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1. 请将单项选择题-6题、11-14题的答案涂写到答题卷对应的-6题、11-14题的位置。其余试题答案写在答题.......1.......................1........................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本人的姓名、考场号、考生号和座位号填在答题卷相应位置。 3. 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崇高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与优美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其区别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崇高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优美则以静态的气韵见长,属于阴柔美、静态美。如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崇山峻岭等,都给人以崇高感;而春光明媚、山清水秀的心境是单纯一致的,我们的感情是松弛舒畅的。而崇高感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反映。如在奇峰突兀的悬崖峭壁之间,看到百尺飞瀑伴着雷鸣般的声响奔腾而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张兴奋,有意无意地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觉得对象不可抵挡,不敢贸然地接近它。这就是康德所说的“霎时的抗拒”。但这种惊惧的态度只维持一瞬间,我们立刻会发现它让人敬仰、钦佩。因而当我们惊魂则给人以优美感。前者以力量、气势见胜,后者以神采、气韵见胜。而且优美的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形式美,它常常表现为光滑、清秀、匀称。而崇高的事物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它常常表现为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在形式上有时还表现出几分怪、几分丑。
除了在形式上优美与崇高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外,在美感方面崇高感与优美感也是有区别的。优美感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得到的是赏心悦目的快乐,即在感受优美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是通体愉快的,我们甫定时,欣喜会伴随而来,这就是崇高事物所带来的崇高感。可见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顺受的愉快,而是有惊奇的恐惧的心理因素的加入,中间又会有转折过程。朱光潜在谈到崇高感时曾指出: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所以崇高感是一个由不愉快转到极愉快的过程。
我国先秦美学思想把崇高、壮美称之为“大”,如孔子用“大”来概括尧舜的功业,这“大”就是伟大、崇高的意思,他把美的形态分为美、大、圣、神四个逐一递升的等级。他所说的“大”,比“美”在程度上和范围上更为鲜明,广泛,强烈,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后来庄子也对“美”和“大”作了区别。他认为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他所追求的不应只是有限的事物,更应该是无限的事物。他认为,一般所说的“美”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是有限的。而“大”则体现了天地之道,是无限的。庄子把无限美称之为“大”或“大美”,实际上他所指的也是一种壮美或崇高美。可见,中国美学从一开始就对优美、崇高美的不同本质有所认识了。
(摘编自肖旭《美学中的崇高》) 1.下列关于“崇高”和“优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崇高以力量、气势见胜,优美以神采、气韵见胜;崇高体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客观的矛盾冲突,优美体现的则是二者的和谐统一。 B.优美属于阴柔静态的美,崇高属于阳刚动态的美,根据这一标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优美,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则是崇高。
C.在形式上,优美大都具有光滑、清秀、匀称的特点,而崇高却常常是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可能带着几分
怪异和丑陋。
D.尽管崇高与优美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也都能给人带来审美的
1
愉悦。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优美带给人们的主要是平静和谐的愉悦、赏心悦目的快乐、通体愉快的精神与单纯一致的心境,这与崇高带
给人们的感受大不相同。 B.康德所说的“霎时的抗拒”,是指人们对崇高事物不敢贸然接近的态度只维持一瞬间。当人们惊魂甫定时,
欣喜就会油然而生。
C.朱光潜认为,面对体积巨大或气魄雄伟的崇高对象时,人们首先会感到惊惧,继而自卑感会激起自尊感,渴
望提升自我而鼓励振奋。
D.庄子认为,通常所说的美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而“大”则体现了天地之道,是无限的统治者所追求的就
应该是无限的事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自始至终的愉快,而是带有惊奇恐惧的因素,是一个由不愉快转变为愉快的心理过程。
B.优美能带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却不能像崇高那样激发人超越自身的卑微渺小。相比之下,崇高是一种比优
美更高层次、更能净化心灵的美。
C.孔子将美的形态分为美、大、圣、神四个逐一递升的等级,“大”指伟大、崇高,比“美”在程度上和范围上
更鲜明,广泛,强烈。 D.中国美学一开始就对优美、崇高美的不同本质有所认识,先秦美学思想把崇高称之为“大”,孔子就曾经用“大”
来概括尧舜的功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彭泽,字济物。幼学于外祖段坚,有志节。会试二场毕,闻母病,径归,母病亦已。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刑部郎中。势豪杀人,泽置之辟。中贵为祈免,执不听。出为徽州知府。正德初,起知真定。阉人数挠禁,泽治一棺于厅事,以死怵之,其人不敢逞。刘惠、赵鐩等乱河南,命泽与咸宁伯仇钺提督军务讨之。陈便宜十一事,..厚赏峻罚,以激劝将吏。始至,大陈军容,引见诸将校,责以畏缩当死。诸将校股栗伏罪,良久乃释。遂下令鼓行..
薄贼,大小数十战,连破之。吐鲁番据哈密,执忠顺王速檀拜牙郎,以其印去,投谩书甘肃,要索金币。总制邓璋、甘肃巡抚赵鉴以闻,请遣大臣经略。大学士杨廷和等共荐泽。泽久在兵间,厌之。帝优诏慰勉,乃行。泽材武知兵,
①
然性疏阔负气。经略哈密事颇不当,钱宁、王琼等交齮龁之,遂因此得罪。世宗入继,遂即家起兵部尚书、太子太
②
保。部事积坏久,泽覈功罪,杜干请,兵政一新。又请敕九边守臣,策防御方略,毋画境自保。镇、巡居中调度,....毋相牵制。诸边各以农隙筑墙濬濠,修墩台,饬屯堡,为经久计。内 地 盗 甫 息 敕 守 臣 练 卒 伍 立 保 甲 惩 匿 盗 不 举 者 且 抚 西 南 诸 苗 蛮 申 海 禁 汰 京 军 老 弱 帝 咸 嘉 纳 在部多所执持,会御史史道以讦杨廷和下狱,泽复劾道。帝因谕言官,惟大奸及机密事专疏奏,余只具公疏,毋挟私中伤善类。诏下,给事御史交章劾泽阻言路,坏祖宗法。帝乃从吏部言,停前谕。泽不自安,累疏乞休。言者复交劾之,乃加少保,赐敕乘传归。
(节选自《明史·彭泽传》,有删改)
注释:①齮龁:yǐ hé,用牙齿咬,此处引申为倾轧陷害。②覈:hé,考核。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便宜十一事 便宜:方便合适。 ..B.诸将校股栗伏罪 股栗:大腿发抖。 ..C.泽覈功罪,杜干请 干请:干涉请示。 ..D.策防御方略 方略:方法策略。 ..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地盗甫息/敕守臣练卒伍/立保甲/惩匿盗不举者/且抚西南诸苗蛮/申海禁/汰京军/老弱帝咸嘉纳 B.内地盗甫息/敕守臣练/卒伍立保甲/惩匿盗不举者/且抚西南诸苗蛮/申海禁/汰京军老弱/帝咸嘉纳 C.内地盗甫息/敕守臣练卒伍/立保甲/惩匿盗不举者/且抚西南诸苗蛮/申海禁/汰京军老弱/帝咸嘉纳
2
D.内地盗甫息/敕守臣练/卒伍立保甲/惩匿盗不举者/且抚西南诸苗蛮/申海禁/汰京军/老弱帝咸嘉纳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泽为人孝顺,行事耿直。参加会试时刚考完前两场,他听说母亲生病就径直回家探望;豪强杀人,彭泽判其死刑,即使朝中权贵求情也不为所动。
B.彭泽治军有方,带兵严明。刘惠等人作乱时,彭泽奉命征讨,厚赏严罚激励将士,一到任就检阅部队,申明军纪,主动出击,大小战役接连取胜。
C.彭泽尽职尽责,建言献策。他力除积弊,核查功过,使兵政焕然一新;还积极提出官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边邑利用农闲筹备战事等合理化建议。
D.彭泽性格疏阔,意气用事。他厌倦征战,拒绝经略哈密,直到皇帝下诏好言劝勉才答应,因此获罪;又因与御史不合,屡遭弹劾,而被朝廷放归。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阉人数挠禁,泽治一棺于厅事,以死怵之,其人不敢逞。(5分)
(2)在部多所执持,会御史史道以讦杨廷和下狱,泽复劾道。(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史达祖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②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注] ①南宋开禧年间的六月,史达祖与南宋使团离开临安,前赴金国恭贺金主生日,八月中秋到达河北真定,夜晚住宿在真定馆驿中,这首词就是在馆驿中写成。②虿尾:书法遒劲有力。 8.你认为“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3
①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
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以恢宏的印象。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由婉转流畅转为冷涩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
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刘作忠
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三不’不‘三不’,就迫不及待地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原旋风”,也惹恼了李登辉。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50年的国民党党籍。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10月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990年5月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80寿辰演讲会,时年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节选自2011年12月《纵横》,有删改) 【相关链接】
4
①胡秋原(1910-2004)湖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作等身,达100多种3000余万字。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2004年5月4日,94岁的胡秋原荣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②胡秋原深受顾炎武“明道教世”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骨。郑学稼先生曾说:“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谢远笋《胡秋原——大家精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C.1988年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士,他也因此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破冰之旅”。胡秋原在访问大陆期间,从高层到民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E.胡秋原的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登辉政府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一些知名人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2)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作为“两岸破冰第一人”,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8分)
5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总书记与大家互动交流,代表们 ,会场洋溢着民主、团结、奋进的感人氛围。 ②文化消费如何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专家和相关从业者 。 ③两名旅客平静地用一种公事公办而又 的口气交谈了一个多小时。
A.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各抒己见 B.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C.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D.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地铁1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B.连日来,“国内出现首例埃博拉患者”的消息在网络和微信朋友圈大肆传播,虽然证实这只是一场虚惊,但也足以让人看到疫情的严峻。
C.虽然“中国金花”李娜已经退役,但凭借澳网、法网两个大满贯女单冠军和曾经世界第二的排名,她的战绩都堪称亚洲史上毫无争议的第一人。
D.据悉,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等基础产品,已进入规模应用阶段,随着芯片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北斗将全面走向大众应用。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正能量是查理德·怀斯曼和诸多卓越的心理学家共同研究成果的结晶。 , , 。 , , 。正能量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来正能量。
①查理德·怀斯曼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表现”原理 ②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动”等认知 ③通过种种实验和数据
④运用“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
⑤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 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
A.①④⑤③②⑥ B.③①②④⑥⑤ C.③①⑥④⑤② D.①④②③⑤⑥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 ① ?事实是,技术并不能真正赋予艺术新生命。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 ②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③ ,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16.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
过50个字。(5分)
前提 基础
6
听 说 读 写 接受 发表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天,口渴难忍的乌鸦小聪发现一个窄口瓶内有半瓶水。它犹豫了片刻,便想起了妈妈讲过的乌鸦小石子投
入瓶中,使水面升高,得以喝水的故事。咚,咚,咚„„石子相继被投入瓶里。然而,当他满头大汗地衔来下一颗石子的时候,发现乌鸦小欣惬意地站在瓶沿上,嘴里衔着放在瓶中的吸管,畅快地喝水呢!小聪急了,对着小欣大声喝道:“你这家伙,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7
商丘一高2014~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崇高体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
2.D(原文说的是统治者所追求的“不应只是有限的事物,更应当是无限的事物”。) 3.B(“崇高是一种比优美更高层次、更能净化心灵的美”在文中无根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 C(干请:干谒请托。) 5. C
6. D(获罪的原因是“经略哈密事颇不当,钱宁、王琼等交齮龁之”。)
7.(1)有宦官屡次扰乱禁令,彭泽在厅堂上准备了一口棺材,用死来震慑他,那个宦官不敢再放肆了。(关键
词“数”、“治”、“怵”各1分,大意2分)
(2)他在兵部时经常坚持己见。恰逢御史史道因语言攻击杨廷和被逮捕下狱,彭泽又上书弹劾史道。(关键词
“执持”“会”“讦”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彭泽,字济物。从小跟着外祖父段坚读书学习,很有志向和操守。参加会试两场考完,听说母亲生了病,就径直回家了,他母亲的病也就好了。他后来考中弘治三年(1490)进士,初任工部主事,后转任刑部郎中。有豪强杀了人,彭泽判他死刑,宫廷中有势力的宦官出面替这个人请求减免罪刑,彭泽坚持原判,不听请托。后来外出做徽州知府。正德初年,被重新任命为真定知府。有宦官屡次扰乱禁令,彭泽在厅堂上为他准备了一扣棺材,用死来震慑他,那个宦官不敢再放肆了。刘惠、赵鐩等在河南作乱,朝廷命令彭泽与咸宁伯仇钺来监督军务,前往讨伐。他上书陈述了十一条意见,要求便宜行事,利用厚赏和重罚,来激励官兵。才一上任,就大整军容,把各队将校召来,责告他们若临阵畏缩一律处死。各队将校吓得大腿直发颤,赶快低头认罪,过了好久,彭泽才放他们走。于是下令击鼓行军逼近寇贼,这样经过大大小小几十次战斗,连连打败敌人。吐鲁番占领哈密,捉拿了忠顺王速檀拜牙郎,拿了他的大印回去,并送了一份气势凌人的书信到甘肃,勒索金币。总制邓璋、甘肃巡抚赵鉴把这事报告朝廷,请求派遣大臣下来总办此事。大学士杨廷和等人一起推荐彭泽。彭泽长久生活在部队里,厌烦了。皇帝颁下诏书对他加以慰问和鼓励,他才勉强上任。彭泽有武才,懂军事,但他生性粗疏简易,意气用事。他治理哈密的事务就做得很不恰当,钱宁、王琼等人又合力倾轧他,他就因为此事被判了罪。世宗即位后,他从家中重新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兵部里的事积压已久形成衰败,彭泽考核功罪,杜绝请托,兵政为之焕然一新。彭泽又请求指示九边守臣,策划防御敌人的办法策略,不要各自为政,为求自保只守自己的一个地方。镇守、巡抚在中间协同安排,不要相互牵制。各边镇都要利用农闲时间修筑防护墙,开挖战壕,修建瞭望台,修整所驻城堡,做好长远打算。内地的盗贼刚刚平定,应指示守臣操练兵马,建立保甲制度,惩治那些藏匿盗贼而不举报的人。此外又建议安抚西南各处苗蛮,重申海禁,裁汰京军中的老、弱士兵。以上建议,世宗都赞许采纳。他在兵部时经常坚持己见,恰逢御史史道因言语攻击杨廷和被逮捕下狱,彭泽又上书弹劾史道。世宗于是对谏官们说,只有对大奸和机密事情专门上书奏报,其他只交公文上来就行了,不要夹杂私人感情上书来中伤好人。诏书颁布后,给事御史纷纷上书批评彭泽阻塞别人进言的门路,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法度。世宗于是听取吏部的意见,停用以前的那个指示。彭泽心中感到不安,几次上书请求辞职。谏官们又纷纷上书弹劾他,于是他被加封为少保,朝廷传令赐他乘坐驿车告老还乡。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我认为“来劝”、“放开”两词用得最好。(1分)“来劝”“放开”运用了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入夜时分,天气并不晴朗,一阵清风吹来,驱散了残存的凉云。“来劝”,就使这个风吹残云的动作赋有了“人情味”:时值佳节,就让普天下团圆和不团圆的人都能看到这一年一度圆亮如金镜的中秋月吧。上天终于同意“放行”,于是一轮金光澄亮的圆月马上就在东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2分,大意对即可)“来劝”“放开”既写出了景物变化,又包含了作者的情感,为下文写景和抒情埋下伏笔。(2分)
9. ①佳节而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中秋佳节,作者独自一人身在异乡,想到江南友人对自己的思念。结合“别有相思随定”“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句分析;②夜晚独宿馆驿的寂寞孤独之情。结合“有客踌躇,古庭空自
8
吊孤影”句分析;③对北宋故国的亡国之悲,“风鹊残枝,露蛩荒井”、“九秋宫殿冷”含蓄地写出了对北宋故国的亡国之痛。(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覆压三百里 隔离天日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3)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6分;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
(1)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选A、B不给分。(A.“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分析不当,应为“突
出了他为中华民族而奋斗的精神”。B.强加因果,前后是并列关系。C.应是“台湾高层人士”。) (2)①台湾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唇亡齿寒(或台湾是大陆的屏障,大陆是台湾的根);
②在国际强权环境下,台湾搞分裂,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允许,最终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的利益; ③统一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筹谋,是走向民族富强之道。(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担任荣誉主席;
②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赴大陆访问,成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③不顾困难,奔走四方,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有坚定信念,勇敢无畏,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和“开除党籍”“法办”等威胁;
②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一生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③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公开去内地,公开发表演说,光明地回去,坦然面对一切; ④高瞻远瞩,胸怀天下,能放眼民族未来,清醒地认识到两岸统一的历史意义。 (每点2分,必须有概括,没有概括酌情扣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C(畅所欲言:指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偏重说话时的心情;各抒己见:指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重在发
表己见;推心置腹:指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其涉及的对象一般是一个人或较少的人。) 13.A (B项不合逻辑,“微信朋友圈”也属于网络;C项搭配不当,“她的战绩”不能堪称“第一人”;D成分残缺,
在“低成本”后加“的发展”。)
14.B(语段先否定“过去”的认知,③①②为一组,③紧接前文,作①的状语,②是①的结果;然后再交代“正能
量”的作用,④⑥⑤应该连排,故B项衔接最恰当) 15.(6分)
①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 ②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③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大意对既可,每处2分,每处字数不合扣1分) 16.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2分);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2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1分)。 五、写作(60分)
17.参照201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参考立意:
①创新,永无止境。曾几何时,乌鸦衔来石子丢入瓶中,使水面升高得以喝水,被视为是聪明,是创新。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看到乌鸦小欣在瓶沿上惬意地用吸管喝水时,不得不不承认:创新,永无止境。
②创新,催生成功。只需衔来一只吸水管,便可以轻松地喝水,这是创新带来的成功。其实,生活也是如此:创新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创新工作方法,能提高工作成绩;创新研究方法,能推动科技发展。
③抱怨,不如改变,打破旧的模式。看到人家用吸管喝水,最好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陈旧做法,向别人学习,改变自己。自己喝不上水,却在那里抱怨人家“不按套路出牌”,最终结果只能在抱怨中失去喝水的机会。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