胞的轴突组成前根,其余神经元的轴突不出中枢神经系统以外。中央管前、后的灰质称为灰质前连合与灰质后连合。 (1)前角:

前角运动细胞主要为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前根和脊神经支配梭外肌纤维,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发出纤维也经过前根和脊神经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纤维的张力,在保持肌张力上起重要作用。) (2)中间带:

中间外侧核,见于胸髓和上2-3腰节,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低级中枢)。 (3)后角:

细胞分群较多,在后角尖部为贯穿脊髓全长的胶状质,由小型细胞组成,在胶状质的腹侧,大、中型细胞较多,总称后角固有核,此核界限不清,但主要接受后根传入纤维,它们发出的纤维有的是联络脊髓的不同节段,有的进入白质形成纤维束。 2.白质

白质分为对称的前索、后索和外侧索。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称为白质前连合,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为网状结构。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纤维束一般是按它的起止命名。纤维束可分为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短的固有束。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贴脊髓灰质分布,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反射。 1上行传导束: (1)薄束和楔束:

(2)脊髓小脑后束(单个肌的张力变化): (3)脊髓小脑前束(整个肢体运动的信息): (4)脊髓丘脑束: 2下行传导束

(1)皮质脊髓束(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① 皮质脊髓侧束② 皮质脊髓前束: (2)红核脊髓束: (3)前庭脊髓束: (4)顶盖脊髓束: (5)内侧纵束: (6)网状脊髓束:

脊髓的功能——反射功能、传导功能 三、 脑干

1 脑干的外形

2 脑干的内部结构: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 四、小脑

1 小脑的外形及分叶

2 小脑的内部结构 3小脑的机能及其与种系发生的关系

9

五、间脑 : 1 背侧丘脑 2 后丘脑3上丘脑4底丘脑5下丘脑 六、大脑

(一)大脑外形

1.三条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2.五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二)半球内部结构(包括大脑皮质、基底核、白质、侧脑室) 1.大脑皮质:

位于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分为古皮质(海马和齿状回)、旧皮质(组成嗅脑)和新皮质。 大脑皮质的分区和机能研究(见课本P291-P295)四种语言中枢 2.基底核:

埋藏在白质之中的核团称为基底核,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及杏仁体。其中,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豆状核在切面上借白质分为三部分即壳、苍白球。 3.白质:

连合纤维——连接两侧半球皮质的纤维;联络纤维——联系同侧半球各叶皮质间的纤维;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之间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在经过豆状核内侧,背侧丘脑和尾状核的外侧区段时形成一块宽厚的白质称为---内囊。

4.脑脊液—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充满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在脑外周形成水垫,起保护和营养作用。 5.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进入脑组织的结构,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但酒精很容易通过而引起醉酒。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节 包括脊神经节、脑神经节(躯体)和自主(植物)神经节 一、脊神经的组成

脊神经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合并而成,总数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

脊神经节是后根在椎间孔处的膨大部,为感觉性神经节,主要由假单极神经元胞体组成。其中枢突组成后根入脊髓,周围突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肌、关节和内脏,把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冲动向中枢传递。

脊神经均为混合性神经,主要含有:管理皮肤浅感觉和运动系深感觉的躯体感觉纤维和管理内脏、心血管、腺体感觉的内脏感觉纤维,及管理骨骼肌运动的躯体运动纤维和管理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分泌的内脏运动纤维。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二、脑神经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外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1感觉性的脑神经有: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Ⅷ位听神经

2运动性的脑神经有: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外展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3混合性的脑神经有:Ⅴ三叉神经、Ⅶ面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 三、自主神经系统

1 交感神经 2 副交感神经

3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比较(均为内脏运动神经,中枢所在位置不同,作用结果不同)

10

第四节 传导路 一、感觉传导路

1概念:意识性、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2.视觉传导路

3.平衡传导路与晕车 二、 运动传导路

1 锥体系 包括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 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传导路

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它类型的锥体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中的神经细胞。

瘫痪:非运动时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总是处于抑制状态。

故若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得下运动神经元脱离抑制,所辖肌肉不停收缩,肢体出现痉挛性瘫痪,但肌肉不萎缩。

反之若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则肌肉张力降低,所辖肌肉彻底丧失收缩能力,出现弛缓性瘫痪,肌肉逐渐萎缩。

皮质核束 眼外肌、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和舌肌 皮质脊髓束 躯干和四肢肌

2 锥体外系 包括皮质—纹体系和皮质—脑桥—小脑系。 简答:1、右侧视束(或右枕叶)损伤,患者有何视野改变? 2、某君夏日身穿背心,左手抓住一苹果右手持刀削皮进行中,这时有个蚊子叮咬着他的左上臂肱二头肌表面,将发生两个反应:一是左上臂抖动,二是用右手打蚊子。请你分析这两个动作发生了哪些神经传导。

实验理论部分复习要点:血型鉴定方法原理;心、肾外形及解剖构造。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