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吉趣旅游网


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簿

年级 课题 授课班级 四年级 1 观 潮 科目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语文 课时 共2课时 第 1课时 授课教师 包级领导 签字 教学 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难 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集体备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1

教 学 过 程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六、作业

2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笼罩(lónɡ lǒnɡ) 霎时(shà sà) .. 屹立(qǐ yì) 人声鼎沸(dǐnɡ tǐnɡ) .二、看拼音写汉字。 cháo tóu zhú jiàn dùn shí lǒnɡ zhào ( ) ( ) ( ) ( ) 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宽阔 辽阔 1.我家门前有一条( )的街道。 2.我们的国家地域( ),物产丰富。 平静 宁静 3.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 )。 4.海滨的夜色多么( ),多么美丽!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浩浩( )( ) 山崩( )( ) 人声( )( ) 若隐( )( )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3

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簿

年级 课题 授课班级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难 点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语文 课时 共2课时 第2课时 观潮 授课教师 包级领导 签字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集体备课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4

教 学 过 程 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 5

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6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板 书 设 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顺序:远近 观潮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教 学 反 思

7

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簿

年级 课题 授课班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语文 课时 共2课时 第 1课时 2 走月亮 授课教师 包级领导 签字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3个生字。 教学 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集体备课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教 学 过 程 教学 重难 点 二次备课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板书:走月亮) 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 8 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踱、烁” “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 指导书写:“淘、鹅、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及运用。 淘洗: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造句: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 柔和:柔软,温和。造句:傍晚,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 鹅卵石: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 运载:装载和运送。造句: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造句:少数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 汩汩:拟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造句:那条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 浇灌: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灌土地。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

9

奇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堂作业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风俗(sú gǔ) 稻穗(huì suì) 二、看拼音写汉字。 pú tɑo tiào yuè zhuāng jiɑ qiān shǒu ( ) ( ) ( ) ( ) 三、仿写词语。 闪烁——闪闪烁烁 ( )——( ) ( )——( )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10

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簿

年级 课题 授课班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语文 课时 共2课时 第 2课时 走月亮 授课教师 包级领导 签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教学 目标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 重难 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集体备课 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2 走月亮) 2.检查生字读音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 11 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

第2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教师板书: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 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3.师: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12

第4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教师板书:想到:洗衣服 做小船 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6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教师板书:看到: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 )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4.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 5.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四、扩展阅读,延伸感悟。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 《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

13

美丽的海滨夜景。《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课堂作业 一、比一比,组词语。 牵( ) 填( ) 饿( ) 奇( ) 镇( ) 鹅( ) 二、写出加横线词语的反义词。 1. 月盘是那么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 ) 2.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 三、我会填。 秋虫( )着,夜鸟( )着翅膀,鱼儿( )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 四、 填一填。 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shuò)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阿妈在月亮下散步的幸福和温馨。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14

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簿

年级 课题 授课班级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难 点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语文 课时 共1课时 第1课时 现代诗二首 授课教师 包级领导 签字 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集体备课 一、 谈话激趣,交流导入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 书: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 2.分小节读诗文。 三、 范读诗歌,整体感知 出示诗文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15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四、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 斜阳 白色的芦苇 美景) 3.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五、指导朗读,感受诗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6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 课堂作业 、比一比,组词语。 渡( ) 倦( ) 坐( ) 度( ) 卷( ) 座( ) 二、读一读,想一想。 1.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2. 《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三、我会填。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 。 2.花牛在草地里坐, 。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17

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簿

年级 课题 授课班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语文 课时 共1课时 第 1课时 繁星 授课教师 包级领导 签字 1.认识“昧、坠、怀”3个生字,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 目标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教学 重难 点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的生活,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 集体备课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夜晚的天空吗?夜空中有什么?(星星)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二次备课 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板书:4 繁星) (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mó 模型、楷模 18

模 mú 模样、模具 2.查字典理解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2.根据表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从前 家乡 三年前 南京 如今 海上 密密麻麻仿佛回到母亲的星星 的怀里 星群密布仿佛和朋友对的蓝天 话 半明半昧仿佛睡在母亲的星 的怀里 第二次 第三次 (板书:从前 家乡 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 三年前 南京 仿佛和朋友对话 如今 海上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

19

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节,再读第三节,回味、感悟、交流。) (出示关键句) 比喻句——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拟人句。 拟人句——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

20

烈的感染。)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排比句: 我们的生活是 的,是 的,是 的。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四、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总结: 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是为了表达他对星天的酷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板书:热爱大自然 向往美好生活) 2.仿写: 师过渡: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渐渐地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3.拓展。 (1)我们和作家巴金一同体验了看星星后的感受,我们还从作家那儿学到了许多方法,收获真不小。其实,我们看过自然界许多事物,像太阳、月亮、大海等等,看了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情,这样那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用刚学到的作家写事

21

物的方法再进行一次语文活动,“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看谁写得快,写得精彩。 课堂作业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上“√”。 半明半昧(mèi wèi) 坠落(duì zhu...ì)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 2.抬头看。( ) 三、仿写句子。 1.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虽然……然而……: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是 , , 。 四、读“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想画面。 想画面: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22

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簿

年级 课题 授课班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语文 课时 共1课时 第 1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授课教师 包级领导 签字 授课时间 1.引导学生发现人类的一些破坏环境的做法,同时学会在与他人意见分歧时,正确与人沟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 目标 2.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环保不是一句空话,每一个人都应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卫士。 3.讨论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小建议,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落实到行动中。 引导学生克服劝说时的焦躁心理,以文明的举止、诚恳的态度打动对方。 集体备课 一、图片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观山,看海,听雨,赏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这些都让我们心旷神怡。每个人教 学 过 程 教学 重难 点 二次备课 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可是,只要大家稍稍留心,就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校园里竖起一棵奇怪的“大树”。这棵树是用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做树干,绿叶则是废旧的暖壶壶壳,这棵两米高的筷子“树”“长”得挺茁壮。 这株筷子树的制作者告诉记者:整个树干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就达十万支,这些筷子都是师生们平日在学校的食堂和校园周边的商业街饭店里“捡”回来的。他同时谈及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也仅能制成这样的筷子6000—8000双,他们这棵树虽然只有一米九,但耗费了十万双筷子。他们希望能够警醒大家最终告别一次性筷子。 23

教 学 过 程 师:同学们,听完这则新闻,能否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 师:我们与环境密不可分。(教师板书:我们与环境) 二、初设情境,共同探讨 1.说一说。 a.情境一:你和同学吃饭时,他随手拿了几双一次性木筷,多的就扔在旁边,请你劝劝他。 b.情境二:学校门口的餐馆老板一直未停止使用一次性木筷,你打算怎样去劝阻他? 师:谁来说一说。 生:有些木筷并不卫生,因为每一双一次性筷子的制作加工都要经过树木的砍伐、切断、冲坯等十几道工序,而且为了让筷子看起来洁白干净,成型的筷子还要经过硫磺熏,熏不白的就用双氧水和硫酸钠再次浸泡漂白,然后用滑石粉抛光。 生:让我们少用一次性筷子,出外就餐时尽量自备筷子,或者重复使用自己用过的一次性筷子。 2.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a.小组内交流。 b.每组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工厂里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直接排到河里; 生:人们乱砍乱伐破坏生态环境; 生: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大气; 生:人们的生活垃圾。 3.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生:如果堵车时间长,我们可以提醒爸爸妈妈将汽车熄灭。这样可以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 生:最后离开教室的同学要注意关灯,大家一 24

起努力,做到不开“无人灯”。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 三、动手实践,从我做起。 1.师引入:爱护环境不仅要认识到,更要会动手做。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交流的内容进行梳理,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制作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呢? 2.学生合作交流评选出“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预设: 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0、11) (1)看见垃圾,主动捡起丢在垃圾桶内,不乱扔垃圾。 (2)要珍惜水资源。可以将淘米水、洗菜水、洗衣服水用来浇灌树木。洗完手后一定要把水龙头拧紧。 (3)如果教室里没有人在或只有几个人的话,要把电灯关上。 (4)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不烧散煤,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5)随身携带环保袋,多使用筷子。因为一个塑料袋要200年来解化,少使用一次性碗筷。 (6)在学校的路边及其他地方多设置一些造型各异的垃圾桶,最好是分类垃圾桶。因为我发现垃圾桶可分为“回收”和“不回收”两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节约能源的观念,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更加整洁。 (7)要多植树造林,不砍伐树木。不践踏草坪。 (8)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 (9)少开车,多骑车。 (10)爱护环境。家中的死鸡死鸭可以密封,然后拿到垃圾场,让清洁工人处理掉。千万不能丢

25

到河中,因为这样会污染河水。 四、全班汇报,点评鼓励 1.在小组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各小组将意见综合起来,由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组内同学做补充。 2.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点等方式灵活运用。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事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结束地球的生命。地球是你的,也是我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拉起我们的手,张开我们的口,检点自己,劝诫他人,共同捍卫我们的家园。(教师板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26

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簿

年级 课题 授课班级 四年级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科目 主备人 语文 课时 共1课时 第 1课时 授课教师 包级领导 签字 授课时间 1.选取自己喜欢的地点分享给大家,列出推荐理由。 教学 目标 2.强调分享的原因,引发听众共情,激发向往之情。 3.能用普通话交谈,能认真倾听。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给他人,体现其吸引人之处,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集体备课 一、导入新课 师:我相信你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有没有让你流连忘返?比如水乡的小镇让我们赏心悦目,游乐场让我们兴奋不已,书店让我们流连忘返,住家附近的小树林使我们的快乐天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你愿意和大家分享吗?推荐一个好地方给同学们吧。(板书:推荐一个好地方) 二、明确目标 1.过渡: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那么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呢?怎样介绍才更有条理,也让人感到你喜欢的地方很美,也让大家和你一样喜欢那个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2页,读一读,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2.确定习作主题:推荐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3.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a.写作范围: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b.通过描写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之处,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因此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写。 4.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a.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 b.这个地方在哪里? 27 二次备课 教学 重难 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c.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分析示例,打开思路。 1.同学们先看看书上的例子吧! 推荐一个古镇: 这个古镇很美…… 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2.师生共同总结。 总结并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四、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把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打算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有条理的抓住特点,突出特点重点介绍给大家呢? 2.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3.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总结:从学生叙述中总结写文章的一些顺序;写景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由心而发的感受。 预设: 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方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重点:在诸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 情感:真实的感受。 五、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1.写作文前先有个思路,应该怎么写呢?(板书:开头 中间 结尾) 拿我们要写的这篇习作来说,应该怎么来列提纲呢? 推荐一个好的地方(提纲) 开头:介绍自己要推荐的地点.环境情况以及大致特征。(总写) 中间:(分写) 第一种:可以按照游览或观赏的顺序来描写。 第二种:可以选几处(两三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 第三种:可以按照方位变化来描写。 第四种:展开合理想象。 结尾: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总写) 2.在作文草稿本上列一个提纲。 3.交流提纲。 28

六、动笔练习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景物写具体。 1.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2.分享草稿。 (1)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能保证自己一气呵成的文章不会有错别字,不会有不通顺的地方? (2)写完作文要检查。检查的最好办法就是朗读,那么现在拿起你的大作大声给我们朗读一下吧。如果在朗读过程当中发现什么有问题的地方,那就改吧,直到你读起来觉得很顺畅,听起来很舒服为止。还可以请同伴提提意见,然后再进行修改。 七、分析小结 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写景物地点的文章,要抓住特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写出真实感受。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29

一小教师集体备课簿

年级 课题 授课班级 四年级 语文园地一 科目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语文 课时 共1课时 第 1课时 授课教师 包级领导 签字 1.能够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 目标 2.学会带有声音的四字词语的运用,以及时间词语的运用。 3.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4.欣赏、积累古诗中写景的名句。 教学 重难 点 1.能够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集体备课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这些课文是自然景观。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自然景观的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呢?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用结合 板块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名胜古迹和名山秀水,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板书:写想象画面) 2.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想象画面的?(板书:看到) 3.课文《走月亮》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想象画面的?(板书:听到) 4.读了文章,你还能“闻”到什么?(板书:闻到) a.小组交流。 b.构思巧妙、大胆合理,感情真实。 c.介绍时,要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想象不是胡编乱想。 30

教 学 过 程 d.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5.学生以四人为小组共同交流,互相评议。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出示词语。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1)读一读,理解词语含义:自己自由读一读,做到理解含义。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 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 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2)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3)说一说:先小组内各交流,再选小组代表说一说。 出示词语。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4)说一说每组加点词语的意思。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5)拓展运用 ①请按照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说出你的想法。 冲过去 跑过来 奔过来 走过来 ②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一阵风吹过,天空顿时尘土飞扬。 我家的小狗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肉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画面。 (板书:根据意思 写画面) 板块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31

板 书 设 计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板书:书写提示:保持平衡 保持距离) 2.写一写 (1)先照着字帖写,一边写一边念笔画名称。 (2)再在田字格中写,写好之后对照比较,看看哪个笔画没有写好,再重写。 板块四:日积月累 学习《鹿柴》这首诗。(板书:鹿柴) 鹿 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3.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教 学 反 思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