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古代社会道教衰落的原因

浅析古代社会道教衰落的原因

来源:吉趣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古代社会道教衰落的原因

作者:孙文霞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5期

摘 要: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教,相比于其他宗教,较早地迎来了它的衰落,原因值得人深思。政治、经济原因不容否认,但统治者的态度、道教世俗化的趋势以及道教与儒家和西方宗教的差异等方面也在道教衰落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道教;世俗化;西方宗教;儒家

作者简介:孙文霞,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9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5--02

道教,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土壤,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哲学上讲,每个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道教也是如此。但与其他世界性宗教相比,道教却是较早的迎来了它的衰落期,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对于此问题的看法: 一、统治者态度与道教的衰落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天子独大。皇权受命于天,天子代天帝掌管人间万事万物。因此,天子拥有决定一切的权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天子的扶植。道教,这个本土宗教,更不例外。如五斗米道的领袖张鲁,归顺朝廷受到天子厚待则“今乃宠以万户,五子皆封侯”[1]北魏鲜卑拓拔部则将寇谦之视为“国师”,这一推崇举动促成了寇谦之创立了正式道教;唐代将道教定为“国教”,不论出于什么目的,这一支持态度,则促成了道教发展高峰的来临;明世宗对道教的笃信,俨然使明代这一时期成了“道教王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道教发展历程中的几段辉煌期,无一不与统治者支持有关,正是强大皇权的推动,才使得道教得以发展。反过来讲,统治者对道教的厌恶则会导致道教发展的停滞甚至衰落。明世宗崇道带来的不良影响使穆宗对道教产生了厌恶之情,他一反其父的做法,对道教进行打击,“不仅削夺了邵元节、陶仲文的官爵和诰命,而且对正一天师大加贬降。”[2]道教发展在此之后步入了衰落期。

满人入关,建立清朝,多数信仰萨蛮教和藏传佛教,对道教则不太热心,多以约束限制态度对待之。顺治帝时曾下谕:“凡僧道巫瞽之流,止宜礼神推命,不许妄行法术,蛊惑愚众。如有违犯,治以重罪。著礼部严行稽察。”[3]康熙帝时,对道教的批判态度也十分明显,他曾多次在敕谕中表明他的态度,如他讲:“道法自然,为天地根,老氏之学,能养其真。……慨秦汉之往事,求方药而何愚!用清静而获效,宁化美于皇初,养身寿人,儒者有道,保合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何取黄老?”[4]又如在康熙二十六年诏谕中说到:“至于僧道邪道,素悖礼法,其惑世诬民尤甚。愚人遇方术之士,闻其虚诞之言,辄以为有道,敬之如神,殊堪嗤笑,俱宜严行禁止。”[5]到乾隆帝时,道教的发展由清初的勉强过得去变为处境困难,文献记载:“乾隆四年(1739年),议奏:嗣后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一概永行禁止。如有法员潜往各省选道士、受箓传徒者,一经发觉,将法员治罪,该真人一并议处。”[6]此外,乾隆年间,还下令废除多年来由道士充任太常寺乐官的制度,“乾隆间,高宗特谕廷臣:‘二氏异乐,不宜用之。’朝廷乃别选儒士为乐官,而令道士改业。”[7]

在前后相继的打击之下,道教在清朝的发展不容乐观,以至影响了其在近代的发展。清初统治者对道教的抑制态度,就成了清初道教“沉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封建社会,没有强大皇权的庇护,任何事物想要发展可谓难上加难,统治者个人的好恶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某一事物发展的态势,“释老之教行乎中国也,千数百年,而起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8] 二、道教世俗化趋势与道教的衰落

“明清时代,道教演变的最大特点是日益走向世俗化、民间化。道教衰落了,但是道教的流行——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民间教派却大倡于世,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两千年的道教史是一部由民间走向正统,再由正统走向民间的历史。”[9]明清时代道教的日益世俗化和民间化已不容置疑,这也成为道教由正统再次走向民间的突出表现。道教由民间走向正统,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促成了道教发展高峰的到来;而由正统再次走向民间,则是形势所迫。再次走向民间的道教,并没有改变道教衰落的现状,日益的世俗化反而加速了道教的衰落。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最为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是其文化内涵、精神魅力。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也理应如此。但道教的日益世俗化,甚至功利化,使它更加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炼丹修仙、斋醮、戒律等,成为我们对道教最深的印象,与其他宗教相比,道教的功利性也最强,追求现世成仙、急于求成的心态,导致道教过快的丢掉了自身精神层面的价值,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道教的历史是很奇怪的。从老子智慧的高峰降到民间道教的神秘学、法术、驱邪逐鬼,从来没有一个宗教退化的这样厉害。”[10] 道教世俗化的另一影响便是道教神灵体系的日益扩大,许多与民间传说有关的神灵都被纳入到了道教神仙体系,使得它庞杂多端。与西方的一神教不同,道教成了多神教,并且道教不再高不可攀,而是只要凡人潜心修行便可成仙,这则与道教最初宣扬的玄而又玄的“道”相悖,而作为“道”的化身的“老子”则不能发展为唯一的、绝对的至上神,“一种宗教如果放弃了具有绝对价值的最高价值,转而寻求世俗需要时,它的衰落与退化似乎就成为一种必然。” [11]给教派披上神秘色彩的外衣,才能从精神上统摄民众,达到天下服的理想状态,道教的日益世俗化使它失去了这一层神秘外衣,又何来统摄民众之精神,达到统治者的目的呢?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如炼丹、服食丹药、导致许多统治者不理政务,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其他宗教相比,这就是道教的缺陷之一,开明君主则不会喜欢这样的宗教,因此,这对于道教的传播也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道教由正统再次走向民间和日益世俗化的趋势,使道教在民间迅速传播,但民众此时信仰道教,已不再求“得到成仙”,而是寻求现世的庇护。道教吸收了众多民间传说的神灵,恰恰让民众有了精神的寄托,同时,这些神灵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众利用的对象。最初,神权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他们宣扬“君权神授”,民众只能听从天帝的安排,顺从天子的统治;而随着道教对神灵体系的扩展,神灵在此时更代表了民众的意愿,成为发表他们心声的代言人。因此,回顾历史,许多农民起义是打着某一神灵的旗帜来鼓动民众与统治者作斗争的,如黄巾大起义。在统治者看来,这种神秘力量肯定不能被民众所掌握,这会危及他们的统治,道教的发展趋势,则与统治者的这种意愿背道而驰,从维护统治的角度来看,统治者当然也不会希望这样的宗教能繁盛下去。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道教的世俗化或许是它求得生存的一种必要转变,但这却也不可否认的加速了其蜕变的进程,让道教失去了其核心的精神追求,只剩令人惋惜的外壳。 三、从道教与儒家、西方宗教的不同看道教的衰落 1.道教与儒家的不同

儒家不论是不是一种宗教,我们暂且放置一边,将它与道教都看作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来探讨一下为何儒家在历代都受到重视,并且绵延千年而不绝,道教这个从本土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宗教,为何却蜕变衰落的如此迅速?

儒家学说大部分掌握在社会上层之中,即使不在上层中,统治者们也会通过科举考试让他们步入仕途,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他们的利益与帝王捆绑在了一起;同时,儒家学说宣扬“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将个人的行为完全定格在了它设计好的规则中,让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儒家思想熏陶下的民众,完全成为了帝王手中的玩偶,不会反抗,只会顺从;而道教则不同,道教缺乏儒家思想的知识性,它不对个人自身修养提出要求及方法,它更偏重实用性,“长生成仙、解除厄运”,是其吸引民众的说教,这更适合于下层民众,成为他们在封建压迫下寻求解脱的寄托。因此,民众可以利用道教来发动起义,却不能利用儒家。由此,可以得出,道教相比儒家而言,是具有两面性的,即可被统治者利用,也可被民众利用;而儒家则只有一面性,即被统治者利用。

归根结底,我认为他们最主要的不同为:儒家是一种符合统治者要求的行为规范,而道教则更多的是一种有神秘色彩的方术。一个为精神层面,一个为技术层面,精神可永不消失,技术则易受现实影响。 2.道教与西方宗教的不同

西方宗教产生于中东地区的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这两个古老民族中,他们尊崇单一的神,这个神即创世神与造物主。在西方,神的地位十分崇高,凡人只能无限接近神而不能成为神,他们只能向神忏悔,求得神的原谅以此获得拯救,这与西方的“原罪”观念有关。他们认为人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下来就是有罪的,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的为自己赎罪,因此人必须忏悔,只有神才能帮助他们摆脱自身的罪恶,重获新生,神的神圣性便不言而喻了。

道教则不然,它有众多的神灵,并且凡人可以通过修炼成仙,这些神灵并不会像西方神那样不容亵渎,他们早已融入到了民众的生活之中,他们的功用便是满足民众的各种需求,而一旦满足不了,民众便对它们产生怀疑,他们可以造神,也可以毁神。与西方宗教神相比,道教诸多神灵的地位是低下的,多神教的道教影响力就远不及一神教的西方宗教了。因此,西方宗教可以长盛不衰并发展成世界性宗教,而中国道教则只有衰落的命运。

其次,在西方,宗教与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很多国家的宗教首领就是其国家首领,尤其是伊斯兰国家,国家的法律也会吸收宗教教义,如基督教宣扬“人人平等”,许多西方国家便将这一信条作为他们国家法律的基石,宗教的影响便以这种国家强制力的形式渗透到了民众的生活中;宗教事务与活动也成为西方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上种种,都显示了西方宗教在西方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道教虽是中国本土宗教,但它却未能取得类似西方宗教似的崇高地位,虽然在某几个时段道教也曾辉煌过,但相对于漫长的历史,那也只能算是昙花一现了。同为宗教,为何命运会如此不同呢?中国自西周实行“分封制”以后,就确立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国家体制,“敬天法祖”成为民众的基本信条,中国民众更渴求自己祖宗的保佑,而对鬼神敬而远之,道教即使多么卖力的宣扬“神仙拯救”,也不会打破民众心目中“祖宗保佑”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对道教发展的阻碍。西方社会则不存在这种现象,他们只能通过虔诚的态度来打动造物主,才能获得解脱,死后进入天堂。

再次,道教宣扬“得道成仙”,即注重对民众现实需求的满足,而西方宗教则宣扬“死后进入天堂”。一个追求此岸世界,一个追求彼岸世界,却为何追求“现世”的道教衰落的比追求“来世”的西方宗教要快呢?我认为,道教为达到对民众“现世”需求的满足,过快的抛弃了宗教本身的特质,后期的道教更多的侧重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如炼丹、驱魔术等,而作为宗教本应对内在精神探求的终极目的早已置之不理,道教本身所带有的宗教神秘色彩也不复存在,对民众精神的控制就大大削弱了。而西方宗教的造物主高高在上,永远散发着神圣的光芒,民众因其保持着那份神秘性而对其向往。 四、总结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生命历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渗入民众生活的过程,道教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但其衰落之势,也不得不令人惋惜。探究其衰落之原因,寻其复兴之法,是当代道教爱好者和研究者应重视的问题。 注释:

[1]、裴松之.三国志·张鲁传注.转引自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页.

[3]、《世祖实录》卷44,1985年《清实录》第3册35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热河志》卷1《圣祖御制文·七询》,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5册第2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5]、《圣祖实录》卷129,《清实录》第5册第385页,中华书局,1985年. [6]、《清朝续文献统考》卷89,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册第8494页.

[7]、《清朝野史大观》卷11《贬斥道教之历史》,《清朝野史大观》第5册第128页,上海书店1981年.

[8]、宋濂、王濂.元史卷202.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09页.

[9]、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5页. [10]、林语堂.信仰之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0页.

[11]、转自张洁,论道教形态及衰落原因.理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1期,第6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