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吉趣旅游网
理论探研

THEORY

参加反全球化运动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来自全球化的发源地欧美,这既耐人寻味,又发人深省

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分析与思考

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反全球化运动也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我们有必要以理性的目光审视这一全球化中的逆动现象。就像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无可回避的问题一样,反全球化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无可回避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是形影不离、相伴而生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也开始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威胁。

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回顾

反全球化运动与推进全球化的国际峰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举行。这一形式的特点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与对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发生正面冲突,而且往往出现暴力冲突。1999年11月底12月初发生在美国的“西雅图风暴”,拉开了世界范围的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1999年1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在西雅图开幕。与此同时,世界反全球化人士云集西雅图,对全球化进行抗议。有4万人组成的全球化抗议者队伍与警察在整个西雅图发生全面冲突,被视为全球化象征的麦当劳快餐店被捣毁。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被迫推迟5个小时开幕,不少代表团无法出席第一天的会议。警方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实行宵禁。到12月1日,警察逮捕抗议者

22

张淑欣

310人,另有多人受伤。在

西雅图大规模反全球化示威游行之后,世界各地随后发生的所有反全球化示威游行都被称为“西雅图风暴”。据统计,较大规模的反全球化活动,全世界

2000年发生了7次,2001

年发生了6次,全部属于这一类型,几乎每一次重大的国际经济、贸易或金融会议,会场外都会有此类抗议活动,并且时有抗议群众与警察发生冲突;到了2002年,情况有所变化,只有两次反全球化运动属于此类型,反全球化人士的行动更趋于理性。

反全球化运动与推进全球化的国际会议在同一时间,但在不同地点举行。此类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是双方进行远程对话和抗辩,但不会发生正面冲突,

更不会出现暴力冲突。2002年1月31多个国家参加,在巴西这边的世界社会日—2月5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于美国纽论坛有150多个国家参加。世界社会论坛约召开的同时,反全球化的世界社会论反对“由自由市场控制”的全球化,反对坛在巴西阿雷格里港召开。在巴西这边“新自由主义过分做法导致的灾难、不平的世界社会论坛与在美国那边的世界经等和不公正现象”。会议宣言要求结束济论坛进行远程对话。世界社会论坛是“军国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战争文化”,宣与世界经济论坛相对立的非政府组织会言总结了“反全球化精神”,指出:“这是一议。在美国那边的世界经济论坛有100

场全球团结的运动,我们因为反对财富

THEORY

理论探研

集中、反对贫困与不平等现象的扩散、反对破坏我们生活的现象而团结到了一起。”2002年6月26—27日,在富国峰会在加拿大举行的同时,非洲一些国家的代表于非洲举行穷国峰会,对富国峰会进行远程抗辩。

反全球化运动与推行全球化的国际会议既不在同一时间、也不在同一地点。反全球化运动的形式除了以上两种之外,世界上不少地方举办的全球化论坛有的实际上是反全球化运动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反全球化运动与推行全球化的国际会议既不在同一时间、也不在同一地点举行,而是一种独立的行动。哈瓦那论坛已经举行了三届。2002年2月11—15日,第四界全球化论坛在哈瓦那举行。出席论坛的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10多个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1000多人士。论坛的议题较为广泛,有金融危机、外债、人类资源和劳动力市场、经济一体化和合作、环境、阿根廷危机、美洲自由贸易区等。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在闭幕式上发表讲话说:“当今世界正处于二战以来最严重、最危险的危机之中。发展中国家债务日益严重,已达2万

亿美元。其中拉美国家1985年外债总额为3500亿美元,2001年增加到了75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推行私有化,使财富转到了外国企业手中。卡斯特罗批评美国霸道的做法,为了美国利益逼迫一些国际机构改变原来的职能和作用。不少反全球化人士在论坛上抨击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

反全球化运动的主体

参加反全球化运动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来自全球化的发源地欧美,这既耐人寻味,又发人深省。通常我们认为,发达国家在全球大市场的竞争中占优势地位,通过经济全球化已获得了较多的经济利益,它们更应该是全球化的忠实拥护者。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发达国家中的一些民间组织和部分阶层却成为全球化的坚决反对者。从整体来看,参加反全球化的队伍是由许多国家的多种非政府组织和多方面、多阶层人士组成的,有相当的广泛性。在反全球化的非政府组织中,既有来自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又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在反全球化人士中,有的是来自西方国家的社会活动家、环境保护主义者、消费

者利益保护者、宗教界领袖,有的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工会领导人和劳工,有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社会阶层的人士。在反全球化人士中,既有全球化的直接受益者,更有全球化直接受害者的利益代表者。在反全球化这个共同的目标下,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的非政府组织走到了一起,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反全球化人士走到了一起。

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全球化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各个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诚然,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更自由、更有效地流动和配置,客观上有助于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但是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和人们都能平等地从全球化中受益,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存在着严重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在反全球化者看来,全球化导致“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和“全球化为贫穷国家带来灾难”等等。确实,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绝大多数国家收益甚微。翻开21世纪的世界经济地图,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一边

■2008年第2期

23

理论探研

THEORY

是基本上位于北半球的经济上极度发达、富裕的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另一边是基本上位于南半球的穷人密布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脆弱性,沉重地打击了东亚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性,直接导致了亚洲型反全球化运动的爆发。有人指出,现在的全球化严格意义上应称之为“公司国家,如古巴和朝鲜甚至是极端的反全球化论者,而被西方称为全球化成功故事的国家如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反全球化的力量相对较小。拉美、非洲国家由于联合国权威机构的统计报告显示: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为15%,而占世界总收入的比例却达到70%;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77%,但却占世界总收入的20%,其中占世界人口半数左右的穷国的收入仅占世界总收入的5.6%。

全球化同样也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如作为全球化最大牟利者的美国,也正是西方国内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也是反全球化声势最浩大的地方。因为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遭受打击,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为增加竞争力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或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考虑,被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已经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造成发达国家所谓的“产业空心化”,使发达国家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比如20世纪

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连续十年疲软,国

内失业情况加剧,欧盟同样面临两位数的失业率,美国就业情况也是不容乐观。在欧洲,有1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始终在3000万以上。据纽约大学爱德华沃尔夫教授的研究,1995—1998年100多万美国人进入百万富翁行列。在美国1%的人拥有全国家庭财富的40%左右。所有这些都是许多劳工组织反全球化的原因。

缺乏监管的国际游资和跨国公司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由于发展中国家对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缺乏有利监管和国际金融资本本身流动的盲目性、冒险性,再加上西方国家极力鼓吹金融自由化,加重了某些国家内部和国际金融资本的投机性,使整个世界经济孕育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东亚金融危机结束了政府主导下的依靠跨国公司进入与贸易带来的经济奇迹,凸现了这些国家

24

全球化”,因为跨国公司几乎主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民众生活。这样的全球化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有些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政府提出过高要求,如东道国不答应,他们就以撤资相威胁,跨国公司的资产转移定价策略也严重损害了东道国的经济利益。反全球化人士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跨国公司联手,利用贷款和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通过全球化推行包括金融殖民和技术殖民的新殖民主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

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危机,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平衡。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1998年的资料显示:1970-1995年,地球即损失了1/3以上的自然资源:淡水指数降低了50%,海洋生态系统指数下降了30%,世界森林面积下降了10%,每年损失的森林面积相当于一个英国……。尽管环境问题与全球化的关系不一定是直接的,但最近

10几年来加速的全球环境恶化(包括自

然资源的枯竭)却正好与加速的全球化一致。英国《新政治家》周刊1998年10月6日发表的《环境污染,穷人受害》的文章说:虽然富人在举行反对环境污染的抗议活动,但“污染却正在地球上最贫苦的人们中展开一场无声息的大屠杀”。在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270万人中,发展中国家人口占90%,另有2500万人农药中毒,

500万人死于污水引起的疾病。美国、日

本、欧洲纸制品消费占世界的2/3,所用木材几乎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如果全球化最后导致的是大多数人们没有得到利益,甚至失去家园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那全球化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反全球化的特点

地区发展不平衡。反全球化运动的中心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东亚一些国家反全球化的呼声也极高,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有少数

全球化导致的贸易条件恶化、债务增加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反全球化运动一触即发。总之,反全球化运动东亚不如欧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于酝酿阶段。

发展十分迅速、发生的频率极高。从发生在美国的“西雅图风暴”拉开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到发生在意大利热那亚的“西雅图风暴”把反全球化运动推向高潮,一共还不到两年时间,而投身参与反全球化运动的“西雅图人”就从拉开反全球化运动时的4万人猛增到反全球化运动达到高潮时的12万人。同时反全球化运动十分活跃,并且发生的频率很高。除了有极少例外,在现在的这个地球上,只要举行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高峰会议,相应地就会出现反全球化运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进行激烈碰撞、斗争,已经具有不可避免之势。反全球化运动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成为使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统治感到头痛和害怕的一种全球化。

无序性、无理性、自发性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反全球化运动带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反全球化者并未从全球的角度而只是从其自身狭隘的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至今为止,反全球化运动依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纲领。与此相反,在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的乐章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原因是:反全球化者的构成极其复杂,其目标千差万别,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的反全球化力量难以汇合。第二,目前的反全球化组织虽然在反全球化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不同的反全球化组织在协同作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尚缺乏一个能够把各个组织有机协调起来的机构。■

作者单位: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责任编辑: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